《四診抉微》~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脈有溢覆關格
(此陰陽相乘之脈)
《三難》曰:關之前,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龐安常曰:寸倍尺為溢脈,一名外關,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名曰內格。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陰壯乘陽,而陽竭則死,是寸口四倍於人迎。尺倍寸為覆脈,一名內關,關以下,內脈也,陽拒陰而入,名外格。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前,脈伏行,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是人迎四倍於寸口。
白話文:
【脈有溢覆關格】
根據《三難》所述,脈象在關部之前的動態,代表了陽氣的活動,正常的脈象應當在九分的位置並且浮動,如果脈象超過這個範圍,則被稱為太過;若低於這個範圍,則被視為不及。當脈象向上移至魚際部位,這種現象被稱為「溢」,象徵著外關內格,這正是陰氣過盛的情況。關部之後的動態,反映的是陰氣的活動,正常的脈象應當在一寸的位置並且下沉,若脈象超出這個範圍,也被稱為太過;低於這個範圍,同樣被視為不及。當脈象深入至尺澤部位,這種現象被稱為「覆」,象徵著內關外格,這是陽氣過剩的情況。因此,「覆」和「溢」都是真正臟腑出現問題的脈象,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人會在未病發前就死亡。
龐安常指出,當寸脈比尺脈強烈兩倍時,稱為「溢脈」,又可稱為外關,指的是關部以上的脈象,陰氣抵抗陽氣向外發展,這種情況被稱為內格。從關部以上,脈象溢出至魚際,而在關部以下,脈象卻潛藏,陰氣過盛壓制陽氣,當陽氣耗盡,人就會死亡,此時寸口的脈象是正常人的四倍。當尺脈比寸脈強烈兩倍時,稱為「覆脈」,又可稱為內關,指的是關部以下的脈象,陽氣抵抗陰氣向內發展,這種情況被稱為外格。從關部以下,脈象深覆入尺澤,而在關部以上,脈象卻潛藏,陽氣過剩壓制陰氣,當陰氣耗盡,人也會死亡,此時人迎的脈象是正常人的四倍。
2. 脈有伏匿
《二十難》曰: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張注云:尺部而見陽脈,乃陽乘於陰。陽脈之中,雖時沉澀而短,此乃陽中伏陰。寸部而見陰脈,乃陰乘於陽也。陰脈之中,雖時浮滑而長,此乃陰中伏陽也。
白話文:
根據《二十難》所述,陰和陽兩者會相互影響,相互掩藏。當在本應出現陰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陽脈,這表示陽脈壓倒了陰脈。即使脈象偶爾呈現出沉澀且短的特徵,這就稱之為在陽脈中隱藏著陰脈。反之,若在應出現陽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陰脈,這表示陰脈壓倒了陽脈。即使脈象偶爾呈現出浮滑且長的特徵,這就稱之為在陰脈中隱藏著陽脈。
張氏解釋道,在尺部(手腕內側的部位)出現陽脈,表示陽脈壓倒了陰脈。在陽脈中,即使偶爾出現沉澀且短的脈象,這表示在陽脈中潛藏著陰脈。同樣地,在寸部(手腕外側的部位)出現陰脈,表示陰脈壓倒了陽脈。在陰脈中,即使偶爾出現浮滑且長的脈象,這表示在陰脈中潛藏著陽脈。
3. 稟賦脈
六陽脈,六部健旺;六陰脈,六部如絲。仁齋曰:陽脈雖病寒常浮洪,陰脈雖病熱常微細。錢君穎曰:稟陽臟者便燥,能飲冷,惡辛辣,不受補劑,畏熱喜涼;稟陰臟者便溏,喜飲熱,飲冷即瀉,喜辛辣,畏冷。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六陽脈的情況下,身體的六個部位的脈象都表現得強壯健康;而在六陰脈的情況下,這六個部位的脈象則像絲線一樣微弱。仁齋指出:就算生病,陽脈的病人通常會出現表淺且強大的脈象,而陰脈的病人即使發燒,脈象依然會呈現微弱細小。錢君穎表示:具有陽臟稟賦的人大便乾燥,喜歡喝冷飲,不喜歡辛辣食物,他們通常不需要補藥,並且害怕熱天,喜歡涼爽環境;而具有陰臟稟賦的人大便偏稀,偏好熱飲,一旦喝了冷飲就會拉肚子,他們喜歡辛辣食物,並且害怕寒冷環境。
4. 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張三錫曰:人肥白,脈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氣虛,多濕痰故耳。人黑瘦,脈多數疾,或弦,以陰水不足,火常盛故耳。
滑伯仁曰: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
朱丹溪曰: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參黃子曰:男子以陽為主,女子以陰為主也。)
吳鶴皋曰:神氣充實,一手或兩手脈上魚際必壽,素無此脈,一旦見者,陰乘陽也,為逆氣喘息。
白話文:
張三錫說:肥胖且膚色白的人,其脈搏多呈現沉弱和濡軟,有時也會出現滑脈,這是因為體型壯大但實際上氣血較虛弱,身體內濕氣和痰多所導致的。而皮膚黑且瘦削的人,脈搏多為快速,有時會呈現弦脈,這是因為體內陰性水分不足,導致體內火氣過盛所致。
滑伯仁提到:通常男性在手腕下方的尺脈會比較弱,而女性的尺脈則會較強。
朱丹溪指出:男性的寸脈強而尺脈弱,女性則是尺脈強而寸脈弱。(黃子補充說明:這是因為男性以陽性能量為主,女性則以陰性能量為主的緣故。)
吳鶴皋表示:如果一個人精神氣質飽滿,他的脈搏在手腕上方的魚際部位會出現,這種情況下此人壽命長。但如果平時沒有這種脈象,突然出現,這表示陰氣侵入陽氣,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的逆氣現象。
5. 反關脈
《內經》曰: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胃脈外鼓大為鬲,偏枯。
王啟玄注云: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
鄒丹源曰:此即反關脈,謂其不行於關上,而見於關外,故曰反關也。其部位取法,亦與正同,然有兩手俱反者,有隻一手反者。《內經》此節,特脾胃一部之主法,若心肺肝腎,亦可以三隅反矣。
然溯其所自,亦不外乎肺朝百脈之義,但其所致,必有所由,或賦形之初,偶有感變,而致脈道易位者,此先天之變也,或形生之後,因驚撲,因病藥,而脈道外走者,此後天之失也。
附記:孫兆診開寶寺僧,左手無脈,乃轉左臂上得之,而息至如常。孫曰:意是少年時,曾有驚撲,震動心神,故脈道外移,則不能復,今氣血已定,自不復歸,非有病也。
僧曰:然,某襁褓時,兩受撲,皆幾死,今宜脈之失道,非有疾也。聞公神於醫,聊試耳。
白話文:
【反關脈】
《內經》中有這樣的描述:脾臟的脈象如果在外側顯得鼓脹且沉,可能是腸澼(一種腸胃疾病),但這種情況會自行康復。胃部的脈象如果在外側顯得鼓脹且粗大,可能是膈肌疾病,還可能伴隨半身不遂的症狀。
王啟玄在註解中提到:所謂的「外鼓」,是指脈象不應該出現在寸口和尺部的位置,卻在手臂外側呈現出鼓擊的現象。
鄒丹源解釋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反關脈」,指的是脈象不是出現在關部,而是出現在關部以外的地方,因此被稱作「反關」。對於這種脈象的定位方法,與正常的脈象定位相同,但有的情況下,雙手都會出現反關脈,也有時候只有一隻手出現。
《內經》這一節特別提到了脾胃部分的主導原則,但心、肺、肝、腎等其他臟器的脈象,同樣可以根據類似的規律來推測。
然而,追溯反關脈的成因,並不會超出「肺朝百脈」的原則,但導致這種脈象的原因,必然有所緣由。有的是在人體形成初期,偶然受到某些影響或變化,導致脈道位置發生改變,這是先天性的變化;有的是在人體形成後,因為受到驚嚇、摔傷或是藥物影響,脈道向外偏移,這是後天的偏差。
附記一則案例:孫兆醫師為開寶寺的一位和尚診脈,發現他的左手沒有脈象,但在將手臂轉向上方後,卻能正常地感受到脈搏。孫醫師認為,這可能是和尚在年輕時曾經受到驚嚇或摔傷,導致心神受到震動,脈道因此外移,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無法恢復原狀。如今,和尚的氣血已經穩定,脈道自然不會再回到原本的位置,這並不代表他有疾病。
和尚回憶說,自己在襁褓時期確實經歷過兩次摔傷,當時幾乎喪命,如今脈象的異常,應該是當時的後遺症,而不是疾病。他聽聞孫醫師醫術高明,所以特地前來試探。
6. 反診脈
《脈經》曰: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痠,癲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慎庵按:此乃反診之脈,非反關也。反仰其手,謂仰醫者之手,非仰病人之手也。古人診病,必仰病人之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候,惟反診異是,覆其病人之手,醫者乃仰手而取,則得其脈矣。此外惟南北二政之歲,三陰司天在泉,尺寸有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不應者脈極沉,不應診也,覆病人手診之,則脈見,非無脈也,舍此之外,無覆手之診。
南北政不應之診,附見於後。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當脈象在寸口處極為深沉,近乎觸及到骨頭時,需將醫生的手反過來診脈,才能感受到這類脈象,這是腎臟相關的脈象。若出現這種脈象,患者可能會感到小腹疼痛、腰部痠痛,甚至可能有癲癇症狀。治療上,可以針刺腎俞穴,針刺深度為七分;同時針刺陰維穴,針刺深度為五分。
慎庵進一步解釋:這裡所說的「反診」脈法,並不是指「反關脈」。所謂「反仰其手」,是指醫生將自身的手反過來,並非要求病人將手反過來。在古代診病過程中,醫生通常會要求病人將手放平,以便進行診脈。但在「反診」脈法中,醫生需要將自己的手反過來,覆蓋在病人的手上,這樣才能感受到特定的脈象。除了這種情況,在每年的南北兩季,當三陰星宿在天空中處於主導地位,尺寸脈象可能無法正常呈現,此時使用「反診」脈法就能夠察覺到脈象。當脈象極度深沉,普通診法無法觸及時,通過覆蓋病人手部診脈,脈象便能被發現,並非真正無脈,除了這種特殊情況外,一般不需要採用覆手診脈的方法。
至於在南北兩季期間,因星宿影響而不適用常規診脈方法的情況,將在後續內容中附帶說明。
7. 南北政司天在泉不應之診
《匯辨》云: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不應之位,皆少陰也。
諸部不應,反診較之。
不應之脈,皆在兩寸兩尺,一為手少陰心經,一為足少陰腎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白話文:
《匯辨》提到:南政與北政兩種氣候條件,它們的特性各異,而「司天」(代表上半年的主導氣候)與「在泉」(代表下半年的主導氣候),會隨著年份更替而相互跟隨變化。在甲己這兩個年份,被稱作南政。如果這一年的上半年是由三陰主導,那麼右手脈象的寸部(代表上身)就不會有明顯反應;反之,若下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左手脈象的尺部(代表下身)反應不顯著。
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這八年,統稱為北政。同樣地,如果上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左手脈象的尺部反應不明顯;反之,下半年由三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寸部反應不顯著。在南政的年份裡,若上半年由厥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反應不強烈;若由太陰主導,則左手脈象反應不強烈。在北政的年份裡,若下半年由厥陰主導,則右手脈象的反應不強烈;若由太陰主導,則左手脈象反應不強烈。這些脈象反應不強烈的位置,都與少陰有關。
當各部位的脈象反應不顯著時,我們需要反向檢查,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那些脈象反應不強烈的地方,主要出現在兩側的寸部和尺部,一個對應的是手少陰心經,另一個是足少陰腎經。大體上來說,南政年份中應該在寸部有反應的脈象,在北政年份就會在尺部出現反應;反之亦然。當遇到這種脈象反應不強烈的情況,其實這是因為當年的氣候運行符合自然規律,這樣的脈象被稱為「天和之脈」,表明身體處於和諧狀態,無需特別治療。如果錯誤地進行治療,反而可能破壞身體的自然平衡。
8. 不應有尺寸反左右交
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為尺寸反者,死。
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左右交者,死。
白話文:
如果尺部(相對較內側的手腕脈搏)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寸部(相對較外側的手腕脈搏)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亦或是寸部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尺部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這些情況都屬於尺寸反常的情況,預示著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同樣地,如果右手脈象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左手脈象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亦或是左手脈象本不應浮大,卻反常地出現浮大的脈象;或者右手脈象本應浮大,卻反而是沉細的脈象。這些情況都屬於左右脈象交錯反常的情況,也同樣預示著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9. 外感辨風寒風熱憑證略脈說
張路玉曰: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證。設鼻塞聲重,涕唾稠黏,風寒所傷也。
若鼻塞聲重,而屢咳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腫者,乃風熱也。以肥人肌氣充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濕痰,故傷熱最易,否則形盛氣虛,色白肉鬆,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浮數,多屬於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故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輕重,人迎浮盛者,方是外感之病。
亦有表邪挾內火,雖發熱頭痛,晝夜不分輕重,而煩躁口渴,臥寐不寧,皆邪火爍陰之候,惟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
白話文:
張路玉說:體型肥胖的人肌肉豐厚,胃氣較深沉,即使遭受風寒侵襲,也不會立即在表面脈象上表現出來,但我們仍需從症狀來辨別。如果出現鼻子堵塞、聲音重濁,分泌物稠黏的情況,這就是被風寒所傷害的跡象。
然而,如果鼻子堵塞、聲音重濁,且持續咳嗽,痰液不易咳出,需用力才能咳出少量黏痰,甚至咽喉腫脹,這就是風熱的症狀。這是因為肥胖者肌肉氣血充盈,風邪不易迅速侵入。由於他們體內多有濕痰,所以更易受熱傷害。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壯碩但氣虛,皮膚色白且鬆弛,肌膚防護功能不強導致的,不能就此斷定。
而體型瘦弱的人肌肉較薄,胃氣容易外泄,一旦發燒頭痛,脈象多呈現浮數,這多是火熱所致;但如果是頭痛時好時壞,發燒忽高忽低,則可能是陰虛火旺的緣故。只有那些發燒頭痛不分晝夜,且病情持續加重,脈象浮盛的人,纔可斷定是外感疾病。
也有表層邪氣與內火相結合的情況,雖然同樣發燒頭痛,晝夜不分輕重,但伴有煩躁、口渴、睡眠不安等症狀,這都是邪火損耗陰氣的徵兆,應選擇辛涼解表的治療方式,同時也要照顧到其陰氣。至於體型瘦弱、氣虛面色蒼白、嘴脣紅潤、防禦能力差的人,最容易受到風邪的侵害,但他們通常不會有內火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