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心合血脈,心隨血脈而行,持脈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濡者為散。肺脈浮澀而短,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脈弦而長,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脈道如箏弦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脾脈緩而大,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輕風微揚柳梢為緩;稍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腎脈沉而軟滑,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按至骨而得者為沉;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軟;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滑伯仁曰:此五臟平脈,須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五臟正常脈象】

心臟的脈象是浮大且散。心臟與血液脈絡相合,其運作跟隨著血液脈絡。握住脈搏時,應如同感受到六粒豆子的重量,當按到血脈處,感覺到脈象即為浮;再稍微加力,若脈道顯得較粗壯,即為大;再進一步加力,若脈道寬鬆且濡濕,即為散。

肺部的脈象是浮澀且短。肺部與皮毛相合,其脈絡沿著皮毛運行。握住脈搏時,應如同感受到三粒豆子的重量,當按到皮毛處,感覺到脈象即為浮;再稍微加力,若脈道運行不順暢,即為澀;再進一步加力,若脈象未能達到預期的位置,即為短。

肝臟的脈象是弦長。肝臟與筋肉相合,其脈絡沿著筋肉運行。握住脈搏時,應如同感受到十二粒豆子的重量,當按到筋肉處,若脈道緊繃如箏弦,即為弦;再進一步加力,若脈道遠遠延伸,即為長。

脾臟的脈象是緩且大。脾臟與肌肉相合,其脈絡沿著肌肉運行。握住脈搏時,應如同感受到九粒豆子的重量,當按到肌肉處,若脈道如輕風拂過柳梢般輕柔,即為緩;再稍微加力,若脈道厚實,即為大。

腎臟的脈象是沉且軟滑。腎臟與骨骼相合,其脈絡沿著骨骼運行。握住脈搏時,當按到骨頭處,感覺到脈象即為沉;再進一步加力,若脈道無力,即為軟;抬起手指時,若脈象快速流動且順暢,即為滑。

滑伯仁說:這些五臟的正常脈象,必須細心觀察,久而久之就能熟悉。一旦遇到病態的脈象,自然能辨識出來。《經》上說:首先認識正常的脈象,然後才能認識病態的脈象,正是這個道理。

2. 時脈

《玉機真藏論》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忽忽不爽也,眩目視如轉也,胠音區,腋下脅也)。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身熱膚痛,為浸淫;不及則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氣逆而背痛;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氣來沉而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其氣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心懸如病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眇音渺,季脅之下,挾脊兩旁空軟處腎外當眇,故眇中清冷也,解㑊者,熱不熱,寒不寒,壯不壯,弱不弱,即倦怠無力不欲食是也)。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

張三錫曰:時脈者,謂春三月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臟脈平,胃脈又應四時,乃無病者也,反此病矣。太過病在外,是外感邪氣也;不及病在中,是內傷正氣也。

張路玉曰:春脈弦,見於人迎,肝氣自旺也。設反見於氣口,又為土敗木賊之兆,或左右關雖弦,而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法當培土榮木。設用伐肝之劑,則脾土愈困矣。或肝病證劇,六部絕無弦脈,是脈不應病,亦不可治。舉此以為諸脈之例,不獨肝臟為然也。夏脈鉤,見於左寸,包絡之火自旺也,或並見於右寸,火乘金位也。

脾脈緩,諸部皆緩,而關部獨盛,中宮濕熱也;諸部皆緩,寸口獨滑,膈上有痰也;諸部皆緩,兩尺獨顯弦狀,豈非肝腎虛寒,不能生土之候乎。肺脈毛,昔人以浮澀而短為平脈,意謂多氣少血,脈不能滑,不知獨受營血之先,營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若肺不傷燥,必無短澀之理,即感秋燥之氣,亦肺病耳,非肺氣之本燥也。若諸部皆毛,寸口獨不毛者,陽虛濁陰用事,兼挾痰氣於上也。

諸部不毛,氣口獨毛者,胃虛不能納食,及為泄瀉之徵也。腎脈石,若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

白話文:

【時脈】

《玉機真藏論》指出:春天的脈象反映的是肝臟的狀態,肝對應著東方的木,象徵萬物開始生長。正常的春季脈象應該是輕柔、虛弱而滑順,端直且長,這就是所謂的「弦」脈,如果與此相反,則表示有疾病。如果脈象強而有力,這是「太過」的表現,顯示疾病在外;如果脈象弱而不實,這是「不及」的表現,顯示疾病在內。脈象太過會使人易怒,感到頭暈眼花甚至有頭頂的疾病;脈象不及會造成胸痛牽連背部,或使兩側脅下有悶脹感。

夏季的脈象反映的是心臟的狀態,心對應著南方的火,象徵萬物生長的旺盛時期。正常的夏季脈象應當來勢強大而去勢漸弱,這就是所謂的「鉤」脈,如果與此相反,則表示有疾病。

秋季的脈象反映的是肺臟的狀態,肺對應著西方的金,象徵萬物成熟收穫的時期。正常的秋季脈象應該是輕虛而浮動,來勢急促而散開,這就是所謂的「浮」脈,如果與此相反,則表示有疾病。

冬季的脈象反映的是腎臟的狀態,腎對應著北方的水,象徵萬物收藏的時期。正常的冬季脈象應當沉穩且有力,這就是所謂的「營」脈,如果與此相反,則表示有疾病。

脾臟的脈象反映的是土地的狀態,脾臟作為孤臟,灌溉四周臟器的功能。良好的脾脈不易察覺,但惡劣的脾脈則可以明顯看出。如果脈象像流水般流動,這表示「太過」,顯示疾病在外;如果脈象像鳥嘴一樣尖銳,這表示「不及」,顯示疾病在內。

張三錫說:時脈指的是春季三個月都帶著「弦」脈,夏季三個月都帶著「洪」脈,秋季三個月都帶著「浮」脈,冬季三個月都帶著「沉」脈。臟腑的脈象平和,胃脈又能應和四季的變化,這樣的人是健康的,反之則可能有疾病。太過的脈象顯示疾病在外,是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不及的脈象顯示疾病在內,是因為內在正氣受損。

張路玉指出:春季的脈象呈現「弦」脈,通常出現在人迎脈,這表示肝氣旺盛。但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氣口脈,則可能是脾胃功能受損,肝氣過剩的跡象,或者左右關脈雖然呈弦脈,但脈象微弱無力,這可能是脾胃衰弱,肝氣萎靡,應當補充脾胃,滋養肝氣。如果使用伐肝的藥物,可能會使脾氣更加虛弱。如果肝臟疾病的症狀嚴重,但脈象完全沒有弦脈的特徵,這表示脈象與病情不符,病情可能難以治療。以上只是以肝臟為例,其他臟腑的脈象也是如此。

夏季的脈象呈現「鉤」脈,通常出現在左手寸脈,表示心包絡的火氣旺盛。如果同時出現在右手寸脈,則可能是火氣過盛,影響到肺金。

脾臟的脈象呈現緩慢,如果所有脈象都緩慢,但關脈特別突出,這可能是中宮濕熱的表現;如果所有脈象都緩慢,但寸口脈特別滑順,這可能是膈上有痰的跡象;如果所有脈象都緩慢,但兩尺脈特別呈弦狀,這可能是肝腎虛寒,無法滋養脾胃的徵兆。

肺臟的脈象呈現「毛」脈,古人認為浮澀而短的脈象是正常的,因為肺臟氣多血少,脈象自然不會滑順。然而,肺臟接受營血的供應,是營行脈中的第一道關卡,如果肺臟不受燥氣影響,脈象不應該出現短澀的情況。即使感受到秋季的燥氣,也只是肺臟疾病,而不是肺氣本質上的燥性。如果所有脈象都呈現「毛」脈,但寸口脈不呈現「毛」脈,這可能是陽氣虛弱,渾濁的陰氣佔據上風,同時伴有痰氣的跡象。

如果其他脈象不呈現「毛」脈,但氣口脈特別呈現「毛」脈,這可能是脾胃虛弱,無法吸收食物,以及可能是腹瀉的徵兆。

腎臟的脈象呈現「石」脈,如果其他脈象不呈現「石」脈,但左手寸脈特別呈現「石」脈,這可能是水氣侵犯心臟的跡象;如果只有右手關脈呈現「石」脈,這可能是沉寒傷害脾胃的徵兆。

3. 脈逆四時

(此即克賊脈也)

《玉機真藏論》曰: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名曰逆四時也。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王注:未有,謂未有藏脈之形狀也。)

春脈弦,得洪脈,至夏死;得澀脈,至秋死;得石脈,至冬死。以真臟之氣先泄也。丹源子曰:然必曰懸絕沉澀者,正見此等脈,與常脈迥別。故不懸絕者,不可遽云死也,且其死,亦有期。按:仲景云:二月得毛脈,至秋當死,是必待所勝者旺而後死也。又按:《平人氣象論》所云,春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等云云,是又以春與秋互對,夏與冬互對,與此稍不同,而皆不曰死,亦謂其不懸絕也。學者再取其病證參之,益瞭然矣。

大抵春夏忌沉澀,秋冬忌浮大,此其要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脈逆四時」的概念,也就是脈象與四季相剋的情況。

根據《玉機真藏論》所述,如果脈象符合四季的特性,則認為疾病是可治療的;若脈象與四季特性相反,則認為疾病難以治療。所謂的脈逆四時,指的是在春季出現肺脈、夏季出現腎脈、秋季出現心脈、冬季出現脾脈,這些脈象到來時都呈現出非常微弱或深沉、阻滯的狀態,這就稱為脈逆四時。此外,如果在春夏兩季內臟的脈象卻呈現沉澀,或者在秋冬兩季內臟的脈象卻呈現浮大,也同樣被視為脈逆四時。

例如,在春季應出現弦脈,但若出現洪脈,預示患者可能在夏季死亡;若出現澀脈,可能在秋季死亡;若出現石脈,可能在冬季死亡。這是因為真臟之氣已經開始洩漏的緣由。丹源子解釋,之所以必須強調「懸絕沉澀」的脈象,正是因為這種脈象與一般的脈象有顯著的區別。所以,除非脈象呈現懸絕沉澀的特徵,否則不能立即判定患者會死亡,而且患者的死亡時間也有一定的規律。舉例來說,張仲景曾說,如果在二月出現毛脈,患者可能會在秋季死亡,這表示患者必須等到剋制自身病症的季節到來才會死亡。另外,《平人氣象論》中提到,如果在春季出現胃脈和毛脈,那麼患者可能會在秋季生病,如果毛脈表現得更為明顯,那麼患者可能會立刻生病,這裡再次以春季與秋季、夏季與冬季相對應,雖然與前述稍有不同,但同樣沒有直接提到死亡,這也是因為脈象並未達到懸絕的程度。

總的來說,春夏兩季應避免出現沉澀的脈象,秋冬兩季應避免出現浮大的脈象,這就是判斷脈逆四時的關鍵所在。

4. 五臟平病死脈

(《平人氣象論》)

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琅玕音郎干,玉之有光似珠者,言盛滿滑利也)。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急促相仍),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輕取堅強不柔,重取牢實不動),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眾苗齊秀之貌),如落榆莢,曰肺平(浮薄而輕虛)。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往來澀滯),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空虛無根),如風吹毛(散亂無緒),曰肺死。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猶迢迢也),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梢必柔軟,即和緩弦長之義),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堅勁無梢之和緩);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雜,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輕疾不緩);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後二句,言點滴無倫,去而不返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堅搏牽連),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音劈)如彈石,曰腎死。

按:《十五難》所載,平病死脈,與本經各有異同,學者當以本經為正。

白話文:

【五臟平病死脈】

(根據《平人氣象論》)

心臟在正常時的脈象,就像一串連接的珠子,或像是順著光滑的玉珠摸過去,這表示心臟功能正常(琅玕是泛指有光澤像珠子的玉石,用來形容脈象飽滿滑順)。夏天時,心臟的運作以胃氣為基礎,如果心臟出現病態的脈象,會呈現急促且連續不斷的狀態,其中還夾帶著微微的彎曲,這表示心臟有疾病;若是出現死亡的脈象,則是在輕觸下感覺堅硬且不柔韌,在重壓下又非常牢固不動,就像握著皮帶上的鉤子,這表示心臟已無生命跡象。

肺部在正常時的脈象,像是眾多的幼苗一起茁壯生長,又如同落下的榆樹種子,這表示肺部功能正常(這種輕薄且虛浮的脈象)。秋天時,肺部的運作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肺部出現病態的脈象,會呈現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像是摸著雞的羽毛一樣,這表示肺部有疾病;若是出現死亡的脈象,會像漂浮的東西一樣沒有根基,又像是被風吹散的羽毛,這表示肺部已無生命跡象。

肝臟在正常時的脈象,軟弱且細長,就像是拉起一根長竿的尾端,這表示肝臟功能正常(竿梢必然柔和,即脈象和緩且弦長)。春天時,肝臟的運作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肝臟出現病態的脈象,會很充實且滑順,就像是摸著一根長竿,這表示肝臟有疾病(堅硬且缺乏柔和);若是出現死亡的脈象,則會更加緊繃,就像是新拉緊的弓弦,這表示肝臟已無生命跡象。

脾臟在正常時的脈象,柔和且混雜,就像是雞腳踏在地上,這表示脾臟功能正常,夏季末期時,脾臟的運作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脾臟出現病態的脈象,會很實在且頻率較快,就像是雞抬起腳,這表示脾臟有疾病(輕快且不緩慢);若是出現死亡的脈象,則會尖銳且堅硬,就像是鳥的嘴喙,或是鳥的爪子,又像是屋頂漏水,或是水流逝去,這表示脾臟已無生命跡象。(後兩句是形容其無序且無法回復。)

腎臟在正常時的脈象,會呈現喘息且連續不斷的狀態,像是鉤子,但按下去會感到堅實,這表示腎臟功能正常,冬天時,腎臟的運作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腎臟出現病態的脈象,會像是拉扯葛藤般堅硬且相互連接,按下去更感堅固,這表示腎臟有疾病;若是出現死亡的脈象,則會像是突然斷裂的繩索,又像是敲擊石頭般的聲音,這表示腎臟已無生命跡象。

註:《十五難》記載的正常、病態及死亡的脈象,與本經典所描述的有些許不同,學習者應以本經典為準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