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黃胎舌

《舌鑑》云:黃苔者,里證也。傷寒初病無此舌,傳至少陽經,亦無此舌,直至陽明,腑實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當分輕重瀉之。初則微黃,次則深黃,有火,甚則干黃、焦黃也。其證有大熱大渴,便閉譫語,痞結自利,或因失汗發黃,或蓄血如狂,皆濕熱太甚,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黃如橘,宜茵陳蒿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等。

如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黃湯;中焦,桃仁承氣湯;下焦,代抵當湯;凡血證見血則愈,切不可與冷水,飲之必死。大抵舌黃,證雖重,若脈長者,中土有氣也,下之則安;如脈弦下利,舌苔黃中有黑色者,皆危證也。

《正義》云:舌苔淡黃者,此表邪將罷而入里也,雙解散主之;表未罷者,小柴胡湯合天水散;表已罷,大柴胡湯下之。

舌中心見黃苔者,此太陽陽明也,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有表者,五苓合益元;表證已罷,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見黃苔而滑者,此身已發黃,茵陳梔子湯、茵陳五苓散。

舌見黃苔而澀者,此必初白苔而變黃,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下之。下後黃不退者死;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

舌上黃苔在尖者,此太陽陽明也。表未罷者,雙解散;表已罷者,調胃承氣湯。其根紅者為太陽,其根白者為少陽,其根黑者死候也。

舌上黃苔在根者,此邪傳太陽也。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身無黃者,涼膈散,加硝黃;其尖白者,桂枝大黃湯;小便澀者,五苓加六一及木通,薑汁服。

又曰:根黃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一涼膈二合服之;脈弦者,防風通聖散。

舌黃而上有膈瓣,邪毒深矣,急下之。或發黃,或結胸,或痞氣,或蓄血,俱有之,各隨證下之。

舌上黃苔,雙垂夾見者,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

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湯。合解毒湯;無斑者,大承氣湯主之;若見小黑點,是邪將入臟也,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舌見黃苔而中有刺者,此死候也。止宜調胃承氣湯,二三下之。

慎庵曰:予閱歷嘗見有薑黃色舌苔,及淡松花色苔,皆津潤而冷,是皆陽衰土敗之徵,必不可治。是又古人所未及言者,故補而錄之。

白話文:

【黃胎舌】

《舌鑑》提到:舌上出現黃苔,表示內臟有病。在傷寒初期並不會看到這種舌象,即使病情傳到少陽經,也還不會出現黃苔。直到病入陽明經,腑實胃火旺盛,火氣影響脾胃,才會出現黃苔,應根據病情輕重來施以相應的泄法治療。黃苔初現時顏色較淺,之後逐漸加深,若是火氣更盛,苔色將轉為乾黃甚至焦黃。患者可能伴隨高燒、極度口渴、便祕、胡言亂語、腹脹、自利(腹瀉)、黃疸(因為發汗不足導致)、或者精神恍惚(可能是因為血液淤積),這些症狀都是濕熱過剩,小便不通所造成的。

如果眼睛白的部分呈現金色,身體皮膚呈橘色,可使用茵陳蒿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等方。若是血液淤積在上焦,可用犀角地黃湯;在中焦,用桃仁承氣湯;在下焦,用代抵當湯。對於出血症狀,一旦看到血,病情通常會好轉,但千萬不能喝冷水,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總的來說,舌苔黃色雖然表示病情嚴重,但如果脈象長,代表中焦脾胃還有氣力,透過瀉法治療病情可以得到緩解。然而,若是脈象緊繃且持續腹瀉,舌苔黃中帶黑,則屬危急症狀。

《正義》指出:舌苔淡黃,顯示表邪即將進入內臟,應使用雙解散;若表邪尚未完全消散,可使用小柴胡湯結合天水散;若表邪已經消除,則使用大柴胡湯。

舌頭中央出現黃苔,表示太陽陽明兩經受影響,患者可能會感到煩躁、口渴和嘔吐。如果仍有表邪,可用五苓散和益元散;若表邪已消,則用調胃承氣湯。

舌苔黃且滑,表明身體可能已經出現黃疸,應使用茵陳梔子湯或茵陳五苓散。

舌苔黃且乾澀,顯示原本可能是白苔轉為黃苔,這屬於太陽陽明兩經受影響,可使用大承氣湯。若使用瀉法後黃苔仍未消退,預後不佳;若身體出現黃疸,可用茵陳大黃湯。

舌頭尖端出現黃苔,同樣屬於太陽陽明兩經受影響。若表邪未除,可用雙解散;若表邪已消,則用調胃承氣湯。舌根紅表示太陽經受影響,舌根白表示少陽經受影響,舌根黑則為死亡的徵兆。

舌根出現黃苔,表示病邪傳至太陽經。若身體出現黃疸,可用茵陳大黃湯;若無黃疸,可用涼膈散加硝黃;若舌尖白色,可用桂枝大黃湯;若小便困難,可用五苓散加六一散及木通,薑汁服用。

此外,舌根黃尖白,表示表邪較少,裡邪較多,可使用天水散和涼膈散;若脈象緊繃,可用防風通聖散。

舌苔黃且上方有隔瓣,表示病邪深入,需立即進行瀉法。可能出現黃疸、結胸、痞氣、血液淤積等症狀,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瀉法治療。

舌苔黃且雙側下垂,表示正陽陽明兩經受影響,可用大承氣湯。

舌苔黃且中間有斑點,表示身體可能出現斑點,可用化斑湯;若無斑點,可用大承氣湯;若出現小黑點,表示病邪可能進入臟器,先用調胃承氣湯進行瀉法,再使用和解散,這樣能救活四到五成的患者。

舌苔黃且中間有刺,表示病情危急,只能使用調胃承氣湯,需多次進行瀉法。

慎庵提到:我曾見到舌苔呈現薑黃色或淡綠色,舌苔濕潤且冰冷,這是陽氣衰弱、脾胃功能失調的徵兆,幾乎無法治癒。這是古人未曾提及的,因此我將其補充記錄下來。

2. 黑胎舌

《舌鑑》云:舌見黑苔,最為危候。表證皆無此舌,如兩感一二日間,見之必死。若白苔上中心漸漸黑者,是傷寒邪熱傳裡之候;紅舌上漸漸黑者,乃瘟疫傳變,壞證將至也。蓋舌色本赤,今見黑者,乃水來剋火,水極似火,火過炭黑之理。然有純黑、有黑暈、有刺、有膈瓣、有瓣底紅、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猶輕,根黑最重,如全黑者,總神丹亦難療也。

《準繩》云:純黑之舌,有火極似水者,涼膈散;有水來剋火者,附子理中湯。此雖死候,然有附子理中而愈者二人,不可便謂百無一生而棄之也。余謂黑而澀,涼膈;黑而滑,附子理中,亦死中求活之法。或問火極而黑,何不用大承氣湯?曰:病勢已極,急攻必死,故反用涼膈,待陰稍生,陽稍緩,乃可攻也。

舌黑而滿刺者,死候也,不治。

舌黑而中爛者,死候也,不治。(《正義》。)

舌根起黑苔者,此死候也,咽不結,可治,宜大承氣湯。

《舌鑑》云:凡瓣底黑者,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亦暴絕,必死不治。

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見此舌,不必辨其何經何脈,雖無惡候,必死勿治。

舌黑爛而頻欲齧,必爛至根而死,雖無惡候怪脈,切勿用藥。

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觸手而響,掘開刺底,紅色者,心神尚在,雖火過極,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後,以小陷胸湯調理。

舌見中黑,邊白而滑,表裡俱虛寒也。脈必微弱,證必畏寒,附子理中湯溫之。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則大順、冷香二湯選用。

兩感一二日間,便見中黑邊白厚苔者,雖用大羌活湯,恐無濟矣。

《正義》云:五六日見之,大柴胡緩下之。

黃苔久而變黑,實熱亢極之候,又未經服藥,肆意飲食,而見脈伏,目閉口開,獨語譫妄,醫遇此證,必掘開舌苔,視瓣底紅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舌邊圍黑,中有紅暈者,乃邪熱入於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涼膈合大承氣湯下之。舌苔中心黑厚而干,為熱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以解之,此名中焙舌。

慎庵按:此舌宜用甘露飲加人參、黃連為妥,或生料人參固本丸,加牛膝、元參、知母、地骨皮。

舌中黑,無苔而燥,津液受傷,而虛火用事也,急宜生脈散。合附子理中主之。

傷寒八九日,過汗,津枯血燥,舌無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滿,神昏不得臥,或時呢喃嘆息者,炙甘草湯。

舌至乾黑而短,厥陰而熱極已深,或食填中脘,䐜脹所致,用大劑大承氣湯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後糞黃熱退則生,糞黑熱不止者死。

舌黑有津,邊紅,證見譫語者,必表證時不曾服藥,不戒飲食,冷物結滯於胃也。虛人黃龍湯,或枳實理中加大黃,壯實者用備急丸,熱下之。夏月中暍,多有此舌,以人參白虎湯主之。

慎庵按:此等舌,有大虛之候,宜合脈症,審慎而施也。

《正義》云: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陽明瘟也,以大承氣急下之。津滑者生,乾澀者死。未傷飲食,可治;脈沉微者,難治;若黑色淺淡,尚有表證,雙解散加解毒湯。

舌尖起黑苔者,此少陰瘟也,涼膈散、大柴胡選用;無下證者,竹葉石膏湯。

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身痛惡寒,曾飲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

舌苔黑暈二重,而中心紅者,陽明傳厥陰,熱入心胞也,大承氣下之。

舌黑暈二條,而中灰色,乃熱傳少陰,解毒湯加大黃。

舌無苔而中心淡黑,冷而滑者,少陰寒證也,四逆湯。

凡見黑舌,須問曾食酸物,及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耳。此等舌,惟虛證津潤能染,若內有實熱,舌即生苔而燥,又何能染及耶?若欲驗視舌苔燥潤,臨診必先禁飲湯水,飲後恐難辨耳。

產後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經》云:少陰氣絕,則血不行。故紫黑者,為血先死也。凡舌起苔,須刮去,用薄荷汁、或韭汁拭之,再用生薑切平,擦之、拭之,即淨而不復生吉;拭之不去,即去而復生者,必凶也。(慎庵按:黑舌苔,須分燥潤,及刮之堅松,以定虛實為要法。)

《正義》云:凡傷寒五六日以外,舌上無苔,即宜於雜病求之。不可峻攻,而大下之。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察兼證,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釐千里之謬。

慎庵按: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涼藥,宜重用壯水之劑。世多習而不察,率投苦寒,遺人大殃。殊不知脈虛數,或微細,胸腹無脹滿,口多錯語,舌雖焦黑乾枯,腫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涼劑,惟以大劑生料六味地黃湯飲之。虛寒者,苔黑而鬆,加桂附五味子,則焦黑刺腫,渙若冰釋,此皆予所屢見,用前法屢效,親信無疑,故敢附筆於此。後之學者,慎之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