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婦人女子活法全在望形察色論
張路玉曰:婦女深居閨閣,密護屏幃,不能望見顏色,但須驗其手腕之色澤、蒼白肥瘠,已見一班。至若肌之滑澀、理之疏密、肉之堅軟、筋之粗細、骨之大小、爪之剛柔、指之肥瘦、掌之厚薄、尺之寒熱,及乎動靜之安危,氣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脈,參之以證,則血氣之虛實,情性之剛柔,形體之勞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順逆,皆瞭然心目矣。
又曰:肌以徵津液之盛衰,理以徵營衛之強弱,肉以徵胃氣之虛實,筋以徵肝血之充餒,骨以徵腎之勇怯,爪以徵膽液之淳清,指以徵經氣之榮枯,掌以徵臟氣之豐歉,尺以徵表裡之陰陽。
《脈鑑》云:色與脈,猶須分別生克。色脈相剋者凶,色脈相生者吉。然猶有要焉,色克脈者,其死速;脈克色者,其死遲;色生脈者,其愈速;脈生色者,其愈遲。
白話文:
張路玉說:婦女多半深居簡出,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她們的面部表情,但我們可以通過檢查她們手腕的膚色、蒼白程度、胖瘦來瞭解部分狀況。進一步來說,肌膚的光滑或粗糙、毛孔的疏鬆或緊密、肌肉的堅韌或柔軟、筋絡的粗細、骨骼的大小、指甲的硬度、手指的胖瘦、手掌的厚薄、手肘的冷熱感,以及她們的動態和靜態下的穩定性,呼吸的輕重,再結合脈象和具體症狀,那麼她們血液的盈虧、性格的剛烈或柔和、身體的勞累或閒適、飲食的精細或粗糙、疾病的好轉或惡化,都能夠清晰地被理解。
他還說:肌膚可反映出體內津液的多寡,毛孔可看出營衛氣的強弱,肌肉能反映胃氣的虛實,筋絡可看出肝血的充足與否,骨骼可顯示腎的勇怯,指甲可看出膽汁的純度,手指可看出經絡氣血的旺盛與否,手掌可看出臟腑氣血的豐富程度,手肘的溫度可判斷體內陰陽的平衡。
《脈鑑》一書指出:面色和脈象,必須區分出生剋關係。面色和脈象相剋是凶兆,相生則為吉兆。然而,還有更重要的,面色剋脈象,死亡會很快到來;脈象剋面色,死亡則會較慢;面色生脈象,康復會很快;脈象生面色,康復則會較慢。
2. 察目部
《五法》云:目者至陰也,五臟精華之所繫,熱則昏暗,水足則明察秋毫。如常而瞭然者,邪未傳裡也;若赤若黃,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邪熱乃在裡燒灼,腎水枯涸,故目無精華,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蓋寒則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見者也,是以曰急下。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也,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也,目瞑者,將衄血也。
(《經》云: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也)。白睛黃者,將發黃也;至於目反上視,瞪目直視,及眼胞忽然陷下者,為五臟已絕之症,不治。
慎庵按:《內經》云:目內陷者死。喬嶽曰:肺主眼胞,肺絕則眼胞陷。總之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陷,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脫,又何必專指於肺耶?再按:閉目不欲見人為陰,然陽明熱甚,熱邪壅閉,及目赤腫痛羞明,皆閉目不欲見人,是又不可以閉目為陰也。《經》云:陽明是動,病至則惡人與火,欲獨閉戶牖而處是也。
予嘗閱歷,二者皆應,臨診之際,必審察脈症,詳辨虛實,庶無遁情,故不拘傷寒雜症,凡見直視、上視、斜視、眼如盲、眼小、目瞪等候,皆系五臟內敗,陰陽絕竭,而徵於外者,必死,不可輕許以治也。
凡目赤痛,必多羞明,此亦有二:熱壅則惡熱,明光能助邪熱,故見明則躁也;血虛膽汁少,則不能運精華以敵陽光,故見明則怯也。
目不紅不腫,但沙澀昏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有濕熱,秋時多有此患,俗謂之稻芒赤目,亦曰赤眼。通用桑白皮散、玄參丸、瀉肺湯、大黃丸。
《靈樞》曰: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視也,赤脈赤筋也。)
喬嶽曰:肝絕,則目澀欲睡。
張子和曰: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又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脈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脈經》云: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泣出如水不止。
王海藏曰: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地黃、天冬、山萸。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當補心,人參,茯神,遠志。又能曉視,不能晚視,日出則明,日入則暗(俗名雞盲),此元陽不足,而胃氣不升也,宜大補而升舉其陽。舊方只用地膚蒼朮之屬,恐無益也。
凡無故而忽有此三病者,多喪明,不可輕也。目病有惡毒者,為瘀血貫眼,初起不過赤腫,漸則紫脹,白珠皆變成血,黑珠深陷而隱小,此必於初起時,急針內脾、迎香、上星、太陽諸穴,以開導之;內服宣明丸、分珠丸、通血丸,遲必失明矣。
白話文:
眼睛是人體極陰的部分,五臟的精華都匯聚於此。眼睛發熱就會昏暗,水分充足則能看得清楚。如果眼睛正常而明亮,代表邪氣還沒進入身體內部;如果發紅或發黃,代表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如果眼睛昏暗不明,代表邪熱在體內燃燒,腎水枯竭,因此眼睛失去精華,無法明亮照物,這時要趕快用大承氣湯來瀉熱。通常寒邪會讓眼睛清明,沒有聽過寒邪嚴重到眼睛看不見的,所以說要趕快瀉熱。凡是睜眼想看人的,屬於陽證;閉眼不想看人的,屬於陰證。如果眼睛緊閉,可能快要流鼻血了。
(古籍說:陽氣旺盛,眼睛會睜大;陰氣旺盛,眼睛會閉合。)眼白發黃,是即將發黃疸的徵兆;至於眼睛向上翻、瞪眼直視,以及眼眶忽然凹陷,都是五臟功能衰竭的症狀,無法醫治。
慎庵認為:《內經》說過,眼睛內陷是將死的徵兆。喬嶽說,眼皮屬於肺所主,肺功能衰竭就會眼皮凹陷。總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睛凹陷,代表五臟六腑的精氣都脫失,不應該只歸咎於肺。再說,閉眼不想看人屬於陰證,但是陽明經的熱邪過盛,熱邪堵塞,以及眼睛紅腫疼痛怕光,也會閉眼不想看人,所以不能單純以閉眼來判斷是陰證。《經》說,陽明經的病是躁動不安,病發時會討厭別人與火,只想獨自關門關窗待著。
我曾親身經歷過這些情況,兩者都應驗。臨床看診時,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詳細分辨虛實,才能不遺漏病情。所以不論是傷寒或雜病,凡是出現直視、上翻、斜視、眼睛像瞎了一樣、眼睛變小、瞪眼等症狀,都代表五臟內部的功能衰敗,陰陽氣竭,而表現在外,是必死的徵兆,不可輕易承諾治療。
凡是眼睛紅痛,大多會怕光,這也有兩種情況:熱邪壅塞,會討厭熱,因為光亮會助長熱邪,所以看到光就煩躁;血虛膽汁不足,就無法運送精華來抵抗陽光,所以看到光就膽怯。
眼睛不紅不腫,但感覺沙澀昏痛,是氣分中隱藏的火氣,脾肺的經絡有濕熱,秋天常有這種病,俗稱「稻芒赤目」,也叫「赤眼」。可以用桑白皮散、玄參丸、瀉肺湯、大黃丸來治療。
《靈樞》說:診斷眼睛痛,紅脈從上下走的,是太陽病;從下往上走的,是陽明病;從外向內走的,是少陽病。(這是診視,指的是紅脈和紅筋。)
喬嶽說:肝功能衰竭,眼睛會澀且想睡。
張子和說:眼睛的病,如果不是因為火邪,就不會發病。眼白變紅,是火邪侵犯肺;眼眶周圍紅腫,是火邪侵犯脾;黑眼珠的神光被遮蔽,是火邪侵犯肝腎;紅脈貫穿眼睛,是火邪太過旺盛。
他又說:聖人雖然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但是血液也有太多或不足的問題。太多,就會脈絡阻塞而疼痛;不足,眼睛就會耗竭而失明。
《脈經》說:病人肝功能衰竭,八天會死。怎麼知道呢?臉色發青,只想趴著睡,眼睛看著卻看不見人,哭泣的眼淚像水一樣流不停。
王海藏說:眼睛能看遠,是因為有火;不能看近,是因為缺乏水,應該補腎,用地黃、天冬、山茱萸。能看近,是因為有水;不能看遠,是因為缺乏火,應該補心,用人參、茯神、遠志。又,能白天看見,不能晚上看見,日出時明亮,日落時昏暗(俗稱雞盲),這是元陽不足,而且胃氣不升,應該大補陽氣並使它上升。以前的方子只用地膚、蒼朮之類的藥,恐怕沒有效果。
凡是無緣無故忽然出現這三種眼睛疾病,大多會失明,不可輕忽。眼睛的疾病有惡毒的,是因為瘀血貫穿眼睛,剛開始只是紅腫,慢慢就會紫脹,眼白全都變成血紅色,黑眼珠深陷而變小,這時必須在剛開始發病時,趕快針灸內脾、迎香、上星、太陽等穴道來疏通;內服宣明丸、分珠丸、通血丸,不然就會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