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1)

回本書目錄

管窺附余 (1)

1. 訂人迎氣口分左右牽合之失

《靈樞·五色篇》曰:人迎氣口,大緊以浮者,其病亦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脈口、氣口,俱是寸口別名,兩經常互稱之,前四卷中,余已引《類經》張注以明之矣。見釋寸口。

又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愚按:東垣左人迎主表,右氣口主裡,宗此,但分左右,又宗叔和之失,並失經旨矣。以經文未嘗分左右,分左右者,皆後人牽合之誤,余又何敢輕議先哲?但經文具在,請細究之,當曉余說之不妄也。

《靈樞·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氣口微大,名曰平人。引繩齊等,引,長也,伸也。此喻上下齊等,猶圬者砌牆,必掛線捉准,上下相等,不令參差之意。閱此條經文,人迎診於頭,氣口診於手,上下之義,朗如離照,何庸置喙也。

《靈樞·四時篇》曰: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臟也),人迎候陽(腑也。)。

按:《素問·六節臟象論》《靈樞·經脈篇》兩經俱以人迎氣口,上下對待而言,並未嘗分屬左右者。

《素問·病能篇》曰:人迎者,胃脈也。(王注云:胃脈循喉嚨而入缺盆,故云。)

滑伯仁曰:《難經》本義云寸口人迎,古法以挾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穀氣而養五臟者也。

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靈樞·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待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者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隨氣流行,故不結動。)

愚按:後人必取法於先聖,而後成其學,先聖是後人之所師也。王叔和《脈經》,亦集聖經以成其書也,人迎氣口,軒岐明示人診於上下,而叔和必欲牽合附會,迷惑後人,何離經叛道若是耶?以紫虛、東垣、丹溪之通達,亦主其說,明是忽視而不深究千慮之一失也。此條經文,又和盤托出,明說上下相應,又何疑焉。

《素問·陰陽別論》云: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王注云:胃脘之陽,人迎之氣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頭謂人迎,手謂氣口,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臟腑之氣,故言所謂一也,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脾也),右大常以候腑(胃也。)。

白話文:

關於人迎穴與氣口穴左右位置錯誤的訂正

《靈樞·五色篇》說:「人迎穴與氣口穴的脈象,如果脈搏呈現洪大而浮的,病情就很嚴重,且病在體表;如果氣口穴的脈象呈現浮滑的,病情會日益加重;如果人迎穴的脈象呈現沉而滑的,病情會逐漸減輕;如果氣口穴的脈象呈現滑而沉的,病情會逐漸加重,且病在體內。」這裡說的脈口和氣口,其實都是寸口的別名,這兩個名詞經常互相替換使用。前四卷內容中,我已經引用過《類經》中張景岳的註解來闡明這個問題了。相關內容可以參考我對寸口穴的解釋。

《靈樞》還說:「人迎穴的脈象如果盛大而堅硬,表示是受了寒邪的侵襲;氣口穴的脈象如果盛大而堅硬,表示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我認為:李東垣主張左邊的人迎穴主要反應體表的情況,右邊的氣口穴主要反應體內的情況,是根據這個理論來判斷的。但這樣分左右的說法,又沿襲了王叔和的錯誤觀點,完全違背了經典的旨意。因為經典原文中從未提及左右之分,分左右是後人牽強附會的錯誤理解。我雖然不敢輕易批評前人的觀點,但經典原文明確記載,請仔細研究,自然會明白我所說並非虛妄。

《靈樞·禁服篇》說:「寸口穴主要反應身體中間的情況,人迎穴主要反應身體外在的情況,兩者相互呼應,一同來一同去。如果像拉繩子一樣大小相等,春夏季節人迎穴的脈象稍微偏大,秋冬季節氣口穴的脈象稍微偏大,這就叫做正常人。這裡說的拉繩子齊等,是指繩子的長度,延伸的意思。這是在比喻上下一致,就像泥水匠砌牆一樣,必須拉線對準,上下相等,不能有參差不齊。讀這段經文,就可以明白人迎穴是診斷頭部情況的,氣口穴是診斷手部情況的,上下之間的意義就像陽光一樣清晰明瞭,根本不需要再多做解釋。」

《靈樞·四時篇》說:「用手觸摸氣口穴和人迎穴來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堅硬、盛大而且滑利的,表示病情會日益加重;如果脈象柔和的,表示病情將會減輕;如果各經脈的脈象充實的,病情將在三天內好轉。氣口穴診斷陰(臟腑),人迎穴診斷陽(腑臟)。」

總結來說:《素問·六節臟象論》和《靈樞·經脈篇》這兩部經典都將人迎穴和氣口穴作為上下相對應的概念來描述,從未提及它們分屬左右。

《素問·病能篇》說:「人迎穴的脈象,是胃脈的脈象。(王冰註解說:胃脈循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所以這麼說。)」

滑伯仁說:「《難經》的本義提到寸口穴與人迎穴,古人認為在喉嚨兩側的動脈是人迎穴,到了晉朝王叔和,他直接將左手關前一寸的位置劃為人迎穴,右手關前一寸的位置劃為氣口穴,後世都沿用了他的觀點。我認為古人之所以取人迎穴和氣口穴,是因為人迎穴是足陽明胃經所屬,接受穀物精氣來滋養五臟;而氣口穴是手太陰肺經所屬,統領全身經脈,調平陰陽平衡。」

《靈樞·終始篇》說:「陰主內臟,陽主腑臟,陽氣從四肢末端接受,陰氣從五臟接受。通過診斷寸口穴和人迎穴的脈象,可以了解陰陽的盛衰、平衡與否,天地的道理盡在其中。所謂的正常人就是指沒有疾病的人,沒有疾病的人,其寸口穴和人迎穴的脈象應該與四時相應,上下協調,一起來一起去;六經的脈象不應該停滯跳動(隨著氣機的運行,所以不會停滯跳動)。」

我認為:後人必須學習先聖的理論,才能有所成就,先聖是後人學習的榜樣。王叔和的《脈經》也是收集聖賢經典而成的著作。人迎穴和氣口穴,黃帝、岐伯明明指出是診斷上下部位的,但王叔和卻硬要牽強附會,迷惑後人,這樣背離經典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即便像張紫虛、李東垣、朱丹溪這樣通達醫理的人,也贊同這種說法,顯然也是因為忽略而沒有深入研究造成的錯誤。這段經文再次明確指出人迎穴和氣口穴是上下對應的關係,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素問·陰陽別論》說:「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是一個整體。」

王冰註解說:「胃脘的陽氣,就是人迎穴的氣。胃是水穀之海,所以觀察它的氣,就能知道病變的部位。頭部指的是人迎穴,手部指的是氣口穴,氣口穴位於手掌魚際後一寸,人迎穴位於喉結兩側一寸五分,都可以用來診斷臟腑的氣。因此說是一個整體。它們的脈象跳動,通常是左邊較小而右邊較大,左邊小主要是用來診斷臟(脾),右邊大主要是用來診斷腑(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