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2)
管窺附余 (2)
1. 訂人迎氣口分左右牽合之失
愚按:人迎氣口二脈,細究兩經篇中,往往上下對待而言,並無左右之分,至晉王叔和《脈經》,悖亂經常,添出蛇足,強分左右,以人迎牽合左手關前。至後崔紫虛,不究其源,亦主其說,直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經文具列在前,閱者細玩深思,不但無左右之分字訓,並無左右之分意義,敢問諸君子不遵經而反宗叔和,又何意耶?何執流而忘源?若是,經文不分,而後人強欲分之,又附會以成其謬。
原叔和之意,以兩手寸口三部,俱是手太陰肺一經之脈,肺主皮毛,故附於手而主表,然參仲景《傷寒論》,凡風寒傷於營衛,病在一身之表,無關於臟腑者,皆統寸口三部而診,未嘗分左右與寸尺也,惟審里之虛實,方分診於寸關尺也,況左寸手少陰心脈,與表何涉乎?且表有三陽之表,在人迎單主陽明之表,不與太少二經之表。聖法井然,何容牽合,致使千古是非不明,誠軒岐之罪人也。
在人迎診於項,本彰明而昭著,聖人原示人周行平夷之道,使人易趨,反舍之而弗診,後人必欲另闢蠶叢,別開蹊徑,以為名高;獨取氣口左寸三分中之一分,而復側指以取之,以手指圓穩,故必側取。
在候寸關尺,尚有輕重之分,今取人迎一分之脈,當重取之耶?抑輕取之耶?若側指重取,是在關上,若平取,仍在寸脈;若一分之脈,輕取甚屬微茫,其又向何處得其浮沉表裡虛實耶?是舍正路而弗由,反驅人向羊腸鳥道中而行,每至步蹇而不得進,因而歇足者多矣,欲指迷而反失道,何困苦後人若是耶?余雖不敏,聖訓煌煌,但知遵軒岐而不知妄宗諸子,知我罪我,聽之後人而已。
白話文:
我認為:人迎脈和氣口脈這兩條脈,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的相關篇章,它們往往是上下相對應來說的,並沒有左右的區分。到了晉代的王叔和寫的《脈經》,卻常常出現錯亂,多此一舉地強行區分左右,把人迎脈牽強附會到左手關脈之前。後來的崔紫虛不探究其根源,也跟著王叔和的說法,直接說左手是人迎脈,右手是氣口脈。
經典原文都列在前面,讀者仔細玩味、深入思考,不只沒有左右區分的字眼,也沒有左右區分的意義。請問各位,為什麼不遵循經典反而遵從王叔和?為什麼執著於支流而忘記源頭?如果是這樣,經典原文沒有區分,而後人卻強要區分,又牽強附會地造成錯誤。
原本王叔和的意思,認為兩手的寸口脈的三個部位,都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脈,肺主皮毛,所以附著於手而主表。然而參看張仲景的《傷寒論》,凡是風寒傷到營衛,病在全身的表面,和臟腑沒有關係的,都統稱診斷寸口脈的三個部位,從來沒有區分左右和寸尺。只有審查身體內部的虛實,才區分診斷寸關尺。何況左手寸脈是手少陰心經的脈,和表面有什麼關係呢?而且表面有三陽之表,人迎脈單獨主陽明經的表面,不涉及太陰和少陰兩經的表面。聖人的法則清清楚楚,怎麼能牽強附會,導致千古是非不明,實在是辜負了黃帝和岐伯啊。
在頸項診斷人迎脈,本來是很明顯、很昭著的,聖人原本是教人走平坦的大路,使人容易遵循,反而捨棄它而不診斷。後人一定想要另闢蹊徑,開創新方法,來博取名聲;只取氣口左手寸脈三分中的一分,又側著手指去診斷它,因為手指圓滑,所以一定側取。
在診斷寸關尺的時候,還有輕重取脈的分別,現在取人迎脈一分,應該重取呢?還是輕取呢?如果側指重取,位置就在關脈上;如果平取,仍然還在寸脈;如果一分的脈,輕取的話,又顯得太過微弱,又要從哪裡分辨浮沉、表裡、虛實呢?這是捨棄正路而不走,反而驅趕人到狹窄的彎路中行走,經常走到步伐艱難而無法前進,因此停下腳步的人很多了。想要指引迷途反而迷失了道路,為何這樣困苦後人呢?我雖然不聰明,但是聖人的教誨是明亮的,只知道遵循黃帝和岐伯,而不敢盲目地遵從其他醫家。知道我犯罪,還是認為我對,都留給後人去評斷吧。
2. 六綱領對待主治
3. 浮脈主裡須知
原夫浮脈主表,沉主裡,乃一定之理而不易者,此道其常而未通其變者也。若論其變則有時而主裡,往者亦累言之矣,人自不察耳,予今陳列先哲名言而詳察之。
秦越人曰:脈浮而有熱者風也,脈浮而無熱者虛也(若虛陽浮露於外,亦必發熱),是從表而辨之也。沈氏曰: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見浮脈,虛所為也,是從新久辨之也。丹溪曰:與人迎相應,則風寒在經;與氣口相應,則榮血虛損,是從上下辨之也。東垣曰:浮而弦者風也,浮而澀者虛也。
鄒丹源曰:風寒之浮,盛於關上;虛病之浮,盛於尺中。(引證。)
白話文:
原本來說,浮脈通常代表的是身體表面的問題,沉脈則多表示體內的狀況,這是一般不會改變的道理,但這是從常態的角度來看,並沒有考慮到例外的情況。若討論例外情況,其實有些時候浮脈也可能反映體內的問題,這一點前人也多次提及,只是人們往往未能注意到。現在我將引用前人的智慧來詳細說明這個觀點。
秦越人曾說過,如果脈象浮起且伴有熱感,那可能是風邪所致;脈象浮起但無熱感,則可能表示體內虛弱(但若虛陽外露,也會出現熱感),這是在表面層次來辨識病情。沈氏認為,剛生病時出現浮脈,通常是風邪侵襲;若久病纏身還出現浮脈,那可能就是體虛導致,這是從病程新舊來辨別。丹溪先生指出,如果人迎脈與浮脈相應,那可能風寒影響到了經絡;如果氣口脈與浮脈相應,那可能是營血虧損,這是從身體上下部位來判斷。東垣先生認為,浮脈且帶有弦狀特徵,是風邪;浮脈且有滯澀感,則是體虛。
鄒丹源先生提到,因風寒導致的浮脈,主要出現在關脈;因體虛導致的浮脈,則主要出現在尺脈。以上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和觀察結果。
4. 管窺
愚按:諸家之言雖如此,然必審其有力無力,方為準則。浮而有力為風,必兼洪數;浮而無力為虛,則帶濡弱,再參合外候,庶無遁情。至若內虛之證,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胃,而見虛浮無力;勞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叔和云:脈浮而無根者死)。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
如上等證,悉屬內傷,豈可以其脈浮,不審虛實,而浪用發表之劑乎?表裡不明,則死生系之矣。學者須詳審,慎之無忽。
白話文:
我認為:儘管各家學說都這麼說,但我們必須要判斷脈象的力量強弱,這纔是判斷標準。如果脈象浮而且有力,這表示有風邪,且通常會伴隨著洪數的脈象;反之,脈象浮卻無力,那表示體虛,這種脈象會偏軟弱。在判斷時,還應參考患者的其他症狀,這樣才能全面瞭解病情。對於內虛的情況,脈象通常都會浮,例如失血癥會出現浮芤的脈象,血虧會出現浮革的脈象;胃部受損導致的虛弱,脈象會呈現虛浮無力;肺結核或陰虛的患者,脈象會浮大且急促;火衰陽虛的患者,脈象會浮緩而不鼓;長期病重的患者,脈象會浮大有力(張仲景曾說過:脈象浮但沒有根的,是死症)。
例如,如果下焦真陰枯竭,孤陽飄浮在上,脈象會浮大無力,深按下去,脈象會變得極細弱,甚至感覺不到,這種情況應該補充腎陽。
以上所述的情況,都屬於內傷,怎麼可以只因為脈象浮,就草率地使用解表藥物,而不去分辨其虛實呢?如果表裡辨不清,生死就懸於一線了。學醫的人必須詳細地審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