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診諸痛
攢眉呻吟,必苦頭痛。叫喊呻吟,以手捫心,為中脘痛。呻吟身重,轉即作楚,乃為腰痛。呻吟搖頭,攢眉捫腮,乃為齒痛。呻吟不起,為腰腳痛。診時吁氣,為屬鬱結(凡人籲,則氣鬱得以少伸也)。搖頭而言,乃為里痛。
白話文:
- 皺眉呻吟,肯定是頭疼。
- 叫喊呻吟,並用手按住胸口,是食管中段疼痛。
- 呻吟並感到身體沉重,很快出現疼痛,是腰痛。
- 呻吟並搖頭,皺眉撫摸臉頰,是牙痛。
- 呻吟且無法起身,是腰腿痛。
- 檢查時嘆氣,說明是鬱結(當人嘆氣時,鬱結之氣會略微得到舒緩)。
- 搖頭說話,是腹痛。
2. 診壞症
傷寒壞症,啞為狐惑。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
白話文:
伤寒如果发展成了坏病,失声则是狐惑病的表现。如果上唇生疮,说明体内有虫在侵蚀内脏;如果是下唇生疮,则表示有虫在侵蚀肛门。
3. 診諸風
風滯於氣,機關不利。出言蹇澀,乃為風病。鼻鳴聲粗,風中於衛。
白話文:
風邪滯留在身體裡,使得筋絡運作不順。說話時口齒不清,這是因為受到了風邪的影響。鼻子發出聲音且聲音粗重,表示風邪侵入了人體的防禦系統。
4. 診神志
衣被不斂,罵詈親疏,神明之亂。風狂之類,若在熱病,又不必論。
白話文:
患者衣被散開不整理,對親人和陌生人都出言不遜,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如果是屬於風狂這一類的情況,那麼如果患者同時伴有發熱的症狀,就無需多加討論了。
5. 診形體上下諸證
欲言復寂,忽又驚呼,病深入骨。啾然細長,頭中之病。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
白話文:
病人想說話又沉默,突然又驚叫,是病深入骨髓。聲音細長,是頭部疾病。說話不出聲。喜歡驚叫的,是骨節之間的疾病。說話聲音低沉而不清晰,是心和膈膜之間的疾病。
6. 診息
氣短不續,言止復言,乃為奪氣。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吸而微數,病在中焦,下之則愈。實則可生,虛則不治。上焦吸促,下焦吸遠。上下暌違,何以施療。
白話文:
氣短不連貫,說著說著就停下來,這是被奪走氣血的表現。氣息短促,不足以供呼吸,呼吸困難,這是氣虛過度的表現。平時沒有發燒或發冷的症狀,但氣短難以連續,知道這是氣堵塞的表現。如果吸氣時有點微弱而急促,說明病在中焦部位,這時用瀉下法治療就可以痊癒。氣實證可以治好,氣虛證則無法治癒。上焦(肺部)吸氣困難,下焦(腎部)吸氣深遠 。上下分野失常,如何才能施以治療?
7. 問診
《靈樞·師傳篇》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後或攻或補,何愁不中乎?
白話文:
《靈樞·師傳篇》中說:進入某地,要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進入人家,要先詢問禁忌避諱;拜訪上級,要先了解禮節規矩;探視病人,要首先詢問病人的方便和不方便之處。這樣做,才能詳細瞭解病情的來龍去脈,心中瞭然於胸,然後再決定是補還是攻,這樣治療怎麼會不奏效呢?
8. 人品起居
凡診病者,先問何人,或男或女(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或老或幼(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臟),或為僕妾。在人下者,一動一靜,不能自由。寡婦僧尼,遭逢不偶,情多鬱滯。形之肥瘦,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男人可望而得,此指女人故問)。
白話文:
在看病時,首先要問清楚是誰生病了,是男性還是女性(男女在陰陽方面有差異,脈象也有順逆之分,所以必須先分辨清楚男女,才能看出其對應的病症),是老人還是小孩(年長者要從腑臟找病因,年輕者要從經絡找病因,中年者要從臟腑找病因),還是僕人或侍妾(僕人因身分低微,行動受限,不能自由活動。寡婦和出家女性遭遇坎坷,情緒容易鬱結)。身體的肥瘦也可以作為判斷依據,肥胖的人體內濕氣較重,瘦弱的人體內火氣較大(如果是男性,可以望診就能知道,這句話特指女性,所以要詢問)。
次問得病,起於何日,病新可攻,病久可補。飲食胃氣,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腎病好鹹,肺病好辛。內熱好冷,內寒好溫。安穀者昌,絕谷者亡。夢寐有無,陰盛之夢,大水恐懼;陽盛之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相殺毀傷;上盛夢飛,下盛夢墮;甚飽夢與,甚飢夢取;肝盛夢怒,肺盛夢哭;短蟲若多,則夢聚眾;長蟲若多,自擊毀傷。
白話文:
疾病的發作時間
疾病發作的時間,決定了治療的方法。新發的疾病可以採取攻治的方法,而久病則需要補益。
飲食與疾病的關係
胃病會導致食慾不振,肝病的人喜用酸味,心臟病的人喜用苦味,脾胃病的人喜用甜味,腎臟病的人喜用鹹味,肺病的人喜用辛味。
寒熱與疾病的關係
內熱的人喜歡冷涼,內寒的人喜歡溫暖。
飲食對疾病的影響
適當進食可以使身體強壯,禁食過久會導致身體衰亡。
夢境與疾病的關係
夢境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果夢到陰氣過盛,就會出現大水或恐懼的夢境;如果夢到陽氣過盛,就會出現大火或灼傷的夢境;如果陰陽兩虛,就會出現相互殘殺或毀傷的夢境;如果上身虛弱,就會夢到飛翔;如果下半身虛弱,就會夢到墜落;如果吃得太飽,就會夢到被別人給予食物;如果很飢餓,就會夢到自己去索取食物;如果肝氣過盛,就會夢到發怒;如果肺氣過盛,就會夢到哭泣;如果寄生蟲較多,就會夢到很多人聚在一起;如果長蟲較多,就會夢到自己遭受攻擊或毀傷。
9. 嗜欲苦樂
問其苦樂,以知其病。好食某味,病在某臟,當分逆順,以辨吉凶。心喜熱者,知其為寒;心喜冷者,知其為熱。好靜惡動,知其為虛;煩躁不寧,知其為實。傷食惡食,傷風惡風,傷寒惡寒,或常縱酒。(縱酒者,不惟內有濕熱,而且防其乘醉入房。)或久齋素(清虛固保壽之道,然亦有太枯槁而致病者,或齋素而偏嗜一物,如麵筋熟慄之類,最為難化,故須詳察),始終境遇,須辨三常。封君敗傷,及欲侯王,常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常富後貧,名曰失精。
白話文:
詢問病人的喜好和厭惡,可以瞭解其疾病。喜歡吃某種味道,表明疾病在該臟腑。應分清生病的順序和輕重,以推斷病情的吉凶。
如果病人喜歡溫熱的東西,說明身體虛寒;喜歡寒冷的東西,說明身體發熱。
喜靜惡動,說明身體虛弱;煩躁不安,說明身體實熱。
吃東西容易傷胃,厭惡吃東西說明傷食;容易受風寒,厭惡吹風說明傷風;容易受寒,厭惡寒冷說明傷寒。
或者經常喝酒(喝酒不僅會導致體內濕熱,還要注意防止喝醉後行房事)。
或者常年吃素(清淡素食固然有利於養生,但也有人因飲食過於清淡而導致疾病,或者吃素時偏好某種食物,如麵筋或熟栗子之類,不易消化,因此需要詳細觀察)。
始終處於某種環境,也要辨別三種常見情況。
如果從富貴變成貧賤,或者從貧賤變為富貴,即使沒有外邪入侵,也可能因內在因素而生病,稱之為「脫營」;從富有變成貧窮,稱之為「失精」。
五氣流連,病有所並。常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亦尋敗。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白話文:
五臟之氣相互流注,如果氣機不暢,就會導致疾病。過度的勞動和大傷,會損傷筋脈,導致身體無法行動,汗液淋漓,容易形成傷口和潰爛。
陽氣留駐,陽氣不足,會導致膿液積聚和陰冷。情緒忽悲忽喜,一開始快樂後轉悲傷,都是傷精氣的行為,精氣耗盡,身體也會隨之衰敗。
過度憤怒會傷陰,過度喜悅會傷陽。陰氣上逆,氣脈通暢,形體就會消瘦。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咽嗌,調以甘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按摩膠藥。
白話文:
身體舒坦,精神憂鬱:疾病產生於經脈,用灸法和針刺治療。
身體舒坦,精神愉快:疾病產生於肌肉,用針灸和藥物治療。
身體艱辛,精神愉快:疾病產生於筋骨,用熱敷和牽拉治療。
身體艱辛,精神憂鬱:疾病產生於咽喉,用甘味藥物調理。
身體經常受到驚嚇恐懼,導致經絡不通暢:疾病產生於麻木不仁,用按摩和膠藥治療。
起居何似(起居,凡一切房室之燥濕,坐臥之動靜,所包者廣,如肺病好曲,脾病好歌,腎病好吟,肝病好叫,心病好多言之類,當一一審之),曾問損傷(或飲食不當,或勞役不時,或為庸醫攻補失宜之屬),便利何如(熱則小便黃赤,大便硬塞,寒則小便澄白,下利清穀之類),曾服何藥(如服寒不驗,服熱不靈,察症與脈,思當變計),有無脹悶(胸腹脹悶,或氣或血或食,或虛或實,皆當以脈參之),性情常變,一一詳明。
白話文:
關於你的生活起居情況如何(起居包括居住環境的乾燥與潮濕、坐臥動靜等),例如肺病的人喜歡彎著身子、脾病的人喜歡唱歌、腎臟病的人喜歡吟詠、肝病的人喜歡大聲說話、心臟病的人喜歡多說話等,這些都應一一詢問。
是否曾經受過損傷(例如飲食不當、勞作過度或庸醫不當的治療等)。
大小便的狀況如何(熱性體質者小便黃赤、大便乾結,寒性體質者小便清白、大便稀溏等)。
曾經服用過哪些藥物(例如服用寒藥無效、服用熱藥也無效,應檢查症狀與脈象,考慮改變治療方法)。
有無腹脹或胸悶(胸部或腹部脹悶,可能是氣滯、血瘀、食物滯留,或虛證或實證,應根據脈象綜合判斷)。
性情是否經常有變化,這些都應詳細說明。
10. 十問篇
(張景岳先生著)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上十問者,乃診治之要領,臨症之首務也。明此十問,則六變具存,而萬物形情,俱在吾目中矣。醫者為難,難在不識病本,而施誤治耳。
白話文:
第一問冷熱,第二問出汗,第三問頭部和身體,第四問大便,第五問飲食,第六問胸部,第七問聽力,第八問口渴,這些問題都應該辨別。第九條根據脈象和麪色來觀察陰陽,第十條從氣味中診斷精神狀態。雖然已經掌握了這些診斷方法,但仍需要明智地運用,以免招致怨恨。這前十個問題是診治疾病的重要原則,也是臨牀上的首要任務。明白了這十個問題,就能夠全面瞭解疾病的六種變化,以及各種症狀。對醫生來說,困難之處不在於找不到疾病的根源,而在於診斷錯誤,從而導致治療不當。
誤則殺人,天道可畏;不誤則濟人,陰德無窮。學者欲明是道,必須先察此要,以定意見,以為階梯,然後再採群書,廣其知識,又何誤焉?有能熟之胸中,運之掌上,非止為人,而為己不淺也,慎之,寶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錯誤就會害人性命,天道是值得敬畏的;如果不犯錯就能幫助人,積累的陰德無量。學習的人如果想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先了解這個關鍵點,來確定自己的觀點,作為進步的階梯,然後再參考各種書籍,擴展自己的知識,這樣怎麼還會有錯誤呢?能夠將這些熟記於心,運用自如,不僅是為了幫助他人,對自己也是受益匪淺的,要慎重對待,珍惜它。
11. 一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裡也。人傷以寒,則病為熱,故凡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無汗,而且得以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痛身疼,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見脈症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見此,此表症也。若無表症,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必有內症相應,合而察之,自得其真歟。
白話文:
詢問寒熱症狀時,需要了解內外寒熱,以區分疾病是外感還是內傷。如果一個人因寒邪而生病,就會表現出熱症。因此,凡是身體發熱、脈搏緊促、頭痛、全身疼痛、肌肉僵硬、沒有汗水,而且症狀可以暫時緩解的,必定是外感。因為寒邪侵襲經脈,所以會導致頭痛、全身疼痛;寒邪阻滯皮膚毛孔,所以會引起肌肉僵硬發熱。如果一個人平日沒有疾病,卻突然出現上述脈象和症狀,大多是外感所致。因為寒邪不是人體平時擁有的,而突然出現這些症狀,表明是外感表症。如果沒有外感表症,而身體發熱不能緩解,大多是內傷引起的。但是,內傷肯定會伴隨內症,將表症和內症結合起來觀察,自然可以找出病情的真相。
一、凡身熱經旬,或至月餘不解,亦有仍屬表症者。蓋因初感寒邪,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經,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當解散。
白話文:
凡是發燒持續十天,或長達一個月都沒有好轉的,也有一直是表證的。這是因為一開始感受到寒邪,發燒頭痛,醫生判斷錯誤,誤以為是火氣,就用寒涼藥物,導致邪氣不能散發。或者雖然已經用了祛散邪氣的藥,但是藥物沒有達到病竈處,導致邪氣滯留在經絡中。這種情況下,外證多而裡證少,這並不是裡症,仍然需要祛散邪氣。
一、凡內症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症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倏然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白話文:
所有發燒的內科疾病,大多屬於陰虛,或因熱氣積聚所致。但必然有相應的內部病症,而且發作時較為緩慢。因為陰虛必定會傷及精血,而傷及精血必定會影響臟腑。所以,與肺臟相連的,必定出現喘急咳嗽;與脾臟相連的,可能影響飲食、產生憂鬱或煩躁焦渴;與腎臟相連的,可能出現遺精遺尿或大小便失禁,但這些症狀必定時有時無、時而發作時而停止。此外,氣弱聲微也是陰虛的徵兆。
一、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一、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於傷。傷則熱生於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白話文:
凡是因為生氣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肝臟和內臟受損產生熱象的,都是因為體內的真陰不足,所以異常的火氣容易旺盛,這也是陰虛的表現。
凡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疲倦導致脾臟受損而發燒的,是因為脾臟的陰氣不足,因此容易受損。一旦受損,就會在肌肉部位產生熱象,這也是陰虛的表現。
一、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徵。或九竅熱於上下,或臟腑熱於三焦。若果因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無涉於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自然壯厲,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白話文:
所有內部受傷發熱的情況,無論在癥狀或痞症,都必定有明顯的徵象;無論在血氣或真氣方面,也必定有明確的表現。有的表現為九竅或上下發熱,有的表現為臟腑或三焦發熱。如果確實是由實熱所引起的,凡是火傷隻影響形體,不涉及真氣的情況,那麼這個人的形氣、聲色、脈象等,自然會顯得強健有力,沒有不能作為根據來觀察的,這時候就應該用清熱降火的藥物進行治療。
一、凡寒症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於表;或內寒者,火衰於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裡,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無論是寒證,還是外感風寒,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而內傷寒證,則是因為內部陽氣虛衰。像上面所說的症狀,多是實熱造成的,但如果是虛熱,則不可誤判。而寒證多是由虛症造成的,但偶爾也會出現實寒的症狀,所以在辨證時,一定要區分寒熱在表還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