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七診
《三部九候論》云: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張注云:謂其或在上,或在下,或在表,或在裡之不同也),獨陷下者病。(沉伏不起也。)
《舉要》云: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中以候胃氣。上下,即寸與尺,此概兩手六部而言也;左右,左手右手也,一說上下左右,即《脈要精微論》所云,左外以候心,右外以候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節與前診視大法參看。)
白話文:
根據《三部九候論》所述,當我們檢查人體的九個部位的脈象時,如果發現某一部位的脈象特別細小、特別粗大、特別快、特別慢、特別熱或特別冷,這都顯示出該部位存在病變(張氏註釋認為,這些異常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上方、下方、表面或內部)。如果脈象呈現出深陷不起的狀態,也是病態的徵兆。
《舉要》中提及,診斷脈象有七種方法,分別是「浮」、「中」、「沉」,以及「上」、「下」、「左」、「右」,我們需要仔細地探查和比較這些脈象的變化。「浮」用來觀察表層的病狀,「沉」則用來探測內臟的狀況,「中」則用來判斷胃氣的狀態。「上」和「下」指的是寸部和尺部,這是對兩手六脈的一般性描述;「左」和「右」則指左手和右手的脈象。另一種解釋認為,「上下左右」是指《脈要精微論》中提到的,左外側用來探測心臟,右外側用來檢測肺部,上端用於瞭解胸部和喉嚨的情況,下端則用來判斷下腹部、腰部、大腿、小腿和腳的健康狀況。這部分內容應結合前面的診斷大法一起參考。
2. 脈審上下來去
《脈要精微論》云:上盛(寸部)則氣高(邪壅於上,故為喘滿),下盛(關尺也)則氣脹。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厥陽巔頂之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去聲)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上下皆指寸尺而言,惡字入聲。)
張仲景曰:初持法,來疾去遲,此由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滑伯仁曰:脈有上下來去至止,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
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吳鶴皋曰:脈有上下,是陰陽相生,病雖重不死;脈有來去,是表裡交泰,病雖重必起;脈無上下來去,死無日矣。汪子良曰:來以候外,去以候內。來實去虛,主病在外;來小去大,主病在內。
白話文:
【脈審上下來去】
《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如果寸部的脈象強盛,這表示氣機偏亢(可能是邪氣壅塞於身體上部,所以會出現喘悶或胸滿的症狀);若是關尺部位的脈象強烈,這可能代表氣機在下部過於充盈,導致腹部脹滿。
若脈象的到來急促,而離去緩慢,這顯示上部實,下部虛,常見於頭部的厥逆病症(如頭痛、眩暈等)。反之,脈象的到來緩慢,離去卻迅速,代表上部虛弱,下部實,這類型的人容易受到風邪的影響。因此,受到風邪侵襲的人,通常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防禦力較弱所致。
張仲景指出:當診脈時,如果脈象的到來急促,但離去卻顯得緩慢,這表示邪氣快速入侵,但身體的抵抗能力較差,這種情況被稱為「內虛外實」。反之,若脈象的到來緩慢,離去卻快速,這說明身體對邪氣的抵抗能力較強,但邪氣仍能迅速進入,此種情況被命名為「內實外虛」。
滑伯仁進一步解釋:脈象有上下、來去、至止六個關鍵詞語,如果不明白這些詞語的含義,將無法辨別陰陽和虛實的差異。其中,「上」、「來」、「至」屬於陽性,而「下」、「去」、「止」則屬於陰性。所謂「上」,是指脈象從尺部上升到寸口,象徵著陽氣從陰氣中生發;「下」則代表脈象從寸口下降到尺部,象徵陰氣從陽氣中孕育。
「來」,指的是脈象從骨骼肌肉之間,逐漸出現在皮膚表面,這象徵氣機的上升;「去」則表示脈象從皮膚表面回歸到骨骼肌肉之間,象徵氣機的下降。「應」意指脈象的「至」,「息」則象徵脈象的「止」。
吳鶴皋認為:脈象存在上下之分,這顯示陰陽兩氣能夠相互生成,即便病情嚴重,患者仍有生存的機會;脈象有來去之別,表明表裡兩面的氣機能夠和諧運作,即使病情嚴峻,患者仍有可能康復。然而,如果脈象既沒有上下之分,也沒有來去之別,那麼患者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汪子良補充說明:脈象的「來」用來觀察外在的狀況,而「去」則用來探查體內的情況。如果「來」的脈象強而有力,「去」的脈象卻顯得虛弱,這通常表示疾病在外表;相反地,如果「來」的脈象細弱,「去」的脈象卻顯得強壯,這可能暗示疾病在體內。
3. 推求上下內外察病法
《脈要精微論》云: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張注云:推音吹,諸釋作推動之推者,非也。此言察病之法,當推求於脈,以決其疑似也。
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脈則沉遲不浮,是在內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張云:凡病若在裡,而欲推求於內矣。然脈則浮數不沉,是在外而非內矣,故知其身之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張云:凡推求於上部,然脈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上實下虛,故腰足為之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張云:凡推求於下部,然脈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以有降無升,清揚不能上達,故為頭項痛也。或以陽虛而陰湊之,亦為頭項痛。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張云:按之至骨,沉,陰勝也。脈氣少者,氣血衰也。陽氣衰而陰氣盛,故為是病。
白話文:
根據《脈要精微論》所述,我們應透過脈象來深入探討病情,判斷疾病是否真的如表面所示,還是存在於身體深處,這可能是心臟或腹部有積聚的情況。
張氏註解指出,「推」字在此應發音為「吹」,不是一般理解的「推」動之意。這是說,診斷疾病的正確方法,是應從脈象去深入探究,以確認病情的真實情況。
如果疾病看似在皮膚表面,但脈象卻顯示為沉遲而不是浮動,這表示疾病其實在內部而非外部,由此可推知心臟或腹部可能有積聚。反之,如果脈象浮動而非沉遲,這表示疾病在外部而非內部,由此可知身體可能有發熱的現象。
如果在上部的脈象強烈,但下部的脈象卻弱,這代表氣血運行不順暢,上部過旺而下部不足,因此腰腳可能會感覺冰冷。反之,如果下部脈象強烈,而上部脈象弱,這代表清氣無法上達,因此可能會有頭頸部疼痛的問題。另外,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剩,也會導致頭頸部疼痛。
如果在按壓到骨頭時,發現脈氣微弱,這可能是腰背疼痛和身體麻木的徵兆。因為脈氣微弱代表氣血衰弱,且陰氣過剩,這些都是導致這些症狀的可能原因。
4. 因形氣以定診
《匯辨》云:人之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此句未妥,亦須合症而診。)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
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人,脈多大;老年之人,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室女尼姑多濡滯,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
更有說焉,肥盛人雖曰浮洪是其常,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來,勢不能直達於皮膚,反欲重按乃見,徒守浮洪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沉數是其常,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來,即呈於皮膚,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
北人脈強是其常,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虛是其常,期頤者更為沉實。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淡,脈來亦定沖和。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
以此類推,則人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匯辨》提到:人的身體形態各不相同,因此脈搏的動態也因此有所差異,不能固守一種解釋,概括所有病情。這是因為,體型豐腴的人,氣血多分佈在體表,通常脈象會呈現浮洪;體型瘦小的人,氣血多集中於內臟,脈象常呈現沉數;性格急躁的人,每分鐘跳動五次纔算是正常脈象;性格平和的人,每分鐘跳動四次就可能被視為發燒的跡象。(這句話未必全然正確,仍需結合病徵來診斷。)身材高大的人,診脈時手指應放得較開;身材矮小的人,診脈時手指應放得較密。
北方的人,脈象多呈現堅實有力;南方的人,脈象多呈現柔弱。年輕力壯的人,脈象多偏大;年老體衰的人,脈象多偏虛。醉酒後的脈象通常偏快,飲酒後的脈象通常偏洪。未婚女性和尼姑的脈象多呈現濕滯,嬰兒的脈象通常每分鐘跳動七次。所以《經》上說:形體與氣血相配合的人健康,三部脈象和五臟功能失調的人有生命危險。
再進一步來說,雖然體型豐腴的人脈象通常為浮洪,但如果肌肉過於堅實,脈象的傳導可能無法直接到達皮膚,反而需要深按才能感受到,如果只依賴浮洪的理論,用輕手觸摸,可能只能感受到模糊細小的脈象,無法準確判斷;體型瘦小的人,雖然脈象通常為沉數,但如果肌肉過於薄弱,脈象就會直接在皮膚上呈現,反而可以輕易感受到。性格急躁的人,脈象快速是常態,但當他們心情平靜無事時,脈象也會趨於平穩;性格平和的人,脈象緩慢是常態,但在忙碌緊張時,脈象也會隨之加快。
北方人的脈象堅實是常態,但如果他們世代生活富裕,或母親來自南方,也可能出現柔弱的脈象;南方人的脈象柔弱是常態,但如果他們先天體質強壯,或習慣勞累,也可能出現堅實的脈象。年輕力壯的人脈象偏大是常態,但早逝的人多會出現虛細的脈象;年老體衰的人脈象偏虛是常態,但壽命長的人脈象反而更沉實。未婚女性和尼姑的脈象濕弱是常態,但如果他們心境平和,脈象也可能呈現穩定和諧。嬰兒的體質純屬陽性,脈象快速是常態;但如果他們體質偏寒,脈象也可能偏慢。
由此推論,人固然有固定的身體形態和氣血狀況,但在這些形態和氣血中,也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有所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理解脈象的奧妙。
5. 脈審陰陽順逆
《平人氣象論》有云: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約注云: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大為順,女子右大為順。凡外感症,陽病見陽脈為順,陽病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陽脈亦為順。內傷症,陽病見陽脈為順,陽病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陰脈為順,陰病見陽脈為逆也。
《靈樞·動輸篇》云: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約注云:陽症脈宜浮大,小為陽症見陰脈;陰症脈宜沉細,大為陰症見陽脈。
張路玉曰:陰陽,死生之大端,不出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之總綱。仲景言傷寒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可以推卒病之逆順,亦可廣諸病之死生。孫對薇曰:陰根於陽,陽根於陰。表屬陽,以活動為性體,而有靜順之陰在內;里屬陰,以靜順為性體,而有活動之陽在中,乃相依倚也。若表脈惟散尖洪大,里脈惟蹇遲細小,乃陰陽不相和。
各盛於本位,當收斂表陽,使根於內;溫和里陰,使根於外。有表澀下,而里衝上者,在外為陽氣不升,在內為陰火沖發;有表蹇澀,而里洪數者,此陰乘陽,陽乘陰也。又云:尖數在下,而不見平闊之體,此陽極也,當下之;平闊在上,而不見尖數之體,此陰勝也,當升之。
白話文:
【脈審陰陽順逆】
《平人氣象論》提到:如果脈象符合陰陽規律,疾病容易痊癒;若脈象違背陰陽規律,疾病則較難康復。詳細解釋如下:在春夏兩季,脈象應當呈現洪大,若出現沉細便是反常;而在秋冬兩季,脈象應當呈現沉細,若出現洪大則是異常。對於男性來說,左側脈象強大是正常的;對於女性來說,右側脈象強大是正常的。對於外感病症,如果是陽性病況看到陽性脈象是正常的,若看到陰性脈象則是反常;若是陰性病況看到陽性脈象也是正常。對於內傷病症,如果是陽性病況看到陽性脈象是正常的,若看到陰性脈象則是反常;若是陰性病況看到陰性脈象是正常的,若看到陽性脈象則是反常。
《靈樞·動輸篇》指出:陽性病況若出現陽性脈象,但脈象細小是反常;陰性病況若出現陰性脈象,但脈象粗大是反常。詳細解釋如下:陽性病症的脈象應該是浮大,若脈象細小表示出現了陰性脈象;陰性病症的脈象應該是沉細,若脈象粗大表示出現了陽性脈象。
張路玉說道:陰陽是生死的關鍵,其基本原則是脈象浮大、數動滑為陽性,脈象沉澀弱弦微為陰性。張仲景曾說,陰性病況看到陽性脈象的人能活下來,陽性病況看到陰性脈象的人則可能死亡,這可以用來推斷急病的順逆,也能擴大應用到各種疾病的生死預測。
孫對薇表示:陰性根源於陽性,陽性根源於陰性。表面屬於陽性,其特性是活動,但內部存在靜順的陰性;內裡屬於陰性,其特性是靜順,但內部存在活動的陽性,這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表面脈象只有散尖洪大的現象,內裡脈象只有蹇遲細小的現象,代表陰陽未能協調。
當陰陽各自在自己位置上過於旺盛時,應該收斂表面的陽性,讓其根植於內裡;溫和內裡的陰性,讓其根植於表面。如果表面呈現澀下,而內裡脈象卻衝上的情況,在表面代表陽氣未能上升,在內裡代表陰火衝出。如果表面脈象蹇澀,而內裡脈象洪大的情況,這代表陰性佔據陽性,或陽性佔據陰性的狀態。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尖數脈象出現在下方,而上方卻沒有平闊脈象,代表陽性達到極限,應該使用下法治療;如果平闊脈象出現在上方,而下方卻沒有尖數脈象,代表陰性過剩,應該使用升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