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管窺附余 (4)
管窺附余 (4)
1. 數脈主寒須知
《素問·大奇論》云: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已。
張注云:數脈主熱,而如數者,實非真數之脈,蓋以卒動肝心之火,故令暴驚,俟三四日而氣衰自愈矣。
仲景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為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則是數有虛寒之一證矣。
或問於予曰:數脈息至快疾,舉按有力,主剝蝕真陰之實病,又安得有所謂數脈主寒之理乎?余應之曰:子之所問,抑何見之不廣耶?夫火兩間中陽焰之至大者也,一星燎原,不可向邇,固五行之常性而不失者。
然抱璞子云:南海中蕭邱有寒焰,春生秋滅,不妨耕植,近之則寒,豈非熱亦化寒之左驗乎?蓋五行各有五,以一行之中,皆具五行,道家所謂五行顛倒是也,此即水中之火,以至陽伏於至陰之中,陽為陰鬱,雖炎上為陰所化,已變易其常性矣。故海水咸而焦枯者,亦以陰中伏陽使然也;有時海水溢而沸騰者,因水中之火發於下而激起也。
今夫數脈所主之寒,乃陽虛陰盛所生之內寒,是虛寒也,與外入之寒邪,鬱而成熱為實熱症,迥不同也。若熱邪盛於表裡而脈數者,或當升散於表,或當清降於里,不難審證而治,治亦易也。獨不如數之脈,不可不深究其脈症,細為體察,此即所謂主寒之數脈也。脈來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微細欲絕。
《經》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陰盛於下,逼陽於上,虛陽浮露於外,而作身熱面赤戴陽於上,脈數無神,即前所云寒焰是也。內真寒而外假熱,治當用參、熟、桂、附,井水頓冷服之,前人所謂以假對假是也。使虛陽斂歸於內而降下,症必漸痊。
假熱之症脈,初起浮緩,亦有不數者,醫家不識,誤用寒涼之劑,脈反見數,更不省悟,寒劑猛進,脈反變數,益涼益數,竟不審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一概混投寒涼,遽絕胃氣,安得不速人於死,凜然天鑑,可不畏哉?故操司命之權者,未可鹵莽從事於斯也,學者當謹識而勖之。
白話文:
【數脈主寒須知】
《素問·大奇論》提到:脈象如果像數脈一樣,會讓人突然驚慌,但這種情況通常在三、四天後就會消失。
張氏註解說:數脈通常代表有熱,但這裡所說的數脈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數脈。這是因為肝臟和心臟的火氣突然增強,所以才會讓人突然驚慌,等到三、四天後,氣力減弱,就會自然恢復。
張仲景指出:患者的脈象如果呈現數脈,通常表示有熱,應該會增加食慾,但如果是反而出現嘔吐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發汗導致身體的陽氣減少,隔膜的氣力虛弱,所以脈象才會顯示為數脈;數脈也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熱氣,無法消化食物,因為胃部虛弱且寒冷,所以才會嘔吐,這就是數脈中的一種虛寒現象。
有人問我:數脈的跳動快速且有力,通常代表身體正在消耗真陰,怎麼可能會有數脈代表寒冷的道理呢?我回答他:你的問題太狹隘了。火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熱源,一旦燃燒起來,就無法靠近,這是五行的基本特性,不會改變。
但是,抱璞子曾經說過,在南海中的蕭邱有一種寒焰,春天出現,秋天消失,不會影響耕種,越接近反而越冷,這是不是也可以證明熱可以轉換成寒呢?五行理論認為,每一個元素都有五個屬性,一個元素中包含了所有的五行,這就是道家所謂的「五行顛倒」。這就像是火在水中,極度的陽性被極度的陰性包圍,陽性被抑制,雖然會產生熱量,但會被陰性轉換,改變了原本的特性。海水之所以鹹且乾燥,也是因為陰性中包含的陽性所導致的;海水有時候會溢出並且沸騰,是因為水中的火氣在下方爆發,引起了反應。
現在來說,數脈所代表的寒冷,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所產生的體內寒冷,這是一種虛寒,和外部進入的寒邪,鬱結成熱,形成實熱症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熱邪在身體內外都很旺盛,脈象呈現數脈,可能需要通過提升或降低體溫來治療,這樣的診斷和治療都相對容易。但是對於非典型的數脈,我們必須深入研究脈象和症狀,仔細觀察,這就是所謂的「數脈主寒」。脈象浮動、數脈大且無力,輕輕一按就感到空洞,細微到幾乎消失。
古籍記載:脈象來臨時,輕輕按下卻沒有鼓動感,所有陽脈都是這樣。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剩,將陽氣逼迫到上方,虛弱的陽氣在外表露出來,造成身體發熱,臉色紅潤,脈象數脈但無神采,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寒焰」。體內真正寒冷,外表卻假裝熱,治療應該使用人參、熟地、肉桂、附子,用井水冷卻後服用,這就是前人所說的「以假對假」。讓虛弱的陽氣回到體內,下降,病情一定會逐漸好轉。
對於假熱症的脈象,剛開始可能是浮緩,也可能不會出現數脈,醫生如果不瞭解,誤用了寒涼的藥物,脈象反而會出現數脈,更不會醒悟,繼續使用寒涼藥物,脈象反而會變成數脈,越涼越數脈,完全不考慮新病還是舊病,有力還是無力,鼓動還是不鼓動,一律使用寒涼藥物,突然切斷胃氣,怎麼可能不讓人死亡,這是一個嚴重的警告,怎能不令人害怕?因此,掌握生死大權的人,不能草率地進行這樣的治療,學習者應該謹慎地認識並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