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抉微》~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下指有輕重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豆也)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滑伯仁曰:取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按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按之,附於肉下,近於筋骨間,陰也,臟也,亦腎肝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候之,其脈得於肌肉間者,陰陽相通,中和之象,脾胃之應也。
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所謂尋也。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一云:舉必先按之,按則必先舉之,以舉物必自下而上,按物必自上而下也。)
白話文:
【下指有輕重】
根據《五難》的說法:脈搏的輕重感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剛開始觸診脈搏時,如果感覺到的脈搏如同三粒豆子的重量,且和皮毛相接觸,這表示是在探測肺部的情況。若脈搏的力度感覺像是六粒豆子的重量,並且與血脈相接觸,這是在讀取心臟的狀況。當脈搏的力度感覺接近九粒豆子的重量,且能感知到肌肉的反應,這是在檢查脾臟的健康。如果脈搏的力度感覺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且能與筋的狀態達到平衡,這表示是在觸診肝臟的部分。當手指按壓至骨頭,然後快速抬起手指時所感受到的脈動,這是在讀取腎臟的狀況。因此,脈搏的輕重感就是這樣來的。
滑伯仁提到:掌握脈搏的要點主要有三個:舉、按、尋。輕輕地沿著脈搏走勢滑動手指稱為舉;用力按壓脈搏來感受其跳動稱為按;既非輕也非重,而是曲折地尋找脈搏的跳動稱為尋。在剛開始觸診脈搏時,輕輕按壓脈搏,若脈搏出現在皮膚表面,這表示是陽性反應,是腑臟的反應,也是心臟和肺臟的回應。若用力按壓脈搏,脈搏出現在肉下,靠近筋骨間,這是陰性反應,是臟器的反應,也是腎臟和肝臟的回應。如果既不是輕也不是重,而是在中等力度下進行脈診,脈搏出現在肌肉之間,這表示陰陽平衡,是中和的現象,也是脾胃的反應。
如果在浮、中、沉三個層次都未能察覺到脈搏的特徵,那就要曲折地尋找脈搏,這就是所謂的尋。若脈搏時隱時現,這就是陰陽隱藏的脈象,三個部位都是如此。(另一種說法是:在舉之前一定要先按,而在按之前一定要先舉,因為舉物體一定是從下往上,而按物體一定是從上往下。)
2. 診視大法
《脈要精微論》云: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脈不得中,而有過失也。)凡診先以三指齊按,所以察其大綱,如陰陽表裡(統體而言),上下來去,長短溢脈覆脈之類是也。後以逐指單按,所以察其部分。
每部下指,先定經脈時脈,以審胃氣,分表裡寒熱虛實,辨氣分血分,陰陽盛衰,臟腑所屬。浮候中候沉候,以消息之斷病,何部異於眾脈,便屬此部有病;候其盛衰之極者,以決之,在上上病,在下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平人氣象論》云:持脈有道,虛靜為保。以脈之理微,非靜心神,忘外慮,均呼吸,不能得也。故人之息未定,不可以診;己之息未定,亦不可以診。夫意逐物移,念隨事亂,謂能察認隱微,有是理乎?故必虛其心,靜其志,纖微無間,而診道斯為全矣,保不失也。
白話文:
【診視大法】
《脈要精微論》提到:理想的診脈時間應在清晨,此時陰氣尚未興起,陽氣尚未分散,還沒進食,經脈未完全充盈,絡脈運行平穩,氣血狀態穩定,因此可以診斷出異常的脈象(即脈象不正常,出現異常狀況)。
一般診脈,首先會用三指一起按壓,這主要是為了初步瞭解整體情況,例如陰陽、表裡的平衡,脈搏的上下波動,長短以及是否超出正常範圍等。然後再逐一用單指按壓,進一步瞭解各部位的詳細情況。
每按一部位,先確定該部位的經脈和時脈,判斷胃氣的狀態,分辨表裡、寒熱、虛實,區別氣血,評估陰陽盛衰,並確定相關的臟腑。透過浮、中、沉三種不同的按壓方式,可以進一步分析病情,如果某部位的脈象與其他部位不同,那麼這個部位可能就有問題;根據脈象的強弱變化,可以判定病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或是左邊還是右邊。
《平人氣象論》指出:掌握脈診有其方法,保持虛靜的心態是關鍵。因為脈象細微,若不保持心神平靜,去除雜念,調整呼吸,是無法準確診脈的。所以,如果被診者的呼吸還未平穩,不能進行診脈;同樣地,診脈者自身呼吸未平穩,也不能進行診脈。如果心隨物轉,思緒混亂,又怎能精確地識別脈象中的微妙差異呢?所以必須保持心態虛靜,專注精神,對任何細微差異都不放過,這樣才能全面掌握脈診的技巧,確保診斷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