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結(陰)

體狀詩

《正眼》云: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積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白話文:

《正眼》中說,脈象結實,按之緩慢,有時還會停頓,步履緩慢,精神萎靡,這些特徵都符合結脈的表現。

結脈是脈象緩慢,時而停頓,說明陰氣偏盛,陽氣將要衰竭。浮脈表示氣機阻滯,沉脈表示積滯內停,汗液的多少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

結脈多是因為氣血凝滯,老痰積聚,導致身體沉重,痛苦難耐。內生積聚會導致外在的癰腫,疝氣和瘕積也是由於陰氣偏盛所致。

滑伯仁曰:結為陰獨盛而陽不能入也,為積聚、為七情所郁。浮結為寒邪滯經,沉結為積氣在內。先以氣寒脈緩,而氣血痰飲食五者,一有留滯於其間,則為結。

分部主病

白話文:

滑伯仁說:結塊是陰盛而陽氣無法進去的緣故,可能是因為痰積、氣積、七情鬱結所導致。浮在上方的結塊是寒邪在經脈中凝滯,沉在下面的結塊是體內積聚的氣。如果氣寒、脈搏緩慢,而氣血、痰、飲食五者之中,只要有一個滯留在身體中,就會形成結塊。

左寸結者,心寒疼痛;結在左關,疝瘕必現;左尺得結,痿嬖之疴。右寸結者,肺虛氣寒;結在右關,痰滯食停;右尺得結,陰寒為楚。

抉微

白話文:

左手寸脈有結,表示心臟寒冷疼痛。

左手關脈有結,表示會出現疝氣或腫塊。

左手尺脈有結,代表患有痿症或骨病。

右手寸脈有結,表示肺氣虛弱寒冷。

右手關脈有結,表示痰濕停滯或消化不良。

右手尺脈有結,代表陰寒邪氣作祟。

李士材曰: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結而無力者,是直氣衰弱,違其運行之常,一味溫補為正治。止數煩多,參伍不調者不治。叔和云: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結,主死,是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結塊而且有力,纔是身體有積聚;結塊但沒有力,是體內正氣虛弱,違背了其運行的規律,應該以溫補爲主進行治療。如果結塊數目繁多,且相互交錯不協調的,則無法治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就像芝麻粒一樣搖動,一會收縮一會散開,凝聚與分散並不固定,這就是“結”,主死,這是正確的。

張路玉曰: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而不甚也。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而指下虛微,此元氣驟脫,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

白話文:

張路玉說:南方人講,鬱結嚴重則積聚也嚴重,鬱結輕微則元氣也虛弱。這話是說,脈象結代伴隨著力氣不足,說明正氣原本就虛弱,即使有積聚,脈結也不明顯。凡是傷寒飲冷、瘀血內停、嘔吐腹痛、癲癇蟲積等氣機鬱結不通暢的疾病,常會出現脈結突然出現的現象。這時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扶助正氣,同時稍微清熱散結、化痰,脈結自然就會消失。我曾經見過二三十次脈搏中有一次斷續不接,而且指下脈搏虛弱,這是元氣突然離散的表現。如果補益治療無效,最終會危及生命。

李瀕湖曰:《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靄靄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

白話文:

李瀕湖說:《脈訣》中提到:有時出現有時消失,聚集了一會又散開,與結脈無關。張仲景說,像沿着長竿一樣脈象連續不斷的稱為陰結,像車蓋一樣籠罩起來的稱為陽結。《脈經》中還提到,像麻子一樣顫動,忽快忽慢,聚散無常的稱為結脈,主兇死。這三種脈象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

2. 代(陰)

體狀詩

仲景云: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吳氏曰:脈至還八尺,良久方來。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定期。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跳動時突然中斷,一段時間過後再繼續跳動。吳氏說:脈搏跳動到達八尺長度,過一會兒才會再跳動。結代脈的停頓,沒有固定的間隔時間,而代脈的停頓,有規律性的時間間隔。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數有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有殊途。

主病詩

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抉微

《匯辨》云:代主臟衰危惡之病,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

又云:止有定期者,蓋脾主信也,故《內經》以一見代脈,為臟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

黎氏曰:代為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

白話文:

如果脈象跳動一下就停住,而且無法恢復,接著又跳動一下,這就是「代脈」。這種脈象如果出現在病人身上,還可以用藥物治療,但如果出現在健康人身上,就可能和壽命有關了。

「代脈」的出現,代表著身體虛弱。如果是跳動很快,就代表著氣血運行急促;如果是跳動緩慢,就需要看看是否和脈結有關。如果脈象跳動一下就停住,無法恢復,就叫做「代脈」,代表著身體已經開始衰敗。

「代脈」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臟腑功能衰退,例如脾胃虛弱,容易腹痛、腹瀉、拉肚子,甚至出現嘔吐等症狀。女性懷孕初期也可能出現「代脈」。

「代脈」是一種危險的脈象,代表著身體的衰敗。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就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正義》云:按:代散之脈,從未有分部位者。予常診丁子之脈,惟左尺見代,才一至耳,至關上即滑數,余曰:腎氣已絕,不可為矣。然群醫但見其滑數,不見其代也。

宜忌

白話文:

《正義》中說:按照以前的說法,代脈沒有區分部位的。我曾經診脈,只有左手的尺脈出現代脈,而且只是一次而已,隨後脈象就變成滑數。我說:腎氣已經耗盡了,沒有辦法了。但是其他醫生只看到脈象滑數,而沒有看到代脈。

滑伯仁曰: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脈也;若有病而氣血乍損,而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又妊娠脈代,胎必三月。李士材曰:伯仁論病脈,為暴病言也,若久病得代脈,萬無一生。黃桂岩心疼奪食,脈三動一止,良久不能自還。古人謂:痛甚者脈多代,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桂岩春秋高矣,雖有代脈,不足慮之,果兩旬而起。

代義不一

白話文:

滑伯仁說:沒有病症卻消瘦而且脈搏虛弱的,是危險的脈象;如果有病症,氣血突然受損,而氣不能持續的,那是病脈。另外,懷孕的脈象虛弱,一定是懷孕三個月了。李士材說:伯仁所說的病脈,是指急性病。如果久病出現虛弱的脈象,極少能活命。黃桂岩心痛時停止飲食,脈搏三跳一次停止,很長時間都恢復不了。古人說:疼痛劇烈的人脈象多虛弱,很少有脈象虛弱而死的人,老人脈象虛弱反而會活命。桂巖已經年紀大了,雖然有虛弱的脈象,但不用擔心,果然兩個星期之後就康復了。

張景岳曰: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至或二動,或三動,至乃不等,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如《宣明五氣篇》云: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臟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象緩慢而忽然停止叫做「結」,頻率較快而忽然停止叫做「促」,其至某些時候可能會出現兩次或三次脈動,再到下一次脈動的時間並不相等,但這些脈象都有明確的節奏,起止有力。導致脈象結促的疾病,有因為氣機逆行、痰液阻塞,造成氣血受阻的;有因為氣血虛弱,脈象時斷時續的;有因為天生稟賦體質多滯,氣血運行不暢的,這些都是脈象結促的原因。至於代脈的辨別方式,則有所不同。就像《宣明五氣篇》中所說的: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所說的:黃色面色的人,脈象會代,這些都是指臟腑氣機的正常表現,並不是指代脈為停頓。

又《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氣軟弱曰生,但代無胃曰死,此言胃氣去,而真臟見者死,亦非謂代而止也。《根結篇》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如本篇所云,此乃至數之代,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氣象論》所云是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是也。

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

代主臟絕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中說:長夏時節,胃氣虛弱,叫做「生」,但如果同時胃氣消失,則叫做「死」,這句話的意思是,胃氣消失,真正的臟腑就會顯現,這是因為「死」,並不是單純的「代」。《根結篇》中說:五十歲的人運動而不代氣者,五臟都能得到滋養;四十歲的人運動而代氣者,說明有一個臟腑沒有得到滋養,就像本篇中所說的,這是指「數字」上的代氣變化。如果脈象本來平穩,但突然強弱不一,則屬於「形體」上的代氣變化,也就是《氣象論》中所說的。還有,脾主管理四季,隨著季節變化而代氣,則屬於「氣候」上的代氣變化,也就是《宣明五氣等篇》中所說的。

五十一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數內者,即五十內之數也。知定者,可定其臟氣之死期也)。四十一止腎臟衰,三十一止肝氣盡,二十一止脾敗竭,十動一止心脈絕,四五動止肺經傷。死期便參聲色證,兩動一止三日死,三四動止五六日,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白話文:

51 歲身體沒有疾病,在這個年齡之前,所有身體狀況都穩定(「數內」,即 50 歲之前;「知定」,即能確定臟腑氣血衰竭的期限)。

41 歲腎臟開始衰退。

31 歲肝氣將盡。

21 歲脾臟將衰竭。

10 次脈動停一次,表示心脈將盡。

4-5 次脈動停一次,表示肺經受損。

死亡時間可以根據這些身體狀況和徵兆來推算:

脈動兩次停一次,三天後死亡。

脈動三次或四次停一次,五六天後死亡。

脈動五六次停一次,七八天後死亡。

以此類推,沒有錯誤。

《脈經》云:一動一止二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十一日死,十動一止立夏死。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不到五十歲時,動脈頻率每跳一下就停一下的,會在五年內死亡;四十歲時,動脈頻率每四跳一下就停一下的,一個臟器沒有氣血,會在四年內死亡;三十歲時,動脈頻率每三跳一下就停一下的,兩個臟器沒有氣血,會在三年內死亡;二十歲時,動脈頻率每兩跳一下就停一下的,三個臟器沒有氣血,會在兩年內死亡;十歲時,動脈頻率每一跳就停一下的,四個臟器沒有氣血,會在一年內死亡。

《脈經》

又曰:不滿五十動一止者,五歲死;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二歲死;十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

戴同父曰:《脈經》以四臟無氣,歲中死,幾臟無氣,以分別幾歲之死期,予竊疑焉。《內經》云:腎絕六日死,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果此臟氣絕,又安能待四歲、三歲乎。

白話文:

戴同父說:《脈經》以四臟無氣,一年內死亡;幾臟無氣,以分別幾年後的死亡期限,我私下對此感到疑惑。《內經》說:腎氣絕六天就死亡,肝氣絕八天就死亡,心氣絕一天就死亡,如果這些臟氣真的絕了,又怎麼能等到四年、三年呢?

王宏翰曰:夫戴氏引《內經》而正《脈經》之謬,予會而詳思默悟,得其幾焉。如某臟之氣衰,尚未敗絕而見代者,則死期之歲月,從《脈經》而斷之;如某臟之氣敗絕而見代者,則死期之歲月,從《內經》而斷之。但《內經》原說某臟絕,而《脈經》當作某臟衰弱也。

白話文:

王宏翰說:戴先生根據《內經》來糾正《脈經》的錯誤,我仔細思考後,也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例如,某個臟腑的氣息衰敗,但還沒有完全消失,已經出現其他臟腑氣息替代的情況,那麼死亡的時間應該根據《脈經》的說法來判斷;如果某個臟腑的氣息已經完全消失,出現其他臟腑氣息替代的情況,那麼死亡的時間應該根據《內經》的說法來判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內經》原本的說法是「某臟絕」,而《脈經》把它寫成了「某臟衰弱」。

慎庵按:王氏斷論,亦屬模稜,終非劃一之論。至謂某臟氣衰,尚未敗絕,從《脈經》斷云云,見亦騎牆,即如其說,若病者臟氣衰弱,可延三四歲者,擇醫而治,臨病之工豈無具眼者?治之得宜,用藥輔助臟氣復旺,因而得生者,亦復不少。由是可知《脈經》之言,亦不足徵,徒為淺識者樹幟,藉口炫奇,刪之可也。

白話文:

慎庵點評:王氏的結論,也屬於模棱兩可,最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至於說某個臟腑氣衰,但尚未完全衰竭,從《脈經》的記載來看,也是見風使舵。就算按照他的說法,如果病人的臟腑氣衰弱,但還能延續三四年的壽命,難道就沒有眼光獨到的醫生來治療嗎?如果治療得當,用藥物輔助臟腑氣恢復旺盛,從而得以生還的病人,也並不罕見。由此可見,《脈經》的說法不足爲憑,只是給一些淺薄的人樹立旗幟,藉口炫耀奇特罷了,刪掉它也沒有關係。

今仍而不刪者,在往籍中,皆錄是說,因出《脈經》存而不論。今予因戴王兩家之言,亦存而駁正之曰,必無是理,免滋後學之惑。在當時王氏論脈,而自稱曰經,亦云僭矣,今人因其稱經,而不論其中是非,可稱無識也。

白話文:

況且這本書雜七雜八地引用了《內經》、《傷寒論》、《金匱》、《中藏經》、《扁鵲內照經》等著作拼湊而成,怎麼能稱之為「經」呢?在過去,經書都是聖人和賢哲口耳相傳的,而王氏卻將自己的見解混入其中,也想稱之為「經」,豈不是太僭越了嗎?所以張子路說,「玉中有金屑」是對他獨斷的批評。另外還有對本論的評論附在後文。

況其書,雜引《內經》、《傷寒論》、《金匱》、《中藏經》、《扁鵲內照經》等文以成書,又烏得稱經哉?在往昔聖哲相傳,稱經韙矣,而王氏混附己見,而亦欲稱經,豈非僭乎?故張子路玉有金屑入眼之譏,可稱獨見也。再有論見後附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