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明末清初之際,醫學流派眾多,理論與實踐紛陳,卻也滋生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亂象。有感於此,明代醫家蕭京懷抱著對時弊的憂心與對蒼生的仁心,著作了《軒岐救正論》一書,意在溯本清源,匡正時弊,為當時乃至後世的醫學指引正確方向。書名「軒岐救正」,即開宗明義地表明其宗旨:回歸醫學鼻祖黃帝(軒轅)與岐伯的經典精髓,以此作為標準來糾正當代醫學的偏差與謬誤。
蕭京在書中及自序裡直陳當時醫界的諸多問題,認為許多醫者不明醫理,泥古不化或隨意妄為,「昧本從標,枉斃生靈」,甚至將這些醫者斥為「軒岐之亂臣賊子」。他認為這是一種需要優先治療的「醫病」,唯有「救醫」,病家之病方能得愈。這種深刻的反思與批判精神,構成了全書撰寫的核心驅動力。蕭京並非出自醫學世家,他早年體弱多病,歷經求醫無效之苦,後隨名師學習醫術方得痊癒,親身經歷使他對醫學的嚴謹與重要性有著切身體認。他師從者包括明代名醫李時珍的甥孫,可見其學術淵源之正統。結合自身的學習與遊歷蜀地時與群賢的交流,他積累了深厚的學識與臨床經驗。
《軒岐救正論》全書共分六卷,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第一卷「醫論」是全書的理論基石。作者在此統論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傳變、治療大法以及方藥應用原則。蕭京強調人體是一個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各個臟腑器官功能相互協調,病變亦相互影響。因此,診治疾病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深入分析病機,嚴格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而非見病治病或執方不變。這一卷為理解後續各卷內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卷「四診正法」專門闡述中醫診斷疾病的四大基本方法:望、聞、問、切。蕭京尤其重視脈診,但也詳細論述了望診、聞診、問診的要領與方法。他認為四診是準確判斷病情、辨別病證類型、乃至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手段。只有精準地掌握四診的要領,才能避免誤診誤治。此卷體現了作者對診斷學的高度重視,認為這是區別良醫與庸醫的重要環節。
第三卷「藥性微蘊」則聚焦於中藥學。蕭京系統地論述了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以及配伍原則。他強調,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特性,在使用時必須根據患者具體病證的性質、邪正盛衰等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辨證選藥。反對不加區分、隨意用藥的行為。這一卷反映了作者對藥物應用精細化、辨證化的要求。
第四、五卷為「醫案」,收錄了蕭京本人的一些臨床診治案例。醫案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結晶,這些案例詳實地記錄了作者如何運用其理論知識和診斷技能來治療具體疾病的過程,包括辨證分析、處方用藥及療效。這些醫案不僅是作者臨床經驗的體現,也為後學者提供了學習辨證論治方法的鮮活範例,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第六卷「醫鑒、病鑒」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也是作者「救正」思想的直接體現。這一卷分為兩個部分:「醫鑒」是對醫者的告誡,強調醫家必須具備高尚的醫德,遵守醫理,精勤不倦,方能不負性命之託。「病鑒」則是對病家的指導,提醒病家在求醫問藥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如如何選擇醫生、如何配合治療、如何明辨從違等。這部分內容超越了單純的醫學技術討論,觸及了醫學倫理、醫患關係以及健康教育等層面,體現了作者廣闊的人文關懷和對醫學社會責任的認知。他認為醫者應嚴謹自律,而病家也應有所知曉,共同促進有效的診療過程。
從整體上看,《軒岐救正論》不僅僅是一部醫學技術的匯編,它更是一部充滿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的醫學論著。蕭京站在歷史的高度,回顧醫學源頭,批判當代流弊,並提出了全面的「救正」方案,涵蓋理論、診斷、用藥、實踐、倫理等多個層面。他對「本源」和「辨證」的強調,對庸醫亂象的撻伐,對醫學「仁術」本質的闡述,都使得這本書在明末動盪的醫學環境中獨樹一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蕭京在自序中將醫道與為官之道相類比,借由序言中對其父治理地方的描述(恤民、應變、明斷、廉平)來對比其子行醫的理念(滋益本根、治於未病、明虛實真假、誅伐無過),認為「分殊而道則同」,都是一種「達者」的體現,是懷抱仁心、力求「救正」的事業。這進一步昇華了《軒岐救正論》的意境,將醫學實踐與修身濟世的傳統儒家思想緊密結合起來。
總而言之,《軒岐救正論》是明代醫家蕭京針對當時醫界亂象所撰寫的一部重要的撥亂反正之作。它上承經典,下啟臨床,系統而深刻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診斷、藥物及臨床實踐,並獨具匠心地加入了對醫者醫德和病家求醫的規範與建議。此書不僅為研究明代醫學思想提供了寶貴資料,其強調回歸本源、精準辨證、嚴守醫德等思想,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實踐和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與借鑑意義,是中醫寶庫中一部不可忽視的著作。
序 (1)
序 (2)
序 (3)
自序
跋
凡例 (1)
凡例 (2)
太極圖
命門水火圖
五氣圖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 麻黃
- 山漆
- 金銀鉛汞珍珠琥珀龍骨金星礞石陽起石丹砂石脂牡蠣滑石石膏雄黃輕粉消石白礬石英玄明粉
- 牛黃麝香冰片檀香安息皂角
- 沉香乳香木香蓽茇莎仁白豆蔻草豆蔻蓽澄茄大小茴香益智川椒沒藥血竭丁香檀
-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白附石南紫蘇防已川烏白芷藁本蔓荊甘菊細辛薄荷蟬蛻馬兜
- 補骨脂
- 肉豆蔻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 桃仁紅花澤蘭赤芍茜草五靈脂蒲黃苧麻根紅曲蘇木益母草續斷紫參牡丹皮川木槿紫荊
- 酸棗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蕤仁決明葵子
- 生薑煨姜炮姜姜皮
- 生梔子炒梔子炮梔子
- 殭蠶全蠍諸蛇釣藤天竺黃鈴羊角蜈蚣
- 麋茸阿膠石棗麋膠龜膠枸杞肉蓯蓉巴戟天松子仁懷山藥杜仲覆盆龍眼蘿藦子酥酪金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