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枇杷葉石斛草扁薏苡沙參芡實蓮鬚燈心草木通浮小麥麻黃根

神消氣陷,不可復救矣。前藥豈能奏效萬一哉?燈草、木通雖曰甘淡滲竅,第病邪不一;而傳於膀胱成淋者,病自有本,若以前藥之屬利胞之熱,未全善也。夫淋雖由熱生濕,濕生則水液渾濁,凝結為患。又有服金丹入房,致敗精流於竅中;及飲食失宜、七情過度、虛實不調、藏氣不和。

致腎虛而膀胱受熱。又有肺痿而上源失通調之令;有液枯而水道乾澀不潤;又有膏石、血氣、沙、勞、冷七種之別;又有小腸移熱而應於心者;又有痰積而滲入胞者;又有小便不通與溺數而短;及溺血、溲血、淋血,或失氣化之常;或病脾而九竅不通。仲景亦謂:「胃氣行則小便宣通」;而淋亦有因脾虛,如太陰初作之氣病中熱脹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

不外虛實寒熱,溯其源而治之,斯中病情矣。如浮小麥、麻黃根氣味索然,果可以療汗脫之重症乎?即有他藥佐使,亦屬贅龐耳。夫陰陽相維,營衛運行,無失常度,血氣得灌溉護衛之用;汗為心之液,主於氣,陽密乃固,則氣不外泄。衛氣虛為自汗;陰氣虛為盜汗;傷寒盜汗,

責在膽熱。初症傷風而汗;有傷濕、傷暑、勞役、柔痓而汗者;有陽虛冷汗者。雖有陰陽寒熱之殊,究竟皆元氣之脫越,或虛憊不升耳。當從此根蒂處察虛實治之。倘未得其竅,即參耆、朮、苓亦難為用,矧茲二物乎?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神氣耗散,氣陷下去了,已經無法救治了。之前的那些藥方怎麼可能有一點點效果呢?燈心草和木通雖然說能甘淡滲利小便,但是病邪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病邪傳到膀胱形成淋病,那病因自有根源。如果只用之前的藥去利膀胱的熱,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淋病雖然是由熱產生濕,濕氣產生就會使水液渾濁,凝結成病。還有的人是因為吃了金丹或性生活過度,導致敗精流到尿道中,以及飲食不當、情緒失控、虛實不調、臟腑不和,導致腎虛而膀胱受熱。也有因為肺痿導致上源的調節功能失常,造成液體枯竭而水道乾澀不潤。另外,淋病還有膏、石、血、氣、砂、勞、冷七種不同的類型。還有小腸的熱傳到心臟的,也有痰液積聚滲入膀胱的,還有小便不通或小便次數頻繁但量少,以及尿血、尿道滴血、淋血,這些都是氣化功能失常的表現。或是因為脾臟生病導致九竅不通。張仲景也說過,胃氣運行順暢小便就會通暢,而淋病也有因脾虛,像太陰經剛開始發病的脹痛,多是由中焦熱引起的,總之,病的原因有很多,但都離不開虛實寒熱。追溯病源來治療,才能了解病情。

像是浮小麥和麻黃根,氣味淡薄,真的能治療汗脫的重症嗎?即使有其他藥物輔助,也只是多餘的。人的陰陽互相維持,營衛之氣運行,不能失常。血氣得到灌溉保護,汗液是心臟的液體,主導陽氣的固密,陽氣密固,氣就不會外洩。衛氣虛就會自汗,陰氣虛就會盜汗。傷寒的盜汗,是因為膽有熱。初期的感冒會出汗,還有因為傷濕、傷暑、勞累、柔痙而流汗的,也有陽虛冷汗的。雖然有陰陽寒熱的區別,但歸根究底,都是元氣的脫失,或是虛弱無法升提。應該從這個根本的地方來觀察虛實並治療,如果沒有找到關鍵之處,即使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也很難奏效,更何況只是這兩種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