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香薷
香薷氣香味辛。諸家咸稱為治暑要藥。但暑有不同,而方法亦隨異設。若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寒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口燥,或霍亂而成吐瀉,固宜用此以升散風寒,消水和脾,古方亦有用大順散者。蓋暑月之用香薷,亦猶三冬之用麻黃。若氣虛則不宜輕用也。其有起居失宜,飲食失節,勞役斫喪之人,中暑大汗,燥渴喘促,脈見芤虛,或遲細,或吐或瀉,乃勞倦內傷不足之症,須清暑益氣湯,或人參白虎湯,去石膏及苦寒之味,而主以益氣清火之品,則善矣。又有傷暑而兼夾陰,尤須舍時從症,倘此而概投香薷,耗泄真陽,必變而為惕瞤亡陽之禍,殊犯虛虛之戒。
若形氣俱實而傷暑者,投以䮰水之屬,無不愈也。今人暑月不拘有無傷暑,煎此代茶,豈知氣香主竄,味辛主散,元氣虛者反以招暑取中,亦如久飲川芎而得暴亡之害者也。又有謂香薷善治諸水,蓋水多主藏虛,惟形氣未羸,病在經腑者,深師薷術丸用之可效,但不得一例視也,唯能明於氣化之義者,斯可與語治水之方矣。試思氣化之義云何。
白話文:
[香薷]香薷的味道辛香。眾多醫家都稱許它是治療暑熱的關鍵藥物。然而,暑熱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治療的方法也因此各有差異。例如,若是因為在涼爽的地方飲用了冷飲,導致身體的陽氣被陰寒阻塞,進而產生頭痛、發燒、怕冷、口乾,或是引發霍亂,造成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使用香薷來提升散發風寒、消除水濕、調和脾胃是恰當的。古方中也有使用大順散的例子。可以說,在夏天使用香薷,就如同冬天使用麻黃一樣。但如果氣血虛弱的人,就不應該輕易使用香薷。對於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不節制,以及過度勞累、消耗身體的人,如果中暑後大量出汗,口乾舌燥、呼吸急促,脈搏出現虛弱、或是遲緩細微,或者嘔吐、腹瀉,這都是因勞累和體質虛弱導致的暑熱症狀。這時候需要的是清暑益氣湯,或是人參白虎湯,去掉其中的石膏和其他苦寒成分,主要以補氣清熱的藥材為主,這樣纔是對的。另外,對於那些受到暑熱影響,又夾雜陰虛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香薷,會耗損身體的真陽,可能導致心悸、亡陽等嚴重後果,這就是所謂的虛弱更虛弱的禁忌。
對於那些身體壯實,受到暑熱影響的人,使用解暑的藥物,通常都能痊癒。但現在有些人,在夏天不管是否真的受到暑熱影響,就煮香薷來當茶喝。他們不知道香薷的香味會讓氣血流通,辛辣的口感會讓人體散熱,如果元氣虛弱的人喝了,反而會招來暑熱,就像長期大量飲用川芎,可能會突然死亡一樣。另外,有人認為香薷能治療各種水濕病症,但其實水濕多是因為腎臟虛弱,只有在身體還算壯實,病在經絡和腑臟的人,使用深師薷術丸才會有效。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只有真正理解氣血運行原理的人,才能談論如何治療水濕的問題。試著思考,氣血運行的原理是什麼呢?
2. 桃葉
許學士本事方云:傷寒病,醫者須顧表裡,循次第。昔範云為梁武帝屬官,得時疫熱疾,召徐文伯診之。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期在旦夕,云恐不預,求速愈。文伯曰:此甚易,但恐二年後不起。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伯乃以火煆地,布桃柏葉於上,令云臥之,少頃汗出,粉之。翼日遂愈。後二年云果卒。取汗先期,尚能促壽,況不顧表裡時日,便欲速愈乎。夫桃葉發汗,亦良法也,尚有此戒,可不慎歟。愚按傷寒論汗吐下三法,未始不善。雖曰西北形氣,病氣俱實者用之相宜,但今亦須斟酌耳。設若東南風氣巽弱,稟賦不實者,雖有可汗可吐可下之症,宜從清解,超繩墨規矩之外,而獲不汗不吐不下之妙,且以完其氤氳清純之元氣,不至浪劑潛促天年,保全綦大矣,而人多不知也。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大凡病之實者,皆氣之虛也。知治其實,昧救其虛,則虛者益虛,致實者益實病,斯殆矣。故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夫汗固以解表邪,而表邪未甚,輕汗之,衛氣不幾虧歟?吐固以宣中積,而中積未滿,輕吐之,胃氣不幾虧歟?下固以泄裡實,而裡實未堅,妄下之,營氣不幾虧歟?虧衛氣、胃氣、營氣,便虧元氣矣。元氣一傷,老者絕,少者不復矣。然不特此也。每見時師不拘何病,概以麥芽、山楂、神麴、橘紅、半夏為健脾之物,以青皮、枳殼、枳實、厚朴、檳榔、香附為調氣之物,乃曰:脾得健則食進,氣獲調則病瘥。夫此輩之所謂健脾者,政敗脾也;所謂調氣者,乃損氣也。粗工既惜費而售賤藥,愚人喜便宜而甘隱戮,其失等耳。此人亦多不知也。予因嘆範云之殉虛榮而喪實命,若過赤松釣臺,不識當作何如想乎。
白話文:
許學士在他的著作《本事方》中提到,治療傷寒病時,醫生必須要考慮到病情的表徵和內在情況,並遵循一定的步驟。過去,範雲作為梁武帝的下屬,不幸染上了當時流行的熱病。於是梁武帝召來了徐文伯為他診治。當時,梁武帝正準備接受九錫之命,這個大事即將發生。範雲擔心自己會因此錯過,所以請求醫生讓他迅速康復。徐文伯回答說,這很簡單,但是恐怕兩年後他的身體狀況就不會那麼好了。範雲表示,只要早上知道道理,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更何況還有兩年的時間。於是,徐文伯在地面上生火,鋪上桃葉和柏葉,讓範雲躺在上面。不久,範雲開始出汗。徐文伯再為他敷上粉末,第二天範雲就痊癒了。然而兩年後,範雲果然去世了。這種提前出汗的方法,雖然可以延長壽命,但是如果不管病情的表徵和內在情況,以及時間的節奏,就希望快速康復,那可能就會帶來更大的危害。桃葉發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該警惕其中的風險,不是嗎?
愚以為,《傷寒論》中的汗、吐、下三種療法本來就很完善。雖然它們通常適用於西北地區,那裡的人們體質較實,病氣也較重,但是現在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斟酌使用。如果在東南地區,風氣較弱,人們的體質較虛,即使出現了可以出汗、可以催吐或可以瀉下的症狀,也應當優先考慮清熱解毒的方法,超越常規的療法,以達到不出汗、不催吐、不瀉下的效果。這樣可以保護人體內的元氣,避免因濫用藥物而潛在地縮短壽命,對人體健康有極大的好處。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一點。古書上寫著:「邪氣旺盛就是實證,精氣耗盡就是虛證。」一般來說,生病時的實證,其實都是因為氣血虛弱。如果只知道治療實證,卻忽略了補虛,那麼虛弱的情況就會更加嚴重,導致實證也更加嚴重,病情就會變得更糟糕。因此,古書上寫著:「如果不懂得補虛,其他的治療又有什麼意義呢?」出汗確實可以解除表面的邪氣,但如果表面的邪氣並不是很嚴重,輕易地出汗可能會導致衛氣損失。催吐確實可以清除中焦的積滯,但如果中焦的積滯並不是很嚴重,輕易地催吐可能會導致胃氣損失。瀉下確實可以清除內臟的實證,但如果內臟的實證並不是很堅固,隨意地瀉下可能會導致營氣損失。一旦衛氣、胃氣和營氣都受到損失,那麼元氣也會受到影響。一旦元氣受損,老人可能會因此失去生命,年輕人也可能無法恢復健康。然而,不僅如此,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無論患者患的是什麼病,都會開出麥芽、山楂、神麯、橘紅、半夏等健脾藥物,或者青皮、枳殼、枳實、厚朴、檳榔、香附等調氣藥物。他們認為,只要脾胃健壯,食慾就會增強;只要氣血調和,疾病就會痊癒。然而,這些所謂的健脾藥物實際上是在破壞脾胃,所謂的調氣藥物實際上是在損耗氣血。那些粗心的醫生為了節省成本,只開出廉價的藥物;那些愚昧的病人為了貪圖便宜,甘願接受這些低劣的治療。這種情況很普遍,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一點。我因此感慨,像範雲那樣為了虛名而喪失生命,如果他能夠去到赤松釣臺,不知道他會有什麼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