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附子肉桂

附子生用則性奔竄而有毒。熟用則質溫潤而無毒。其大重一兩三四錢以上。團坐平頂。旁無多角者。方稱附子。性主沉補命門真火。其小僅一兩以下者。或挺尖。或歪側。或兩臍。或多角。皆為川烏。性主驅風逐寒。走散經絡。而非熟附子溫補之比也。若附子制以薑汁。與乾薑生薑同用。

則為姜附湯主治足三陰驅散上下表里經絡臟腑之客寒為要藥。其療真陽虛脫則當用童便制者。君以人參。其薑汁製者不可混用也蓋薑桂附子。同為大熱。第姜性兼辛。主發散而桂味甘而辛。可升可降。若熟附則質重性沉。主下行。所以不同也。若陽脫而誤用姜。令陽愈脫矣。

白話文:

附子生用有毒,會在體內快速擴散。熟用則溫和無毒。好的附子,重量在一兩到四錢以上,形狀圓潤平頂,沒有多餘的角,這種才叫附子,可以補腎陽。小的附子,重量不到一兩,形狀尖挺、歪斜、有兩個臍眼,或有多個角,這種叫川烏,主要用於驅散風寒,通經絡,沒有熟附子的溫補作用。如果用薑汁炮製附子,並與乾薑、生薑一起使用,就叫做姜附湯,可以治療三陰經的寒邪,驅散表里經絡臟腑的寒氣,是治療寒邪的重要藥物。如果要治療陽氣虛脫,則要用童尿炮製附子,再配上人參。薑汁製的附子不能與童尿製的混用,因為薑、桂、附子都是熱性藥,但薑性辛味,主發散,桂味甘辛,可升可降,而熟附子性沉重,主下降,因此性質不同。如果陽氣虛脫而誤用薑,反而會加重陽氣虛脫。

何以言之。立齋曰先兄體貌豐偉。唾痰甚多。脈洪有力。殊不耐勞。遇風頭暈欲僕。口舌欲裂。或至赤爛。誤食姜蒜少許。口瘡益甚。服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附子錢許即愈。停藥月餘。諸症仍作此命門虛火不歸元也據此則姜附雖均稱熱藥。何可混施乎。虞搏曰附子稟雄壯之質。

有斬關奪門之功。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吳綬曰附子乃陰症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白話文:

為什麼這麼說呢?立齋說,我哥哥身材高大,痰很多,脈搏洪大有力,卻很不耐勞,遇到風就頭暈想吐,嘴巴裂開想撕裂,甚至會紅腫潰爛。誤食了一點薑蒜,口瘡就更嚴重了。後來服用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加了少許附子,病就好了。停藥一個多月,各種症狀又出現了,這就是命門虛火不歸元的原因。由此可見,薑和附子雖然都算是熱藥,但不能混用。虞搏說,附子具有雄壯的性質,有斬關奪門的功效,能引導補氣藥物行於十二經,追回散失的元陽;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能引導發散藥物打開腠理,驅逐表面的風寒;能引導溫暖藥物到達下焦,祛除裡面的冷濕。吳綬說,附子是治療陰症的要藥,凡是傷寒傳變至三陰,或者寒邪夾雜陰邪,雖然身體發熱,但脈搏沉細的,都要用附子。如果出現厥冷腹痛,脈搏沉細,嚴重者嘴唇青紫,腹部縮小的,更需要立即用附子。

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症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是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王氏究原方云凡用桂附藥。並宜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

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不違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道也昔仲景治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煎附子含之咽汁。丹溪治疝氣。用烏頭梔子並熱因寒用也。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

白話文: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起死回生的功效,但近來許多人遇到陰證傷寒時,往往懷疑不敢用附子,等到陰寒極盛,陽氣衰竭才使用,就已經太遲了。而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衰微,必須緊急使用人參健脾益氣,並佐以附子溫經散寒,否則將如何救治?王氏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凡是用桂枝、附子等藥,都應該冷服,這是用寒治熱的道理。因為陰寒在下,虛陽上浮,用寒性藥物治療,會使陰氣更盛,病情加重;而用熱性藥物治療,卻會被身體拒絕,無法吸收。熱藥冷飲進入咽喉後,寒性消退,熱性便發揮作用,病氣隨之減輕,這是反治之道,符合自然規律,能收到良好效果。古時候張仲景治療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來有效方治療喉痹,用蜜煎附子含在口中,吞咽汁液;丹溪治療疝氣,用烏頭、梔子,這些都是用寒治熱的例子。東垣治療馮翰林侄子陰盛格陽的傷寒,也是同樣的道理。

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考昔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餘康健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姜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此數人者皆其臟腑賦稟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論也愚以為此藥唯陰藏者宜之若陽藏而誤用受禍極速也凡用桂附須君以人參少佐甘草。或大棗則無毒。仲景八味丸亦為陰火不足者設故陽盛假寒不宜妄用也桂性甘辛大熱能宣導百藥。

白話文:

眼睛紅腫、口渴想喝水,脈搏跳動七八次,但按下去就散開,可以用生薑附子湯,加入人參半斤服用,出汗後就能痊癒。這真是神妙的治療方法。以前荊州都昌王身體瘦弱又怕冷,沒有其他疾病,每天喝附子煎湯,還嚼硫磺,這樣過了幾年。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用鹿茸附子藥,活到八十多歲還比常人健康。宋朝張杲醫生在醫書中記載,趙知府沉迷酒色,每天煎乾薑熟附湯,吞服硫磺金液丹一百粒,才能吃得下東西,否則就會疲倦虛弱,撐不住,最後活到九十歲。其他人服用一粒就會有害。這幾個人都是臟腑稟賦偏頗,服用這些藥物才有益無害,不能用常理來推斷。我認為這些藥物只有陰虛的人適合服用,如果陽盛的人誤用,就會很快受到傷害。凡是用桂附藥物,都要用人參少量佐以甘草或大棗,才能解毒。仲景的八味丸也是針對陰虛不足的人而設,所以陽盛假寒的人不宜亂用。桂皮性甘辛大熱,能宣導百藥。

通血脈。有汗能止。無汗能出。桂枝主上行而散。肉桂主下行而補驅風理寒。定煩解渴。與附子同補命門真火。專益脾胃之母。亦善利水通淋。止虛脫。破淤血。功能不可盡闡又治喉痹失音。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九種心痛脅疼痎瘧奔豚疝氣利肺抑肝冷痰霍亂喘脹諸症。

李瀕湖曰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散寒邪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除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精液通其氣者也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愈盛。但於溫平藥中。

白話文:

桂枝、肉桂皆能通血脈,有汗則止,無汗則出。桂枝上行散寒,肉桂下行補驅風寒,定煩解渴。與附子同補命門真火,專益脾胃,亦善利水通淋,止虛脫,破瘀血,功能不可盡述。又可治喉痹失音、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以及九種心痛、脅疼、痎瘧、奔豚、疝氣、利肺、抑肝、冷痰、霍亂、喘脹等症。

李瀕湖說,麻黃遍徹皮毛,專於發汗散寒邪,因肺主皮毛,辛味走肺;桂枝透達營衛,解肌除風邪,因脾主營、肺主衛,甘味走脾、辛味走肺;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此乃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精液通其氣者也。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愈盛,但於溫平藥中...

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經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是桂又通治寒熱虛實內外上下而配合得宜隨試隨效者也竊謂桂附乃斬關奪門之將。非良師莫敢輕用。然立齋每用此以救真火不足及虛陽假熱之病。疊奏殊效。非時師所能方物也。蓋立齋治法。則歸本命門者也。東垣則專主脾胃者也。

河澗丹溪。則專主相火濕熱者也。子和則專主攻擊者也節齋隱君則專主攻痰瀉火者也。仲景則專主外感者也。法有偏擅。醫當全識。若療命門則用立齋。治脾胃則用東垣。清濕熱則用劉朱。習攻擊則用子和。蠲實痰則用二王。至傷寒雖宗長沙。而三陰主治參朮歸附。率多救里。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一個原則是「倍加肉桂」。這句話意味著使用大量的肉桂可以強化藥力,並且具有雙重效果,既能治療肝臟問題,也能滋養脾臟。這和經典中提到的「木得桂而枯」的概念相呼應,意指桂枝能調節木性,使之不至於過於旺盛。肉桂對於寒熱虛實、內外上下各類病症都有療效,只要搭配得當,就能即刻見效。我私下認為,桂枝與附子就像攻堅克難的將軍,不是有經驗的導師,不敢輕易使用。然而,立齋醫生經常運用它來治療真火不足或虛陽假熱的病症,並且成效顯著,這是許多普通醫師無法做到的。這顯示了立齋醫生的治療法則,主要是回歸並聚焦於命門這個核心。東垣則專注於脾胃的調理,河澗丹溪專注於相火與濕熱的處理,子和專注於攻擊性的治療,節齋隱君則專注於清痰與消火。仲景則專注於外感疾病的治療。每種方法都有其專長,作為醫生,我們應該全面瞭解這些方法。若要治療命門問題,可以採用立齋的方法;若要治療脾胃問題,則可以使用東垣的方法;若要清凈濕熱,可以參考劉朱的治療策略;若習慣於攻擊性的治療方式,可以學習子和的技巧;若要清除實質的痰液與火氣,可以使用二王的治療法。至於傷寒病,雖然主要遵循長沙的理論,但在治療陰虛、陽虛等內部問題時,往往需要使用參朮歸附等藥物來救援。

則又不專於外感也若用諸子而不為諸子所用機權在我法從人施一人而兼眾人之用眾人而資一人之識斯得矣至立齋先生則又集諸家之大成。發前人所未發。開將來之聾聵者也。奈何時師視桂附如蛇蠍應用不用。卒至誤人於死。蓋亦因丹溪謂附子無人表其害人之禍。故致有泥成說而坐失機宜者。

雖然使用非所當。即參耆亦能為害。何獨桂附乎。醫學綱目有云黃耆能助三焦之火人參能補諸經之陽。白朮能長五臟之氣。此三者皆上藥。是在人體悟而無失其氣宜可也。余因續之曰桂附能救陰陽之脫。

白話文:

然而,不專注於外感,如果使用諸子藥物,卻不能被諸子藥物所用,關鍵就在於掌握機權,法隨人施,一人即可兼具眾人所長,眾人也能依賴一人之識,如此便能取得成效。至於立齋先生,則又集結諸家之大成,發掘前人未曾發現之處,為後人開啟耳目。為何當今醫者視桂附如蛇蠍,應用不用,最終導致誤人於死?這也是因為丹溪先生認為附子無人能夠表現其危害之禍,所以導致有些人拘泥於成說,而錯失機宜。

縱使使用非所當,即使參耆也會造成危害,何況桂附呢?《醫學綱目》中有云:黃耆能助三焦之火,人參能補諸經之陽,白朮能長五臟之氣,這三者皆為上藥。關鍵在於人體悟而無失其氣宜。我因此繼續說道:桂附能救陰陽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