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脈病逆順

岐伯曰:凡人形瘦脈大,胸中多氣,死。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人有強弱盛衰之不一,而脈實應焉。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而病實應焉。脈病形證相應而不相反,每萬舉而萬全;少有乖張,良工不能施其巧矣。故脈之於病,有宜有不宜,為醫不可以不辨也。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上病下痛,下病上痛,此為逆,死不可治。腹脹脈浮大生,沉小死。壯熱脈浮大有力生,無力及沉微小死。癲癇脈亦然。譫語洪大生,厥逆微小死。暴忤脈實大生,虛弱伏細死。中毒洪大緊急生,微細不齊危。

頭痛浮大安,短澀危。吐血發熱洪大生,細微死;不發熱細少生,洪大危。傷寒發熱後脈沉靜者生,洪躁危。自汗脈虛細安,躁盛危。厥逆沉澀生,浮大危。諸失血小弱生,洪大危。久病脈細軟生,洪大危。瀉利微細弱生,浮大危。滯下洪大數或緩生,微小弱危。產後微小生。

洪大數危。胎前忌微小澀。咳嗽浮大緩生,沉弦小危,細疾結代死。中風口噤浮遲身靜者生,洪數搏指氣粗者死。上氣喘急:面目俱浮,脈浮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小,肢厥者死。瘡疽洪大生,沉細危。既潰脈靜安,潰後洪大危。陽病得陰脈,陰病得陽脈,皆死。消渴諸疽數大生。

虛細死。霍亂浮洪生,虛細死。諸水浮緩生,數疾死,沉遲小死。痿痹緊急,或中病脈堅;外病脈澀;汗出脈盛;虛勞心數;風家脾緩;人瘦脈大而喘;形盛脈微短氣。更有傷寒厥利而脈不至;脈微厥冷煩躁;脈遲而反消食。與夫:人短脈長,人長脈短,人滑脈澀,人澀脈滑,皆死脈也。

白話文:

岐伯說:凡是身形消瘦但脈搏卻大的人,如果胸部有過多的氣,就會死亡。身形壯碩但脈搏卻細的人,若呼吸淺短氣息不足,病情就很危險。如果身體狀況和脈象相符合,這個人就還能活著。如果身體的三臟和五腑運作不協調,就會生病。人的體質有強弱盛衰的不同,而脈象確實會反映出這些差異。脈象有陰陽虛實的區別,而疾病確實會因應這些脈象表現出來。如果脈象、病情和外表症狀相互呼應且不相衝突,那麼治療時往往能萬無一失,很少會有意外情況,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施展他們的技巧了。因此,脈象對於疾病來說,有的適合,有的不適合,作為醫生,不可以不分辨清楚。

如果左邊有病卻右邊疼痛,或者右邊有病卻左邊疼痛,上面的病導致下面疼,下面的病導致上面疼,這是病情逆轉,無法治療,病人會死亡。腹部腫脹,脈象浮大是生,脈象沉小是死。高燒不退,脈象浮大有力是生,無力或者沉微小是死。癲癇、胡言亂語,脈象洪大是生,厥逆、脈象微小是死。突然昏倒,脈象實大是生,虛弱或者伏細是死。中毒,脈象洪大緊急是生,微細不齊則病情危急。

頭痛,脈象浮大是安全的,短澀則危險。吐血並發燒,脈象洪大是生,細微則是死。不發燒,脈象細少是生,洪大則危險。傷寒發燒後,脈象沉靜是生,洪躁則危險。自汗,脈象虛細是安全的,躁盛則危險。厥逆,脈象沉澀是生,浮大則危險。各種出血,脈象小弱是生,洪大則危險。長期患病,脈象細軟是生,洪大則危險。腹瀉,脈象微細弱是生,浮大則危險。滯下,脈象洪大數或者緩慢是生,微小弱則危險。產後,脈象微小是生。

脈象洪大數則危險。懷孕期間,忌諱脈象微小澀。咳嗽,脈象浮大緩慢是生,沉弦小則危險。脈象細且快,或者結代都是死。中風,口噤,脈象浮遲,身體靜止是生,脈象洪數,手指跳動,氣息粗重是死。上氣喘急,面目都浮腫,脈象浮滑,手腳溫暖是生,脈象澀小,四肢厥冷是死。瘡疽,脈象洪大是生,沉細則危險。潰瘍後,脈象平靜是安全的,潰瘍後,脈象洪大則危險。陽病得到陰脈,陰病得到陽脈,都會死亡。消渴和其他瘡疽,脈象數大是生,虛細則是死。霍亂,脈象浮洪是生,虛細則是死。各類水腫,脈象浮緩是生,數疾則是死。脈象沉遲小是死。痿痹,脈象緊急或者中病脈堅,外病脈澀,出汗脈象旺盛,虛勞心率快,風濕脾脈緩。人瘦但脈象大並且喘息,身形壯碩但脈象微弱且呼吸淺短,加上又有傷寒、厥逆、腹瀉,但脈象不到,脈象微弱,四肢厥冷煩躁,脈象遲緩反而消化食物,以及人脈象短但實際上人很長,人長但脈象短,人脈象滑但實際上人很澀,人脈象澀但實際上人很滑,這些都是死脈。

2. 脈色逆順

玉機真藏篇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乃死。此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乃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所以占生死之早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㿉。真藏見,十日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肉消,動作益衰。真藏未見,期一歲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㿉,肉脫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之脈,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眾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眶內陷者死。肉脫身不去者死。乍數乍疏者死。真臟見形者勝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脈。無胃曰逆,逆則死。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懸絕者死。 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中侈者死。脈分絕者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半夜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風病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脈乍數乍疏,乍遲乍疾,日乘四季者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 汗出發潤,喘不休,肺氣絕也,死。 陽病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口不能言,心先絕也。 唇吻青,四肢濈濈汗出,肝先絕也。 環口黧黑,虛汗發黃,脾先絕也。 身熱喘粗,見陰多躁,或目眶深陷,瞳不轉移,戴陽上視,腎絕也,皆死。 頭目痛,卒視無見者死。 三部脈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尺寸俱虛者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溫病禳禳大熱,脈細小者死。 咳而形脫髮熱,脈堅急者死。 皮肉著骨者死。髮直如麻者死。口臭不可近者死。舌卷卵縮者死。 目不回直視,一日死。 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面無光,齒齦黑者死。 熱病七八日當汗,不得汗,脈絕者死。 遺尿不知者死。 口如魚口,不能閉,而氣出多不入者死。 肛門如竹筒,大便不禁,及不知者死。 病人臥有邊不寧者死。 吐痰如蟹沫者死。

白話文:

《玉機真藏篇》說:五臟接受來自它們所生之臟的氣,並將氣傳遞到它們所剋制的臟。氣會停留在它們所生的臟,而死亡通常發生在對抗它們所不克的臟時。當疾病接近死亡時,病氣會反向運行,直到遇到無法剋制的臟器,這就是導致死亡的氣逆現象。例如,肝臟從心臟接收氣,傳遞到脾臟,氣停留在腎臟,但會在肺臟處死亡;心臟從脾臟接收氣,傳遞到肺臟,氣停留在肝臟,但在腎臟處死亡;脾臟從肺臟接收氣,傳遞到腎臟,氣停留在心臟,但在肝臟處死亡;肺臟從腎臟接收氣,傳遞到肝臟,氣停留在脾臟,但在心臟處死亡;腎臟從肝臟接收氣,傳遞到心臟,氣停留在肺臟,但在脾臟處死亡。這些都是逆向死亡的情況。一天一夜被分為五個部分,用來預測死亡的早晚。

接下來的描述是關於各種身體症狀和它們對於預後的影響。例如,大骨枯槁、肌肉萎縮、胸部氣滿、呼吸困難、內部疼痛延伸到肩頸、身體發熱、肌肉流失、眼球凹陷等症狀,都暗示著病情嚴重,甚至即將死亡。文中還提到,如果看到真臟(指病氣深入內臟)的徵兆,可以預計患者將在特定時間內死亡。

此外,文章還解釋瞭如何根據脈搏的狀態來判斷生死。如果脈搏突然消失或出現異常,或者脈搏的強弱、快慢不穩定,都是不良的徵兆。文中還提到,如果三部九候(一種診斷方法)的脈象都失去正常節律,或者上下左右的脈象不協調,都表示病情危急。此外,如果中脈(位於手心的脈搏)顯示出異常,即使其他臟器的脈象看起來正常,也可能預示著死亡。

最後,文章列舉了一些具體的症狀,如眼睛深陷、肌肉脫落、脈搏忽快忽慢、舌頭捲縮、口臭、面部腫脹、大小便失禁、精神混亂等,這些都可能預示著即將死亡。總的來說,這些描述反映了中醫學對於疾病預後和死亡時間的獨特理解,強調了觀察症狀變化對於評估病情和預測結果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的"逆死"指的是疾病發展的不正常方向,而"三部九候"則是一種傳統的脈診方法,通過檢查手腕不同位置的脈搏來評估健康狀況。此外,文中還提到了"真臟見"的概念,這是指病氣深入內臟的嚴重情況,預示著病情已經非常危險。然而,這些概念和診斷方法需要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進行解讀和應用,普通讀者應謹慎對待,避免自行診斷或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