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6)

1. 附子肉桂

附子生用則性奔竄而有毒。熟用則質溫潤而無毒。其大重一兩三四錢以上。團坐平頂。旁無多角者。方稱附子。性主沉補命門真火。其小僅一兩以下者。或挺尖。或歪側。或兩臍。或多角。皆為川烏。性主驅風逐寒。走散經絡。而非熟附子溫補之比也。若附子制以薑汁。與乾薑生薑同用。

則為姜附湯主治足三陰驅散上下表里經絡臟腑之客寒為要藥。其療真陽虛脫則當用童便制者。君以人參。其薑汁製者不可混用也蓋薑桂附子。同為大熱。第姜性兼辛。主發散而桂味甘而辛。可升可降。若熟附則質重性沉。主下行。所以不同也。若陽脫而誤用姜。令陽愈脫矣。

何以言之。立齋曰先兄體貌豐偉。唾痰甚多。脈洪有力。殊不耐勞。遇風頭暈欲僕。口舌欲裂。或至赤爛。誤食姜蒜少許。口瘡益甚。服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附子錢許即愈。停藥月餘。諸症仍作此命門虛火不歸元也據此則姜附雖均稱熱藥。何可混施乎。虞搏曰附子稟雄壯之質。

有斬關奪門之功。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吳綬曰附子乃陰症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症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是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王氏究原方云凡用桂附藥。並宜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

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不違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道也昔仲景治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煎附子含之咽汁。丹溪治疝氣。用烏頭梔子並熱因寒用也。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

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考昔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餘康健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姜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此數人者皆其臟腑賦稟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論也愚以為此藥唯陰藏者宜之若陽藏而誤用受禍極速也凡用桂附須君以人參少佐甘草。或大棗則無毒。仲景八味丸亦為陰火不足者設故陽盛假寒不宜妄用也桂性甘辛大熱能宣導百藥。

白話文:

附子如果生用,藥性會非常快速且有毒。煮熟後使用,性質會變得溫和滋潤且無毒。外觀上,較大且重量在一兩三四錢以上,整體呈現圓形、頂部平坦,旁邊沒有太多稜角的,才能稱為附子。它的藥性主要作用是沉降,並補足命門的真火。而比較小、只有一兩以下的,或是形狀尖挺、歪斜,或是底部有兩個臍孔,或是多個稜角的,都屬於川烏。川烏的藥性主要作用是驅散風寒,在經絡中運行發散,與熟附子的溫補效果不同。

如果用薑汁炮製附子,再與乾薑、生薑一起使用,就成了姜附湯,主要治療足三陰經的寒邪,驅散上下表里經絡、臟腑中的寒氣,是重要的藥物。若是治療真陽虛脫的狀況,則要用童便炮製的附子,並搭配人參使用。薑汁炮製的附子不能混用。因為薑、桂枝、附子同屬大熱藥,但薑性兼具辛味,主要作用是發散;桂枝則味甘而辛,可升可降;熟附子的質地厚重,藥性沉降,主要作用是向下走,所以它們的藥性作用是不同的。如果陽氣虛脫卻誤用薑,會使陽氣更加脫散。

為什麼這樣說呢?李時珍說,他哥哥體型高大壯碩,卻有很多痰,脈象洪大有力,很不耐勞,只要吹到風就會頭暈想跌倒,嘴巴舌頭也常裂開,甚至紅腫潰爛。如果誤食一點點薑或蒜,嘴裡的潰瘍就會更嚴重。服用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再加入少量附子,病就好轉。停藥一個多月後,這些症狀又會出現,這是因為命門的虛火不能歸根的緣故。由此可見,雖然薑和附子都被稱為熱性藥,但怎麼可以隨便混用呢?

虞搏說,附子具有雄壯的性質,有衝破阻礙的力量,能引導補氣藥運行到十二經脈,使散失的元陽恢復;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以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打開毛孔,以驅逐表面的風寒;引導溫熱藥到達下焦,以祛除內部的寒濕。吳綬說,附子是治療陰證的重要藥物,凡是傷寒病傳變到三陰經,以及中寒夾雜陰氣的,即使身體發熱但脈象沉細的,都必須使用附子。或是出現手腳冰冷、腹痛、脈象沉細,嚴重時嘴唇發青、陰囊萎縮的,更要趕緊用附子。

附子具有使陰氣退散、陽氣恢復的力量,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近代很多陰證傷寒的病例,常常因為疑似而不敢使用附子,一直等到陰氣極盛、陽氣耗竭才使用,已經太遲了。而且夾陰傷寒,內外都是陰寒,是陽氣突然衰弱,必須趕緊用人參來強健脈搏,以增強元氣,再輔以附子來溫經散寒。如果不用這些藥,要如何救治病人呢?王氏究原方說,凡是用桂枝、附子的藥,都應該冷服,這是利用熱藥的熱性來對抗寒證。因為陰寒在下,虛陽向上浮越,如果用寒藥治療,陰寒會更盛,病情加重。如果用熱藥治療,身體會排斥而無法吸收。而熱藥冷服,在喝下去之後,藥的寒性會先消除,熱性才會發揮作用,這樣病情就能痊癒,既不違反病情,又能達到很好的療效,這是反治的方法。以前張仲景治療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代驗方治療喉痹,用蜜煎附子含在口中吞汁;朱丹溪治療疝氣,用烏頭、梔子,都是利用熱藥的熱性來對抗寒證。李東垣治療馮翰林侄子陰盛格陽的傷寒,症狀是眼睛發紅、煩躁口渴、想要喝水,脈象快而散亂,但按下去則感覺脈微弱,用姜附湯加入半斤人參服用後,出了汗就痊癒了。這真是非常神奇的功效。

考證古代,荊府都昌王體型瘦弱、怕冷,沒有其他疾病,每天用附子煎湯飲用,並咀嚼硫磺,這樣持續了好幾年。蘄州衛的張百戶,平時服用鹿茸、附子等藥,到了八十多歲依然非常健康。宋朝的張杲《醫說》記載,趙知府沉迷酒色,每天煎服乾薑、熟附湯,再吞服硫磺、金液丹一百粒,才能正常吃飯,否則就會疲倦無力。他活到九十歲,而其他人只要服用一粒,就會受到傷害。這幾個人都是因為臟腑的稟賦有偏,服用這些藥對他們有益無害,不能用一般的理論來看待。我認為這種藥只適合陰證的人使用,如果陽證的人誤用,會很快招致禍患。凡是用桂枝、附子,必須搭配人參作為主藥,並少量佐以甘草或大棗,才能減輕毒性。張仲景的八味丸也是為陰火不足的人設計的,所以陽盛假寒的人不應該隨便使用。桂枝性味甘辛,大熱,能引導各種藥物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