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0)

1. 問證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又曰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作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漉漉然時警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又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真氣。又云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診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氣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閉戶塞牖。擊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難經云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怫怫發熱皮毛之上者外感也。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證也。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問其惡風居露地。

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證也。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乃內傷證也。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嘗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少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

皆內傷證也。問其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衝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息。甚則高喘。皆內傷證也。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白話文:

經典中提到,必須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情況以及現在的症狀,再進一步檢查脈搏。還說,必須瞭解病人是否從顯赫的地位突然跌落,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也可能由內產生疾病,這種情況被稱為「脫營」。同理,如果一個人從富裕轉為貧困,這可能導致「失精」,使五氣滯留,引發疾病。醫生在診斷時,如果發現病症不在臟腑,也不影響外觀,且診斷有疑慮、無法確定病因,會發現病人體重逐漸下降,氣血虛弱。這是因為病勢深入,體內營養流失,體外衛氣也受到損耗,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可能對病情掌握不足。

又說,診病有三個基本步驟:必須瞭解病人的社會地位,包括貴族的傷害及想成為侯王的慾望。同時,進入一個國家要先了解當地的習俗,進入家庭要問清楚禁忌,拜訪他人要遵守禮儀,面對病人時要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另外,診病時一定要問病人飲食和作息的狀況,是否經歷過極端的喜悅或悲傷,這些情緒波動都可能傷害真氣。如果診病時不先詢問這些初始因素,例如生活節律失調、飲食過度、中毒等,而直接診查脈象,很難準確判斷病情。

對於各種疾病,如果白天症狀加重,夜晚則較安靜,表明陽氣過剩,這是氣病而非血病。反之,如果夜晚症狀加重,白天則較安靜,表明陰氣過剩,這是血病而非氣病。

詢問病人,如果白天發燒,夜晚安靜,表示陽氣在陽性時段自然旺盛。然而,如果白天安靜,夜晚發燒且煩躁,表示陽氣向下滲透到陰性部位,這被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白天和夜晚都發燒且煩躁,這是陽氣過盛而缺乏陰氣,治療時應緊急瀉陽,強烈滋陰。

另一方面,如果白天感到寒冷,夜晚則安靜,表示陰血在陰性時段自然旺盛。如果夜晚安靜,白天感到寒冷,表示陰氣擴散到陽性部位。如果夜晚和白天都感到寒冷,這是陰氣過剩而缺乏陽氣,治療時應緊急瀉陰,強烈補陽。

如果白天感到寒冷,夜晚則煩躁,並且無法進食,這被稱為陰陽交錯,這種情況非常危險。此時,應關閉門窗,避免風邪侵擾,同時細心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如果精神狀態良好,則病情有望改善;反之,如果精神狀態不佳,則病情可能惡化。

《甲乙經》中提到,在詢問病人的過程中,要問他們思考什麼,害怕什麼,想要什麼,懷疑什麼,這些問題有助於判斷陰陽虛實,辨別臟腑寒熱,從而更清晰地瞭解疾病的來源。只有辨識清楚,才能避免治療上的誤差。

《難經》中提到,如果病人希望得到寒冷的環境,並且願意與人接觸,那麼病竈可能在腑部。反之,如果病人希望得到溫暖,並且不願見人,那麼病竈可能在臟部。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中提到,如果病人出現發熱和怕冷的交替現象,伴有肌肉間的燥熱,這可能是內傷。如果發熱和怕冷同時出現,皮膚上有持續的熱感,這可能是外感。如果病人失去胃口,飲食困難,手腳不協調,兩側肋骨疼痛,這可能是內傷的症狀。如果病人飲食正常,腹部舒適,排便正常,但有筋骨疼痛,行動不便,非扶持無法站立,這可能是外感的症狀。如果病人對風有特別的反應,或者在風大的環境下反而感覺不到風,這可能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鼻子流清涕,頭痛自汗,間歇性出現,呼吸短促,氣喘吁吁,不敢多言,這也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小便頻繁但不口渴,最初由勞累引起,飲食減少,小便黃赤,大便困難,偶爾便祕,偶爾腹瀉,這都是內傷的症狀。如果病人感到胸口悶痛,胸部閉塞,如同刀割,胃部疼痛,上肢兩側疼痛,四肢乏力,容易疲倦,喜歡躺臥,這也屬於內傷的範疇。如果病人感到下腹部的熱氣直沖胸膛,呼吸急促,這也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頭痛持續不斷,這可能是外傷的表現。如果頭痛位置固定不動,這可能是血液瘀滯所致;如果頭痛位置不定,這可能是氣血不暢所致。如果按壓痛處可以緩解疼痛,這可能是虛證;如果按壓痛處疼痛加劇,這可能是實證。如果疼痛位置遊走不定,這可能是風邪所致;如果疼痛伴隨肌肉僵硬,這可能是寒邪所致;如果疼痛伴隨口渴,這可能是暑邪所致;如果疼痛沉重且滯澀,這可能是濕邪所致。此外,如果病人有過度的性行為、受到驚嚇、飲食失調或長期待在炎熱環境中,這些都可能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因此問診非常重要。

婦科產後護理方面,首先要問產婦分娩是否順利,惡露排出量是否正常,飲食時間是否規律,新生兒是否健康存活。產後傷血和傷氣的表現不同,因此補氣和補血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產婦飲食不節制,應調節中焦功能;如果新生兒未能存活,應考慮開鬱的方法。通過詢問病人的需求,可以更好地瞭解他們的病情。例如,如果病人偏好熱食,可能表明他們體內有寒;如果偏好冷食,可能表明他們體內有熱。如果偏好靜態活動,可能表明他們體質虛弱;如果煩躁不安,可能表明他們體質實壯。如果對食物失去興趣,可能表明他們消化系統受損;如果對風敏感,可能表明他們體表受損。如果偏好甜食,可能表明脾臟功能低下;如果偏好辛辣,可能表明肺部有炎症;如果偏好酸味,可能表明肝臟功能異常;如果偏好鹹味,可能表明腎臟功能減弱;如果偏好苦味,可能表明心臟有問題。這些都是順應自然的表現,通常較易治療。然而,如果心臟病患者偏好鹹味,肺部病患者偏好苦味,脾臟虛弱者偏好酸味,肝臟病患者偏好辛辣,腎臟衰竭者偏好甜味,這些都是逆向的表現,病情輕微時就可能轉危為急,甚至危及生命。只有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預防並適時服藥,才能挽救生命。

曾經有一個人喉嚨疼痛,許多醫生都無法治療。後來,一位醫生詢問他平時是否喜歡吃斑鳩,得知斑鳩食用半夏苗可能殘留毒素,於是使用生薑治療,最終治癒了喉嚨疼痛。唐朝汝正醫生治療一個小兒風熱,全身症狀已經好轉,唯獨頭頂未恢復。經過詢問得知,孩子的乳母喜愛熱酒,於是推測毒素來自乳母,並加大葛根和黃連的用量,最終治癒了小兒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