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黃耆

黃耆白朮人參。此三者雖為補氣之藥。第主治之屬。臟腑之殊。則迥然不同也。本草雖未詳晰。而余請為備列之。蓋耆專主衛氣。白朮主脾胃中州之氣。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合三者兼用。又通益上中下。三焦表裡臟腑諸氣也。何以言耆專主衛氣乎。耆質輕氣薄。色白微黃。

味淡略甘。乃肺脾上中二焦陽分之藥。而主治則固自汗。治虛喘。解肌熱。療癰疽。只此數症。尚須佐以參朮。方能著功。王節齋云: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立齋云:當用補中益氣湯治之。第此湯以耆為君。

參朮為臣。少佐升柴。則獨療沉陷發熱之虛陽。與勞役過度及陽虛自汗者宜之。東垣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陳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瀉。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

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丹溪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張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以上諸說皆言耆為益衛氣之藥。蓋衛氣之疏。總由於胃氣元氣之虛。必兼以參朮而扶胃氣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若舍耆而用參朮。獨補中氣猶可。是治其本也。舍參朮而專用耆。徑塞汗孔。不令疏泄。從理其標。謂能實衛則不可也。丹溪謂黃耆補元氣。此非補元氣。乃補衛氣也。為衛氣升由元氣耳。大凡肥白多汗者元氣便虛。元氣既虛。未有衛氣能獨實者。謂曰。補元氣亦可補元氣即補衛氣也。

如面黑形瘦實者。非元氣實乎。元氣既實。衛氣自然不虛。敢用此而犯實實乎。丹溪格致論言一病者妄自加黃耆。致腹紋已隱脹滿不堪。耆固補物。誤用且能為害。況他藥乎。雖曰耆能止汗。設元氣暴絕。症主亡陽。亦能為力耶。丹溪又治一人無汗者。佐以葛根能令汗泄。則耆又不專止汗耳。

故善用耆者。有汗能止無汗能發。蓋止汗不專一耆。而病汗亦非專衛虛也。若夫白朮則健中氣而益脾胃者也。東垣曰:脾胃虛陳皮白朮補之。脾胃實黃連枳實瀉之。東垣雖以陳皮白朮為補脾。乃施於不甚虛者。陳皮多用。尚能泄氣其虛者。非參不能資益虛之甚者。非佐桂附骨脂勤培土母不能復轉輸生化之。

常區區治子得乎。參為中和之品。味甘質重。膏潤不濡。味甘協土。質重歸腎。韓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固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此誠深知參者矣。故字從參者以其有參贊化育之妙。與天地相參伍。而其功不甚偉歟。參少用反能停膈作脹多。用有徹上徹下徹內徹外之功。佐以黃耆防風肉桂

則補衛氣。佐以白朮歸苓炙草。則補脾胃中氣。佐以附子肉桂。則追復元氣。佐以血藥則補血。佐以氣藥則補氣。故欲提下陷之陽氣以上升則當以黃耆為君參朮為臣。納上脫之真氣以歸源則當以人參為君桂附為佐一主上升一主下降。病氣雖同治法則異毫釐不容混也。余猶有說焉。

若上中焦陽氣下陷。元氣尚未傷也。枝葉萎而根本自堅。縱治少瘥。或亦無妨。故四君補中歸脾之屬。任即雜投。隨試隨效。至於元氣上脫。根將離土雖用參朮而不急佐以桂附安能納氣歸宿命門乎。第參朮僅只補中而命門為元氣歸宿之地。可緩桂附乎。桂附為命門土母之劑。

土母者何真火也。真火即元氣也。元氣為人生命之本。人得氣則生離氣則死。氣離原則脫未有元氣脫而人不死者也。設若元氣甫脫尚未遽絕。即需桂附而不君以人參。豈知桂附性竄奔突愈耗。真陽也。亦有憚桂附只用參朮。徒使留連不降。終至於死。特少延旬日耳。然用桂附必君以參。

蓋性相制而功相須也。甚有氣本上脫。復投以黃耆升達之品。益令縈膺作脹。煩悶難支。且曰參耆滋補。為功未到。是豈藥之咎乎。噫若耆若參若術若桂附。隨宜運用。應緩則緩。應急則急。靈變從人。幸勿膠柱可也。內云耆固補物。誤用亦能為害者。非耆之能害人也。耆有黃耉耆碩之稱。

與國老人甘草。參朮之君子。皆為朝堂中正人仁人。主宰造化。生成萬物。豈有害人之理。特人誤用。自致於害耳。吾恐學者致疑。故復詳及。

2. 人參正誤

愚按李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飲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東垣亦言生脈飲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久病。非矣。痃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痃之理。觀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

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王節齋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之說明矣。仲景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薑。無令氣壅。東垣又言虛火可補。

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苓連之屬。乃二子不察張李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朮。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二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如蛇蠍則不可也。

凡人面白麵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

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

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汪機曰:王節齋之說。本於王海藏。但節齋又過於矯激。東垣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耆。丹溪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症。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

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湯主之。是知陰虛癆瘵之症。未嘗不用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問此症。不論病之宜用不宜用。輒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下嘔下泄。去死不遠。

亦不悟也。古今治癆。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愚按上古人乏粒食。窠居穴處。茹毛飲血。迨神農氏出。始嘗草別谷。教民耕藝。得味之正而為五穀以養民生。又別藥良毒。取性溫涼寒熱分用升降補瀉以救民疾。但百藥各具偏性只宜治病。

若執迷久服。便有偏勝偏絕之患。人參稟質中和。雖云補益亦惟體虛者宜之。蓋人有陰臟陽臟之殊。故陽臟受病可任涼瀉少啖參朮便增煩悶。亦猶陰臟之取資姜附最憚芩連者也。陽臟而陽氣本盛非芩連無以折其有餘之焰。實非芩連之能滋陰也。陰臟而陰寒沉痼。非姜附無以消其不足之醫實。

非姜附之能益陽也昔夏英公餌硫黃附子。莫知紀極。其妾父盜服數粒。發狂而死。太原甘始食天門冬寒滑之物。得壽三百餘齡。杜紫微亦餌冬而御妾八十。壽亦逾百。又神仙傳縉雲服黃連而飛蹕上旻。王微亦贊黃連有久餌輕身之功。數說豈盡誣。特因人而用耳。今世風日偷。

賦稟漸漓六氣有加真元便脫故非參朮歸苓。無以刮復生機。每見虛而受補者什居八九。實而耐攻者什僅二三。反此則實者不妨少謬。虛者未可略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未有元氣虛而復虛而命不傾者也治虛之道。舍參奚適。但恐有虛而似實。不知補虛而已極不任補斯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