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問證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又曰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作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漉漉然時警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又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真氣。又云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診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氣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閉戶塞牖。擊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難經云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怫怫發熱皮毛之上者外感也。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證也。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問其惡風居露地。
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證也。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乃內傷證也。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嘗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少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
皆內傷證也。問其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衝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息。甚則高喘。皆內傷證也。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痛積不移者血痛。走痛不常者氣病也。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攣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或好於善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於問也。
女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有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各異。飲食不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宜開鬱。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
好食辛為肺病。好食酸為肝病。好食鹹為腎弱。嗜食苦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若乃心病愛咸。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回生。
昔有人病喉痛。諸醫不效。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鳩。乃知鳩食半夏苗而貽毒。治以生薑愈。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愈。
白話文:
經典中提到,必須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情況以及現在的症狀,再進一步檢查脈搏。還說,必須瞭解病人是否從顯赫的地位突然跌落,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也可能由內產生疾病,這種情況被稱為「脫營」。同理,如果一個人從富裕轉為貧困,這可能導致「失精」,使五氣滯留,引發疾病。醫生在診斷時,如果發現病症不在臟腑,也不影響外觀,且診斷有疑慮、無法確定病因,會發現病人體重逐漸下降,氣血虛弱。這是因為病勢深入,體內營養流失,體外衛氣也受到損耗,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可能對病情掌握不足。
又說,診病有三個基本步驟:必須瞭解病人的社會地位,包括貴族的傷害及想成為侯王的慾望。同時,進入一個國家要先了解當地的習俗,進入家庭要問清楚禁忌,拜訪他人要遵守禮儀,面對病人時要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另外,診病時一定要問病人飲食和作息的狀況,是否經歷過極端的喜悅或悲傷,這些情緒波動都可能傷害真氣。如果診病時不先詢問這些初始因素,例如生活節律失調、飲食過度、中毒等,而直接診查脈象,很難準確判斷病情。
對於各種疾病,如果白天症狀加重,夜晚則較安靜,表明陽氣過剩,這是氣病而非血病。反之,如果夜晚症狀加重,白天則較安靜,表明陰氣過剩,這是血病而非氣病。
詢問病人,如果白天發燒,夜晚安靜,表示陽氣在陽性時段自然旺盛。然而,如果白天安靜,夜晚發燒且煩躁,表示陽氣向下滲透到陰性部位,這被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白天和夜晚都發燒且煩躁,這是陽氣過盛而缺乏陰氣,治療時應緊急瀉陽,強烈滋陰。
另一方面,如果白天感到寒冷,夜晚則安靜,表示陰血在陰性時段自然旺盛。如果夜晚安靜,白天感到寒冷,表示陰氣擴散到陽性部位。如果夜晚和白天都感到寒冷,這是陰氣過剩而缺乏陽氣,治療時應緊急瀉陰,強烈補陽。
如果白天感到寒冷,夜晚則煩躁,並且無法進食,這被稱為陰陽交錯,這種情況非常危險。此時,應關閉門窗,避免風邪侵擾,同時細心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如果精神狀態良好,則病情有望改善;反之,如果精神狀態不佳,則病情可能惡化。
《甲乙經》中提到,在詢問病人的過程中,要問他們思考什麼,害怕什麼,想要什麼,懷疑什麼,這些問題有助於判斷陰陽虛實,辨別臟腑寒熱,從而更清晰地瞭解疾病的來源。只有辨識清楚,才能避免治療上的誤差。
《難經》中提到,如果病人希望得到寒冷的環境,並且願意與人接觸,那麼病竈可能在腑部。反之,如果病人希望得到溫暖,並且不願見人,那麼病竈可能在臟部。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中提到,如果病人出現發熱和怕冷的交替現象,伴有肌肉間的燥熱,這可能是內傷。如果發熱和怕冷同時出現,皮膚上有持續的熱感,這可能是外感。如果病人失去胃口,飲食困難,手腳不協調,兩側肋骨疼痛,這可能是內傷的症狀。如果病人飲食正常,腹部舒適,排便正常,但有筋骨疼痛,行動不便,非扶持無法站立,這可能是外感的症狀。如果病人對風有特別的反應,或者在風大的環境下反而感覺不到風,這可能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鼻子流清涕,頭痛自汗,間歇性出現,呼吸短促,氣喘吁吁,不敢多言,這也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小便頻繁但不口渴,最初由勞累引起,飲食減少,小便黃赤,大便困難,偶爾便祕,偶爾腹瀉,這都是內傷的症狀。如果病人感到胸口悶痛,胸部閉塞,如同刀割,胃部疼痛,上肢兩側疼痛,四肢乏力,容易疲倦,喜歡躺臥,這也屬於內傷的範疇。如果病人感到下腹部的熱氣直沖胸膛,呼吸急促,這也是內傷的表現。如果病人頭痛持續不斷,這可能是外傷的表現。如果頭痛位置固定不動,這可能是血液瘀滯所致;如果頭痛位置不定,這可能是氣血不暢所致。如果按壓痛處可以緩解疼痛,這可能是虛證;如果按壓痛處疼痛加劇,這可能是實證。如果疼痛位置遊走不定,這可能是風邪所致;如果疼痛伴隨肌肉僵硬,這可能是寒邪所致;如果疼痛伴隨口渴,這可能是暑邪所致;如果疼痛沉重且滯澀,這可能是濕邪所致。此外,如果病人有過度的性行為、受到驚嚇、飲食失調或長期待在炎熱環境中,這些都可能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因此問診非常重要。
婦科產後護理方面,首先要問產婦分娩是否順利,惡露排出量是否正常,飲食時間是否規律,新生兒是否健康存活。產後傷血和傷氣的表現不同,因此補氣和補血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產婦飲食不節制,應調節中焦功能;如果新生兒未能存活,應考慮開鬱的方法。通過詢問病人的需求,可以更好地瞭解他們的病情。例如,如果病人偏好熱食,可能表明他們體內有寒;如果偏好冷食,可能表明他們體內有熱。如果偏好靜態活動,可能表明他們體質虛弱;如果煩躁不安,可能表明他們體質實壯。如果對食物失去興趣,可能表明他們消化系統受損;如果對風敏感,可能表明他們體表受損。如果偏好甜食,可能表明脾臟功能低下;如果偏好辛辣,可能表明肺部有炎症;如果偏好酸味,可能表明肝臟功能異常;如果偏好鹹味,可能表明腎臟功能減弱;如果偏好苦味,可能表明心臟有問題。這些都是順應自然的表現,通常較易治療。然而,如果心臟病患者偏好鹹味,肺部病患者偏好苦味,脾臟虛弱者偏好酸味,肝臟病患者偏好辛辣,腎臟衰竭者偏好甜味,這些都是逆向的表現,病情輕微時就可能轉危為急,甚至危及生命。只有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預防並適時服藥,才能挽救生命。
曾經有一個人喉嚨疼痛,許多醫生都無法治療。後來,一位醫生詢問他平時是否喜歡吃斑鳩,得知斑鳩食用半夏苗可能殘留毒素,於是使用生薑治療,最終治癒了喉嚨疼痛。唐朝汝正醫生治療一個小兒風熱,全身症狀已經好轉,唯獨頭頂未恢復。經過詢問得知,孩子的乳母喜愛熱酒,於是推測毒素來自乳母,並加大葛根和黃連的用量,最終治癒了小兒風熱。
2. 治法大要
愚按張通一先生曰:治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也。寒熱有真假。治法亦有真假。真者正治。治之無難。假者反治。乃為難耳。如寒熱之有真假者。真寒則脈沉而細。或沉而遲。為厥逆。為嘔吐。為腹痛。為餐泄下利。為小便清頻。即有發熱。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而沉寒。
在內也。真熱則脈有力而數。滑大而實。為煩躁喘滿。為音聲壯厲。或大便秘結。或小利赤澀。或發熱掀衣或脹疼熱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溫其寒真熱者。直解其熱是。皆正治者也。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外雖寒而內則熱。脈數而有力。或沉而鼓擊。或身寒惡衣。
或便熱秘結。或煩渴引飲。或腸垢臭穢。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隔陰也。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外雖熱而內則寒。脈微而弱。或數而虛。或浮大無根。或弦芤斷續。身雖熾熱而神則靜。語雖譫妄而聲則微。或虛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跡發斑。
淺紅細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結。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反兼熱化亦曰陰盛隔陽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內熱內清則浮熱退舍矣。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原矣。是當從治也。又如虛實之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虛有盛候則為假實矣。大實有羸狀則為假虛矣。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神疲。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夢寐精滑。或嘔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氣短如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也。
實者邪氣實也。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流而凝滯。必脈病俱盛者。乃實證之當攻也。然而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如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實之大法也。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將顧其正而補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
見有不的。生死系之。此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標也。若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呼吸虛生。則措手無及。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於害且補中自有攻意。蓋補陰即所以攻熱。補陽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
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如必不得已。亦當酌量緩急。暫從權宜。從多從少。寓戰於守。斯可矣。此治虛之道也。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自不宜補。蓋補之則正無預而邪反盛。適足以藉寇兵而資盜糧。故治實證者當直去其邪。邪去則身安。但法貴專精。便臻速效。此治實之道也。
要之能勝攻者方是實證。實者可攻。何慮之有。不能勝攻者便是虛證氣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而假實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難治。而假熱之治多。誤也然實者多熱。虛者多寒。如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故實能受寒。而余續之曰。
氣不足便是寒故虛能受熱。世有不明真假標本。而曰知醫者余則未敢許也。
白話文:
[治法大要]
按照張通一先生的說法:治療疾病時,會遇到順從和逆向的療法,這是因為病情有輕微與嚴重之分。病情的輕重,是由於病症表現出真假的狀態。寒熱也有真假之分,治療的方法同樣有真假。真正的病情,用正確的療法,治療起來並不困難;但假象的病情,就需要逆向治療,這就比較複雜了。
例如,如果病情是真的寒症,脈搏會沉而細,或沉而遲,患者會出現四肢冰冷、嘔吐、腹痛、頻繁的餐後腹瀉、小便清而頻繁等症狀,即使有發燒,也會想要穿暖和的衣服,這是因為表面的熱是在外面,實際的寒是在裡面。如果病情是真的熱症,脈搏會有力而快速,滑大而實,患者會出現煩躁、喘息、聲音嘶啞、大便乾結、小便紅澀、發熱掀衣或脹疼熱渴等症狀,這些都是真正病情的表現,對於真的寒症,應該溫暖身體;對於真的熱症,應該直接解熱,這都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然而,有些病情看似寒症,實際上是熱症,這就是所謂的「假寒」,外在表現為寒冷,但內部卻是熱的,脈搏快速有力,或沉而鼓擊,患者可能感到寒冷,但仍然穿著衣服,或者大便燥熱,或者口渴想喝水,或者腸道排泄物臭穢,這些都是假寒的表現,實際上是熱症,也就是所謂的「熱極反兼寒化」,也叫做「陽盛隔陰」。
相反地,有些病情看似熱症,實際上是寒症,這就是所謂的「假熱」,外在表現為熱,但內部卻是冷的,脈搏微弱,或者虛弱,或者浮大無根,或者弦芤斷續,雖然身體表面熱烈,但精神卻很平靜,即使說話狂亂,但聲音卻很小,或者突然發狂,但制止就能停止,或者出現淺紅色的斑點,或者喜歡喝冷水,但使用的量不多,或者舌苔顏色紅,但不撤掉衣服和被子,或者小便頻繁,或者大便不結,這些都是假熱的表現,實際上是寒症,也就是所謂的「寒極反兼熱化」,也叫做「陰盛隔陽」。
對於假病,如果是假寒,應該清內熱,內清後,表面的熱就會消失;如果是假熱,應該溫暖真陽,溫暖後,虛火就會回到原本的位置,這就是逆向治療。對於虛實的治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這是不變的原則。然而,極度虛弱的人可能會出現類似實症的症狀,這就是假實;而嚴重的實症可能會出現類似虛症的症狀,這就是假虛。總之,虛症是體內的正氣虛弱,表現為面色暗淡,精神疲憊,神態衰弱,氣息膽怯,或者自汗不止,或者大小便失禁,或者夢遺精滑,或者嘔吐堵塞,或者長期患病,或者氣喘吁吁,或者勞損過度,或者突然疲倦,即使外表看起來像是實症,但如果脈搏虛弱無神,這些都是虛症的表現,應該進行補充。
實症是體內的邪氣過剩,可能在經絡或臟腑中閉塞,或者氣血阻滯,脈搏和病徵都強烈,這就是實症,應該進行攻伐。然而,在虛實之間,存在很多相似的症狀,必須辨別真假。例如,《黃帝內經》中的《通評虛實論》提到:邪氣旺盛就是實症,精氣流失就是虛症,這是虛實的基本原則。如果一個人的正氣已經流失,而邪氣還在旺盛,應該先照顧正氣還是先攻擊邪氣呢?如果不確定,可能會導致生死攸關的結果,因此需要謹慎處理。
正氣是根本,邪氣是標誌。如果正氣已經虛弱,即使邪氣旺盛,也不能進行攻伐,因為擔心邪氣沒有消散,而正氣先消耗殆盡,如果呼吸虛弱,就來不及治療。因此,治療虛邪的原則是先照顧正氣,如果正氣保存,就不會受到傷害,而且補充中也有攻伐的效果,因為補陰可以攻擊熱,補陽可以攻擊寒,世界上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消散的情況,也沒有正氣耗盡而生命不傾斜的情況。如果不得已,也要根據情況緩急,採取適當的措施,從多從少,寓戰於守,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這是治療虛症的原則。
然而,如果正氣沒有損失,即使邪氣微弱,也不應該進行補充,因為補充會使正氣無預警地增加,而邪氣反而會更加旺盛,這就像借敵人武器和糧食,讓敵人更強大。因此,治療實症的原則是直接去除邪氣,邪氣去除後,身體就會恢復健康。然而,只有實力足夠強大的人才能承受攻伐,這是實症的特徵,不需要擔心;然而,如果實力不足,就不能承受攻伐,這就是虛症的特徵,需要小心處理。這是邪正的本末,必須瞭解。
然而,假虛的症狀並不多見,而假實的症狀卻很多。假寒的症狀相對容易治療,而假熱的治療往往會出現誤診。然而,實症多為熱症,虛症多為寒症。例如,丹溪說:氣有餘就是火,因此實症可以接受寒涼;而我接下來說:氣不足就是寒,因此虛症可以接受溫暖。如果醫生不明白真假和標本的區別,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