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如浮脈

浮主於表。行從肉上。如循榆莢。如水漂木。體法天。屬陽藏。司肺。時屬秋。運主金也。浮緊傷寒。浮緩傷風。浮遲中風。浮數傷熱。浮洪熱極。浮洪而實。熱結經絡。浮弦頭痛。浮滑風痰。浮虛傷暑。浮濡汗泄。浮微氣虛。浮散勞極。此則大概主於浮脈。而尚有兼診之殊者也。

至若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叔和亦云:脈浮而無根者死。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夫曰。浮多主表症曰。如浮悉屬內病表裡。不明生死系之矣。

白話文:

[對於浮脈的理解]

浮脈主要反映身體表面的狀況,就像在肉上行走一般輕淺。摸起來就像沿著榆莢滑動,或者像木頭漂浮在水上一樣。其特徵符合天的特性,屬於陽性臟器,與肺臟相關,季節上與秋季相應,五行上主金。如果脈象呈現浮緊,可能是受了寒邪;浮緩可能是感受了風邪;浮遲可能是中風;浮數可能是受了熱邪;浮洪代表熱度非常嚴重;浮洪且堅實,表示熱邪已深入經絡;浮弦可能有頭痛;浮滑可能有風痰;浮虛可能是受了暑熱;浮濡可能有大量出汗;浮微可能是氣虛;浮散可能是過度勞累。以上是浮脈的一般解釋,但實際上還需根據其他徵狀進行綜合診斷。

再進一步說,浮芤脈可能表示有失血的情況;浮革脈可能表示嚴重的失血;如果因內傷或感冒出現虛弱無力的浮脈,可能伴有虛勞和陰虛;如果出現快速的浮大脈,可能表示火衰和陽虛;長期患病且病情惡化時,可能會出現渾厚的革脈。如果脈象浮大且有力,叔和也認為這是一種死亡的預兆。然而,當脈象浮起時,我們仍然可以使用治療表面病症的藥物。

有學者指出,浮脈大多表示表面的病症。然而,如果脈象顯示為浮,也可能反映內在的疾病,對於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這是非常關鍵的。

2. 如沉脈

沉主於裡。動乎筋骨之間。如石沉水。必極其底。外柔內剛。愈按愈實。體同地。屬陰藏。司腎。時屬冬。運主水也。兩尺若得沉實有神。此為根深蒂固。修齡廣嗣之徵。如病沉緊內寒。沉數內熱。沉弦內痛。沉緩為濕。沉牢冷痛。沉滑痰食。沉弱氣弱兼汗。沉伏閉痛。此則大率主於沉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也。至於沉而散。沉而絕。沉而代。沉而短。沉不鼓。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若沉而芤。沉而濡。沉而澀。沉而細。沉而結。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更有如沉之脈。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

脈必先見沉緊。或伏或止。是又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惟亟投以清表之劑。則應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脈之疑似。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對於沉脈的理解]

沉脈主要反映的是體內的狀況,它在筋骨間活動,就像石頭沉入水中,必然會沉到最底部。這種脈象表面看來柔和,但內部卻堅韌,越是用力按壓越顯得實在。它的特性如同大地,屬於陰性的臟器,主要反應腎的情況,季節上對應冬季,運行著水的能量。如果在兩手腕部的脈象呈現沉實且有力,這表示身體根基深厚,是健康長壽和生育能力強的徵兆。

然而,當疾病出現時,不同的沉脈表現反映不同病症。例如,沉緊脈代表體內寒冷,沉數脈顯示體內有熱,沉弦脈暗示內臟疼痛,沉緩脈可能是濕氣過重,沉牢脈伴有冰冷和疼痛,沉滑脈提示痰多或消化不良,沉弱脈表示氣虛且易出汗,沉伏脈可能伴隨劇烈疼痛。這些都是沉脈的不同表現。

但是,還有一些特殊情況需要考慮。例如,沉脈散亂、消失、停頓、短促,或者沒有彈性,這些在長期疾病或陽性疾病的患者身上出現,通常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另外,像沉芤脈、沉濡脈、沉澀脈、沉細脈、沉結脈,這些脈象通常與大量失血或精氣損耗有關,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沉脈就是寒冷或疼痛,避免盲目使用溫暖或散寒藥物。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剛開始感受到表邪(即外部致病因素)的時候,風寒從外入侵,導致經絡阻塞,這種情況下脈象也會呈現沉緊或隱伏的特點,不能因此誤以為是陽性症狀中的陰脈,應該及時使用清表藥物,這樣一來,通常會隨著汗出而得到緩解。這是關於沉脈可能產生的混淆,必須要清楚辨識。

總之,對於沉脈的理解和判斷,必須根據具體的臨牀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3. 如緩脈

緩為脾脈,主乎中,應乎肌肉。陽寸陰尺,上下同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徐不疾,不微不弱,和緩有力,鼓指有神,如絲在經,不卷其軸,又如微風輕颭柳梢。蔡西山曰,意思忻忻,難以名狀。四時五臟得此為有胃氣。其體屬地天之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藏司脾,時應長夏。

運主季土也。不分男女老弱,心身得此,志和神暢,百病得此,不治自愈。然緩有二: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又有緩弛之緩,緩縱之緩,緩弱之緩。緩弛者,傷濕也;緩縱者,風熱也;緩弱者,氣虛也;緩而兼澀者,血虛也。浮緩者,風傷經絡;沉緩者,濕傷臟腑;洪緩,濕熱;細緩,寒濕。

是皆有病之脈,而非真緩脈也。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陽虛沉細無力而緩是,僅肖緩之體,而非得緩之神者也。若弦居土位,緩臨水宮,蓋克脈也。看此緩脈,要察胃氣多少,鼓擊高下,去來遲速,便得真確,悟從心解,未可一診了事也。

白話文:

[對於緩脈的理解]

緩脈通常與脾臟相關,它主要反應身體的中間狀態,影響肌肉健康。脈象在手腕的陽寸和陰尺兩處表現相同,既不過於浮淺也不過於深沉,脈搏大小適中,既不過大也不過小,脈動既不緩慢也不急促,強度既非微弱也不是強烈,脈搏和緩而有力,觸感清晰,猶如織布機上的緯線,不會捲曲,又像微風輕拂柳梢,蔡西山形容這種感覺愉悅,無法用語言描述。在四季和五臟之中,出現緩脈代表身體有良好的胃氣,它的本質屬於天地交接之處,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平衡狀態,與脾臟相關,對應於夏季末期。

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身心出現緩脈,都表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即使患有疾病,得到緩脈也有可能不需治療就自愈。然而,緩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胃氣、和緩而雍容的緩脈,另一種則是緩弛、緩縱或緩弱的緩脈。緩弛脈是濕氣過重的徵兆,緩縱脈則可能由風熱引起,緩弱脈反映氣虛,而脈搏緩且帶澀的可能是血虛。脈象浮而緩表明風邪侵襲經絡,脈象沉而緩則可能由濕氣侵襲臟腑造成,洪緩脈代表濕熱,細緩脈則由寒濕引發。

這些都是有疾病的脈象,並非真正健康的緩脈。還有一種情況,陰虛導致脈象浮洪無力但緩,陽虛則會使脈象沉細無力而緩,這只是外觀上類似緩脈,實際上並未達到緩脈的真正特徵。如果在脾臟的位置出現弦脈,或在腎臟的位置出現緩脈,這都是相剋的脈象。判斷緩脈時,必須仔細觀察胃氣的多少,以及脈搏的力度、高低、快慢,這樣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理解這些需要用心領會,不能只通過一次診斷就下結論。

4. 如滑脈

滑脈平勻。乃得胃氣之脈也。故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如珠圓滑。替替不絕。男得此無病。女得此有胎。乃真滑脈也。若病則屬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寸滑嘔吐。關滑蓄血。尺滑㿗淋遺泄。

亦脈證相應之脈也。而特有如滑之脈。驟診亦得平和。不大不小。不見歇止。不見克勝息數如常。只是平動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僅存餘氣留連臟腑。經脈之中未盡斷耳。先於死期旬日內便見此脈。乃絕脈也。雖有盧扁。亦難復甦。每見醫者尚於此際。執以為痰。

化氣消痞。攻劑任投。只速其亡耳。抑何昧於生死之頓殊乎。

白話文:

[對於滑脈]

滑脈平穩且均勻,這是顯示胃氣充足的脈象。因此古籍記載,脈象若顯弱而滑,代表有胃氣存在。又說,脈象滑是因為陽氣旺盛,微微有熱。當用手指按壓時,會感覺到脈搏強勁有力,就像滾動的珠子般圓滑,流暢連貫不停。男性出現這種脈象,通常代表身體健康;女性出現這種脈象,則可能懷孕。這纔是真正的滑脈。然而,如果在生病的情況下出現滑脈,就可能跟痰飲有關。浮滑脈表示風痰,沉滑脈表示食痰,滑數脈表示痰火,滑短脈表示宿食,寸滑脈表示可能嘔吐,關滑脈可能表示蓄血,尺滑脈可能表示頻尿或泄瀉。

此外,也有類似滑脈的脈象,乍看之下平和,大小適中,沒有停頓,沒有被剋制的現象,呼吸與心跳頻率正常,只是平穩跳動,沒有明顯的起伏,但稍微用力按壓就感覺不到脈搏,這表示元氣已經耗盡,只剩下殘餘的氣留在臟腑及經脈中,尚未完全斷絕。這種脈象通常在死亡前的十天內就會出現,屬於絕脈。就算有華佗、扁鵲這樣的名醫,也很難救治。常見有些醫生在這種情況下,仍誤認為是痰,使用化氣消痞的藥物,隨意施用攻伐藥物,只會加速病人死亡。他們對生與死的判斷,實在太過輕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