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1. 卷之三
2. 藥性微蘊
3. 黃耆
黃耆白朮人參。此三者雖為補氣之藥。第主治之屬。臟腑之殊。則迥然不同也。本草雖未詳晰。而余請為備列之。蓋耆專主衛氣。白朮主脾胃中州之氣。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合三者兼用。又通益上中下。三焦表裡臟腑諸氣也。何以言耆專主衛氣乎。耆質輕氣薄。色白微黃。
味淡略甘。乃肺脾上中二焦陽分之藥。而主治則固自汗。治虛喘。解肌熱。療癰疽。只此數症。尚須佐以參朮。方能著功。王節齋云: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立齋云:當用補中益氣湯治之。第此湯以耆為君。
參朮為臣。少佐升柴。則獨療沉陷發熱之虛陽。與勞役過度及陽虛自汗者宜之。東垣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陳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瀉。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
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丹溪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張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以上諸說皆言耆為益衛氣之藥。蓋衛氣之疏。總由於胃氣元氣之虛。必兼以參朮而扶胃氣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若舍耆而用參朮。獨補中氣猶可。是治其本也。舍參朮而專用耆。徑塞汗孔。不令疏泄。從理其標。謂能實衛則不可也。丹溪謂黃耆補元氣。此非補元氣。乃補衛氣也。為衛氣升由元氣耳。大凡肥白多汗者元氣便虛。元氣既虛。未有衛氣能獨實者。謂曰。補元氣亦可補元氣即補衛氣也。
如面黑形瘦實者。非元氣實乎。元氣既實。衛氣自然不虛。敢用此而犯實實乎。丹溪格致論言一病者妄自加黃耆。致腹紋已隱脹滿不堪。耆固補物。誤用且能為害。況他藥乎。雖曰耆能止汗。設元氣暴絕。症主亡陽。亦能為力耶。丹溪又治一人無汗者。佐以葛根能令汗泄。則耆又不專止汗耳。
故善用耆者。有汗能止無汗能發。蓋止汗不專一耆。而病汗亦非專衛虛也。若夫白朮則健中氣而益脾胃者也。東垣曰:脾胃虛陳皮白朮補之。脾胃實黃連枳實瀉之。東垣雖以陳皮白朮為補脾。乃施於不甚虛者。陳皮多用。尚能泄氣其虛者。非參不能資益虛之甚者。非佐桂附骨脂勤培土母不能復轉輸生化之。
常區區治子得乎。參為中和之品。味甘質重。膏潤不濡。味甘協土。質重歸腎。韓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固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此誠深知參者矣。故字從參者以其有參贊化育之妙。與天地相參伍。而其功不甚偉歟。參少用反能停膈作脹多。用有徹上徹下徹內徹外之功。佐以黃耆防風肉桂。
則補衛氣。佐以白朮歸苓炙草。則補脾胃中氣。佐以附子肉桂。則追復元氣。佐以血藥則補血。佐以氣藥則補氣。故欲提下陷之陽氣以上升則當以黃耆為君參朮為臣。納上脫之真氣以歸源則當以人參為君桂附為佐一主上升一主下降。病氣雖同治法則異毫釐不容混也。余猶有說焉。
若上中焦陽氣下陷。元氣尚未傷也。枝葉萎而根本自堅。縱治少瘥。或亦無妨。故四君補中歸脾之屬。任即雜投。隨試隨效。至於元氣上脫。根將離土雖用參朮而不急佐以桂附安能納氣歸宿命門乎。第參朮僅只補中而命門為元氣歸宿之地。可緩桂附乎。桂附為命門土母之劑。
土母者何真火也。真火即元氣也。元氣為人生命之本。人得氣則生離氣則死。氣離原則脫未有元氣脫而人不死者也。設若元氣甫脫尚未遽絕。即需桂附而不君以人參。豈知桂附性竄奔突愈耗。真陽也。亦有憚桂附只用參朮。徒使留連不降。終至於死。特少延旬日耳。然用桂附必君以參。
蓋性相制而功相須也。甚有氣本上脫。復投以黃耆升達之品。益令縈膺作脹。煩悶難支。且曰參耆滋補。為功未到。是豈藥之咎乎。噫若耆若參若術若桂附。隨宜運用。應緩則緩。應急則急。靈變從人。幸勿膠柱可也。內云耆固補物。誤用亦能為害者。非耆之能害人也。耆有黃耉耆碩之稱。
與國老人甘草。參朮之君子。皆為朝堂中正人仁人。主宰造化。生成萬物。豈有害人之理。特人誤用。自致於害耳。吾恐學者致疑。故復詳及。
4. 人參正誤
愚按李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飲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東垣亦言生脈飲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久病。非矣。痃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痃之理。觀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
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王節齋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之說明矣。仲景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薑。無令氣壅。東垣又言虛火可補。
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苓連之屬。乃二子不察張李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朮。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二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如蛇蠍則不可也。
凡人面白麵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
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
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汪機曰:王節齋之說。本於王海藏。但節齋又過於矯激。東垣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耆。丹溪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症。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
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湯主之。是知陰虛癆瘵之症。未嘗不用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問此症。不論病之宜用不宜用。輒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下嘔下泄。去死不遠。
亦不悟也。古今治癆。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愚按上古人乏粒食。窠居穴處。茹毛飲血。迨神農氏出。始嘗草別谷。教民耕藝。得味之正而為五穀以養民生。又別藥良毒。取性溫涼寒熱分用升降補瀉以救民疾。但百藥各具偏性只宜治病。
若執迷久服。便有偏勝偏絕之患。人參稟質中和。雖云補益亦惟體虛者宜之。蓋人有陰臟陽臟之殊。故陽臟受病可任涼瀉少啖參朮便增煩悶。亦猶陰臟之取資姜附最憚芩連者也。陽臟而陽氣本盛非芩連無以折其有餘之焰。實非芩連之能滋陰也。陰臟而陰寒沉痼。非姜附無以消其不足之醫實。
非姜附之能益陽也昔夏英公餌硫黃附子。莫知紀極。其妾父盜服數粒。發狂而死。太原甘始食天門冬寒滑之物。得壽三百餘齡。杜紫微亦餌冬而御妾八十。壽亦逾百。又神仙傳縉雲服黃連而飛蹕上旻。王微亦贊黃連有久餌輕身之功。數說豈盡誣。特因人而用耳。今世風日偷。
賦稟漸漓六氣有加真元便脫故非參朮歸苓。無以刮復生機。每見虛而受補者什居八九。實而耐攻者什僅二三。反此則實者不妨少謬。虛者未可略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未有元氣虛而復虛而命不傾者也治虛之道。舍參奚適。但恐有虛而似實。不知補虛而已極不任補斯難矣。
白話文:
標題:[關於人參的正確與錯誤觀念]
內容:我按照李言聞的說法,孫真人曾提到,夏天服用生脈飲和腎瀝湯三劑,就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東垣先生也說過,生脈飲和清暑益氣湯是夏季排解體內熱氣、滋養肺部的聖藥。然而雷斆卻認爲這會引發心痃久病,這是錯誤的。痃實際上是臍周的氣積,並非心臟疾病。人參能夠滋養身體並破除體內頑固的積滯,怎麼會有引發痃的道理呢?看看張仲景治療腹部寒氣上衝,導致頭部、腳部劇烈疼痛,嘔吐不能進食的病症時,使用了大建中湯,便可明白。
海藏說人參可以補充陽氣、排泄陰氣,肺寒時適用,肺熱時則不宜使用。王節齋因此贊同,說人參和黃芪能補肺火,對於陰虛火旺、出血等各種疾病,過量服用必死無疑。然而,人參能補充原始陽氣,生陰血,同時排解陰火,東垣先生的觀點已經很明確。張仲景指出失血和血虛的人應該加入人參,還說肺寒者應去掉人參,加入乾薑,以免氣滯。東垣先生又說虛火可以補充,像人參、黃芪這類;實火可以排解,像茯苓、黃連這類。但王海藏和王節齋沒有深入理解張仲景和東垣先生的精闢見解,就說人參補火,這是錯誤的。火與元氣無法共存,元氣旺盛,邪火就會退縮。如果人參既能補充元氣,又能補充邪火,那它就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了。那爲何人參能與甘草、茯苓、白朮一起,被稱爲“四君子”呢?
儘管如此,他們的話也不能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的說法有些僵化,所以堅守這些觀點的人就變得過於固執。於是,他們將人參視爲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一般而言,面色蒼白或發黃,臉色青黑憔悴的人,都是脾肺腎功能不足,適合使用人參。而面色紅潤或黝黑,氣壯神旺的人,不適合使用。脈象浮而空虛無力,沉而遲緩無力,或細弱無力,這些都是虛弱的表現,適合使用人參。但如果脈象堅實有力,弦長緊實滑數,這些都是體內有火鬱的表現,不適合使用人參。
潔古說喘咳不要使用人參,是指痰溼氣滯引起的喘息。但對於腎虛氣短、呼吸急促的情況,必須使用。張仲景說肺寒咳嗽不要使用人參,是指寒邪束縛熱邪,導致肺部堵塞的情況。但對於自汗、怕冷咳嗽的情況,必須使用。丹溪說各種疼痛不要立刻使用人參,是因爲邪氣正在旺盛期,需要散邪而不是補養。但對於裏虛嘔吐、腹瀉,以及長期患病、胃弱、虛痛喜按的情況,必須使用。王節齋說陰虛火旺不要使用人參,是指血虛火旺,食慾旺盛,脈象弦而快,涼則傷胃,溫則傷肺,無法承受補養的情況。但對於自汗、氣短、四肢寒冷、脈象虛弱的人,必須使用。
通過詳細審慎地分析,我們就可以判斷何時可以使用人參,何時不可以使用。汪機說,王節齋的言論源於王海藏,但王節齋的言論過於激進。東垣先生說虛火可以補充,需要使用人參、黃芪。丹溪說,對於陰虛潮熱、喘息、咳嗽、盜汗等症狀,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黃柏、知母。他還說,對於好色之人,肺腎受損,咳嗽難以痊癒,瓊玉膏是主要治療方法。又說,對於肺腎極度虛弱的人,獨參湯是主要治療方法。由此可見,對於陰虛癆瘵的症狀,人參並不是完全不能使用。
王節齋雖然是丹溪的追隨者,但他的觀點卻與丹溪相悖。他的話一出,就固定了後人的觀念。現在詢問癆瘵症狀時,不論病情是否適合使用人參,總有人拿王節齋的話作爲藉口。這使得醫生在治療上束手束腳,只求避免病人抱怨。病人也會將這種說法記在心中,甘願忍受苦寒,即使出現嘔吐、腹瀉,離死亡不遠,也不覺悟。古今治療癆瘵,沒有人超過葛可久。他使用獨參湯和保真湯,從不曾放棄使用人參。王節齋的言論,顯然是沒有深入思考。
古代人缺乏糧食,住在樹洞和山洞裏,吃的是生肉和鮮血。直到神農氏出現,開始品嚐草木辨別穀物,教導人們耕種技術,找到正確的食物味道,將其製成五穀,以供養人民生活。他又區分藥物的性質,根據溫涼寒熱的不同,分別用於昇陽降陰、補益瀉實,以治療人民的疾病。但是,各種藥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只適合用來治病。
如果沉迷於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就會產生偏勝偏絕的問題。人參性質溫和,雖然說是補益之物,但也只有體虛的人才適合服用。因爲人體有陰髒和陽髒的區別,所以陽髒受病可以使用涼性瀉藥,少量服用人參、白朮反而會增加煩躁和不適感。這就像陰髒依賴姜附,最害怕黃芩、黃連一樣。陽髒的陽氣本來就很旺盛,沒有黃芩、黃連就無法抑制過度的火焰,但這並不意味着黃芩、黃連能滋陰。同樣,陰髒的陰寒頑固,沒有姜附就無法消除不足的醫實,但這並不意味着姜附能益陽。
過去夏英公服用硫磺和附子,數量無法計算。他的一個妾的父親偷吃了幾顆,結果發狂而死。太原甘始食用天門冬,這是一種寒性滑潤的食物,活了三百多歲。杜紫微也食用天門冬,同時擁有八十個小妾,壽命也超過了百年。還有神仙傳記載,縉雲服用黃連,飛昇到天空。王微也稱讚黃連有長期服用可以輕身的功效。這些說法未必都是虛假的,只是因人而異。現在的風氣越來越差,人們的體質逐漸衰弱,六氣增加,真元容易流失。因此,如果沒有人參、白朮、當歸、茯苓,就無法恢復生機。我常常看到,十個人中有八九個虛證患者能夠接受補養,而只有兩三個人的實證患者能夠承受攻擊。如果反過來,實證患者不妨稍微誤診,而虛證患者則不能有絲毫偏差。經書上說,邪氣所聚之處,其氣必虛。沒有元氣虛而再虛,生命不會傾覆的。治療虛證的方法,除了人參之外,別無選擇。只是擔心有些人看似實證,但實際上非常虛弱,不知道補充虛證,就已經達到了極限,無法承受補養,這纔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