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澀脈不同

澀脈狀如輕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主參伍不調。傷精亡血之病。為血痹。為寒濕入營。為心痛。為脅痛為解㑊。為反胃為亡陽。為腸結。為不月。為胎病。為溲淋。亦為氣滯。經曰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然亦有不同者。或人賦稟經脈不利。或七情傷懷莫解。或過服補劑。

以致血氣壅盛。或飲食過度。不即運化。或痰多而見獨澀。或久臥久坐。體拘不運此。又非專主於傷精亡血之病也。至於虛勞細數而澀。或兼結代。死期可卜。凡診此脈。須察病機。庶無謬治。

白話文:

澀脈的特性就像輕輕用刀刮竹子一樣,又像雨水滴落在沙上,或是病弱的蠶在啃食葉子。它主要顯示的是身體機能失調、精氣與血液損耗的病症。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寒濕侵入體內、心臟疼痛、肋側疼痛、倦怠乏力、反胃、陽氣衰竭、腸道阻塞、月經失調、妊娠相關問題、尿路疾病,也可能表示氣血不順。古籍記載,脈象弱且澀,通常意味著長期病患。然而,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有些人天生脈絡就不夠通暢,或者因情緒受挫無法釋懷,或者補藥服用過量導致血氣過旺,或者飲食過量未能及時消化,或者痰多而呈現獨特的澀感,或者長時間躺臥或坐著,身體缺乏活動。這些情況都可能出現澀脈,並非僅僅代表精氣和血液損耗的病態。對於虛弱、勞累而脈搏細微、快速且澀,或者伴有結代脈的情況,可能預示生命期限已近。在診斷這種脈象時,必須詳細觀察病情,以免誤診誤治。

2. 如遲脈

遲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數六至。遲三至。息數甚懸。而緩與遲又依稀相似。但遲只三至。緩得四至。雖略相似。主病則異。至離經之脈。則僅二至。內經謂之少氣。然遲主藏病。多屬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或主不月。或見陰疝。或血脈凝泣。或癥瘕沉痼。

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而獨有如遲之脈。凡人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必脈見遲滑。或見遲緩。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白話文:

[對於脈搏遲緩]

脈搏的快速與遲緩,象徵著陰和陽的相對關係。快速的脈象每分鐘跳動六次,而遲緩的脈象每分鐘只跳動三次,兩者差距顯著。然而,緩慢的脈象與遲緩的脈象有些相似,但遲緩的脈象每分鐘只跳三次,緩慢的脈象則能達到四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代表的疾病卻不同。至於那些更為異常的脈象,每分鐘只跳動兩次,中醫古籍稱之為「少氣」。然而,遲緩的脈象通常代表的是臟腑疾病,且大多屬於寒症。如果脈象浮且遲,可能代表表面的寒症;如果脈象沉且遲,可能代表內部的寒症。如果脈象有力,可能是冷痛;如果脈象無力,可能是虛弱的寒症。或者,這可能代表月經不調,或是男性生殖器的問題,或者是血液循環不暢,甚至是嚴重的腫瘤或痼疾。

這些都是陽氣不足、陰氣過剩的病症。然而,有一種脈象,叫做「如遲」。當一個人剛從感冒中恢復,體內的熱度還未完全消散,經絡尚未充分充盈,胃氣也未恢復,脈象可能會出現遲滑或遲緩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溫補中焦的方法來幫助身體恢復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可能會助長殘留的邪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區分虛證和實證的重要性。

3. 如緊脈

緊脈形如轉索無常。又如切繩。乃熱為寒束之脈。故似急數而不甚鼓。暴症見之為腹痛身疼。寒客太陽。或主風痙癇症。在尺陰冷脈疝。在關心腹沉痛。在左緊盛傷寒。在右緊盛傷食。若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此證與脈反也。又有如緊之脈。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

得此脈。仲景云:脈見轉索者即日死。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脈但以新久之。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白話文:

[對於緊脈]

緊脈的形態就像是纏繞的繩索,沒有固定的狀態,又像在切割繩子的感覺。這是一種由熱被寒氣束縛所形成的脈象,所以看起來雖然急速但並不是非常強烈地跳動。急性病症中出現這種脈象通常會是腹痛或是身體疼痛,表示寒氣侵襲了太陽經脈,或者可能患有風濕、痙攣、癲癇等病症。如果在下焦出現陰冷的緊脈,可能是疝氣;在關脈處出現則可能心腹深層有劇痛;在左手脈象緊盛,可能是受寒引起的疾病;右手脈象緊盛,則可能是消化系統問題。如果突然出現浮而緊的脈象,或是咳嗽時脈象沉而緊,這些情況都預示著死亡的風險,因為這種脈象和病徵呈現出相反的狀況。

還有一種類似緊脈的脈象,通常出現在傷寒的陰性症狀中,在第七到第九天間出現這種脈象。當這種脈象出現,張仲景說:「如果脈象呈現纏繞的樣子,那麼患者將會在當日死亡。」雖然緊脈本身並不代表死亡,但是根據脈象的新舊程度,其意義就會有所不同,這其中就有可能區分出生死,因此不可不細心觀察。

4. 如洪脈

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體為陽藏。司心。時屬夏。運主火也。為陽盛陰虛之病。若逢炎夏。診有胃氣。乃應時之脈也。若泄痢失血。久嗽。及痞滿反胃。見之增劇難瘥。或沉兼洪弦澀。主痰紅火熾之症。若形瘦脈大多氣虛死。又曰脈大則病進。若春秋冬月見之。

治主升陽散火。若洪而有力。乃實脈非洪脈須投寒涼此相類。宜細別耳。又有如洪之脈。乃陰虛假熱陽虛暴症。脈雖洪大。按而無力。此又不得投以涼劑。致敗胃氣又人臨死。從陽散而絕者。脈必先見洪大滑盛。乃真氣盡脫於外也。不可不察。

白話文:

【對於洪脈】

洪脈在觸診時會感覺到極大的脈動,其來勢強盛,但去勢減弱,來時脈動較大,去時脈搏較長。在五行理論中,這種脈象屬陽性臟器,與心臟相關,季節上屬於夏季,運作上主導火的特性。出現這種脈象通常代表的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病態。如果在酷暑之際,診斷中發現有胃氣存在,這就是應和季節的正常脈象。然而,如果患者有腹瀉、痢疾、大量失血、長期咳嗽,或是脹氣、胃逆流等病症,看到這種脈象往往表示病情加重且難以康復。或者,如果脈象呈現出洪脈加上沉、弦、澀的特性,可能是痰多、火旺的症狀。如果身形消瘦卻有洪脈,多數是氣虛的現象,可能會導致死亡。另外,也有說法認為脈象大表示病情在惡化,若在春、秋、冬季看到這種脈象,就要特別注意了。

治療上,主要採用提升陽氣、散發火氣的方法。如果洪脈有力,那就是實脈,而非單純的洪脈,這時應該使用寒涼藥物治療,這兩種情況相似,需要仔細分辨。另外,還有一種類似洪脈的情況,實際上是因陰氣虛弱而產生的假性熱象,或者是陽氣虛弱的急症,雖然脈象看似洪大,但輕壓後就感到無力,這種情況不能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害胃氣。人在臨死之前,如果陽氣散盡,脈象會先呈現出洪大且滑順的特徵,這代表真氣已經完全流失,這是必須要明確辨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