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問證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又曰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作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漉漉然時警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又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真氣。又云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診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氣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閉戶塞牖。擊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難經云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怫怫發熱皮毛之上者外感也。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證也。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問其惡風居露地。

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證也。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乃內傷證也。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嘗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少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

皆內傷證也。問其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衝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息。甚則高喘。皆內傷證也。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痛積不移者血痛。走痛不常者氣病也。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攣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或好於善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於問也。

女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有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各異。飲食不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宜開鬱。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

好食辛為肺病。好食酸為肝病。好食鹹為腎弱。嗜食苦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若乃心病愛咸。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回生。

昔有人病喉痛。諸醫不效。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鳩。乃知鳩食半夏苗而貽毒。治以生薑愈。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愈。

2. 治法大要

愚按張通一先生曰:治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也。寒熱有真假。治法亦有真假。真者正治。治之無難。假者反治。乃為難耳。如寒熱之有真假者。真寒則脈沉而細。或沉而遲。為厥逆。為嘔吐。為腹痛。為餐泄下利。為小便清頻。即有發熱。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而沉寒。

在內也。真熱則脈有力而數。滑大而實。為煩躁喘滿。為音聲壯厲。或大便秘結。或小利赤澀。或發熱掀衣或脹疼熱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溫其寒真熱者。直解其熱是。皆正治者也。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外雖寒而內則熱。脈數而有力。或沉而鼓擊。或身寒惡衣。

或便熱秘結。或煩渴引飲。或腸垢臭穢。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隔陰也。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外雖熱而內則寒。脈微而弱。或數而虛。或浮大無根。或弦芤斷續。身雖熾熱而神則靜。語雖譫妄而聲則微。或虛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跡發斑。

淺紅細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結。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反兼熱化亦曰陰盛隔陽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內熱內清則浮熱退舍矣。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原矣。是當從治也。又如虛實之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虛有盛候則為假實矣。大實有羸狀則為假虛矣。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神疲。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夢寐精滑。或嘔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氣短如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也。

實者邪氣實也。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流而凝滯。必脈病俱盛者。乃實證之當攻也。然而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如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實之大法也。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將顧其正而補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

見有不的。生死系之。此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標也。若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呼吸虛生。則措手無及。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於害且補中自有攻意。蓋補陰即所以攻熱。補陽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

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如必不得已。亦當酌量緩急。暫從權宜。從多從少。寓戰於守。斯可矣。此治虛之道也。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自不宜補。蓋補之則正無預而邪反盛。適足以藉寇兵而資盜糧。故治實證者當直去其邪。邪去則身安。但法貴專精。便臻速效。此治實之道也。

要之能勝攻者方是實證。實者可攻。何慮之有。不能勝攻者便是虛證氣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而假實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難治。而假熱之治多。誤也然實者多熱。虛者多寒。如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故實能受寒。而余續之曰。

氣不足便是寒故虛能受熱。世有不明真假標本。而曰知醫者余則未敢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