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四診正法

3. 脈論

按脈者血之府。精氣之源神之。用水穀為宗。蓋脈不自行隨五臟元真變化於經隧之間。顯見於氣口。陰陽之蘊也。自軒岐以下。難經仲景。始約言其要。迨晉王叔和以脈鳴時。撰有脈經。可謂周備詳切。惜乎以大小腸診之兩寸。部位錯亂。瑕瑜莫掩而後之妄男子高陽生。復創七表八里九道之名。

集為脈訣。妄立圖形。夫脈從心解。其可以形得耶。庸俚紕繆。大乖經旨。俗醫習誦。以為權輿。迨臻頒白。脈理竟昧。訛承惑𩢷。至今罔覺。於是脈訣行而脈經隱。至內經胗候。越人難經。仲景脈法。則益淪沒不彰矣。宋龐安常始得經旨。而有人迎氣口之分。西山戴同父復著刊誤。

亦闢其非。崔紫虛之四言脈法。滑伯仁之診家樞要。李言聞之四診發明。立論玄奧。李瀕湖之脈學奇經。解釋精詳。皆有功於後學。允為當世之指南者也。醫而知此。何病不瘳。故脈不明則無以別症。症不別則無以施治。脈其可以不辨乎。夫曰浮。曰沉。曰遲。曰數。曰滑。

曰澀。曰虛。曰實。曰長。曰短。曰洪。曰細。曰弦。曰緊。曰芤。曰濡。曰微。曰弱。曰伏。曰動。曰促。曰結。曰牢。曰革。曰緩。曰散。曰代。此二十七脈者乃脈之大綱也。逐節解悟。固無難悉。而滑伯仁謂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似乎太簡。而實未足以盡脈。尤須察其陰陽乘伏。

五行生剋者。上下去來至止者。有部位不容顛倒者。有至數不容混淆者。有彼此相類者。有疑似難別者。有真假相混者。有有胃氣無胃氣胃氣少之殊者。有從四時。反四時者。有與證相反相合者。有一病而兼見數脈者。有一脈而兼病數症者。有雜投舛劑。致藏氣不定。脈隨變幻者。

有確守良藥。症無進退。脈不轉移者。有人病而脈不病。脈病而人不病者。有脈不轉移。而良劑稍輟。便見虛陷者。有老少衰旺之不同者。有新病久病之宜忌者。有壽夭吉凶之預定者。有純陰純陽之偏稟者。有形體之相反相應者。有合聞問望而兼診者。有僧尼寡婦室女童男之異常人者。

有貧富貴賤正人奸人六氣七情之各殊者又有真藏脈。有奇經脈。有太素脈。有天和脈。有人迎脈。有關格脈。有妊娠脈。有五逆脈。有六絕脈。有七獨脈。皆應詳辨精確。服膺弗失。一遇診按。生死吉凶。子了指下矣。庶神而明乎。愚按先哲有云:余念古良醫治疾。未有不先診脈。

自軒岐已然。辨人鬼。別男女。特其粗爾。微茫呼吸之間。而生死系焉。如濟北才人。顏色不變。而在死法中。其脈病也。籲、是固神於脈矣。然脈特四診之一也。獨恨近代傳授匪真。偏遵脈訣。致令治疾乖訛。而倡明斯道。實乏其人。即有明良輩出。不免調高寡和。行高謗多。

白話文:

把脈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因為脈搏是血液循環的管道,也是精氣神的來源。它的根本在於水穀營養。脈搏本身不會移動,而是隨著五臟的元氣,在經絡中流動變化,然後在手腕的「氣口」處顯現出來,這也是陰陽能量的蘊藏之處。

自黃帝和岐伯以來,一直到《難經》和張仲景,都簡要地說明了把脈的要點。到了晉朝的王叔和,他因為擅長把脈而聞名,撰寫了《脈經》,內容可以說是相當完備詳盡。可惜的是,他把大小腸的診斷部位放在手腕兩寸處,這個部位的錯誤掩蓋了它的優點。之後,有個叫高陽生的妄人,又創造了「七表、八裡、九道」等名詞,編成《脈訣》,還妄自繪製圖形。其實脈搏的道理要從心臟去理解,怎麼能用圖形來表達呢?這種庸俗荒謬的說法,完全違背了經典的宗旨,但庸醫卻把它當成入門的教科書,一直背誦到老,還是不明白脈理。錯誤的傳承和迷惑,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醒悟。於是,《脈訣》盛行,《脈經》反而被埋沒了,內經的診斷方法,《難經》,張仲景的脈法,也因此更加隱晦不明。

到了宋朝的龐安常,才開始領悟經典的真諦,提出了「人迎」和「氣口」的區別。西山的戴同父又寫了書來糾正錯誤,也指出了那些謬誤之處。之後,崔紫虛的《四言脈法》、滑伯仁的《診家樞要》、李言聞的《四診發明》,他們立論深奧玄妙。李時珍的《脈學奇經》,解釋得非常精闢詳細,這些都對後來的學者很有幫助,可以說是當代的指路明燈。如果醫生能了解這些,還有什麼病治不好呢?所以,如果不能明白脈象,就無法區分疾病;不能區分疾病,就無法對症下藥。那麼,把脈這件事,怎麼能不仔細辨別呢?

所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細、弦、緊、芤、濡、微、弱、伏、動、促、結、牢、革、緩、散、代」這二十七種脈象,是脈象的綱要。如果能逐一理解,要完全了解脈象並不難。但滑伯仁認為抓住「浮、沉、遲、數、滑、澀」這幾點就好,似乎太過簡單,並不能完全說明脈象的複雜性。還必須觀察陰陽的盛衰消長,五行的生剋關係,以及脈的來去和停止,還有脈搏在身體的部位不可以顛倒錯亂,脈搏跳動的次數不能混淆,有些脈象彼此相似,有些脈象似是而非難以區分,有些脈象真假混雜,有些有胃氣、沒胃氣、胃氣少等差異,有些脈象會隨著四季變化,有些脈象會與四季相反,有些脈象與病情相反或相符,有一種病可能會出現多種脈象,也可能一種脈象代表多種疾病。有時亂投藥物,會導致身體的氣機不定,脈象也會隨之變化。有時用藥正確,病情沒有進展也沒有退步,脈象也不會改變。有時人病了,脈卻沒病;有時脈病了,人卻沒病。有時脈象沒有變化,但如果停用良藥,病情就會突然惡化。還有老人、小孩、身體強壯和虛弱的人,脈象都不一樣。新病、舊病也要區分,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從脈象還可以預測壽命長短和吉凶禍福。有些人體質偏陰或偏陽,體型和脈象也可能相反或相應。還有要結合聽、問、看和把脈,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還有和尚、尼姑、寡婦、處女、童男等,他們都是不同於常人的特殊群體。還有貧富貴賤、好人壞人、六氣七情等,這些都會影響脈象。

另外還有「真藏脈」、「奇經脈」、「太素脈」、「天和脈」、「人迎脈」、「關格脈」、「妊娠脈」、「五逆脈」、「六絕脈」、「七獨脈」等等,這些都要詳細辨別,精確掌握,並且牢記於心。一旦開始診脈,病人的生死吉凶,其實就在你的指尖了,這樣才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

我認為,古代的名醫治療疾病,沒有不先診脈的。從黃帝和岐伯時代就這樣做了,他們能辨別是人還是鬼,區分男性和女性,但這些都只是很粗略的辨別。在微弱的呼吸之間,就關係到人的生死。就像濟北的才人,臉色沒變,但脈象卻已經顯示他在死法中,這就是診脈的神奇之處。然而,把脈只是四診之一,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傳授方法不真實,只是一味遵循《脈訣》,導致治療疾病出現偏差。要提倡發揚這個道理,實在是缺乏這樣的人才。即使有賢明的人出現,也難免會出現曲高和寡,行為高尚卻遭人誹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