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7)
1. 舉脈訣悖經之非
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謬十九也。
又,脈經以結脈為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乃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此與結何干?謬二十也。
又,脈經與仲景以動為陽;脈訣之九道,則以動為陰。謬二十一也。
又,仲景以弦為陰;脈訣之七表,則以弦為陽。謬二十二也。
又,《內經》、《難經》、《仲景》、《脈經》,皆以脈從陰陽對待而言;而《脈訣》則妄創七表、八里、九道之詭名。夫以表言之,則實脈非表也;以裡言之,則遲脈非里也;而道更不知為何道也。謬二十三也。
以上二十三謬,舉世習熟,無有覺其非者。茲特以經為案,以悖經為斷;切有賴於同志之士焉,謹再考證諸書以悉其謬。
晦庵朱夫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俗傳《脈訣》,辭最鄙淺,非叔和本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託以便習肄爾。」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
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繇此而誤之也。」
攖寧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以對待而為名象也。高陽生七表、八里、九道,益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
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里,何拘於七、八、九哉?」
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以教學者;雖似捷徑,然必繇博反約,然後能入脈妙。若以此自足,亦畫矣。
朱丹溪曰:「氣口者,脈之要會,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醫,誦高陽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殺人也幾希!」
白話文:
脈訣違背經典之處
《脈訣》這本書說脈象都集中在寸口這個地方,卻沒有提到脈搏停止的情況,這是第一個錯誤(謬誤一)。《脈經》認為結脈是脈搏跳動緩慢,有時會停頓一下再跳回來;但《脈訣》卻說結脈是脈搏時快時慢,聚集然後又返回,這跟結脈的定義有什麼關係呢?這是第二個錯誤(謬誤二)。《脈經》和張仲景都認為動脈屬陽,但《脈訣》的九道脈象卻把動脈歸為陰,這是第三個錯誤(謬誤三)。張仲景認為弦脈屬陰,但《脈訣》的七表脈象卻把弦脈歸為陽,這是第四個錯誤(謬誤四)。《內經》、《難經》、《仲景脈經》等經典都以陰陽對應的方式來描述脈象,而《脈訣》卻虛構了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奇怪的名稱。用「表」來說,實脈並非屬於表;用「里」來說,遲脈並非屬於里;至於「道」就更不知是什麼意思了,這是第五個錯誤(謬誤五)。
以上這二十三個錯誤,世人都習以為常,沒有人發現其中的問題。我現在特別以經典為依據,指出它違背經典的地方。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我會再考證其他書籍,來詳細說明它的錯誤之處。
朱熹說:「古人診脈的方法不只有一種,現在的人只遵循寸關尺的方法。世俗流傳的《脈訣》,文字淺陋,並非王叔和所寫。」柳貫也說:「王叔和寫的《脈經》十卷,是醫家的重要經典。現在的《脈訣》在民間廣為流傳,大家都說是王叔和寫的。但王叔和是西晉時代的人,那個時候還沒有歌訣。這《脈訣》是宋朝後世的人假託他的名字,為了方便學習而寫的。」王世相說:「診脈的方法很難精通。《黃帝內經》和《難經》雖然闡述了脈學的精髓,但還沒有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秘。五代時的高陽生寫了《脈訣》,假冒王叔和的名義,其中很多地方自相矛盾,文字淺陋,又被一些不懂裝懂的人胡亂註解,以至於醫生們都在背誦,卻不知如何下手。他們不過是靠它來謀生而已,對於診斷疾病有什麼幫助呢?」
錢溥說:「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寫的《脈經》,其中的道理應該遵循,不能隨意改變。後來假託王叔和名義的《脈訣》流行,使得醫學的道理逐漸衰微。因為王叔和在當時非常受人尊敬,所以假借他的名義才能流行。但醫術之所以越來越淺薄,未必不是因為這本書誤導了大家。」滑壽說:「脈的陰陽表裡,應該以對應的方式來命名。高陽生的七表、八里、九道,更加讓人迷惑。想要明白脈的道理,卻反而因此變得模糊不清。」戴起宗說:「脈不可以表裡來命名。黃帝、扁鵲、王叔和都沒有說過表裡。而《脈訣》盜用王叔和的名義,創立七表、八里、九道,迷惑世人。脈的變化是由陰陽產生的,應該以陰陽對應的方式來描述,根據它們的類別來歸納,怎麼可以浮脈就說是表,沉脈就說是里,然後分成七、八、九道呢?大體來說,浮而可見的脈象都屬於表,沉而可見的脈象都屬於里,何必拘泥於七、八、九呢?」
劉立之用浮沉遲數作為綱領來教導學生,雖然看似是個捷徑,但必須要經過廣泛學習,然後才能領悟脈象的精妙之處。如果就此滿足,那就太淺薄了。朱丹溪說:「氣口是脈搏的重要部位,能夠知道人的生死。現在的庸醫只會背誦高陽生胡亂編造的東西,想用來治病,他們誤殺病人幾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