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6)
1. 舉脈訣悖經之非
愚按,宋妄男子高陽生者,胃竊叔和。偽創脈訣。庸鄙差謬,大乖經旨。俗醫習誦,遵為法程,終日呫嗶,益增聾聵。雖閱多病、歷多壽,虛實不識,生死無如,脈理竟昧,誤世非淺。獨奈相承膠固,難拔。若肯回心翻悟,棄邪歸正,依憑內經、脈經正法,特究虛實,洞明生死病,必識脈治。必求本軒岐微蘊再彰,今日天下之幸,萬世之慶也。今舉其非者於後:
脈經以浮脈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訣乃謂尋之如太過。據此,乃浮兼洪、緊、實之象,豈浮之體乎?謬一也。
又脈經以沉脈謂重按至筋骨乃得。脈訣乃謂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豈知沉尚兼遲、數、洪、細,而誤指爛綿之弱脈為沉之體?謬二也。
又脈經以遲脈謂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訣乃謂重手乃得,又曰隱隱,曰狀且難。是又混遲而為沉、為澀矣。豈遲之體乎?謬三也。
又脈經以數為綱領正脈。脈訣妄立七表八里名目,而遺數脈,只歌於九道。謬四也。
又脈經以滑脈往來流利,如珠應指。脈訣乃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曰不進不退,此政內經所云:「皮膚著脈不往來者死。」是豈滑之體乎?謬四也。
又脈經以澀脈為往來難,細、遲、短、散。脈訣乃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悖經甚矣。謬五也。
又脈經以虛脈為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訣乃謂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此為浮脈。豈虛之體乎?謬六也。
又脈經以實脈為浮沉皆得,愊愊應指。脈訣乃言如繩應指來,又言證為小便不禁。是認脈為緊脈而證為虛寒之證,妄甚矣。謬七也。
又脈經以洪脈為指下極大,宜於夏。脈訣乃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所宜。獨不聞有舍時從症乎?謬八也。
又脈經以緊脈為數如切繩。脈訣乃云寥寥入尺來。是令脈將倒行耳。謬九也。
又脈經以芤脈中央空,兩邊實,病主失血。脈訣乃謂兩頭有,中間無,是脈從中而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血症何反?誤世不小。謬十也。
又脈經以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脈訣乃云為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症。支離枉誕。謬十一也。
又脈經以弦脈如張弓弦。脈訣乃云脈緊狀繩牽,時時帶數。此又混緊、數為弦,大失弦體矣。謬十二也。
又脈經以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訣乃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又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舛妄害理。謬十三也。
又脈經以濡脈極軟而浮細如綿,按之無有。脈訣乃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又以微脈為濡。謬十四也。
又脈經以弱脈為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脈訣乃言輕手乃得。是又以濡為弱。謬十五也。
又脈經以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脈訣乃謂往來極微。與經大乖謬。謬十六也。
又脈經以伏脈為重按著骨,指下才動。而脈訣乃云尋之似有,定息全無。謬十七也。
又脈經以動脈為見於關上下,厥厥動搖。脈訣乃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譫妄。謬十八也。
又脈經以促脈為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白話文:
我認為宋朝有個叫高陽生的狂妄男子,偷竊了王叔和的著作,偽造了一本脈訣。這本脈訣內容庸俗鄙陋,錯誤百出,完全違背了醫學經典的宗旨。可惜的是,現在的庸醫們卻把它當成寶貝,整天掛在嘴邊,死記硬背,更加愚昧無知。他們雖然看過很多病人,經歷了很多生死,卻還是分不清虛實,對脈象的道理一竅不通,實在是貽害無窮。只可惜這種錯誤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如果他們能夠幡然悔悟,拋棄邪說,回歸正道,依據《內經》、《脈經》等正統醫學經典,深入研究,就能夠明辨虛實,診斷疾病,必定可以發揚軒岐醫學的精髓,這是當今天下和後世的幸事。
現在,我將這本脈訣的錯誤之處列舉如下:
《脈經》說浮脈是輕按有餘,重按不足;而脈訣卻說摸起來太過,這是將浮脈誤認為兼有洪脈、緊脈、實脈的脈象,哪裡是浮脈的體現?這是第一個錯誤。
《脈經》說沉脈是重按到筋骨才能摸到;而脈訣卻說緩慢地經過三關,像一團爛棉花,這是不知沉脈還兼有遲、數、洪、細等脈象,反而將軟弱無力的脈象誤認為沉脈,這是第二個錯誤。
《脈經》說遲脈是一息三次,來去極慢;而脈訣卻說要重按才能摸到,又說隱隱約約,難以捉摸,這是將遲脈與沉脈、澀脈混淆,哪裡是遲脈的體現?這是第三個錯誤。
《脈經》以數脈為綱領,是正常的脈象;而脈訣卻胡亂設立七表八里等名稱,遺漏了數脈,只把它歸為九道的說法,這是第四個錯誤。
《脈經》說滑脈是往來流利,像珠子在指下滾動;而脈訣卻說按下去就好像伏藏,在三關處像珠子一樣,不進不退,這是沒有區分浮滑、沉滑、寸口滑,還說不進不退,這完全與《內經》所說的「皮膚著脈不往來者死」的說法相反,哪裡是滑脈的體現?這是第五個錯誤。
《脈經》說澀脈是往來艱難,細、遲、短、散;而脈訣卻說指下摸起來好像有,舉起來就完全沒有,這實在太違背醫學經典了。這是第六個錯誤。
《脈經》說虛脈是遲、大而軟,按下去無力,指下空空蕩蕩;而脈訣卻說摸起來不足,舉起來有餘,這是浮脈,哪裡是虛脈的體現?這是第七個錯誤。
《脈經》說實脈是浮沉皆可摸到,有力地應指;而脈訣卻說像繩子一樣應指,還說這是小便不禁的症狀,這是將實脈認為是緊脈,並把症狀誤認為虛寒,真是荒謬至極!這是第八個錯誤。
《脈經》說洪脈是脈象極大,適合夏天;而脈訣卻說只適合季夏,秋冬發汗、通腸都不適合,難道沒聽說過應該根據時令和症狀來治療嗎?這是第九個錯誤。
《脈經》說緊脈像切繩子一樣有數;而脈訣卻說寥寥無幾地到尺部,這簡直是讓脈倒行!這是第十個錯誤。
《脈經》說芤脈是中間空虛,兩邊實,主病是失血;而脈訣卻說兩頭有,中間無,這簡直是將脈從中間截斷了,還說主淋瀝、氣入小腸,與血症毫無關聯,真是誤人子弟!這是第十一個錯誤。
《脈經》說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而脈訣卻說主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夢鬼之症,真是牽強附會!這是第十二個錯誤。
《脈經》說弦脈像弓弦一樣;而脈訣卻說脈像繩子一樣牽引,時時帶數,這是把緊脈、數脈混為弦脈,大大偏離了弦脈的本質!這是第十三個錯誤。
《脈經》說牢脈像沉伏一樣,實大而長,稍微帶弦;而脈訣卻說摸起來沒有,按下去才有,還說脈入皮膚難以辨別,又把牢脈當成死脈,真是荒謬至極!這是第十四個錯誤。
《脈經》說濡脈是極軟而浮細,像棉花一樣,按下去就沒有了;而脈訣卻說按下去好像有,舉起來就沒有了,又把微脈當成濡脈,這是第十五個錯誤。
《脈經》說弱脈是極軟而沉細,按下去才能摸到,舉起來就沒有了;而脈訣卻說輕按就能摸到,這是又把濡脈當成弱脈,這是第十六個錯誤。
《脈經》說細脈比微脈小,但經常存在,細直而軟;而脈訣卻說往來極微,這與經典的說法大相逕庭!這是第十七個錯誤。
《脈經》說伏脈是重按到骨頭才能摸到,指下才有一點點跳動;而脈訣卻說摸起來好像有,停息一下就完全沒有了,這是第十八個錯誤。
《脈經》說動脈是見於關部上下,跳動不已;而脈訣卻說摸起來好像有,舉起來就沒有了,而且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往來,三關沉沉,含糊不清,真是胡言亂語!這是第十九個錯誤。
《脈經》說促脈是來去有數時,會突然停止一下再繼續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