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論補脾補腎

愚按李東垣謂補腎不如補脾。許學士謂補脾不如補腎。二賢著論。各有深意。而世之醫者。不分腎之有兩議之各殊則曰二者皆是也。豈知東垣之說。蓋謂腎藥膏膩。雖優於腎。特妨於脾。不如健補中氣以資生化。飲食既充。精血自旺。由是脾獲補而俾腎受益。此言腎者。乃左腎也。

至叔微之說。乃謂脾氣虛弱。不能轉輸。脾氣虛寒。不能生長。良因母氣不充。子脾失資。而世醫僅扶中氣。藐不見效。以故立法補母。特創四神二神之屬。溫命門之火。滋生戊己。尋源究本。迥絕常法。此言腎者乃右腎也。故腎有兩而治各不同。夫東垣補脾之法。固誠善。

然特為腎未傷而獨脾弱者論也。設使精血衰耗。陰虛發熱。恐非壯水無以救燎原。非補腎無以固根荄。而亦可以迂緩之劑。借稱王道。優遊望效。獨支中氣已乎。雖然虛癆損腎。即脾氣亦為之虧矣。法不能捨脾而專治腎者。故苦寒黃柏知母之屬。甘寒二冬玄參之屬。益見非陰虛所宜。

而適以戕。陰而已。六味丸雖曰補腎。其所用山藥茯苓石棗。乃兼益脾之品。熟地固云膏膩。而假以蒸曬火力。尤於胃氣無犯。未有先犯胃氣。更能為之運布藥力以施於四藏者是六味丸補兼脾腎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其右腎真陽不足。而為神昏氣怯。動作喘乏。或畏寒禁冷。陽事不舉。

或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痞脹。臍腹沉痛。或大便不實。吐利頻作歷歷固屬脾病。實因母虛所致俱宜益火之源。而培右腎之真陽法。無逾此也。竊意靈樞素難。字字皆陰陽奧義。語語悉水火玄機。千載而下。能通其說而會其真者。在晉有王太僕。在唐有許叔微。在明有薛立齋張景岳。

寥寥數子。悟道獨真。闡命門之蘊。窮水火之辨。立論敷治大越諸賢。其他前輩雖能窮談陰陽水火之理。及著之施行渺無定識。率多附會依違。矯強立言。況自劉守真主火之說。行而假熱者受害朱丹溪以苦寒為補陰而腎虛者喪命。然東垣老人垂十六字之訓。謂實火可瀉。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參耆之屬。釐晰虛實。葆和脾胃。不至混劑誤世。差強二子一著。而獨未見敷揚陰陽水火之義。洵缺陷事。至傷寒辨惑。猶為有功於世也。張景岳有云。使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是誠斯道之丈魔。生民之厄運也。奈何斯世昧識圓機。偏主劉朱。爭相宗尚戕伐生命。

枉害無辜。長夢莫醒。此景岳所以力辟邪說。宣明正教。而獨毅然不能已於好辨也。余因而有感焉。

2. 治血貴靜

甚哉。陰陽之理微而陰陽之治難也。陰陽之病則變亂。閃爍而莫可捉摸者也。今以失血言之。血主陰氣主陽。陽之性動。陰之體靜。陽之氣熱。陰之性寒。而陰陽則相維為既濟之。水火也。故氣行則血亦行氣止則血亦止。氣盛則血亦盛。氣衰則血亦衰。氣熱則血燥。氣寒則血凝。

氣盛而逆。則血因從上見。血虛而陷。則氣亦隨下脫。其為治也。逆於上者降之。陷於下者升之。初病陰陽錯亂者平之。寒熱不調者和之。嗣究其原。應寒則寒。應熱則熱。應補則補。應瀉則瀉。法難定執。治隨人施耳。夫血既外溢則陽動之太過也。治專主寒則陰制之。有餘也。

益氣固云救血未免動而復動。了無歸息之日。瀉陰雖曰抑陽乃至靜而益靜殊。絕生髮之機均非有得乎。治血之。窾而亦未識其所以為靜之。體矣。雖然、血固種種不一。總當循元氣脈氣形氣病氣而精辨之也。獨怪河澗作俑。謬稱諸血無寒。致今庸流混治殺人。遺菑不小。殊可悲恨。

豈知寒劑治血。惟上古形病俱實者宜之。犀角地黃湯。乃專治胃經積熱實證。只可暫用。中病便止而非療血之綱劑也。四物湯雖為血藥。用芎歸則通血之壅滯也。白芍則收血之耗散也。生地則制火動之陽光也。而非益陰之品。且芍性酸寒。尚伐生氣。亦惟血凝滯及耗散者用之相應。

設使陽焰正熾。而辛竄之芌歸。不益助其上炎之火性乎。失血甫定尚留停瘀。最忌固斂。若生地芩連。雖賦性沉寒。固可撲未滅之餘焰。獨不思脾虛而血不統血脫而脾愈虛敢用此。而輕瀉脾陽乎。脾本虛而復虛則陰不受攝。而血愈脫矣。察唯諸氣俱實。得有犀角四物本症始可用耳。

又有陽焰。未熄而遽投補氣之劑是反以動乎。陰尤非福也。亦須察果元氣頓虛色脈兩虧。而補中歸脾四君十全之屬。是所必需。甚至虛寒與氣俱脫。參附八味。忍緩投乎。此則一偏於涼瀉。一偏於溫補乃為通變之機權。而非正治之活法也。惟必明乎。為靜之體與夫失靜之。由庶可語乎。

治靜之之方矣。血主乎。陰以靜為體陰中蘊。陽靜處寓動蓋此。靜非沉寂之靜。乃生化之靜。今立一方不專以寒者。恐愈痼真陰也。又不驟以溫者。恐益助邪陽也。議以不濡不燥中和恬靜之品。非惟天一可復。且令水火兩平。得葆其靜之體。而益完其靜之。神者也。治本常法。

藥非奇草。推求仲景之腎氣。允為療血之佳珍。設曰熟地膏潤。不宜遽補。豈知血脫陰虧內傷。非補何以填陰。丹皮甘香生新消瘀之良藥也。且制燎原。然真陰既耗。元陽少附脾失。資生土氣餒矣。必用山藥茯苓。平扶胃氣。而非歸術溫補之比也。澤瀉引虛熱以下行。石棗固藏血之本經。

加炙草則平五火。益黑梔以斂二絡。術無逾此試亦屢效。倘逢肺胃鬱熱。方增麥芩而減山萸。若療肝腎實焰。不辭連柏而佐芍藥。即君主凡火之動。苦寒必需。倘命宮真陽將謝。溫熱恐後。久餌平劑不愈。必加益氣之參朮。錯投降火增劇。莫緩升陽之蒡耆。第病情變幻。而成方難守。

當熟察元氣之虛實。色脈之吉凶。與夫病氣之重輕。陽中陰易扶陰中陰難療陰屬經易。治陽屬藏亦危及至用藥溫涼補瀉。新久順逆。隨宜輒應。庶瞭然無疑於胸中。方可逃枉治之重愆。此特鄙人蠡見。宜詳立齋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