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命門水火圖說

愚按造化之機。水火而已。人身之要。氣血而已。氣血之本元氣而已。在陽為天為日為火為熱為氣為神。在陰為地為月為水為寒為血為精。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用。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相生水火交濟天人一理此本然也。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該變化故為太極。

而陰陽水火皆寓其中。乃合而未分。一氣之所渾成者。而人身具有太極。命門是也。命門為精神之舍居下丹田關元氣海之際水火宅焉故精為水而屬陰司於左腎神為火而屬陽司於右腎右腎為元陽之根左腎為真陰之主則皆統歸於命門者也。內經雖未明指命門而已隱揚其義矣。奈何難經誤以命門偏系右腎致後明哲輩出歷詆其非。

白話文:

愚者認為,天地運行的機制,不過是水火相生而已。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氣血,而氣血的根本則在元氣。元氣在陽的一面,就是天、日、火、熱、氣、神;在陰的一面,就是地、月、水、寒、血、精。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用,沒有陽,陰就無法生長;沒有陰,陽就無法變化。陰陽相生,水火交融,天地人三者合一,這是自然規律。周子所說的「太極」,指的是神,神統御一切,包容萬物變化,因此為太極。

而陰陽、水火都包含在太極之中,尚未分化,渾然一體。人體也具有太極,就是命門。命門是精神的住所,位於下丹田、關元、氣海的交界處,水火在此交匯。精屬陰,歸於左腎;神屬陽,歸於右腎。右腎是元陽的根本,左腎是真陰的主宰,兩者都歸屬於命門。雖然《內經》沒有明確指出命門,但已隱約提及其意義。然而《難經》卻錯誤地將命門單獨歸屬於右腎,導致後世許多智者紛紛批評其謬誤。

再考黃庭經有云。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是深得水火皈宿之地。近世李瀕湖著命門考。張景岳作命門辨累累千言。反覆辨釋。皆備闡內經未闡之旨。從此而探造化之。蘊窮萬病之機便得悟從心解何待筆舌之。𣫆也此理前賢亦疊有言。第未顯敷其說故學者習而弗察蓋有形易見。

無形難識固無怪其然也。籲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因著圖說。

白話文:

再看《黃庭經》裡記載:「上面是黃庭,下面是關元,後面是幽闕,前面是命門。」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水火歸宿之處。近代李瀕湖撰寫了《命門考》,張景岳也寫了《命門辨》,他們用了千言萬語反复論述,充分闡釋了《內經》未曾提及的精髓。

從此,我們可以探究造化的奧妙,了解萬病的根源,就能悟出從心解脫的道理,何需再費唇舌呢?其實,這個道理古人也多次提及,只是沒有詳細闡述,所以學者們雖然熟讀,卻未曾察覺。

有形的東西容易看見,無形的東西就難以認識,所以學者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就像人們只有親耳聽到地底下雷聲,才會明白雷聲來自地底;只有親眼看到春光遍布宇宙,才會理解春光無處不在。

我因此繪製圖說,希望以此讓大家更清晰地理解。

2. 五氣圖說

衛氣者升由元氣。為皮毛腠理之司而護衛於身體之外。主包羅一身者也衛氣不固則病汗泄。汗即氣也。畏冒風寒。衛氣不能外御也。暴病久病而汗大泄。或泄不至足者主亡陽。此乃元氣外脫。命盡無期。又有盜汗。雖屬陰虛亦為陽不御陰所致。故六黃湯君以黃耆義可見矣。其有形寒飲冷傷肺哮喘咳逆。

皆衛氣之疏也。宗氣者亦升由元氣。居膻中。與衛氣皆主於肺。乃一身上下內外諸氣之宗。其左乳下動應衣者。為宗氣泄。此陰虛之病氣不歸原也。營氣者。亦升由元氣。主於脾。脾為氣血之本。故營氣者營運血氣。而宣灌於經絡臟腑肌肉俞穴關節筋骸之內者也。胃氣者亦升由元氣。

白話文:

衛氣是由元氣上升而來,負責管理皮膚、毛髮、腠理,保護身體外部,包羅全身。如果衛氣不固,就會出現病汗,汗液就是氣,容易畏懼風寒,因為衛氣無法抵禦外邪。暴病、久病導致汗液大量流失,或者汗液無法到達腳底,都屬於亡陽,這是元氣外泄,生命垂危。還有盜汗,雖然屬於陰虛,但也因為陽氣不能御寒陰而引起。所以六黃湯以黃芪為君藥,其道理由此可見。如果出現形寒飲冷、傷肺哮喘、咳嗽逆氣等症狀,都是衛氣疏泄的表現。宗氣也由元氣上升而來,位於膻中,和衛氣都歸屬於肺,是全身上下內外各種氣的宗主。左乳下動應衣服,就是宗氣泄漏,這是陰虛的病症,氣不歸根。營氣也由元氣上升而來,歸屬於脾,脾是氣血之本,所以營氣負責運輸血氣,滋養經絡、臟腑、肌肉、俞穴、關節、筋骸。胃氣也由元氣上升而來。

主中焦為中氣。氣即胃氣。胃氣充則勞不解㑊飲食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輸納運化。無失常度。故特借外之穀氣以滋養元氣。元氣既受滋養諸藏真氣皆無不足六脈便見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徐不疾。無太過不及之診。和緩有神。是有胃氣。非惟關於脈實為元氣之徵也。設使元氣既虛。

胃氣安能自盛。元氣者其體地天交於地。地中有天陽主於陰。陰中生陽為胃氣。營氣宗氣衛氣之根動則充塞於三焦靜則仍藏於命門。命門為三焦之本。三焦為命門之標。門以命稱在父母生我。為生命之本。而我生男女為立命之原。故人從胞胎中雖稟於精血。便有此點真陽蘊蓄其間。

白話文:

中焦主宰着中氣,而氣就是胃氣。胃氣充盈,即使勞動也不疲倦,能吃很多食物而不傷身,即使超過時間也不覺得飢餓,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正常,沒有任何異常。因此,特別依靠外界的穀氣來滋養元氣。元氣得到滋養,各個臟腑的真氣都充足,六脈便呈現出不強不弱、不浮不沉、不快不慢的狀態,沒有過度或不足的徵兆,脈象平和而有力,這就是有胃氣。不只脈象與元氣有關,它也是元氣的徵兆。假如元氣虛弱,胃氣怎麼可能自發充盈呢?元氣的本質是天地交合於地,地中蘊藏着天陽,主宰着陰氣,陰氣中生出陽氣,這就是胃氣。營氣、宗氣和衛氣都源於元氣,元氣活動時就會充盈於三焦,靜止時就歸藏於命門。命門是三焦的根本,三焦是命門的表象。命門指的是父母賦予我們的生命之本,而我們生育子女則是立命之源。因此,人從母胎中誕生,雖然稟受精血,但也同時具備了真陽,蘊藏在生命之初。

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堅厚。生我則元氣充實便見胃氣強盛。營氣灌濡宗氣升健衛氣固密內而脈氣外而形氣無一非實也。真陽真陰。交濟於中。生化不窮。神氣且昌雖有六氣不能侵害。過勞過飢亦可耐受。若我後天。勤加修攝。不妄作勞。非惟身心康泰。足臻上壽。而誕育後胤。

亦無傾危夭扎之患。如先天元氣本虛。童孩之時。每多羸疾。及長精血不榮。少年如同老態。飲食少進。腥葷饜飫。胃氣餒矣。肢體虛瘦。精彩匪揚。營氣衰矣。頭傾視深。稍勞汗泄。少動喘生。虛脹填膺。宗氣陷矣。未寒思溫。未熱圖涼。六氣頻仍。患即留連。錯投寒劑。

生死反掌。衛氣疏矣。多愁少喜。健忘驚忡。心氣消矣。陽痿精薄。筋柔骨脆。肝腎之氣憊矣。少有不慎。大命殉之。倘知堅持修謹。佐以善劑。亦可支持。偷生歲月。幸致下壽。縱由天命。亦兼人事耳。今之醫者不管元氣虛實。並察諸氣衰旺。只循病氣重輕。而特見病治病。

白話文:

一個人一定要父母先天精血充足,才能出生後元氣充沛,表現出強壯的胃氣。營氣滋養全身,宗氣上升健旺,衛氣堅固密閉在內,脈氣流暢在外,形氣也都很充足。真陽真陰相互調和滋養,生生不息,神氣也旺盛。即使受到六氣的影響,也不容易生病;過度勞累或飢餓也能承受。如果後天勤加養護,不妄作勞累,不僅身心健康,而且能長壽,生下子孫後代,也不會出現夭折或早逝的情況。

如果先天元氣不足,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長大後精血不足,少年老成。飲食難以消化,貪食腥葷,胃氣衰弱;肢體瘦弱,精神不振,營氣不足;頭昏眼花,稍微勞累就出汗,輕微運動就喘不過氣來,胸悶氣短,宗氣虛弱;畏寒怕冷,卻又怕熱,六氣交替變化,疾病反覆發作;錯誤使用寒性藥物,生死一瞬間,衛氣衰敗。多愁善感,健忘驚恐,心氣不足;陽痿精薄,筋骨脆弱,肝腎之氣虛弱。稍有不慎,就會喪命。如果知道要堅持謹慎,輔以良藥,也能延年益壽,苟延殘喘,活到晚年。即使是天命,也要靠人為的努力。現在的醫生不注重元氣的虛實,不觀察各方面氣的衰旺,只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治療,只治病不治本。

如是熱者固宜投以寒劑。而假熱之治法窮矣。寒者固宜投以熱劑。而假寒之見理昧矣。同一熱也。而脈之屬陰屬陽為異。同一寒也。而脈之有力。無力不同病之。寒熱由乎脈。脈之虛實。由乎氣氣之盛衰由先天之元氣陰陽水火皆統御。於元氣而元氣為陰陽水火之根。則寒熱之所從生也。

而寒熱又為百病之根。百病之蜂起叵測。即寒熱之變幻無窮耳。惟能察寒熱之真假。便識元氣之虛實。顧何慮治道之不精詳乎。倘元氣不一加察雖根深者固錯治無妨。至中虧者而妄攻何忍乎。明醫王應震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熱症,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但對於假熱的治療方法,卻沒有深入研究。如果病人是寒症,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但對於假寒的病理,卻沒有清楚理解。同樣是熱症,但脈象可能屬於陰或屬於陽,就會有所不同。同樣是寒症,但脈象可能有力的,也有無力的,也會有不同的病症。寒熱的變化,都取決於脈象,而脈象的虛實,則取決於氣,氣的盛衰,則由先天元氣決定。元氣是陰陽水火之根,所以寒熱的產生,都與元氣有關。

而寒熱又是百病的根源,各種疾病的發作變化莫測,其實都是寒熱變化無窮的表現。只有能辨別寒熱的真假,才能了解元氣的虛實,又何必擔心治療方法不精確呢?如果元氣沒有仔細觀察,即使是病根深重的病人,錯誤治療也不至於造成大礙。但對於元氣虧損的病人,卻胡亂進攻,實在不可取。名醫王應震說:見到痰不要急著治療痰,見到血不要急著治療血,沒有汗不要急著發汗,有熱不要急著攻熱,喘息不要急著耗氣。

精遺不澀泄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行醫不識氣治法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此真知本達原之言也。學者省之。

白話文:

在精液流失時能清楚掌握其方法,纔是真正的醫術高手。作為醫生,如果不瞭解氣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那麼從何立據自己的治療策略?這就像對中醫之道有深刻理解的人,還未找到真正懂他的知音。這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中醫原理的真諦。學習者應深思此言。

3. 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餘二十年來。讀經至此。始悟造化之蘊。至矣微矣。益見內經千言萬語。翻來覆去。橫說直說。都是為此一二字上靈通變化。何等奧渺。又何等明白。夫既曰膀胱為津液之府。意必積滿當自出。何須借氣始能化。因化而方出乎。至上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奈何獨不需氣乎。

彼此印證。細究其義。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無非稟氣以為決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焉。蓋氣本自化不待化於氣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於氣此。陰以陽為用未免少費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則能出矣。語意之決又包許多妙用今夫津液固全資氣化。

白話文:

我這二十年來,讀經至此,才真正明白造化的奧妙,深不可測卻又無比精妙。更讓我體會到《內經》千言萬語,反覆推敲,縱橫交錯,都是為了闡述這「一二字」的靈妙變化,真是深不可測又清晰明白。

既然說膀胱是津液的儲藏之所,意思就是積滿了自然就會排出,為何還要藉助氣才能化開,然後才能排出呢?再看上文提到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由此排出,為何單獨不需氣呢?

互相印證,細究其義。三焦既然主宰相火,水道排出,無非是依賴氣作為動力。它不說「能出」,而是說「出焉」,因為氣本就自發變化,不需依靠氣才能排出。如今津液主水,膀胱掌管水,水不靠自身變化,而依靠氣來變化,這是陰依靠陽來發揮作用,難免要費些功夫。所以不說「出焉」,而是說「則能出矣」,這句話裡蘊含着許多妙用。

如今,津液本就完全依靠氣化,所以說...

設使氣一凝滯不運則膀胱雖滿積而不能出矣。氣一虛陷無制則膀胱不待積滿淋瀝頻數隨泌而隨出矣。又氣一浮越不守則膀胱絕陽無氣可化。津液隨脫便不知。而自出矣。嗟夫一氣耳。無處不到。無息不運。無物不司。何獨膀胱明言氣化。方知是氣化。三焦主氣。不明言氣化。

亦知是氣化。若大腸傳導而出變化。小腸受盛而出化物。何莫非氣化也。至乎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膽為中正之官。膻中為臣使之官。脾胃為倉稟之官。腎為作強之官。使非氣化。何以能神明出焉。治節出焉。謀慮出焉。決斷出焉。喜樂出焉。五味出焉。

伎巧出焉。思至此則。人一身皆氣化也萬物皆氣化也。六合以內以外亦無非氣化也。學者試潛心詳玩。悟到化景政如釋氏所云。得㘞然一聲。便立證菩提矣。

白話文:

如果氣機停滯不通,膀胱即使充滿了尿液也排不出來;如果氣虛下陷,膀胱還沒積滿就頻頻漏尿;如果氣上浮不守,膀胱失去陽氣,無法化生津液,就會不知不覺地漏尿。可見氣機至關重要,無所不在,無時無刻不在運行,無物不掌管。膀胱的運化功能就是氣化,三焦掌管氣機,同樣也是氣化。

大腸傳導排泄,小腸吸收消化,都是氣化作用。心臟是君主之官,肺臟是相輔之官,肝臟是將軍之官,膽囊是中正之官,膻中是臣使之官,脾胃是倉稟之官,腎臟是作強之官,這些器官的功能都需要氣化才能運作,才能產生神明、治節、謀慮、決斷、喜樂、五味、伎巧。

由此可見,人體的一切都是氣化,萬物都是氣化,六合之內外也都是氣化。學者們應該靜心細細體悟,領悟到氣化的奧妙,就像釋迦牟尼所說的那樣,豁然開朗,頓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