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胃氣當察

愚按內經千言萬語。諄諄教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胃氣少曰病。又曰:脾胃為氣血之本。東垣云:胃中元氣勝。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虛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中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飢者虛。立齋先生曰: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液。其清者入營。濁者入胃。陰陽得此。謂之槖籥。故陽則發於四肢。陰則行於五臟。土旺於四時。善載乎萬物。人得土以養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又云:愚按大病後谷消水去。

精散衛亡。多致便利枯竭。宜當補中益氣為要。蓋脾為中州澆灌。四傍與胃行其津液者也。況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亦皆稟氣於胃。胃氣一充津液自行矣。愚竊以為胃氣者元氣之用也。元氣者胃氣之主也。然必藉穀氣以資養元氣。元氣既盛。胃氣自充。故氣義有二。曰先天氣。

曰後天氣。先天者真一之氣。氣化於虛。因虛化形此氣從虛無中來。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谷因形化氣此氣從調攝中來。然而運化調攝政所以葆全其虛無之本。胃氣其可不重乎。

2. 辨利痢脈病之殊

愚按仲景傷寒論:有三陰自利證。有協熱下利症。自利為陰寒宜溫以辛熱下利為傳經。三陰熱糜之。證宜從清解。自利脈微小緩弱。相合之脈也。下利則脈沉而有力或洪實和緩。乃邪熱入里之症也。至所謂痢者。內經謂之腸澼。金匱謂之滯下迥與傷寒病機不同也。此從濕熱所致。

為腸胃實積之病。多見於溽暑熏蒸之候。故治法從苦寒滌盪。攻積破瘀。既屬陽病。則脈宜從陽診。余每療此病。多有洪大滑數。或沉實者。治卻易愈。而脈見沉小遲弱。及浮大無力者。殊為乖候。大費心力。極意溫補。始得漸瘥。奈何高陽生之脈訣。乃謂下痢微小卻為生。

脈大浮洪無瘥日。此非積熱實病乎。既為積熱實病。乃陽病也。陽病而得微小陰脈而投以苦寒果。可得全生乎。不通害理。莫此為甚。雖然痢固為積熱實病矣。而胃氣未傷。六脈有神。飲食如常。無別蒹證。七日經盡。厥疾自瘳。設若元氣胃氣兩虛病氣獨熾。尤須察氣施治。

必先扶元為主。或少佐以清熱之品。可期後效。甚有虛痢而脈病俱虧。此經所謂五虛者。是勢屬危困。令人束手敢。曰積熱。為患尚須清滌乎。故立齋有云:夫人以胃氣為主。未有脾胃實而能患瘧痢者。若專主發表攻裡。降火導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也。以上蓋救正高陽生解脈之。

誤也。大都傷寒雜病。須覘元氣虛實。至若錯認病機。愈支離枉謬耳。

3. 治病求本

愚按玉機微義曰: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本於四時五臟之根也。故潔古張先生云:五臟子母鬼邪微正。若不達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誠先生云: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於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傳其所勝。

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故有退腎邪。益肝氣兩方。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張景岳先生曰。本者原也。始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無非求本之道。今姑舉其略曰。

死以生為本。欲救其死。勿傷其生。邪以正為本。欲攻其邪。必顧其正。陰以陽為本。陽存則生。陽盡則死。靜以動為本。有動則活。無動則止。血以氣為本。氣來則行。氣去則凝。證以脈為本。脈吉則吉。脈凶則凶。先者後之本。從此來者須從此去。急者緩之本。孰急可憂。

孰緩無慮。內者外之本。內實者何傷。中敗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虛者實之本。有餘者拔之何難。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之本。淺陋者只循像跡。精妙者洞別玄微。至若醫家之本在學力。學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而尤忌者不畏難而自足。

病家之本在知醫。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而尤忌者好雜用而自專。凡此者雖未足以盡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從可類推。總之求本之。道無他也。求勿傷其生而已矣。蘇子瞻曰:夫國之長短。如人之壽夭。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世有尫羸而壽考。亦有壯盛而暴亡。

若元氣猶存。則尫羸而無害。及其已耗。則壯盛而愈危。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無害者。則五臟和平而壽命長。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伐真氣而用強陽。根本已危。

僵仆無日天下之勢。與此無異。此坡公借醫喻國其理一也。籲萬事有本。何獨治病。求本有道。何專藥石。故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則又曰:治病必求其本。愚以為元氣者生身之本也。病氣者元氣之賊也。治法者御賊之兵也。

藥之良毒者攻守之資也。醫之賢庸者智愚之將也。攻必元氣病氣兩實。始可用毒劑。守則為元氣既虛。病氣獨實。雖有可攻之勢。必先主守之方。以待敵愾之衰。益壯我壘之。堅而藥之。良者所不敢後即攻亦無多費力也。若其元氣潛消。根本已搖。攻無可攻。守莫能守。薄節養為迂緩。

藐導引非善基。反事搏鷙之雄。妄異旦夕之效。即縱形盛。何識中虧。其不致僨轍者少矣。再考啟玄子釋注求屬之論有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曰臟腑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謂益與壯者。即溫養陽氣填補真陰也。求其所謂源與主者。即所謂求其屬也屬即本也。根本之謂水火之本。則皆在命門之中耳。捨命門何處覓尋夫曰本。曰求本。曰必求。又不曰治本。而先曰求本。

蓋惟求始可得本得本始可論治吾願世之學醫者。一深長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