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五氣圖說
精遺不澀泄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行醫不識氣治法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此真知本達原之言也。學者省之。
白話文:
精液流失而不澀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才是醫術高明的人。行醫不懂得氣的運作規律,治療的依據從何而來?真可笑那些不懂的人,還沒能領會箇中奧妙。這才是真正了解本源的道理啊,學醫的人要仔細體會。
2. 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餘二十年來,讀經至此,始悟造化之蘊,至矣微矣。益見內經千言萬語,翻來覆去,橫說直說,都是為此一二字上靈通變化,何等奧渺,又何等明白。夫既曰膀胱為津液之府,意必積滿當自出,何須借氣始能化,因化而方出乎?至上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奈何獨不需氣乎?
彼此印證,細究其義。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無非稟氣以為決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焉,蓋氣本自化,不待化於氣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於氣此,陰以陽為用,未免少費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則能出矣,語意之決又包許多妙用。今夫津液固全資氣化,
設使氣一凝滯不運,則膀胱雖滿積而不能出矣。氣一虛陷無制,則膀胱不待積滿,淋瀝頻數,隨泌而隨出矣。又氣一浮越不守,則膀胱絕陽,無氣可化,津液隨脫便不知,而自出矣。嗟夫!一氣耳,無處不到,無息不運,無物不司,何獨膀胱明言氣化?方知是氣化。三焦主氣,不明言氣化,
亦知是氣化。若大腸傳導而出變化,小腸受盛而出化物,何莫非氣化也?至乎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膽為中正之官,膻中為臣使之官,脾胃為倉稟之官,腎為作強之官,使非氣化,何以能神明出焉?治節出焉?謀慮出焉?決斷出焉?喜樂出焉?五味出焉?
伎巧出焉?思至此則,人一身皆氣化也,萬物皆氣化也。六合以內以外,亦無非氣化也。學者試潛心詳玩,悟到化景,政如釋氏所云,得㘞然一聲,便立證菩提矣。
白話文: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研讀到這段經文,才開始領悟到造化的深邃與精妙,內經的千言萬語,反覆闡述,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解,都是為了說明這幾個字上的靈活變化,既深奧又清晰。經文提到膀胱是津液的儲藏之地,似乎應該積滿後自然排泄,但為什麼必須要藉助氣的作用才能進行轉化,並且只有經過轉化後才能排泄呢?然而,上面提到的三焦是水道的主宰,水道的排泄,同樣是依賴氣的作用來決定的。為什麼獨獨這裡不需要氣的作用呢?
經過對比和深入探究,我發現三焦既是相火的主宰,水道的排泄,當然也是由氣來決定的。它並沒有說「能排泄」,而是說「排泄」,這暗示氣本來就具有自我轉化的能力,不需要再通過氣來轉化才能排泄。現在,津液主管水,膀胱掌管水的排泄,水本身不能轉化,而要靠氣來轉化。這是因為陰性需要陽性的作用,所以不免有些麻煩。因此,它並沒有說「排泄」,而是說「則能排泄」,這種堅定的語氣包含著許多微妙的作用。如果津液完全依賴氣的轉化。
假如氣一旦停滯不運行,即使膀胱充滿,也不能排泄。如果氣一旦虛弱,失去控制,膀胱不必等到充滿,就會頻繁地排泄。再者,如果氣一旦飄忽不定,膀胱就失去了陽氣,沒有氣可以轉化,津液就會脫離控制,不知不覺中自行排泄。唉,只是一股氣而已,無處不在,無時不運行,無物不主宰,為什麼偏偏膀胱要明確提到氣的轉化,才能知道這是氣的轉化。三焦主管氣,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氣的轉化,但我們也知道這是氣的轉化。同樣,大腸的傳導和排泄,小腸的接受和轉化,無一不是氣的轉化。至於心臟作為君主的主宰,肺部作為輔佐的主宰,肝臟作為將軍的主宰,膽囊作為公正的主宰,膻中作為臣子的主宰,脾胃作為糧倉的主宰,腎臟作為強壯的主宰,如果不是氣的轉化,如何能產生神明、治理、策略、判斷、喜悅、五味和技巧呢?
思考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人的身體都是氣的轉化,萬物都是氣的轉化,六合之內外,也無一不是氣的轉化。學者們不妨用心揣摩,領悟到轉化的景象,就像佛家所說的,得到啞然一笑,就能立即證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