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醫鑑
僭評諸醫學識才品淑慝貞邪懸此明鑑願醫為上醫願人擇好醫耳
2. 明醫
粵自三皇肇端。九臣翼贊。創垂醫藥。救民拯物澤及當時恩垂萬世猗且休矣嗣有懷才抱德之士。繼是業者仰觀天象俯觀地法中觀人事察五運六氣之亢承明五臟五行之生克辨陰陽水火之升降躬涉遺編。神遊聖域誦而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彰。彰而能變化不窮治於未病察所由生別異比類。
診合十全。顧何羨揲瓜搦髓。易形擅奇。隱橘市壺。習幻云秘哉。明良之工。世不常出。直超儒仙千仞而上之矣斯為明醫。
白話文:
自從三皇開始,九位賢臣輔佐,創立了醫藥,用以救助人民,恩澤當時並流傳萬世,這真是值得讚美的事啊!後來有懷才抱德的士人,繼承這一事業,他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研究人事,考察五運六氣的變化,探明五臟五行的生克關係,辨別陰陽水火的升降,親自閱讀古籍,神遊於聖賢的領域中,誦讀並能理解,理解並能闡明,闡明並能彰顯,彰顯並能變化無窮,在疾病未發時就進行治療,察明病因,區分不同類型,進行對比分類。
他們的診斷方法全面且準確,為何羨慕那些算卦占卜的技術,或是變形奇技呢?這些醫者隱居於市場,學習神奇的醫術,實在是深奧而秘妙啊。真正高明的醫者,世間不常出現,他們超越儒士和神仙,達到極高的境界,這樣的醫者才是真正的名醫。
3. 儒醫
嘗稽秦漢以後。有通經博史。修身慎行。聞人碩儒。兼通乎醫者。精究玄機。洞明至道。每見立言垂教。後學凜為法程。若通顯之儒。漢張仲景晉王太僕殷仲堪南宋徐熙唐許叔微明李瀕湖諸君是也。若隱逸自高之儒。西晉皇甫謐唐孫思邈王無功宋紀齊卿李東垣明張景岳諸君是也。
若有道因而得位之儒。若唐許胤宗徐秋夫明薛立齋諸君是也故非儒則醫之術不明非醫則儒之道不該醫固以儒重者也儒誠重矣。而獨奈有𦇧䶂之狂儒。背經文而獨創幻談。又有跼蹐之腐儒。守方書而昧通靈變。又有鄉愿之賊儒。存兩端而莫剖是非。更其尤者高陽生之脈訣。大乖至道。
白話文:
從秦漢以降,許多通曉經史、修身慎行的學者,同時精通醫術,深入研究醫學的奧妙,洞悉醫道精髓,留下許多醫學著作,後世學者奉為圭臬。像漢代的張仲景、晉代的王太僕殷仲堪、南宋的徐熙、唐代的許叔微、明代的李瀕湖等人,都是既有儒學修養,又有精湛醫術的典型代表。而像西晉的皇甫謐、唐代的孫思邈、王無功、宋代的紀齊卿、李東垣、明代的張景岳等人,則是醫術高超的隱逸之士。
還有一些醫學家,憑藉著高深的醫道,獲得了仕途上的成就,例如唐代的許胤宗、徐秋夫,以及明代的薛立齋。由此可見,醫學和儒學密不可分,沒有儒學的基礎,醫術就會變得淺薄,沒有醫學的知識,儒學就會變得空洞。醫學固然重要,但儒學更需重視。然而,世俗中也有一些狂妄自大的儒生,不顧醫學典籍,胡亂編造奇談怪論。還有一些迂腐固執的儒生,死守著古書,不懂得變通靈活。更有一些虛偽圓滑的儒生,左右逢源,是非不分。其中尤為可笑的是高陽生所著的脈訣,完全背離醫學真理。
馬宗素之鈴法。殊戾宗傳。偽褚之遺書。倒裝五臟。斯則冒竊儒名。實皆蠹醫者也。故槜李黃暗齋先生云。非明理之儒。醫書不可亂讀。信然矣。是所貴於儒醫者。須具有大學問。大見識。大膽力。特明真假關頭。不失經權妙用。方無忝此司命之責矣得進而醫國羹調元鼎壽君澤民躋世熙和斯又為間出之真儒已。
白話文:
馬宗素的鈴法,與宗傳的醫術大相逕庭,偽褚氏遺書中倒裝五臟,這些都是冒充儒家之名,實則害醫之人。因此,槜李黃暗齋先生說:「不懂道理的儒生,醫書不可亂讀。」這話確實有道理。因此,想要成為真正的儒醫,必須具備深厚學問、廣博見識、膽識過人,尤其是能明辨真偽,運用經書精髓,才能不負起司命重任。若能進一步以醫術治國,調和元氣,延續君王壽命,造福百姓,使天下太平,那就堪稱是難得一見的真儒了。
4. 隱醫
漢賈長沙有云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司馬公亦曰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於是丹溪先生。反笈華山。棄舉子業。而即慨然自命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若人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弁髦軒冕。調元草野蘊德潛修斯云隱矣亦豈必遁跡幽巖忘懷胞與。
陶弘景雖掛冠神武。而留方肘後。江明遠固不受宋室之官。每輒副明主之請是則皆隱而通不失其濟物之仁者也。
白話文:
漢代賈誼在長沙時曾說過,古代的聖賢之人,若不身居朝廷,必定會隱居於醫卜之術。司馬遷也說,通達之人可以做宰相,不通達之人則可以做良醫。
因此,丹溪先生便放棄了科舉功名,回到華山隱居。他慨然自命道:「士人只要精通一門技藝,就能推及世間萬物之仁,即使不仕於朝,也如同仕途一般。若有人能於亂世保全性命,不求功名利祿,不追求榮華富貴,卻在民間草野中修身養性,潛心修德,這就是隱居。但這隱居之人,又怎麼會拋棄世俗,躲避人群,忘卻同胞呢?」
陶弘景雖然掛冠辭官,卻依然留下了醫術精華,造福後人。江明遠也拒絕了宋朝的官職,卻總是應允明君的請求,為民效力。這兩位都是隱居之人,卻又通達世事,不失濟世救人的仁心。
5. 德醫
昔明太祖治平天下。首著陰隲錄。設醫局以惠濟群生。宛與軒岐一揆。遠軼漢唐。誠仁恩周溥無窮矣。稽之往代。若徐文伯錢仲陽楊士瀛皆濟人為心。不計功利。宋劉潤芳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家人自得之。病者一喜而疾以解。東坡亦常蓄善藥濟人。二公存心固誠善。
但博施猶病。日亦不足耳總不如存一個好念頭凡胗疾無論貴若王侯卿相賤如倩傭丐兒皆一視同仁亦無計恭慢恩怨悉心救療遇有奇病未明我見不到處。便令再延識者商治勿專私意勿諱我短勿沒人長期愈人病遇急來請勿避風雨此便是受用不盡的德也有等粗工庸手。不習經書脈理。
不管病症重輕。輕易投劑。陷人垂死。反謗正道。負惡不悛。見有此人。便當逢人說害馬。免使無窮生靈將來誤於此輩雖曰隱惡揚善。固稱聖人若推擴聖人之心政要教無窮生靈避此粗工庸手安能恝然忍隱乎此非不存厚道。但一片苦衷。只知有生靈之性命。不知有同類之包荒也。
白話文:
昔日明太祖治理天下,首先編纂了《陰隲錄》,設立醫局來幫助百姓,與軒轅黃帝、岐伯比肩,超越漢唐,仁慈恩惠無窮無盡。
考察過去的時代,像徐文伯、錢仲陽、楊士瀛等人,都以救助百姓為己任,不計較功利。宋朝的劉潤芳治療貧苦人家的疾病,總是偷偷地留金錢放在床鋪下,臨走時讓家人自己取走。病人非常高興,病情也隨之好轉。東坡先生也常備良藥幫助病人。這兩位先生用心良苦,積善行善。
但即使博施濟眾,也難免力不從心,總有做不到的時候。不如存有一個好的念頭,無論診治什麼疾病,不論是富貴的王侯卿相,還是貧賤的僕人乞丐,都一視同仁,不計較身份地位,不施以傲慢態度,不心存恩怨,用心救治。遇到奇特的病症,自己無法診斷,就請其他有經驗的醫生一起商議治療,不要固執己見,不要掩蓋自己的不足,也不要隱瞞病人的病情。遇到緊急情況,病人來求醫,不要因為天氣惡劣而推脫,這就是取之不盡的德行。
也有一些粗心大意的庸醫,不學習經書和脈理,不論病症輕重,隨便用藥,害得病人命懸一線,反而誣蔑正道醫術,罪行累累,不知悔改。遇到這種人,就應該逢人說他的害處,避免更多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雖然說要隱惡揚善,這是聖人的行為,但如果擴大聖人的仁愛之心,教導天下蒼生遠離庸醫,才能真正做到仁義道德。不應該忍心隱瞞,這並不是不存厚道,而是因為一片苦心,只知道要救助生命,卻沒有考慮到同類人的包容和寬容。
且亦使若輩改心易行。轉庸手而為良工。儆戒一番。望其同躋壽域。寧不大幸。至有良工。吾又逢人讚揚。不啻口出。暴庸手之謬。舉良工之善。總為生靈起見。何恤知我罪我此尤是善用其德者也溯昔勳臣鄧禹十三子。各執一藝。而業醫者四。若公者勵操素絲。享士挾纊。榮膺上爵。
奈何不遺子孫以溫飽。而獨令其役役於方技之列以竟所未竟之仁是公又世滋其德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
且亦使若輩改心易行。轉庸手而為良工。儆戒一番。望其同躋壽域。寧不大幸。
- 並且也能讓後輩們改過自新,從笨拙的學徒變成精通的工匠,這是一番警示,希望他們也能夠一起步入長壽的境界,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嗎?
至有良工。吾又逢人讚揚。不啻口出。暴庸手之謬。舉良工之善。總為生靈起見。何恤知我罪我此尤是善用其德者也溯昔勳臣鄧禹十三子。各執一藝。而業醫者四。
- 遇到精通的工匠,我又會被人們讚揚,毫不猶豫地揭露拙劣之人的錯誤,舉薦工匠的優點,這些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而做,何必在意別人是否知道我、責備我呢?這正是善用自己的德行啊!追溯往昔,功臣鄧禹有十三個兒子,每個人都掌握一門技藝,其中有四個兒子從事醫業。
若公者勵操素絲。享士挾纊。榮膺上爵。奈何不遺子孫以溫飽。而獨令其役役於方技之列以竟所未竟之仁是公又世滋其德矣。
- 像您這樣的人,勤奮努力,以精湛的技藝享譽四方,又榮登高位,為什麼不讓子孫們過上安穩的生活,反而要讓他們辛勤地從事醫術,完成您未完成的仁德之心呢?這真是讓您的美德代代相傳啊!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讚揚一個品德高尚的醫者,他不仅精通医術,而且还希望自己的後代也能繼承他的衣缽,用自己的醫術造福眾生,傳承美德。
6. 世醫
語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誠重之也。又嘗有云得讀三家書亦是世醫流此語殊屬附會夫醫以世稱者乃虧冶相承。授受最精。故得以擅名當代也。且今昔方書。不啻汗牛充棟。何啻三家可資聞見。可竟斯道。以此而論。可見世間業醫者僅熟高陽生之脈訣。王宗顯之捷徑。平居略記數十湯頭。
遇病朗誦幾首歌括。非專守河澗之法。則偏執丹溪之書。訕李東垣獨理脾胃。吠薛立齋每重命門。不曰傷寒專門。則云雜病獨科。求其始會其全。由博入約者。無有也。雖百世何足觀哉。故宋龐安常不足父祖所授脈訣。獨取素難。究以玄微。辨晰萬言。垂訓千秋允為拔出之英則犁牛犁角不為世耀只為世累耳世醫云乎哉。
白話文:
古語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此話誠然重要。又曾有人說:「得讀三家書,亦是世醫」,此語卻是牽強附會。真正的世醫,乃是以醫術代代相傳,師徒授受精深,故能名揚當世。
如今古今醫書,多如牛毛,何止三家可供參考學習。若要精通醫道,僅僅讀三家書是不夠的。以此觀之,可見世上大多數醫生,僅僅熟記高陽生的脈訣、王宗顯的捷徑,平時只記下幾十個湯頭方子。
遇到病人時,便朗誦幾首歌括,不是專門研究《傷寒論》的河間醫法,便是執著於丹溪醫書,或是只學李東垣的脾胃理論,或是只看薛立齋的命門學說。不是專攻傷寒,就是專注雜病,無法融會貫通、博學約精。縱使如此,又有何足觀哉?
宋代龐安常,沒有繼承祖傳脈訣,獨自鑽研醫術,以精微之學,闡釋萬言醫典,垂範後世,堪稱醫學界出類拔萃的人物。而那些只會死守傳統醫術,卻缺乏創新精神的人,只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何談世醫之名呢?
7. 流醫
誰謂萍蹤浪跡中無高躅乎。而至以醫出濟。學術淺深。品格高下。吾實無以窮其所自來矣。惟有試之之法。便可探索什一。果屬精良。尚恨見晚。而與之商扶正教。共濟斯民。寧非厚願。每見一二流屬。亦能粗譚經方。大率套語未辨。及其處劑。攻補混施。識見膽力。藐無一可吾知其遠離鄉井者志惟求食而已矣大都俗子聞風競新。
不察腎愚。舍近騖遠。間有縉紳。亦踵此習政因踵此習。而大家俗子。益見縉紳許可者。意為佳士。而亦踵縉紳之習。交相混也徒自誤已雖然豈盡乏人。若唐湛一學識優贍。知明百病虛實。程鳳山能別陰陽傷寒。而唐尤余所參印。只千百中二三耳。
白話文:
"誰說在漂泊流浪之中,找不到高潔的志向?然而醫學之道,學問深淺、品格高低,實在難以完全瞭解其根源。我們可以嘗試的方法,便能窺見一二。如果醫術精良,我會感到遺憾錯過了認識他們的時機,並與他們一起推廣正道,共同救助人民,這將是我的厚望。我經常看到一些醫術較淺的醫生,也能簡單地談論醫理,大多數都是陳詞濫調,當他們開藥方時,往往攻擊和補救混用,醫理和膽識都無法讓人信服。我認為他們遠離鄉土,只是為了謀生。大抵上,普通人聽聞新的醫學理論便跟風,不顧實際情況,盲目追求。偶爾有些士大夫也跟著這個習慣,因此大家認為得到士大夫認可的醫生就是好醫生,也隨之跟風,結果只是互相誤導。這只是自我誤解而已。然而,也不是沒有好的醫生,比如唐湛一,學識豐富,能辨識百病的虛實;程鳳山能區分陰陽和傷寒,唐湛一尤其得到了我的認同,僅僅是千百醫生中的一兩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