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

2. 醫鑑

僭評諸醫學識才品淑慝貞邪懸此明鑑願醫為上醫願人擇好醫耳

白話文:

【醫鑑】

3. 明醫

粵自三皇肇端。九臣翼贊。創垂醫藥。救民拯物澤及當時恩垂萬世猗且休矣嗣有懷才抱德之士。繼是業者仰觀天象俯觀地法中觀人事察五運六氣之亢承明五臟五行之生克辨陰陽水火之升降躬涉遺編。神遊聖域誦而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彰。彰而能變化不窮治於未病察所由生別異比類。

診合十全。顧何羨揲瓜搦髓。易形擅奇。隱橘市壺。習幻云秘哉。明良之工。世不常出。直超儒仙千仞而上之矣斯為明醫。

白話文:

從三皇開始創立醫學,九臣輔助推廣,創立了醫藥學,用來救助人民,拯救生命,其恩澤不僅影響當時,更流傳至萬世,實在是偉大。後世有許多有才華、有德行的人,繼承這個行業,他們觀察天象,學習地理規律,研究人體狀況,瞭解五運六氣的過度與承受,明白五臟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辨識陰陽水火的升降,深入研讀古籍,精神遊走於聖賢領域,能夠背誦並且理解,理解後能明確,明確後能清楚表達,表達後又能變化無窮,能在疾病未發作前就進行治療,探查病因,區分不同病症。

診斷時達到十全十美,讓人無需羨慕那些能夠改變形態、施展奇術、隱藏於市井、自稱擁有神祕能力的人。真正高明的醫生,世上並不多見,他們的醫術超越一般儒學和神仙,達到極高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明醫」。

4. 儒醫

嘗稽秦漢以後,有通經博史,修身慎行,聞人碩儒,兼通乎醫者,精究玄機,洞明至道,每見立言垂教,後學凜為法程。若通顯之儒,漢張仲景、晉王太僕殷仲堪、南宋徐熙、唐許叔微、明李瀕湖諸君是也。若隱逸自高之儒,西晉皇甫謐、唐孫思邈、王無功、宋紀齊卿、李東垣、明張景岳諸君是也。

若有道因而得位之儒,若唐許胤宗、徐秋夫、明薛立齋諸君是也。故非儒則醫之術不明,非醫則儒之道不該。醫固以儒重者也,儒誠重矣。而獨奈有狂儒之妄言,背經文而獨創幻談。又有跼蹐之腐儒,守方書而昧通靈變。又有鄉愿之賊儒,存兩端而莫剖是非。更其尤者,高陽生之脈訣,大乖至道。

馬宗素之鈴法,殊戾宗傳。偽褚之遺書,倒裝五臟。斯則冒竊儒名,實皆蠹醫者也。故槜李黃暗齋先生云:非明理之儒,醫書不可亂讀,信然矣。是所貴於儒醫者,須具有大學問,大見識,大膽力,特明真假關頭,不失經權妙用,方無忝此司命之責矣。得進而醫國羹,調元鼎,壽君澤民,躋世熙和,斯又為間出之真儒已。

白話文:

曾經考據過秦漢時期以後,有許多精通經典、博覽歷史,注重自我修養且行為謹慎,並受人尊敬的學者,同時也是精通醫術的人。他們深入研究醫學奧祕,透徹理解最深層的醫學道理。常見他們立言授課,後學之人敬畏地將這些教導視為規範。像那些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學者,如漢代的張仲景、晉朝的王太僕、殷仲堪、南宋的徐熙、唐代的許叔微、明代的李瀕湖等人都是。再如那些選擇隱居、自視甚高的學者,如西晉的皇甫謐、唐代的孫思邈、王無功、宋代的紀齊卿、李東垣、明代的張景嶽等人亦是。

還有那些因遵循道義而獲得地位的學者,如唐代的許胤宗、徐秋夫、明代的薛立齋等人就是。所以,如果不是學者,那麼醫術就無法明確;如果不是醫生,那麼學者的道理就不全面。醫術本來就是以學識為重的。學者確實重要,但偏偏有些淺薄的學者,背離經典,獨創虛妄的言論。又有些拘泥的學者,死守醫方,卻不明白靈活變化。更有那些鄉願式的學者,模稜兩可,不能分辨是非。更嚴重的是,高陽生的脈訣,大大違背了最深層的道理。

馬宗素的鈴法,與傳統的傳承完全不符。偽造的褚氏遺書,顛倒了五臟的位置。這些人盜用了學者的名號,實際上都是破壞醫術的人。因此,槜李的黃暗齋先生說,如果不是明白道理的學者,醫書不可以隨便閱讀。這是真的。所以,對於學者醫生來說,必須要有大學問、大見識、大膽量,特別是在辨別真假關鍵時,不失去經典的巧妙應用,這樣纔不會辱沒這個救人性命的責任。如果能進一步醫治國家,調整政策,延長君主的生命,惠及百姓,使社會和諧,這就是偶爾出現的真正學者了。

5. 隱醫

漢賈長沙有云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司馬公亦曰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於是丹溪先生。反笈華山。棄舉子業。而即慨然自命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若人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弁髦軒冕。調元草野蘊德潛修斯云隱矣亦豈必遁跡幽巖忘懷胞與。

陶弘景雖掛冠神武。而留方肘後。江明遠固不受宋室之官。每輒副明主之請是則皆隱而通不失其濟物之仁者也。

白話文:

漢代的名醫賈長沙曾經說過,古代最傑出的人,不會選擇待在朝廷,反而會選擇隱藏於醫術或卜筮之中。司馬公也提及,如果順利,他們會成為優秀的宰相;如果不順利,他們就會成為優秀的醫生。就這樣,丹溪先生放棄了學業,反身前往華山隱居,他毅然決然地表示,只要精通一種技藝,並以此來展現對他人的關愛,即使不為當朝效力,也等同於為朝廷效力。這種人,在亂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間博取名望,他們輕視官位,甘願在民間調和萬物,默默修德,這就是所謂的隱士,何必一定要躲到深山中,淡忘塵世呢?

陶弘景雖然辭去了神武帝的官職,但依然留下了許多藥方,江明遠堅決不接受宋朝的官職,但每次皇帝徵召,他都會提供協助。這些人,都是隱居但又通達,始終沒有失去他們救濟眾生的仁心。

希望這能幫到你!

6. 德醫

昔明太祖治平天下,首著陰隲錄,設醫局以惠濟群生,宛與軒岐一揆,遠軼漢唐,誠仁恩周溥無窮矣。稽之往代,若徐文伯、錢仲陽、楊士瀛,皆濟人為心,不計功利。宋劉潤芳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家人自得之,病者一喜而疾以解。東坡亦常蓄善藥濟人。二公存心固誠善,

但博施猶病,日亦不足耳。總不如存一個好念頭,凡胗疾無論貴若王侯卿相,賤如倩傭丐兒,皆一視同仁,亦無計較、恭慢、恩怨,悉心救療。遇有奇病未明,我見不到處,便令再延識者商治,勿專私意,勿諱我短,勿沒人長。期愈人病,遇急來請,勿避風雨。此便是受用不盡的德。也有等粗工庸手,不習經書脈理,

不管病症重輕,輕易投劑,陷人垂死,反謗正道,負惡不悛。見有此人,便當逢人說害,免使無窮生靈將來誤於此輩。雖曰隱惡揚善,固稱聖人,若推擴聖人之心,政要教無窮生靈避此粗工庸手,安能恝然忍隱乎?此非不存厚道,但一片苦衷,只知有生靈之性命,不知有同類之包荒也。

且亦使若輩改心易行,轉庸手而為良工,儆戒一番,望其同躋壽域,寧不大幸。至有良工,吾又逢人讚揚,不啻口出,暴庸手之謬,舉良工之善,總為生靈起見,何恤知我罪我?此尤是善用其德者也。溯昔勳臣鄧禹十三子,各執一藝,而業醫者四。若公者勵操素絲,享士挾纊,榮膺上爵,

奈何不遺子孫以溫飽,而獨令其役役於方技之列,以竟所未竟之仁,是公又世滋其德矣。

白話文:

過去明朝的太祖治理天下,首先制定了陰德錄,設立了醫局來惠及眾生,這和黃帝內經的宗旨一致,他的影響遠超過漢朝和唐朝,確實是仁愛廣大無邊。

考察歷史上的人物,像徐文伯、錢仲陽、楊士瀛都是以救人為己任,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宋代的劉潤芳治療貧困人家的疾病,總是把金錢放在病人的牀下,等到病人好了,才讓家人自己取回。病人因這種喜悅而病情得以緩解。蘇東坡也經常儲備良藥來幫助他人。這兩位先生的心態確實善良。

然而,廣泛地施予也會有困難,因為每天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總的來說,不如保持一個好的想法,對待疾病,無論病人是高貴如王侯卿相,還是低賤如僕人乞丐,都應同等看待,全心全意地治療,不計較對方的態度或以往的恩怨。遇到難以診斷的疾病,如果自己無法解決,就應該尋求其他專家的協助,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隱瞞自己的不足。如果有人病情嚴重來找你,無論風雨都要去。這就是無窮無盡的功德。

有些醫術不精的人,不熟悉醫學典籍和脈理,不論病情輕重,隨便開藥,導致病人瀕臨死亡,反而詆毀正確的醫學道理,繼續做惡事而不悔改。如果看到這樣的人,就應該告訴別人,避免無數的生命被這樣的人誤導。雖然說我們應該隱惡揚善,這是聖人的做法,但如果考慮到聖人的本心,就是要保護無數的生命,怎麼能無動於衷,忍受這些惡行呢?這不是不厚道,只是為了生命的考慮,只知道要保護生命,不知道要容忍同行的錯誤。

而且,這也能讓那些人改變心態,從庸醫變為良醫,經過一番警醒,希望他們都能長壽,這豈不是很幸運?對於良醫,我會向人推薦,不只是口頭上的讚揚,揭露庸醫的錯誤,舉薦良醫的優點,都是為了生命的考慮,何必擔心別人會如何評價我呢?這纔是善用德行的表現。

追溯過去,功臣鄧禹有十三個兒子,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其中有四個選擇了醫學作為職業。他們以清廉自持,享有士大夫的尊嚴,獲得了高貴的爵位。但是,為什麼他們不給子孫留下溫飽的生活,而是讓他們在醫學領域辛勤工作,來完成他們未能完成的仁愛事業?這樣,鄧禹又將他的德行傳承下去了。

7. 世醫

語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誠重之也。又嘗有云得讀三家書亦是世醫流此語殊屬附會夫醫以世稱者乃虧冶相承。授受最精。故得以擅名當代也。且今昔方書。不啻汗牛充棟。何啻三家可資聞見。可竟斯道。以此而論。可見世間業醫者僅熟高陽生之脈訣。王宗顯之捷徑。平居略記數十湯頭。

遇病朗誦幾首歌括。非專守河澗之法。則偏執丹溪之書。訕李東垣獨理脾胃。吠薛立齋每重命門。不曰傷寒專門。則云雜病獨科。求其始會其全。由博入約者。無有也。雖百世何足觀哉。故宋龐安常不足父祖所授脈訣。獨取素難。究以玄微。辨晰萬言。垂訓千秋允為拔出之英則犁牛犁角不為世耀只為世累耳世醫云乎哉。

白話文:

有句古話說,如果不是三代從醫的人,我們不會服用他們開的藥,這句話強調了對醫生經驗和家學淵源的重視。又有人說,只要讀過三家醫書,就能算是世代行醫之人,這種說法實在有些牽強附會。醫生之所以能被稱為世代行醫,是因為他們的醫術經過了家族的傳承,而且他們接受的教育是最精深的,因此能夠在當時享有盛名。

再者,古今的醫書多如牛毛,豈止三家可以作為參考和學習的資源?若想精通醫道,豈是三家所能涵蓋的?然而,現今許多行醫之人,只是熟悉高陽生的脈訣,王宗顯的捷徑,平時記憶一些湯劑的配方。

遇到病人,只是背誦幾首醫學口訣,不是一味遵循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死板地依賴朱丹溪的醫書,嘲笑李東垣只懂調理脾胃,批評薛立齋過於重視命門,不是說自己專精於傷寒,就是聲稱自己擅長治療雜病。但是,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全面理解醫學,由博學到專精的醫生,卻是少之又少。即使經歷了百代,又有什麼值得看的呢?

所以,宋代的龐安常不滿足於父親和祖父傳授的脈訣,他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和《難經》,探討其中的微妙之處,撰寫了萬言的醫學著作,其教訓流傳千年,他無疑是脫穎而出的傑出人才。就像耕牛的角,雖然不會被世人矚目,但卻能為世人所用,世代行醫之人,豈能與之相比呢?

8. 流醫

誰謂萍蹤浪跡中無高躅乎。而至以醫出濟。學術淺深。品格高下。吾實無以窮其所自來矣。惟有試之之法。便可探索什一。果屬精良。尚恨見晚。而與之商扶正教。共濟斯民。寧非厚願。每見一二流屬。亦能粗譚經方。大率套語未辨。及其處劑。攻補混施。識見膽力。藐無一可吾知其遠離鄉井者志惟求食而已矣大都俗子聞風競新。

不察腎愚。舍近騖遠。間有縉紳。亦踵此習政因踵此習。而大家俗子。益見縉紳許可者。意為佳士。而亦踵縉紳之習。交相混也徒自誤已雖然豈盡乏人。若唐湛一學識優贍。知明百病虛實。程鳳山能別陰陽傷寒。而唐尤余所參印。只千百中二三耳。

白話文:

誰說在漂泊不定的行醫生涯中,找不到才德兼備的人呢?但對於那些以醫術來救助他人的人,他們學術的深淺、人格的高低,我確實無法探知他們的根源。然而,只要用實際驗證的方法,就可以探知其一部分真實情況。如果他們真的技藝精湛,我只遺憾認識他們太晚。這樣可以和他們一起討論,扶持正確的醫學觀念,共同救助人民,這豈不是一件美事?

常常看到一些流派的醫生,也能粗略地談論醫經和藥方。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使用的都是些套話,並不能真正分辨病情。等到他們開藥時,攻毒和滋補的藥物混在一起使用,他們的判斷力和膽識,我認為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我知道他們離開家鄉,唯一的目的就是謀生。一般百姓聽到風聲就爭相求診,卻不去評估醫生的真實能力。有些有地位的人,也會跟隨這種風氣,因此,一般百姓看到有地位的人認可的醫生,就以為是好醫生,然後也跟著去求診。這樣互相影響,只是誤導自己罷了。但是,難道真的沒有人嗎?像唐湛,他的學識豐富,能夠明確判斷各種疾病的虛實;程鳳山能夠區分陰陽和傷寒,而唐湛更是我參考比對的對象。但在眾多醫生中,只有千分之二三的人有這樣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