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女醫

語云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誠難之矣。世間有等癡愚蠢漢。以妻妾子女之性命付之醫婆之手。被其妄治傷生者眾矣。夫男子業醫。尚且庸謬。況婦人目不識丁。手不辨脈。一憑長舌取悅裙釵。三指藏刀。甘受隱戮。良足鑑耳。雖然此等狂潑。豈無所長乎。但其所挾下胎之藥。

自謂最驗,故每見閨閫失節之婦。信其誘弄曖昧隱曲。無所不為。所以先輩著治家訓禁。六婆不入門。思之。

白話文:

古人曾說,寧可治療十個男性,也不要治療一個女性,這實在是個困難的挑戰。社會上有種類似傻瓜的人,他們把妻子、妾室和子女的性命交給女醫生手中,這種情況下被錯誤診治導致生命受損的案例非常多。男性從事醫學工作都還常犯錯,更不用說那些不識字、不懂脈象、只靠長舌討好婦女、三指藏刀、甘願接受背後攻擊的女醫生了,這值得我們警醒。即使這樣的狂妄之輩,也有他們的長處,只是他們常常使用引發墮胎的藥物,自以為效果顯著,因此經常看到有婦女因違反節操而被這種女醫生利用,利用她們的私密和羞恥心,做盡各種事情。所以,前輩們寫下了家庭教訓,禁止讓六種婦女進入家中,值得深思。

2. 瘍醫

醫寧小道乎而習醫之人則多小人也因人而輕醫所從來矣至吮癰𪖂痔。稱曰瘍醫尤是卑庸之流。世愈薄之。雖曰科分內外。症有表裡。豈知皮毛肌肉。悉系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所聯屬灌溉者而外之瘡瘍由內之感發也何可膜外視之每見外科之醫。不顧元氣虛實。病機寒熱。固執成方。

概投涼劑。夫在元氣形氣病氣俱實者。用之則宜。設若俱虛。寧不傷生乎。若令外科治外。內科治內。必察脈氣完虧。庶免夭枉。若丹溪詳言癰疽之治。義可知矣。

以上十三種醫評。陋識如余不揣方人之譏。總緣生靈起見。特因其品行之貞邪。學識之賢愚。

而直揭之。使世之患者識所慎擇焉。

白話文:

醫學並非小事,但學習醫術的人卻常有品行不佳者,這是因為人們對醫術的輕視所致。到了需要處理膿瘡、痔疾等問題時,人們便稱為「瘍醫」,這類醫者通常被認為是地位低下、能力平庸的,社會對他們的評價越來越低。雖然醫學被區分為內科和外科,症狀也有表層和內部之分,但人們往往忽略,皮膚、肌肉等表層問題都與心、肝、脾、肺、腎等內臟及十二條經絡相互聯繫,影響著身體的健康。所以,外部的疾病往往是內部問題的表現,不能單純地外觀診斷。

經常看到的外科醫生,他們不考慮身體的元氣虛實、病情的寒熱狀態,一味地遵循固定的方子,使用寒涼藥物。對於元氣、形體、病氣都處於實質狀態的患者,這種治療方式是合適的;但如果患者元氣、形體、病氣都處於虛弱狀態,這樣做豈不是會傷害生命嗎?如果讓外科專門處理外部疾病,內科專門處理內部疾病,那麼在診斷脈搏、元氣是否完整或不足時進行治療,可以避免過早死亡。像丹溪那樣詳細闡述了膿瘍的治療原則,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

這十三種對醫學的評論,作為一個淺薄的醫學研究者,我不敢冒犯醫學界的批評,但我只是為了拯救生靈,特別是針對醫者的品行是正直還是邪惡,學識是賢明還是愚蠢,而公開這番評論,希望讓所有需要治療的患者能夠明智選擇。

3. 喻言

余壯歲挾少年結燕趙遊。連鑣驅馳。每見轅下畜。性甚穎。甫束鞍轡。待人乘騎。及粼粼登程。遵我周道。無迷岐路。遇小溝隙側徑。且能紆迴屈曲而行。抵宿館停蹄。及執鞭者至。卸以騊載。揭以鞍鐙。便自揚揚然入廄索食矣。日復如是。余因詢曰。何以一畜而靈慧乃爾。

比執鞭者曰。豢一騾驢可供三十年之用。每歲長途往反。不下六七度彼蓋輸蹄絡繹積有歲月故極熟於裡道館舍無煩鞭策耳越旬日過邯鄲薪米騰貴。復驚寇至。余又詢曰。是亦知此乎執鞭者曰彼惟知求食耳安知食價騰湧彼惟知道可行廄可棲耳安知寇警䶄聞將謂賊亦人耳安知其善惡攸殊物不得與人比也余因憶伏龍雛鳳。同是物也。

白話文:

我年輕力壯時,帶著少年朋友到燕趙一帶遊玩。我們並肩策馬,一路疾馳。經常看到車轅下的牲口,性情十分聰明靈活。才剛束好鞍轡,就等著主人騎乘。等到我們緩緩啟程,牠們便按照我熟悉的路徑行走,從不迷失方向。遇到小溝隙或岔路,牠們還能靈活地繞行。抵達旅店休息時,等到馬夫前來卸下行李,並替牠們解開鞍轡,牠們就自在地走到馬廄找食物了。日復一日,我忍不住詢問馬夫:「為何這牲口如此聰明靈慧?」

馬夫回答道:「養一頭騾子或驢子,可以供應三十年的使用。牠們每年來回長途跋涉,少說也有六七次。牠們已經累積了多年的經驗,對道路、驛站都十分熟悉,自然不用鞭策。」過了十天,我們來到邯鄲,發現糧食價格飛漲,還聽聞寇匪將至。我再次詢問馬夫:「牠們也知道這些事嗎?」馬夫回答:「牠們只知道找食物,怎麼會知道糧價漲跌呢?牠們只知道哪條路可以走,哪間馬廄可以休息,怎麼會知道寇匪的消息呢?牠們只知道賊人也是人,怎麼會知道他們好壞不同呢?動物是無法與人相比的。」

我因此想起伏龍雛鳳,他們也都是動物,卻能有所作為,真是不可思議。

何以未出茅廬時。不及騾驢一一親見之多。反能知天下事。而天運之否泰。國祚之興亡。人事之吉凶。乃無逃其神算者乎。似不可解矣。偶因談及。有客笑而言曰是足為明醫隱醫時醫名醫之喻耳餘曰然。

白話文:

為什麼在未出茅廬(比喻未親臨現場或未親自經歷)時,還未能看到許多騾驢,卻能瞭解天下事。而天運的盛衰、國家的興亡、人事的吉凶,似乎都無法逃過他的神算。這似乎難以理解。有一次談論到這個問題時,有一位客人笑著說,這是用明醫、隱醫、時醫、名醫來作比喻。我回答說,是的。

4. 病鑑

此專為病者操鑑亦兼為醫者立箴也。

5. 知醫

葉敬君曰合天地人性命為重。命從誰生。生命者曰父曰母。命從誰司。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師。司命者誰為之總。總君父師相之權曰醫。上古神農黃帝。君而醫也。岐伯諸臣。師而醫也。中古名賢一隱君子錯出。則皆繼醫之統。而無替其性命之傳者也。道斯隆矣而惜乎近古及今。

正教凌夷邪說縱橫。挾治成方。委命匪人靈素奧義。不復窮探。循枝昧本。棄繁就簡二氣之中和何自而調燮。生人之大命安望其康濟寧不為庸妄之砍伐致嘆狂瀾之莫挽乎。故玄晏先生云人受先人之體。有七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君父困危。赤子塗地。

白話文:

葉敬君說,合天地人性命為重。生命從哪裡來?生命來自父母。命運由誰掌控?掌控命運的是君王、丞相和師長。而誰統領君王、父、師、相的權力呢?統領他們權力的人,就是醫生。

上古時代的神農氏和黃帝,他們都是君王,同時也是醫生。岐伯和眾臣,他們是師長,也都是醫生。中古時期的名賢隱士,例如一隱君子,他們的出現,都是繼承醫學的衣缽,沒有斷絕性命之傳。

醫學之道如此崇高,然而可惜的是,從近古至今,正統醫學衰微,邪說橫行。人們只注重治病方術,把性命託付給不專業的人,靈素奧義不再深入探究,只知枝末而不知根源,捨棄繁複而追求簡單。人體二氣的調和,究竟從何而來?如何才能調燮?生人之大命,如何才能康濟寧復?難道就任憑庸妄之砍伐,致使狂瀾不可挽救嗎?

所以玄晏先生說,人承襲先人的軀體,擁有七尺之軀,卻不懂醫事,這就叫做遊魂。即使有忠孝之心,君父遇難,子女塗地,也無濟於事。

何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欲盡其理也。明道先生曰人子事親。學醫最是大事。今人視父母疾。一任醫者之手。豈不害事。必須識醫藥之道理。別病如何。藥當何如。故可任醫也。如自己曾學。令醫者說道理。便自見得。或已有所見。亦要說與他商量。張杲醫說云五經四部。

軍國禮服。若講用乖越者。止於事蹟非宜耳。至於醫藥一物。少有差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乎。伊川先生云治病而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此數論者深足為有生家之明鑑也。

白話文:

如何才能幫助他們呢?這就是聖賢們用心思考、深入探討,想要窮究道理的原因。明道先生說,子女侍奉父母,學醫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今人們面對父母的疾病,完全交給醫生處理,難道不有害嗎?必須要了解醫藥的道理,分辨疾病如何,藥物應該如何使用,才能放心地交給醫生。就像自己曾經學習過醫術一樣,讓醫生說明道理,就能自己明白。即使已經有所見解,也要跟醫生商量討論。張杲醫生說,五經四部,軍國禮服,如果講求使用得當與否,只停留在事件上是不合適的。至於醫藥,只要有一點差錯,就會危及性命。千乘之君、百金之長,難道不應該深思熟慮、謹慎小心嗎?伊川先生說,治病卻委託給庸醫,就像不慈不孝一樣。這些論述足以作為有生之年應當警惕的明鏡。

6. 試醫

夫人大事。莫逾生死。百年之內。誰保無恙。乃一旦有疾付之庸手。甘心受害。枉死無怨。不謂至靈者人。而至愚者亦人也。病固不得不求醫。而醫之明脈者蓋千百不一二數也。將謂不治。無以愈病。將聽妄治。又恐喪生。余以為具慧鑑者方別妍強憑薦揚者亦須勉受唯有試之一法庶幾酌擇匪謬耳。

患者延醫到家。切勿豫言病症。當先舉手令他胗脈。察色聞聲。胗畢靜默。聽他何說。或是屬寒屬熱。屬虛屬實。或是血虛氣虛血實氣實。或是外感內傷之異。經絡臟腑之別。主陰主陽。此病之大要也。雖病能固有萬千。而脈只二十七種。安能一一肖合。而此大要醫者豈宜不知。

白話文:

人生大事莫過於生死,百年之內,誰能保證毫髮無損?一旦生病,卻將自己交給庸醫,甘願受害,枉死而不怨,實在令人惋惜。難道擁有靈魂的人,也會如此愚蠢嗎?生病固然必須求醫,但真正精通醫術的人,千百人中才有一二人。如果不去治療,病就無法痊癒;如果聽信妄醫,又恐懼喪命。我認為,聰明人應該明辨真假,即使是憑藉推薦而來的醫生,也必須謹慎考量,唯有親身試驗,才能夠明智地選擇,避免錯誤。

患者請醫生到家後,切勿預先描述病症,應該先舉手讓醫生診脈,觀察患者的臉色、聽其聲音。診脈完畢後,保持沉默,仔細聆聽醫生的診斷。醫生會根據脈象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是虛症還是實症,是血虛還是氣虛,是血實還是氣實,是外感還是內傷,是經絡還是臟腑,是陰虛還是陽虛。這些都是判斷疾病的關鍵。雖然疾病千變萬化,但脈象只有二十七種,不可能完全一一對應,但這些重要的診斷原則,醫生卻不能不知。

得其了了言下。十應二三。便稱名手。於是吾方告以得病之由。起居順逆。飲食喜惡。病期久近。備詳勿諱。乃聽處方修劑。又問其某藥當主何病君臣佐使母子虛實之法。有犯胃氣。無犯胃氣。速愈遲愈。可治不治之驗。或從順治逆治。正治反治之殊。仍求詳寫始末。看他學問淺深。

見識高下。果屬明良。信心任之。當必無虞。設有不愈。非醫之咎也。若其脈症不明。舌謇語澀。套語支吾。字跡不通。方藥無法。雖承尊貴所舉。祇屬汙諂之流。羊質虎皮。外飾為事。安可輕信之乎如此乃試醫也非困醫也試醫者為性命也若醫果精良又何憚困乎余因是而每不平坡公所言者曰。脈之難明。

白話文:

要了解病人的狀況,就必須仔細詢問,十個病人中,能說出病情一二的,就能稱作名醫。因此,我會先問病人得病的原因、起居順逆、飲食喜好、病期長短,並且要求病人詳細說明,不可隱瞞。然後再根據病情開處方,調配藥物。還會問病人是否知道藥物主治、君臣佐使、母子虛實等藥理知識,是否會影響胃氣,藥效是否快速,能否治癒等問題,以及是順治還是逆治,是正治還是反治等不同治療方法。我會仔細記錄病人所說的一切,觀察他的學識淺深、見識高低,判斷他是否精通醫術,值得信賴。如果病人真的有病,而醫生醫術精良,那麼病人就一定能痊癒。如果不是醫生的問題,就是病人自己病情不明,或者言語含糊不清,用詞不當,字跡潦草,開出的藥方也無效。即使是貴人推薦的醫生,也不可輕易相信,因為他們可能是外強中乾,虛有其表,不可信任。這種情況就叫做「試醫」,不是「困醫」,因為「試醫」是為了性命,如果醫生真的精良,又何懼「困」呢?因此,我每次聽到有人抱怨醫生的時候,都會說:「脈象難以判斷,……」

古今所通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生平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疾之所在。虛實寒熱先定於胸中。然後胗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孫真人亦曰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籲二公之言。特為醫者藏拙。非為病者擇善也。在醫者得矣。而於病者不受誤耶。汪度納交固當寬於容人第病關生死未可不嚴於實醫也。吾恐用醫不試。誤世非小特為駁正立此試法。

白話文:

古今以來,很多疾病都有相似的症狀。虛弱的人可能表現出強壯的表象,而強壯的人可能出現虛弱的狀況。疑似之間,往往就決定了生死。許多士大夫隱瞞病情,拿來考驗醫生的能力。我一生中也曾患病,請醫生診治時務必告知我所有的病症,讓醫生清楚了解病情,辨別虛實寒熱。心中有了判斷之後再診脈,就不會被疑似迷惑了。我只想治好病,絕非故意為難醫生。孫真人也說,未診先問,最為準確。

呼籲二位先生的話,只是醫生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並不是為了患者選擇良醫。醫生得到了滿足,而患者卻可能被誤診。汪度、納交固然應該寬容待人,但病患攸關生死,卻不能在醫術上有所疏忽。我擔心有人不試用醫術,誤導世人,這可不是小事,所以特地寫下這個試驗方法來駁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