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當歸川芎
當歸川芎,諸家本草論之詳矣。二物雖為治血之綱領,亦主於氣之用者。當歸氣辛、味甘而性主動,補中有行,行中得補,雖非純補,亦贊行功也。川芎氣辛、味微苦而性主竄,行多補少,但質略潤,非燥烈之比也。蓋血屬陰,體屬靜,靜中寓動,動靜得平,庶無患耳。靜太過則血滯,動有餘則血溢。歸芎雖曰治血,固無定主也。血寒而凝者,佐以薑桂;血熱而溢者,君以芩茳。從人參黃耆,則補氣而生血;同牽牛大黃,則行氣而破血;同地黃白芍,則養血;同丹皮香附,則行血。血虛而枯者,主以參朮熟地阿膠,蓋血不自生,必惟陽氣之藥以為用,陽生陰長,故無陽則陰無以生也。產後血塊為患者,佐以失笑散,則消惡露。補中湯用當歸以益氣,羌活湯用川芎以散寒。蓋芎性上升宣散,功多血症,惟寒凝壅滯者相宜;若失血、血少、血崩、血漏諸症,則須斟酌,恐愈擾其為靜之體也。當歸固云益血,然性溫主動,亦須配合得宜。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蓋歸亦心經之藥而通脈也。又佐黃耆為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此症似白虎,而不得以白虎治也。
一凡久病大便不通,論方書固不敢妄投承氣,而桃仁、火麻、枳殼之屬,是所必需。豈知桃仁味苦泄陰氣,辛散陽火;麻滑利傷胃;枳殼大耗真氣,亦非久病所宜。蓋由大病後,水涸津枯,血燥液竭,以致廣腸乾澀。余每治此症,惟以人參、當歸、熟地各二三錢,白朮減半,少佐陳皮、秦艽各數分,引以大棗三四枚,不一二劑遂通,且復精爽。此藥用參以生津,白朮健脾而通津,況大腸主津,而參朮又為手足陽明之藥。陳皮亦理脾而調氣,熟地補陰潤燥,當歸活血濡腸,秦艽氣辛宣壅,大棗味甘緩急。此特從氣血上作用,未有病久而陰陽兩虧,昧本從標,可妄投火麻之屬以傷元氣,而至不救者也。雖曰補陰需歸,但陰虛有不同。
若腎虛發熱、咳嗽虛火為患者,惟宜六味純甘至靜之物。故經云脈小者調以甘藥,而歸性溫竄,又非所宜。雖然歸芎能行氣之滯,何獨療血?參耆能止血之脫,又何獨益氣乎?
白話文:
標題:[當歸川芎]
關於當歸與川芎,各家的草藥典籍已有詳盡的討論。這兩種藥材雖被視爲調理血液的主要藥物,同時也對氣的運作有重要影響。當歸,它的氣味辛甘,性質主動,具有補血及促進血液循環的雙重效果。它並非純補,卻在補血的同時幫助氣血運行。川芎,其氣味辛微苦,性質偏向於流通。它的主要功能在於促進氣血循環,雖然補血較少,但質地略爲滋潤,並不會像乾燥烈性的藥材那樣刺激。
血液屬陰,本質趨於靜態,但在靜中寓動,動靜平衡,纔是健康的狀態。如果過於靜態,血液會停滯;若動態過度,則可能導致血液流失。雖然當歸和川芎被歸類爲治血藥,但它們的使用並無固定模式。如果血液因寒冷而凝固,可以搭配姜、桂等藥材;若是因過熱而流失,可輔以黃芩、黃連。與人參、黃芪一起使用,能補氣生血;與牽牛子、大黃一起,能行氣破血。與地黃、白芍一起,能養血;與牡丹皮、香附一起,能行血。對於血虛乾涸的情況,應以人參、白朮、熟地、阿膠爲主,因爲血液不能自行生成,必須藉助陽氣藥的作用,陽生陰長,沒有陽則陰無法生成。產後血塊問題,可以搭配失笑散來消除惡露。
在補中湯中,當歸用於增強氣血;在羌活湯中,川芎用於驅寒。川芎性質上升,善於宣散,對寒凝阻塞的情況特別有效。然而,對於出血、血量減少、血崩、血漏等各種症狀,需要謹慎考慮,以免干擾到身體的靜態平衡。當歸雖然有益於血液,但因其溫熱且主動的性質,也需適當配伍。
張仲景治療手腳冰涼、脈細幾乎消失的症狀時,使用當歸的苦溫特性來輔助心血,因爲當歸也是心臟經絡的藥物,能幫助血脈暢通。再搭配黃芪製成當歸補血湯,治療血虛引起的發熱,這種病症看似白虎湯適應症,但卻不能用白虎湯來治療。
對於長期疾病導致的大便不通,一般醫書不敢輕易使用承氣湯,而桃仁、火麻、枳殼等藥材則常被推薦。然而,桃仁苦味瀉陰氣,辛味散陽火,火麻滑利傷胃,枳殼大量消耗真氣,這些都不適合長期疾病。這是因爲大病後,體內水分和津液乾涸,血液乾燥,腸道因此變得乾燥。我治療這類症狀時,通常使用人參、當歸、熟地各二三錢,白朮減半,再加入少量陳皮、秦艽,最後用三、四顆紅棗引藥。通常一、兩劑後,大便就能通暢,病人精神也會恢復。這個藥方中,人參用來生津,白朮健脾並促進津液流通,陳皮理脾調氣,熟地滋陰潤燥,當歸活血潤腸,秦艽辛味宣通壅滯,紅棗甘味緩急。這個藥方從氣血兩方面發揮作用,對於長期疾病導致陰陽兩虧的情況,切勿盲目使用火麻等藥傷害元氣,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雖然補陰需要當歸,但陰虛的情況各有不同。
例如,腎虛發熱、咳嗽虛火的情況,只適合使用六味純甘、性質溫和的藥材。因此,古籍曾說:“脈象細小者,應以甘藥調和。”而當歸性溫且主動,對於這種情況並不適宜。然而,當歸和川芎能疏通氣滯,爲何只用於治療血癥?人參和黃芪能止血脫,爲何只用於補氣?這其實取決於病情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