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謹始
病機初發,便當擇醫。始若錯治,終必敗亡。今姑以傷寒陰陽二症言之。陽症初見,頭痛如破,腰背拘急,體熱如焚,喘渴不休,狂譫時增。見者誰不驚危?但其脈與症合,得治即愈。勢固可憂,病實無害,為只傳經傷腑,而非中藏也。獨是陰症始見,頭不甚痛,體不甚熱,飲食失常,臍腹微痛,大便不實,或嘔吐便利,奄奄忽忽,只見倦怠,豈料藏氣已虧,脈少胃氣,隱中大異。若知急投溫劑,何至因循喪生?乃醫者不識,便謂無虞,非投發表,則用清解,稽延數日,病已入臟,漸次增劇,死機呈矣。雖有盧扁,莫能為也。蓋陽之氣暴而陰之氣緩,陽之性剛而陰之性柔,陽之病在外浮而易見,而陰之病在內沉而難覺。故人常情,但慎於陽而忽於陰,而醫者亦不識陰陽虛實,見病治病,往往誤人於死,何可勝數?為此切告患者,始病擇醫,不可不謹,生死系之矣。
白話文:
[謹慎開始],疾病剛開始發生,應立即選擇醫生診治。如果一開始治療方式錯誤,最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這裡以感冒的陽性和陰性症狀來舉例說明。
對於陽性症狀,初期可能出現劇烈頭痛、腰背僵硬、全身高燒、喘息乾渴、精神混亂等症狀,讓人看來怵目驚心。然而只要脈象和症狀相吻合,得到適當治療就能康復,雖然狀況令人擔憂,但實際上並無生命危險,因為這些只是影響了經絡和腑臟,並未深入影響臟器。
然而,對於陰性症狀,初期可能只有輕微頭痛、體溫稍高、飲食不正常、腹部微微疼痛、大便不成形,或是偶爾嘔吐、拉肚子,整個人看起來疲憊無力。這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身體的臟器氣血已經流失,脈象顯示胃氣衰弱,這種情況和一般的病態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及早使用溫補藥物,何至於拖延病情,導致死亡呢?
但是,醫生若無法辨認出這些徵兆,往往會認為病情無礙,不是開具發汗的藥物,就是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拖個幾天,病菌已深入臟器,病情逐漸加重,死亡的風險也就浮現了。就算有再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局面。因為陽性的病症來勢洶洶,陰性的病症卻發展緩慢;陽性的病症性質剛烈,陰性的病症性質柔和;陽性的病症外顯且容易察覺,陰性的病症卻深藏在內,不易被發現。因此,人們常對陽性病症小心防範,卻忽略了陰性病症的潛在威脅。同樣地,醫生若無法辨別陰陽虛實,只看到表面的病徵就下藥,往往會誤導病人走向死亡之路,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因此,我們在此嚴肅提醒所有患者,疾病剛開始時選擇醫生,必須要謹慎,因為這關乎生死大事。
2. 諱疾
愚按郭猷甫云深怪諱疾忌醫之人分明怕死。又怕人知死。意以今日之病。恐仇人知則喜。或貪淫所致。又恐親人知則怒。故病已篤猶自迴護。獨不思事勢到此。何不早言。或有病經過者猶前車戒後轍。或有知某病經某明醫者速求治療。自然得愈。斷不可因人喜怒。而戕自己性命。語云:才欲藏。病欲露。善夫。
白話文:
我按照郭猷甫的看法,他對於那些明明害怕死亡,卻又極力隱瞞病情、拒絕就醫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們害怕疾病被他人知道,是因為擔心對手會因此而高興,或是害怕親人會因為他們的疾病是因過度縱慾所導致而生氣。因此,即使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他們還是選擇隱瞞。但他們似乎沒有想到,如果在病情剛開始的時候就坦白,或許還能從那些經歷過同樣病情的人那裡得到警示,避免重蹈覆轍;或者從那些知道特定疾病該找哪位名醫治療的人那裡得到資訊,迅速求診,自然就能康復。我們不能因為顧慮他人的情緒,而傷害了自己的生命。常言道:才能可以隱藏,疾病卻應該公開,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3. 速效誤人
病可以速效致者,必惟元氣壯盛,諸氣未虧,或偶感三陽表證,與乎飲食內傷,及暴受寒冷者。治不數劑,便得痊可。至於五癆七傷六極重恙,若肯精修確服純王善藥,漸涵數載,方有生機,尚亦有不治者。敢用雜霸異術,攻擊眼前,大傷元氣,旋即倒戈敗績者乎?吳文定公家藏集云:陳汝中嘗病脾胃鬱火之症,求治於盛用美。診其脈曰:如此治可生,如彼治即死。如此治可以少生,如彼治可以速死。既而治之,汝中遲其效,或以浮屠善醫薦者,汝中惑其說,遂求治,飲其藥,嘔血一升遂死。噫!醫以用藥,藥以攻病,病不能去而反以致死,則何以醫藥為哉?彼浮屠者悉庸妄人也,目不識醫經,口不辨藥性,指不察脈候,人之虛實,病之新久,一切置之不問,而惟毒藥攻擊之,其殺人蓋亦多矣。予咎汝中之不善擇醫而致速死,特書此以為世輕服藥者之戒。
白話文:
[速效誤人]
疾病如果能迅速見效的,必定是因為病人的元氣非常壯盛,各種機能都還沒有損耗。可能是偶爾感染了風寒表證,或是飲食過量導致內傷,以及突然受到寒冷的侵襲。這種情況下,治療不需要太多次,就能康復。然而對於像是五勞、七傷、六極這類的重症,如果病人願意精心調養,長期服用純正有效的藥物,慢慢涵養數年,纔有可能獲得生存的機會。但還是有不適合治療的案例。如果貿然使用各種偏門異術,急於求成,大肆傷害元氣,很可能立刻就會病情惡化。
有個例子,吳文定公的家中有一本藏書,書中提到:陳汝中曾經患有脾胃鬱火的病症,他找盛用美診治。盛用美診斷後告訴他,按照某種方式治療就可以活著,若是選擇另一種方式治療就會死掉。前者可以稍微延長生命,後者則會加速死亡。最後,陳汝中選擇了治療,但他對效果的出現感到焦急。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據說擅長醫術的僧侶,陳汝中被他的說法所迷惑,於是去找那位僧侶治病。結果,他服用了僧侶開的藥後,竟然吐出一升的血,隨後就去世了。
醫學本來就是用藥物來治病的,但是,如果藥物非但不能去除疾病,反而導致病人死亡,那醫藥的存在意義又在哪裡呢?那些僧侶,都是些無知狂妄的人。他們不懂醫經,不會辨別藥性,無法通過脈搏來判斷病情。對於病人的身體狀況,疾病的持續時間,他們完全不去關心,只是盲目地使用劇烈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害死的人已經很多了。我責備陳汝中選擇醫生不慎,導致自己快速死亡,特此記下這個事件,作為世人輕易服藥的警示。
4. 執方之訣
今夫醫者病者。每獲一方一藥之善。謂能通治眾疾。不啻窶丐之獲異寶。珍秘自矜。豈知滋害為甚。抑何懵懵不會也。夫人有貧富貴賤之殊。老少強弱之稟。病有新久虛實。藏有陰藏陽藏。土地高下不一。物理剛柔異宜。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師。宜須細審。
尚有一病而投數方。未有一方可療數病者。羅太無雲:用古方治今病。政如拆舊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用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許叔微釋微論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語云學方三年無病可醫學醫三年無方可學旨哉言乎。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和病人,往往得到一個好處方或一味良藥,就認為能夠廣泛治療各種疾病,就像窮人突然獲得奇珍異寶一樣,會非常珍惜並自視甚高,卻不知道這樣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這是多麼的糊塗不懂啊。
人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有貧富貴賤之分,身體狀況也有老少強弱之別,疾病有新發或長期,虛弱或實證的不同,臟器有陰臟或陽臟之分,地區環境有高地之差,物質性質有剛柔之別。黃帝曾向四方求教,岐伯提出了四種治療能力,面對病患的醫生,應該要詳細審視這些因素。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同一種疾病可能需要多個不同的處方,但沒有任何一個處方可以治療多種不同疾病。羅太無曾說過:用古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拆舊房子來建新房,其材料並非完全相同,如果不用專業的工匠,怎麼可能成功呢?許叔微在《釋微論》中說,他讀張仲景的書,使用張仲景的方法,但從不拘泥於張仲景的處方,因為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精神。有句話說得好:學了三年的方劑,卻發現沒有病可以治療;學了三年的醫術,卻發現沒有方劑可以學習,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啊。
5. 藥第二義
凡人一罹病綱。久支床第。即神思性情。亦幾為之磨蠍不堪矣。至延明醫。餌善藥。猶是第二義。必先閒卻心身。忘情思慮。恬靜勿躁。語默雍容。一切事務漠不相聞。起居得宜。飲食擇美。脫著隨時。勿近佳麗。勿戀娛悅。勿過幽寂。火亦易起。既得保養之力。然後佐以良劑勤服不輟。
自有蘇生之期何患二豎不躍躍然從心頭解也。百病惟虛察內傷為最重非經年調治不能見效。若復氣暴不靜。性淫無制。雖有千服神丹。雖抵一點恣火。尤須確守禁忌。自擇便宜。屏絕萬緣。當視此身如已。死之身方得有免死之日。若少存一貪生之念。便不免乎喪生之禍是在患者宜自珍耳。
白話文:
只要人一旦生病纏身,長時間臥牀不起,連精神、情緒也會被病痛折磨得難以忍受。就算請來高明的醫生,服用有效的藥物,這都還是其次重要的事。首先,必須讓心靈和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拋開所有的情緒與思慮,保持心境平和,不急躁。說話行動都要從容不迫,對所有的事務都不要過度關心。生活作息要適宜,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遠離美女,不迷戀享樂,也不可過於孤獨。過於孤獨也會容易引起問題。在有了良好的休養後,再輔以適當的藥物,持之以恆地服用。
自然會有康復的希望,何需擔心疾病不會從心中消失呢?各種疾病中,唯有因體弱而引起的內傷是最嚴重的,沒有長期調理是無法見效的。如果再加上情緒暴躁,性慾無法節制,即使有千萬種神奇的丹藥,也會被一丁點的放縱之火所抵消。更必須嚴格遵守禁忌,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方式,斷絕所有可能影響康復的因素。應該把這身體視為已經死亡的身體,這樣纔有可能有免於死亡的一天。如果心中仍存有一絲貪生怕死的想法,就難免會有喪命的災禍。這是在患病的人應該自我珍惜的。
6. 鬼疑
鬼神宰造化之權。精誠可格。此理甚微。至乎憑依作祟,相傳有魑魅妖孽,亦唯失德之家,淫冶之婦,或蹇運之夫,往往因邪易入,乘虛召感。御之之法,別復一論耳。若夫人病而眼中見鬼,奇形異態,舉家震駭,以為真鬼而必死也。延巫禱禳惑其矣,愚甚矣。其證有數種:
一、病從三陽傳入胃腑,熱迷心經,致神亂不安,則目中見鬼。夫神者心之主也,鬼者神之分也。氣全則為神,神分則見鬼神,散則為鬼也。又人當春夏之交,病時行瘟熱,中心臟則死,傷心經則亂,目亦見鬼。又一種體虛積勞,暴厥陽氣上越,假熱棼心,目亦見鬼。又見停痰上壅,與食積留中作熱攻心,目亦見鬼。總由神亂則然,投以清熱納氣及消痰蠲積之劑,則病自愈也。若其病久,垂亡,目亦見鬼者,此乃元氣盡脫於外,為神散不聚,非神亂不安也。及察素問有五屍鬼篇,言人五臟虛而值運氣不及之年,有克鬼見,令人暴亡。總以天虛而人虛應之,虛則鬼見,非真鬼也。惟預施治法,
滋補真陰,益助元氣,心神完固,不復散亂,邪鬼自遁矣。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古時候對於疾病和鬼神之間關係的理解。內容大意如下:
鬼神掌握著自然界的運轉,但真誠的心意可以抵擋它們。這種觀念非常微妙。然而,人們普遍相信,有魑魅魍魎這些邪惡存在,它們通常只會出現在道德淪喪的家庭、行為不端的婦女或運勢不佳的男子身上。這是因為邪靈容易侵入這些人的身體,趁虛而入,引發不幸。對付這些邪靈的方法,是另一個議題。
當一個人生病時,在眼中看到鬼魂,形狀千奇百怪,整個家庭都因此驚恐萬分,認為這是真正的鬼魂出現,病人必死無疑。他們會請巫師來驅鬼,但這樣做只是被迷惑,實在太過愚昧。事實上,這種情況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一種情況是,疾病從三陽經脈傳入胃部,導致體內熱度升高,心經受到幹擾,使精神混亂不安,進而產生看到鬼魂的幻覺。在這裡,心是主宰精神的,而鬼魂則是精神的一部分。當氣血充盈時,表現為正常的精神狀態;當精神分裂時,就會看到鬼魂;當精神散亂時,就變成了鬼魂。此外,在春夏之交,如果感染了流行性的熱病,影響到心臟,也可能導致死亡。心經受損,視力也會出現問題,同樣會看到鬼魂。
另一種情況是,身體虛弱,長期勞累,突然間陽氣上升,虛火攻心,也會產生看到鬼魂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痰液停滯,食物積滯在體內,產生熱量,攻擊心臟,也會導致看到鬼魂的幻覺。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精神混亂所致。如果使用清熱、調節氣息以及消除痰液和積食的藥物治療,病情自然會好轉。但如果病情長久,臨近死亡時看到鬼魂,那就是元氣已經耗盡,精神散亂無法集中,這不是精神混亂的問題,而是精神已經完全離散。
《黃帝內經》中有「五屍鬼」篇,提到當人體五臟虛弱,遇到運氣不佳的年份,會出現被鬼魂困擾的情況,讓人突然死亡。總的來說,這是因為天氣虛弱,人體也虛弱,相互呼應,導致看到鬼魂,但實際上並非真的有鬼魂存在。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提前進行治療,滋補真陰,增強元氣,讓心神健全,不再散亂,邪靈自然就會遠離。
經典中有說,擁有精神的人會昌盛,失去精神的人會死亡;能夠守住精神的人會活下來,失去守護的人會死去。還有一句話說,被鬼神所束縛的人,無法理解最高的德行。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7. 審不治病
越人曰病有六不治者。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愚以為驕恣者多出於富貴之家。富者盈滿自矜。或深言以見非。貴者倨傲自尊。或忠告之難行。於是汙庸卑諂之流。
趨承恐後。懷材抱德之英。降辱寧甘。故謙光為持躬之要。而重士乃尊生之本也。若此驕恣之與輕身信巫。是本非不治之病。乃自致於敗亡。而非衣服難適。藏氣不定。形羸拒藥。終無可治之比也。
白話文:
扁鵲提到有六種情況的病人是無法被治療的。第一,如果病人非常驕傲自大,不願聽從醫理,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一種情況。第二,如果病人過度重視財物,而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二種情況。第三,如果病人在飲食和穿著上不能適應,使病情加劇,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三種情況。第四,如果病人的生理機能紊亂,陰陽臟腑之氣不定,這是無法治療的第四種情況。第五,如果病人的身體非常虛弱,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五種情況。第六,如果病人相信巫術,卻不相信醫學,這是無法治療的第六種情況。
我認為,那些非常驕傲自大的人大多出自富貴家庭。富有的人常常自我滿足,當有人對他們的行為提出批評時,他們往往會感到不悅。貴族則因為自尊心強烈,即使有人忠誠地向他們提供建議,他們也未必會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低賤、奉承的人會爭先恐後地迎合他們,而那些有才華、有道德的人則會選擇忍受屈辱。因此,謙虛是修身的重要原則,尊重人才是尊重生命的根本。
像那些驕傲自大、過度重視財物和相信巫術的人,這些都不是無法治療的疾病,而是他們自己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和死亡。這與那些因穿著飲食不適、生理機能紊亂、身體虛弱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的病人不同,這些纔是真正無法治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