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僧醫
陳眉公謂沙門為一大養濟院。姚廣孝位極人臣。其姊一窶入婦耳。尚罵他做和尚不了。嗟乎養濟院中傑出何英劉河澗衣缽。傳自浮屠一禿。雖能宣明運氣每謂傷寒悉屬熱病。又倡言諸病總歸濕火。又謂諸血無寒致今庸流。偏宗其說。浪劑殺人禍世不小世固誤於河澗而河澗實誤於浮屠也有自來矣余嘗見一二妄禿侈口談醫。
大乖經典。誑言神授。驚炫俗眼。罪可勝誅哉。試舉一二以證其謬。餘里林君向次郎本患夾陰證。而乃枉歿於還俗馬僧河澗傷寒悉屬熱病之治。又余胞妹丈系明經毛天羽長子。少年不慎。患陰陽俱虛。潮熱發渴。嘔悶便滑。不進飲食。一僧主治以六味丸加黃柏知母幸余見而沮之。
始易方。舉世醫流。大都類此。嗚呼生靈受害。何日休乎。
白話文:
陳眉公曾經提到僧侶們的寺院猶如一個大型的養護中心。即使像姚廣孝這樣位高權重的人,他的姐姐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婦女,卻仍舊罵他是不能了斷塵緣的和尚。哎,養護中心中的傑出人物劉河澗,他的醫術傳自佛教僧侶,儘管他能清楚地解釋運氣的道理,但總是認為所有的感冒都是熱性疾病。他又倡議各種疾病都歸咎於濕熱,並且認為所有的出血症狀都和寒冷無關。導致現在許多普通醫生過度信奉他的理論,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病人,對社會的危害非常大。世人固然被劉河澗誤導,但他自己也被佛教僧侶所誤導,這種情況由來已久。我曾經看到一些狂妄的僧侶大肆談論醫學,完全違背醫學經典,聲稱他們的知識來自神靈,這讓人咋舌。
讓我舉兩個例子來證明他們的荒謬。我的鄰居林向次郎原本患有夾陰的病症,卻因為劉河澗的"所有感冒都是熱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導致了他的不幸去世。另外,我的妹夫,是明經毛天羽的長子,年輕時不夠小心,導致了他同時患有陰虛和陽虛的問題,出現了潮熱、口渴、噁心、腹瀉等症狀,無法正常進食。一位僧侶主張使用六味丸加上黃柏和知母來治療,幸好我及時阻止。
世界上大多數醫生都是這樣的,唉,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這種情況何時才能停止呢?
2. 名醫
所謂名醫者,非明良之士,乃庸手粗工,藐無實學,巧竊虛聲以炫人者是也。陶氏序云:醫為司命之寄,不可權飾妄造。今之承籍者,多恃衒名,不能精心研習。郡國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競獎,季命虛聲,良可惜也。徐春甫曰:術不精則殺人。深怪世醫徒修邊幅,習以口給,凡有治療,率爾狂誕,偶然幸效,需索百端,至誤傷則曰盡命。俗多習此為套,而曰醫學無難。語云: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則又澌滅愧恥之心矣。支秉中曰:昔越人因𤛋公扈,志強氣弱,足於謀而餒於斷;趙齊嬰,志弱氣強,少於慮而傷於專。乃飲以藥酒,而易置二人之心,使俱為名士。
予觀今之求醫者,率以有時名者為重,初不計其書之讀不讀,脈之明不明,謂之時醫、福醫、名醫。一承權貴所舉,輒憑治療,雖殺其身,委命無怨。故為醫者,往往奔走權門,諂容卑能,以求吹薦,綱利沽名。知者笑議,仁心仁聞毫蔑有也。安得飲以藥酒而易其心乎?但若輩病人膏肪,牢不可破,真無法可治者,區區藥酒云乎哉。愚又以為,若輩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其黔之驢也夫。
白話文:
所謂的名醫,並不是那些真正有智慧和才能的人,而是那些普通且技術粗糙,沒有實際學問,卻巧妙地盜用虛假的名聲來炫耀自己的人。陶氏在序裡提到,醫生作為生命的主宰,不可以隨意裝飾自己,創造虛假的名聲。現在那些繼承醫學的人大多依賴名聲,而不肯用心去研究學習。各地的人們都崇尚名聲,不注重實際的學問,聽到一些風聲就競相獎勵,使得一些人的虛假名聲越來越大,這真的很可惜。
徐春甫說過,如果醫術不精,那就等於是在害人。他非常驚訝於世上的醫生只顧外表,習慣於伶牙俐齒,對於治療工作,常常輕率且荒唐。偶爾治療成功了,就會各種索要報酬;而一旦誤診導致病人受傷,他們就會說這是命運的安排。世俗之人大多習慣這種做法,並且認為醫學並無困難。有句話說,當你學到會感到羞愧的地方,才會發現自己的技藝並不精湛,然而這些人卻已經喪失了羞恥之心。
支秉中說,過去扁鵲因為公扈的意志堅定但氣質柔弱,思維周密但決策膽怯,趙齊嬰的意志柔弱但氣質強烈,思考淺薄但專注過度,於是給他們喝下藥酒,將兩人心臟互換,使他們都成為了有名的人士。
我看現在尋求醫生的人,大都看重那些有名氣的醫生,根本不在乎他們是否讀過醫書,是否懂得脈理,稱之為時醫、福醫、名醫。一旦被權貴推薦,就會立即進行治療,即使治死他們,他們也會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命交出去。所以,做醫生的人經常出入權貴的門戶,諂媚低微,以求得到推薦,貪圖名利。有識之士對此嗤之以鼻,對於仁愛之心和仁慈之聞,他們毫無敬畏。何時能讓他們喝下藥酒,改變他們的心態呢?但這些病人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固執得無法改變,真是無法治療。我認為這些人外形龐大,似乎有德行,聲音洪亮,似乎有能力,他們就像那黔之驢一樣。
3. 時醫即庸醫
徐東皋云:俗云明醫不如時醫。蓋謂時醫雖不讀書明理,以其有時運造化,亦能僥效。常自矜云:「趁我十年運,有病快來醫。」又云:「饒爾熟讀王叔和,不如我見病症多。」里諺有云:「左心小腸肝膽腎,時來每日有千錢。」所謂明醫不如時醫,良以有此也。衛生寶鑑:有一醫者,一人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少進,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羸,一歲更數醫不愈。或曰:某處有時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症極多,治無不效,患者信而延治。及至診之,曰:此病食滯,予治多矣,許必效。遂灸肺俞,藥以蠲飲等丸並消導之劑,不數服大便泄瀉,加以腹痛,飲食不進而歿。
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弱,血氣皆盡,補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劑瀉之,虛之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夫明醫治病,先審歲運太過不及,次察形氣勇怯之殊,病有虛實淺深,在臟在腑之別,治有緩急反正之異。況醫為人之司命,不精則殺人。今之患者不達此理,委命時醫,其與自暴自棄,甘填溝壑者何異哉?嗟乎!如此庸流,滔滔皆是,其奈之何?
白話文:
徐東皋說,一般人認為高明的醫生還不如流行的醫生(時醫)。這是因為流行的醫生雖然不一定有深厚的學識和對醫理的理解,但他們憑藉著經驗和當下的運氣,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他們常自信地宣稱:「把握住我這十年的好運,有病就趕快找我看。」又說:「就算你熟讀醫書如王叔和,也不如我見過的病症多。」地方的諺語也說:「左邊心臟、小腸、肝膽和腎,時運來了,每天都能賺上千錢。」這就是人們普遍認為明醫不如時醫的原因。
在《衛生寶鑑》中,有一位醫生遇到一個人四肢疲憊、煩躁發熱、自汗、氣短、食慾不振、咳嗽、胸悶、大便祕結、身體瘦弱。一年內換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有治好。有人告訴他,某個地方有一個流行的醫生,雖然不懂得醫書,也不會看脈,但他看過的病例很多,治療效果都很好。病人相信了,於是請他來看病。醫生診斷後說,這是因為食物滯留在體內,他以前治療過很多這種情況,一定能治好的。於是,他使用了灸法治療肺俞穴,並且開了一些消導的藥物。但是沒吃幾次,病人開始拉肚子,加上腹痛,不能進食,最終死亡。
古書上說,如果身體的形態和氣力都不足,疾病又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如果用瀉法,就會讓身體更加虛弱。這就是陰陽都虛弱,血氣都耗盡的情況,應該補充,生怕補充不及。但是這個醫生卻用了有毒的藥物進行瀉法,使得身體虛弱到極點,病情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死亡。高明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首先要考慮當年的天氣變化和身體狀況,其次要觀察病人的體質和膽量,再根據疾病的不同性質和程度,以及疾病在臟器還是腑器中的不同位置,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況且醫生掌握著人的生死大權,如果不精通醫術,就會害人性命。現在的病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生命交給流行的醫生,這和自己放棄生命,甘願被拋入深溝有何不同呢?唉,這樣平庸的醫生,真是比比皆是,我們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