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赤苓豬苓澤瀉木通
前藥利水宣濕。稱有功。亦惟手足太陽二經。病積熱壅滯經絡。或兼痰濕水邪。用之相宜。若真藏為患。精血已虧。神力日耗。虛火燎原。假熱混真者縱悉純補。尚嫌不濟。倘加滲利。愈竭真陰矣。按本草有謂久服澤瀉。令人目盲。有謂苓不水澄而令眼障。有謂苓瀉兼用。而令真水暴竭。
即立齋亦極言澤瀉久服導損真陰。令人無子。雖先生固常用八味。六味亦必斟酌於多寡之間每見圓機絕識之士不泥古人之方亦未始不用古人之方之意也。
白話文:
前述的藥物主要作用在促進水分代謝,去除濕氣。雖然被認為有功效,但最適合的是手和腳的太陽經脈有熱毒堵塞,或是有痰濕水邪的情況。如果疾病源於內臟,且已經導致精血虧損,體力逐漸消耗,虛火旺盛,甚至出現假熱現象,即使全然補充營養,也可能不夠,若再加入利尿的藥物,可能會使體內真陰更加枯竭。
根據本草記載,長期服用澤瀉可能導致視力減退,有的說茯苓如果不經水洗淨,會對眼睛造成傷害,有的說茯苓和澤瀉同時使用,會讓體內真水迅速流失。
即立齋也強烈指出,長期服用澤瀉會損傷體內真陰,影響生育能力。儘管如此,我的老師常用八味地黃丸,或是斟酌六味地黃丸的劑量,每次看到那些有高深醫學知識的人,他們不會拘泥於古人的處方,但也不會完全不用古人的藥方,而是適時適量的使用。
2. 甘遂大戟巴豆牽牛芫花葶藶阿魏商陸薑黃鬱金
之數藥者。稟性毒烈,敷功峻悍。諸家每矜其能奏效俄頃,又云必惟大積大聚用之相宜。嗟乎,此說誤世不小。若積與聚,何以大稱?夫人元氣壯盛,脾氣得運,飲食入胃,隨納隨化,何有停留作祟乎?及其漸衰也,脾失轉輸,物入為患,傷於五臟,則有伏梁、息賁、痞滿、肥氣、奔豚之積。
妨於七情,則有虛腫、實脹、噎鬲、反胃、癥瘕之病。故元氣微虛,則積為微積;元氣大虛,則積為大積。是積聚之大小,由乎氣虛之微甚也。治法斷須養正,緩圖則可全生。每有輕用前藥而速其死者,比比也。雖舟車丸、羅破飲、萬應丸諸方,固宜於西北形氣壯實之人。愚以為形氣既云壯實,何以有此病恙?
況風氣日漓,賦稟漸薄,恐今之西北,非昔之西北也。亦須斟酌耳。試舉一二以證其謬。歲甲申冬,里人曾云宇繼室,年逾四旬,素鬱怒,悒居十載,神思為病。忽一日因行經暴怒,血上溢,兼致鼓脹。初延一老醫,投散氣藥,不瘥,且漸篤。再延余治,余曰:此乃臟病,得之數年,
今始顯發,丹溪鼓脹論可鑑也。脈已洪短,與病相逆矣。須峻補脾原,功以漸致。不半載不瘥,議用六君加薑桂,倍入參朮。彼懼增脹,死不敢服。因改投金匱腎氣丸,服一月,血逆已止,脹雖如故,未見增劇,為藥力未到,須寧耐耳。不信,別請一醫,恃有神丹,謂旦夕可愈。果投一藥,
下咽半晌而即脹消,便泄進食,靜睡,精神快爽。舉家欽以為神,願擲百金奉壽,而尤刺余之迂緩鮮識也。及察前劑,乃阿魏、薑黃、甘遂、葶藶、穿山甲、牽牛、玄胡之屬。過數日,症仍作,仍投前藥,亦仍隨手而愈,獨氣困怠耳。不三朝夕,喘滿不堪,再投而漫不應,日甚一日,未及旬而歿。
又余從舅曾六海長子,亦因素郁患前症。余曰:此病治本稱難,但廣費珍藥,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辨,當奈何?未幾有進以草藥者,彼悅捷法,信而服之。飯許,大號數聲而死。嗚呼,病從何生?藥從何治?如此盲妄,矜功頃刻,殺人轉盼,誰之咎也?
白話文:
這些藥物,包括甘遂、大戟、巴豆、牽牛、芫花、葶藶、阿魏、商陸、薑黃、鬱金,它們的特性極為強烈,功效迅速猛烈。許多醫家常誇耀這些藥物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又說只有在嚴重的病態下使用才合適。然而,這種觀點對世人誤導不小。如果說病積和病聚,何以會被稱為"大"?
人的元氣壯盛,脾胃運行正常,食物進入胃部,就能馬上消化吸收,哪會有食物滯留導致疾病呢?但當身體逐漸衰弱,脾胃功能減退,食物進入後就會成為隱患,傷害五臟,就會產生伏梁、息賁、痞滿、肥氣、奔豚等病症的病積;影響七情,就會出現虛腫、實脹、噎膈、反胃、癥瘕等疾病。因此,元氣微弱時,病積就小;元氣嚴重不足時,病積就大。病積的大小,取決於元氣虛弱的程度。治療方法必須先調理正氣,慢慢來才能保命。很多人因為輕易使用了上述藥物,結果病情加速惡化,甚至死亡的例子層出不窮。
即使像舟車丸、羅破飲、萬應丸這樣的處方,可能適合西北地區體質壯實的人,但我認為,既然說他們體質壯實,怎麼會生病呢?
況且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差,人們的體質也越來越弱,恐怕現在的西北地區,已經不是過去的西北地區了,這一點必須考慮。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證明這種觀點的錯誤。在甲申年的冬天,我的鄰居曾雲宇的繼妻,年過四十,長期鬱悶生氣,十年來一直心情低落。有一天,她來月經時突然大怒,導致血逆,同時也引起了腹脹。起初,一位老醫生給她開了一些疏肝理氣的藥,但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後來我接手治療,我告訴她這是臟腑的病,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現在才開始發作,可以參考丹溪的鼓脹論。她的脈象已經顯示洪短,與病情相悖。必須大力補充脾胃的元氣,效果才能慢慢顯現。如果不給半年的時間,病情不會好轉。我建議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大量加入人參和白朮。但她擔心這樣會加重腹脹,拒絕服用。於是改為金匱腎氣丸,服用了個月,血逆已經停止,雖然腹脹依然存在,但並沒有惡化,只是因為藥力還未完全發揮,需要耐心等待。但她不相信,又找了另一位醫生。他自稱有神丹妙藥,說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治癒,果然,服下藥物後,腹脹很快就消失了,排便順暢,食慾增加,精神狀態良好,全家人都對他佩服不已,願意付一百兩銀子作為酬勞,並且譏諷我治療太慢,不懂醫術。但當我查看他開的藥方,卻發現是阿魏、薑黃、甘遂、葶藶、穿山甲、牽牛、玄胡等藥物。幾天後,病情再次復發,再次使用同樣的藥物,病情也再次得到緩解,只是感到疲憊。不到三天,病情急轉直下,再次投藥,卻毫無反應,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另外,我的堂舅曾六海的長子,也是因為長期鬱悶,患有類似的疾病。我告訴他這種病很難治,需要大量珍貴的藥材,而且一般的醫生也未必能辨認。不久,有人給他帶來了一些草藥,他喜歡快速的方法,相信並服用了。沒多久,他就大聲號叫幾聲,然後就去世了。唉,疾病從何而來,該如何治療,這樣的盲目和妄想,只為了短暫的功效,卻在瞬間奪去了生命,這是誰的錯呢?
3. 海藻海帶昆布
此數藥者。賦性鹹寒。功能宣利。本草極贊其消癭散結。療諸水腫脹之病。愚以為必惟形氣與病氣俱實者。用之得宜。設若稍虛。未有不反增劇也。大都前症多主肝脾兩經虧損之故。惟能明於陰陽水火之微。洞察化源資取之義。斯可以語治道矣。
白話文:
這些藥物,包括海藻、海帶和昆布,它們的特性是鹹而偏涼。具有促進排泄和流通的作用。在本草經典中,極力讚揚它們消除頸部腫塊,散結,以及治療各種水腫疾病的功效。但依我看來,只有當患者身體健康,且病症也是實證時,使用這些藥物纔是適當的。如果患者稍微有些虛弱,服用後很可能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大多數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肝臟和脾臟的功能有所損耗。只有真正理解陰陽水火的微妙平衡,並能深入理解身體能量生成的原理,才能談論如何進行治療。
這段文字強調了在使用像海藻、海帶和昆布等具有鹹寒特性的藥物時,必須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在肝臟和脾臟功能的考量上,必須理解陰陽水火的平衡和能量生成的原理,才能恰當地使用這些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