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論諸痿
肌肉日削而成痿,此不足中之復不足也,全須峻補之劑,法大異耳。察諸書,又以痿痹不仁,每每混同立論,此為因內經脾痿中肌肉不仁,安得執以合痿痹為一病?蓋痛則為痹,不痛則為痿,痹實痿虛,痹為風寒濕所成,氣滯不行,而痿則血少氣虛,此甚懸絕,亦有誤作風治濕治者。
病之似同而實異者,以此。經又嘗舉其端,所謂「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又「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太衰而不起。」此從所司之內症而論也。若仲景更明肺藏所生氣之虛實者,又如此。則肝脾二臟,雖無明文,觀此亦可例舉矣。愚以為內經諸痿,則真痿症也,仲景從而推明之。
又有謂為冷痿者,東垣有謂濕熱痿者,又有從火衰而致者,土虛而得者,飲冷而得者,此非真痿,乃如痿也。如痿、真痿,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肌肉一天天消瘦,就形成了痿證。這是身體內部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必須要用強力的補養藥物來治療,方法大不相同。我查看過一些醫書,常常把痿證和痹證麻木不仁的情況混為一談。這是因為《內經》提到脾痿時,有肌肉麻木不仁的症狀,就認為所有痿證都跟痹證一樣。其實,疼痛的是痹證,不痛的是痿證。痹證是實證,痿證是虛證。痹證是由風寒濕邪侵入,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痿證則是血少氣虛。兩者差異很大,有人誤把痿證當成風邪或濕邪來治療,實在是錯了。
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的疾病就在這裡。內經也曾經舉例說明,像是「腎風而不能食,容易驚嚇,驚嚇過後心氣虛弱就會死亡」。又說「太陰司天,濕氣下降,腎氣上浮,導致陰部痿軟而不能勃起,是氣太虛弱」。這些都是從疾病內在原因來論述的。仲景進一步闡述了肺臟所生氣的虛實狀況。由此來看,肝臟和脾臟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也可以依此類推。我認為,《內經》所說的痿證,才是真正的痿證。仲景進一步將其闡明。
還有人說這是「冷痿」,東垣學派認為有「濕熱痿」,也有人認為是火衰導致的、土虛導致的、喝冷飲導致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痿證,而是類似痿證的症狀。類似痿證和真正的痿證,必須要詳細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