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廣嗣方論
愚意。艱子之家,非婦人陰血乖羸,則男子精氣衰憊。在婦人,久媾不孕,便當廣置妾媵,擇其氣血充盛者代舉。至男子,則須調適心身,久餌善劑。直待功深行滿,亦可什一期許。
若論男子,不是左腎血燥精枯,便由右腎氣寒神餒。夫:曰血燥,則陽盛不能滋陰;曰精枯,則水竭不能制陽也。曰氣寒,則陰凝不能溫精;曰神餒,則力疲不能直射子宮也。生來根本之虧,故致華實之稀。肯施下手工夫,全在此處作用。滋左腎當潤以純甘壯水之劑;扶右腎宜暖以甘溫益火之品。總要六味為主,莫失化源之資。
存熟地、石棗、懷山、茯苓,通益兩腎之精氣;去散血丹皮、利水澤瀉,直補一元之神機。在左,尚佐以人參、當歸、龜膠、杜仲、枸杞之屬;在右,亦侑以人參、當歸、鹿膠、巴戟、熟附之屬。蓋:左腎陰虛,而非人參長陽不能生陰也;右腎陽衰,而非熟附化陰不能益陽也。倘陰精浮渙而不沉堅,則又益以沙苑蒺藜、菟絲之屬。抑陽氣沉陷而不升發,則莫外乎箭梗、黃耆、白朮之品。龍火焱動,黃柏、知母斷不敢需。神光寂靜,蛇床、葫巴豈其所宜?
一味之炙甘草,能除假熱;半匕之宜州桂,最起沉寒。精薄每見陷遺,五味當先;氣消不能握固,骨脂勿後。若其神形兩衰,精氣俱微,此固不必分以屬左屬右、為陰為陽;而人胞之峻補真元,肭臍之急療虛竭,不能緩也。
雖然,人胞固為以人補人,精得其精。即龔雲林亦云:「草木無情,惟血氣之屬可以補人,若人乳、人胞、阿膠、鹿膠之類是也。」二論誠不誣。豈知用一人胞,便損一孩命?艱子之夫,宜存陰隲,不如代以鹿茸、鹿髓,則尤滋益無比。鹿壽千齡,氣通督脈;茸髓最珍,可廣瓜瓞。世人罕識也。
此余方論,抒自生平積想,而非膠柱古方。然特大法耳,當詳診脈證,再為加減,則全善也。至若婦人雖專主血,亦有氣虛不能攝精、氣寒不能溫精、氣壅不能通精者,與男子治法不甚懸殊。推求脈症,庶無混投。
白話文:
[廣嗣方論]這是我個人對於生育困難家庭的一些想法。問題往往出在女性的生理狀況不佳,或是男性精力衰退。如果女性長期性交後仍無法受孕,那麼考慮增加妾室,選擇那些身體健康、氣血旺盛的女子,或許能有所幫助。至於男性,則應調整身心狀態,長期服用對的藥物,直到體質改善,這樣纔能有較高的機會成功。
就男性來說,若不是左腎血液乾燥導致精子枯竭,就是右腎氣寒導致精神萎靡。血液乾燥表示陽氣過剩,無法滋養陰氣;精子枯竭表示水分枯竭,無法抑制陽氣。氣寒表示陰氣凝聚,無法溫暖精子;精神萎靡表示力量疲乏,無法直接射入子宮。這些問題都是由於身體本質的虧損,導致生育能力下降。
我們需要針對左腎進行滋養,使用甘甜滋潤的藥物壯水,同時對右腎進行溫暖,使用甘溫藥物增強火力。主要的藥物應以六味地黃丸為主,保留熟地、石棗、懷山、茯苓,去除丹皮和澤瀉。
對於左腎,我們還可以添加人參、當歸、龜膠、杜仲、枸杞等藥物;對於右腎,則可以加入人參、當歸、鹿膠、巴戟、熟附等藥物。若陰精浮動,我們可以加入沙苑、蒺藜、菟絲等藥物;若陽氣沉陷,則可以使用箭梗、黃耆、白朮等藥物。
對於龍火炎動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黃柏、知母;對於神光寂靜,則可以使用蛇牀、葫巴。炙甘草可以去除假熱,宜州桂可以驅除沉寒。對於精薄和氣消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五味子和骨脂。
對於精神和身體都衰弱,精氣微弱的人,我們不需要區分左腎或右腎,陰或陽,而是直接補充人胞,或是治療虛竭。人胞是用人的東西來補充人的身體,即使龔雲林也認為只有血氣之屬的東西可以補人,例如人乳、人胞、阿膠、鹿膠等。然而,使用一個人胞就會損失一個孩子的生命,生育困難的夫妻應該考慮陰德,不如使用鹿茸、鹿髓,這些東西滋養效果更好。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並非死板的古方,只是一些大的原則。實際上,我們應該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診斷,然後再調整藥物。對於女性,雖然主要問題是血液,但也有氣虛、氣寒、氣壅的情況,這些情況與男性的治療方法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決定治療方案。
2. 論諸痿
內經論五臟之痿,諄諄以肺熱為主。而治痿則獨取陽明。陽明與太陰相表裡,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合沖帶督三脈,而又為陰陽之總會。故人身有真陽升降運行,強健不息,精神氣血性情魂魄,無委靡不振之患,咸得其闔闢動靜之常者也。夫痿者,痿弱不勁,舉動不力也。
蓋金不能生水,致腎失作強之用,痿斯見矣。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膜,腎主骨髓。肺為諸臟之長,為心之蓋。痿則內葉焦而皮毛不榮;金為火燥,水難衛母;熱氣留著,必及於筋脈骨肉,則病生痿痺也。心痿:脈上逆而下虛,樞析挈脛,縱不任地,為脈痿。肝痿則膽泄口苦,筋膜乾而攣急,為筋痿。脾痿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為肉痿。腎痿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為骨痿。此經之言諸痿也。仲景金匱有謂肺痿者,以熱在上焦,因咳而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或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而虛,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原其意從內經痿條推廣,在臟氣虛,不得布榮衛行津液,反冤郁為熱,蘊結涎沫濁唾而後咳。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湯,或用生薑人參大棗湯,所治大意似之矣。又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遺尿水便數。亦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冷咳多涎唾,甘草生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屬消渴,則此所治便與前條上焦熱者不同矣。上焦熱則冤鬱而肺之玄府燥澀,氣不利則咳,津不布則渴。此云肺中冷者,非形寒飲冷之邪在其中,由上焦無陽故曰冷。陽氣不足則不成熱,不熱則不咳亦不渴,唯氣虛而不能約制其水道之行也。肺與腎連,肺虛則腎亦虛。故水入咽直達於腎,腎亦不能以水精四布於五臟,而徑出於溺矣。此仲景之為肺冷咳也。
大都肺焦而迫於熱,良由腎水衰,不能制火。此為真藏之患,當與諸藏熱痿從壯水之劑。而治其右腎火衰,致巳土失資,而肺金寡衛,冒觸外邪,不渴而咳,唾涎沫,背成龜胸者,特以下虛而不能奉上也。雖曰不熱不咳,此為因寒致逆,不得以熱論。治宜益火之源。或巳土自虛,不能生子,皮毛日瘁,或咳或唾,從中虧論。至仲景所云冷痿者,則宜升舉其陽而溫存之。若形寒飲冷而痿者,則須溫散其寒,資養化源。劉河澗亦論氣血者,人之神。若氣血或鬱結,或衰虛不能宣通,則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故劣弱也。當隨其虛實補瀉之,使氣血宣行,則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東垣有謂暑月痿厥者,乃獨舉四肢痿軟熱厥,及衝脈氣逆而論。治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飲,合四苓散加黃柏知母。不知此乃濕熱成痿,不足中有餘之病也。故宜滲泄。若夫精血枯涸,筋脈衰弛。
白話文:
在《內經》中討論了五臟導致的痿證,特別強調肺熱是主要因素。治療痿證時,特別強調陽明的作用。陽明和太陰互為表裡,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肌膚、束縛骨骼,並使關節活動自如。它們還協調沖、帶、督三脈,是陰陽能量的總結。因此,人體的真正陽氣能夠上下運行,保持強壯不息,精神、氣血、性情、魂魄都充滿活力,沒有萎靡不振的情況。這種健康狀態是正常的。然而,痿證指的是身體疲弱無力,行動困難。
金(肺)無法滋養水(腎),導致腎臟失去其強壯功能,從而出現痿證。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膜,腎主骨髓。肺是各臟器的領導,保護心臟。當出現痿證,肺部內部萎縮,皮毛失去光澤,因為金被火烤乾,水難以保護母親(肺)。熱氣滯留,影響筋脈、骨頭和肌肉,導致痿證。心臟痿證表現為脈搏向上逆流,下肢虛弱,關節鬆弛,無法承受身體重量,這稱為脈痿。肝痿會導致膽汁外洩和口苦。
筋膜乾燥緊繃,形成筋痿。脾痿會使胃部乾燥、口渴,肌肉失去感覺,這是肉痿。腎痿會讓腰部和脊椎無法抬起,骨髓減少,這是骨痿。這是《內經》對各種痿證的描述。仲景的《金匱要略》認為肺痿是因為上焦有熱,導致咳嗽和痿證。這可能由出汗、嘔吐、消渴、頻繁小便、排便困難或使用過猛的藥物導致嚴重脫水引起。因此,寸口脈搏會顯示快速但虛弱,口中會產生渾濁的唾液和泡沫。
根據《內經》中的痿證條目推廣,這是因為臟器氣虛,無法正常運行營養和津液,反而產生熱量,導致痰涎和渾濁唾液的積聚,接著引發咳嗽。因此,治療方法可能使用炙甘草湯或生薑人參大棗湯。這些治療方式的大意是相似的。另外,肺痿患者可能只吐口水而不咳嗽,他們不會感到口渴,但可能會尿頻。這是因為上焦虛弱,無法控制下焦,因此稱為肺冷,使用甘草生薑湯來溫暖身體。如果服用藥物後仍感到口渴,屬於消渴,這與上焦熱的治療方式不同。上焦熱會導致肺部氣道受阻,產生咳嗽;津液無法擴散,導致口渴。肺中冷並不是因為寒冷或寒涼食物進入肺部,而是因為上焦缺乏陽氣,所以稱為冷。陽氣不足,無法形成熱量,因此不會咳嗽或口渴,僅是氣虛,無法控制水分代謝。
肺與腎相連,肺虛也會導致腎虛。因此,水分直接到達腎臟,無法被腎臟有效分配到其他臟器,直接排出體外。這是仲景描述的肺冷咳嗽。總的來說,肺部受到熱力煎熬,主要是因為腎水衰竭,無法抑制火勢,這是真正的臟器疾病。對於其他臟器熱導致的痿證,應該使用壯水藥物來補充腎水,治療右腎火衰。如果腎水衰竭導致巳土(脾)缺乏支持,肺金就無法得到保護,容易受到外界邪氣侵犯。即使不感到口渴,也會咳嗽,吐出大量口水,背後形成龜殼狀胸部,這是因為下焦虛弱無法支撐上焦。雖然不熱不咳,但這是因為寒冷導致逆境,不應該按照熱證治療,應該增強火源。或者,巳土本身虛弱,無法滋養子臟,導致皮毛逐漸枯萎,可能伴有咳嗽或吐口水。對於仲景提到的冷痿,應該提升陽氣並溫暖身體。如果因為寒冷和冷飲導致痿證,應該溫暖身體,補充能量來源。
劉河間也認為氣血是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氣血鬱結或虛弱,無法順暢運行,精神就會失去作用,無法順利運作。應該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使氣血順暢,精神自然清晰,能夠靈活反應和發揮作用。東垣認為,夏季的痿厥症狀,特別是四肢疲軟、熱厥和衝脈氣逆,應該使用清燥、去濕熱的藥物,或者生脈飲加上四苓散和黃柏、知母。這是因為濕熱導致的痿證,屬於不足中有餘的病狀,應該使用滲透性藥物。然而,對於精血枯竭、筋脈衰弱和肌肉逐漸削減導致的痿證,屬於不足中的進一步不足,需要使用強效補充劑,治療方法大不相同。觀察各書籍,又將痿和痹症混為一談。這是因為《內經》中提到脾痿時,提到了肌肉失去感覺。然而,不能將痿和痹視為同一種疾病。疼痛是痹的特徵,而痿則是無痛的。痹是實證,痿是虛證。痹是由風、寒、濕等因素導致氣滯,而痿則是由血少氣虛引起的。兩者非常不同,有些人錯誤地將其視為風或濕病。這些看似相同但實際上不同的疾病,往往被誤診。《內經》曾經提到,如果腎風無法進食,容易驚嚇,驚嚇後心氣萎縮,會導致死亡。此外,當太陰掌管天空時,濕氣下降,腎氣上升,陰痿氣太衰弱,無法勃起。這是根據內臟機能失調的症狀來討論的。仲景進一步明確了肺臟氣虛和實證的關係,對於肝臟和脾臟,雖然沒有明確的描述,但可以類推。個人認為,《內經》中的痿證是真正的痿證。仲景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仲景還提出了冷痿的概念,東垣則討論了濕熱導致的痿證,還有因為火衰、土虛或飲冷導致的痿證。這些並非真正的痿證,只是類似的症狀。區分真痿和類似痿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