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如浮脈

浮主於表。行從肉上。如循榆莢。如水漂木。體法天。屬陽藏。司肺。時屬秋。運主金也。浮緊傷寒。浮緩傷風。浮遲中風。浮數傷熱。浮洪熱極。浮洪而實。熱結經絡。浮弦頭痛。浮滑風痰。浮虛傷暑。浮濡汗泄。浮微氣虛。浮散勞極。此則大概主於浮脈。而尚有兼診之殊者也。

至若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叔和亦云:脈浮而無根者死。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夫曰。浮多主表症曰。如浮悉屬內病表裡。不明生死系之矣。

白話文:

脈象浮於表面,在肌肉上運行,如同榆莢的形狀,又像水漂木般,與天地相合,屬於陽氣所藏,主司肺臟,時令屬秋季,主運金氣。浮而緊者為傷寒,浮而緩者為傷風,浮而遲者為中風,浮而數者為傷熱,浮而洪者為熱極,浮而洪且實者為熱結經絡,浮而弦者為頭痛,浮而滑者為風痰,浮而虛者為傷暑,浮而濡者為汗泄,浮而微者為氣虛,浮而散者為勞極。這些都是浮脈的概況,但還有許多其他兼診的特殊情況。

例如,浮而芤者為失血,浮而革者為亡血,內傷感冒者則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者則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者則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者則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者則為病情嚴重。叔和也說過,脈浮而無根者死。然而,即使是浮脈,也可以用治表之劑進行治療。有人說,浮脈多主表症,但也有浮脈屬於內病的表裡症,不論生死,都需要仔細判斷。

2. 如沉脈

沉主於裡。動乎筋骨之間。如石沉水。必極其底。外柔內剛。愈按愈實。體同地。屬陰藏。司腎。時屬冬。運主水也。兩尺若得沉實有神。此為根深蒂固。修齡廣嗣之徵。如病沉緊內寒。沉數內熱。沉弦內痛。沉緩為濕。沉牢冷痛。沉滑痰食。沉弱氣弱兼汗。沉伏閉痛。此則大率主於沉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也。至於沉而散。沉而絕。沉而代。沉而短。沉不鼓。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若沉而芤。沉而濡。沉而澀。沉而細。沉而結。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更有如沉之脈。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

白話文:

沉脈辨證

沉主於裡。動乎筋骨之間。如石沉水。必極其底。外柔內剛。愈按愈實。體同地。屬陰藏。司腎。時屬冬。運主水也。兩尺若得沉實有神。此為根深蒂固。修齡廣嗣之徵。

沉脈的病位深在內裡,影響筋骨之間,就像石頭沉入水中,必然到達最底部。外觀柔軟,但內里強硬,按壓時會愈發堅實。它的性質如同大地,屬於陰寒內藏,主宰腎臟,對應冬季,主司水運。如果兩尺脈沉實有力,有神氣,就表示根基穩固,有長壽延年、繁衍後代的徵兆。

如病沉緊內寒。沉數內熱。沉弦內痛。沉緩為濕。沉牢冷痛。沉滑痰食。沉弱氣弱兼汗。沉伏閉痛。此則大率主於沉脈。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沉脈的變化,可以推測出其病因和性質:

  • 沉緊:內寒。
  • 沉數:內熱。
  • 沉弦:內痛。
  • 沉緩:濕邪。
  • 沉牢:冷痛。
  • 沉滑:痰食。
  • 沉弱:氣虛兼汗。
  • 沉伏:閉痛。

以上情況,大多數屬於沉脈的範疇。

而尚有兼診之殊也。至於沉而散。沉而絕。沉而代。沉而短。沉不鼓。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

除了上述情況,沉脈還有其他的變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辨證:

  • 沉而散:脈散而沉,預示病情危重。
  • 沉而絕:脈絕而沉,預示生命垂危。
  • 沉而代:脈代而沉,預示病情嚴重。
  • 沉而短:脈短而沉,預示氣血衰敗。
  • 沉不鼓:脈沉而無力,預示生命垂危。

如果病人患有久病或陽病,出現以上沉脈的變化,就預示著病情的嚴重程度,生命垂危。

若沉而芤。沉而濡。沉而澀。沉而細。沉而結。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

還有一些沉脈的變化,也需要進行辨證:

  • 沉而芤:預示失血。
  • 沉而濡:預示元氣不足。
  • 沉而澀:預示血瘀。
  • 沉而細:預示氣虛。
  • 沉而結:預示血瘀。

這些沉脈變化,預示著病人可能出現失血、氣虛、血瘀等病症,屬於六極之脈。

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更有如沉之脈。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

不能籠統地認為沉脈就一定是寒性或痛症,不能一概而論,盲目地使用溫散之藥。

有些時候,沉脈也可能出現在表邪初感時,風寒外束,經絡壅盛,需要辨證論治,不能一概而論。

脈必先見沉緊。或伏或止。是又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惟亟投以清表之劑。則應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脈之疑似。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脈象必定首先呈現為沈緊。可能會有隱藏或停頓的情況。這就不能誤認為陽症的陰脈。只需要迅速投予清表的藥物,就能馬上汗出而痊癒。這是對於沈脈的疑似情況,不可不加以分辨。

3. 如緩脈

緩為脾脈。主乎中。應乎肌肉。陽寸陰尺。上下同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徐不疾。不微不弱。和緩有力。鼓指有神。如絲在經。不卷其軸。又如微風輕颭柳梢。蔡西山曰意思忻忻。難以名狀。四時五臟得此為有胃氣。其體屬地天之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藏司脾。時應長夏。

運主季土也。不分男女老弱。心身得此。志和神暢。百病得此。不治自愈。然緩有二。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又有緩弛之緩。緩縱之緩。緩弱之緩。緩弛者傷濕也。緩縱者風熱也。緩弱者氣虛也。緩而兼澀者血虛也。浮緩者風傷經絡。沉緩者濕傷臟腑。洪緩濕熱。細緩寒濕。

白話文:

脾臟的脈象應當和緩,主掌人體的中焦,反映在肌肉上。陽寸和陰尺的長度相同,脈搏既不浮也不沉,不快也不慢,不微弱也不強勁,和緩有力,手指觸摸時有神氣,像絲線在經絡中流動,沒有卷縮的跡象,又像微風輕輕吹拂柳枝梢頭。蔡西山說,這種感覺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形容。一年四季,五臟六腑如果都具有這種脈象,就代表有胃氣。脾臟屬地天交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掌管脾臟的運化,時令應在長夏,運化主宰著季土。不分男女老幼,心身都有這種脈象,就會精神愉快,意志平和。百病若出現這種脈象,不需治療也能自然痊癒。然而,和緩也有兩種,這裡指的是有胃氣,雍容和緩的脈象。還有一種是鬆弛的和緩,放縱的和緩,以及虛弱的和緩。鬆弛的和緩屬於濕邪傷人,放縱的和緩屬於風熱傷人,虛弱的和緩屬於氣虛。和緩而兼澀的脈象屬於血虛,浮緩的脈象屬於風邪傷經絡,沉緩的脈象屬於濕邪傷臟腑,洪緩的脈象屬於濕熱,細緩的脈象屬於寒濕。

是皆有病之脈。而非真緩脈也。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陽虛沉細無力而緩是。僅肖緩之。體而非得緩之。神者也。若弦居土位。緩臨水宮。蓋克脈也。看此緩脈。要察胃氣多少鼓擊高下去來遲速便得真確。悟從心解。未可一診了事也。

白話文:

這些脈象都具有病態的特征,并非真正的緩脈。此外,还有阴虚导致的脉象浮而洪大,无力而缓,以及阳虚导致的脉象沉而细小,无力而缓,这些脉象也仅是表面上类似于缓脉,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缓脉。真正的缓脉是源于精神,而非身体。若弦脉位于土位,缓脉位于水宫,则属于相克的脉象。观察缓脉时,要仔细察看胃气多少、鼓击(脉搏跳动)高低、去来迟速,才能真正判断出它的性质。要用心领悟,不可草率下结论。

4. 如滑脈

滑脈平勻。乃得胃氣之脈也。故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如珠圓滑。替替不絕。男得此無病。女得此有胎。乃真滑脈也。若病則屬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寸滑嘔吐。關滑蓄血。尺滑㿗淋遺泄。

亦脈證相應之脈也。而特有如滑之脈。驟診亦得平和。不大不小。不見歇止。不見克勝息數如常。只是平動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僅存餘氣留連臟腑。經脈之中未盡斷耳。先於死期旬日內便見此脈。乃絕脈也。雖有盧扁。亦難復甦。每見醫者尚於此際。執以為痰。

化氣消痞。攻劑任投。只速其亡耳。抑何昧於生死之頓殊乎。

白話文:

滑脈平順,代表著胃氣充足。經書記載,脈象虛弱且滑順,表示有胃氣。又說滑脈代表陽氣旺盛,略帶溫熱,按壓手指下能感受到有力且有力的跳動,如同珠子般圓潤光滑,連綿不斷。男性擁有這種脈象,身體健康無病;女性擁有這種脈象,則懷有胎兒。這才是真正的滑脈。

如果出現滑脈,卻伴隨病症,則可能是痰飲導致的。浮滑脈象代表風痰,沉滑脈象代表食痰,滑數脈象代表痰火,滑短脈象代表宿食,寸口部位出現滑脈代表嘔吐,關脈部位出現滑脈代表蓄血,尺脈部位出現滑脈代表癃淋遺泄。

這些脈象都與疾病相應,但也有獨特的滑脈,即使是快速診斷,也能感受到脈象平和,不強不弱,沒有間歇,也沒有剋勝現象,脈搏頻率如同常態,只是平穩跳動而不鼓起,如同細繩般滑動。輕輕按壓,便感受不到這種滑動,因為元氣已經耗盡,僅存餘氣在臟腑和經脈中尚未完全消失。在死亡前十天左右,就會出現這種脈象,這就是絕脈。即使是像扁鵲一樣的醫術高超者,也無法挽救。很多醫生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誤認為是痰症,妄圖用化氣消痞的藥物和攻劑治療,只會加速病人死亡。為何如此不明辨生死之別呢?

5. 澀脈不同

澀脈狀如輕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主參伍不調。傷精亡血之病。為血痹。為寒濕入營。為心痛。為脅痛為解㑊。為反胃為亡陽。為腸結。為不月。為胎病。為溲淋。亦為氣滯。經曰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然亦有不同者。或人賦稟經脈不利。或七情傷懷莫解。或過服補劑。

以致血氣壅盛。或飲食過度。不即運化。或痰多而見獨澀。或久臥久坐。體拘不運此。又非專主於傷精亡血之病也。至於虛勞細數而澀。或兼結代。死期可卜。凡診此脈。須察病機。庶無謬治。

白話文:

澀脈摸起來像輕刀刮竹子,又像雨水沾濕沙子,也像病蠶啃食樹葉。這表示身體氣血不調和,容易傷精損血,導致血脈痹阻,寒濕入侵血脈,進而引起心痛、脅痛、消化不良、脾胃虛弱、腸道阻塞、月經不調、胎兒疾病、小便異常,甚至氣滯。古籍記載,脈象微弱而澀,往往代表久病纏綿。然而,也可能由於先天體質虛弱、情緒抑鬱、過度補益、飲食過量、痰濕積聚、久臥久坐等因素造成,並非專指傷精亡血。若脈象虛弱細小且澀,又伴隨結代現象,則預示病情嚴重,命不久矣。因此,診斷澀脈時,必須仔細觀察病症,才能避免誤診。

6. 如遲脈

遲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數六至。遲三至。息數甚懸。而緩與遲又依稀相似。但遲只三至。緩得四至。雖略相似。主病則異。至離經之脈。則僅二至。內經謂之少氣。然遲主藏病。多屬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或主不月。或見陰疝。或血脈凝泣。或癥瘕沉痼。

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而獨有如遲之脈。凡人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必脈見遲滑。或見遲緩。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白話文:

然而,「凡人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必脈見遲滑,或見遲緩」,指的是當人們從傷寒症狀中恢復,但體內仍然有餘熱,脈搏可能出現緩慢且滑動的脈象,或者緩慢且緩和的脈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溫中藥物來幫助清除餘熱。這顯示了對於虛實狀態的區分是必要的。

7. 如緊脈

緊脈形如轉索無常。又如切繩。乃熱為寒束之脈。故似急數而不甚鼓。暴症見之為腹痛身疼。寒客太陽。或主風痙癇症。在尺陰冷脈疝。在關心腹沉痛。在左緊盛傷寒。在右緊盛傷食。若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此證與脈反也。又有如緊之脈。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

得此脈。仲景云:脈見轉索者即日死。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脈但以新久之。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白話文:

緊脈摸起來像繩索一樣,時而緊繃時而鬆弛,又像是切斷的繩子,這是由於熱症被寒氣阻滯造成的。所以脈搏雖然急促,但力度卻不强。如果突然出現這種脈象,可能是腹痛、身體疼痛,寒氣侵犯太陽經,也可能導致風痙、癲癇;如果尺陰脈冰冷,則可能患有疝氣;如果關心脈沉痛,則可能腹痛;左邊脈搏緊而盛,可能是傷寒;右邊脈搏緊而盛,可能是傷食。如果出現中惡時脈象浮緊,或咳嗽時脈象沉緊,都预示着死亡。這些症状都與正常的脈象相反。

還有一種脈象與緊脈相似,是傷寒陰症患者在病症發作七至九天時出現的。如果出現這種脈象,仲景說:「脈象如同繩索,當天就會死亡。」其實緊脈本就屬於病脈,并不一定會死,關鍵在于病情的時間長短和病人的體質不同,才會有生死的区别,不能不注意。

8. 如洪脈

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體為陽藏。司心。時屬夏。運主火也。為陽盛陰虛之病。若逢炎夏。診有胃氣。乃應時之脈也。若泄痢失血。久嗽。及痞滿反胃。見之增劇難瘥。或沉兼洪弦澀。主痰紅火熾之症。若形瘦脈大多氣虛死。又曰脈大則病進。若春秋冬月見之。

治主升陽散火。若洪而有力。乃實脈非洪脈須投寒涼此相類。宜細別耳。又有如洪之脈。乃陰虛假熱陽虛暴症。脈雖洪大。按而無力。此又不得投以涼劑。致敗胃氣又人臨死。從陽散而絕者。脈必先見洪大滑盛。乃真氣盡脫於外也。不可不察。

白話文:

洪脈指的是脈象極其強大,來的時候氣勢盛,去的時候衰弱,來的時候大,去的時候長。屬於陽氣收藏的脈象,主掌心臟,時間屬夏季,運化主宰著火氣。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病症。如果遇上炎炎夏日,診脈時有胃氣,便是應時之脈。如果出現泄瀉、痢疾、失血、久咳,以及痞滿反胃等症狀,見到洪脈時病情會加重,難以痊癒。或者脈象沉而兼洪、弦而澀,主導痰熱火盛的症狀。如果身形瘦弱,脈象又大而多,氣虛則會死亡。

還說,脈象大則病情進展。如果在春秋冬三季見到洪脈,應該用升陽散來治療火氣。如果洪脈有力,則是實脈而非洪脈,需要用寒涼藥物治療。這兩種情況很相似,應該仔細區別。還有一些類似洪脈的脈象,是陰虛假熱或陽虛暴病引起的。雖然脈象洪大,但按之無力,這就不可用涼藥治療,否則會損傷胃氣,甚至導致病人臨死前從陽散而絕。脈象必定會先出現洪大滑盛,這是真氣耗盡外泄的表現。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