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夫醫之為道也,總君父師相之權,而其學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餘以濟世,斯仁術也。乃後世以方技目之,縉紳名士,多所弗講。司馬公不云乎?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醫其可以賤簡為哉?予髫齡弱稟,質鈍志勞,窮獵簡編,苦心誦著,嬰疾夢遺,

百治莫瘳。繼因從宦遊楚慈陽,邀學博黃州胡慎庵先生,於衙齋治之,三月獲痊。先生蓋明醫李瀕湖公甥孫也,因授軒岐秘典,脈旨病機,藥性方法,一一精詳。先生又私淑於立齋者也。嗣入蜀,復參印群賢,頗得肯綮,沉酣於斯,二十餘載矣。歸里後,有請診視者,目擊時師治病,

昧本從標,枉斃生靈,莫勝悲怛。此無他,蓋以習醫之人半屬匪人,而所習之法全非正法。經書不識,旁徑樂趨,於是專傷寒者忽於雜病,主脾胃者憚於攻伐,明濕熱者暗乎溫補。或執成方而昧通靈變,或逞臆說而架言出奇,或憑口給而諛諂售奸,罔惜人命,顛倒妄行,不幾

為軒岐之亂臣賊子耶?嗟乎!醫病實多,安能先救醫?得醫病愈,而人之病無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靈素之蘊,發揮真假胍旨,闡明藥性宜忌,昭揭病機虛實,朗懸醫病兩鑑,操要五氣,歸本一元。數月運腕,始成篇帙,計卷有六,僅字九萬,低徊久之,而猶訝諸法未備也。

會二三同志,偶見而讀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萬矣,未備云乎?令余亟梓,以救世之醫病兩家,復捐資鳩鋟,將欲以公天下,嘉惠學者,而乃不覆瓿棄之。予維是書之作也,闡農黃之奧,義抒自苦,念紏時師之謬,妄激自熱腸,萬一寸管招尤,致使正道難明,謗吠日騰,將奈之何?

韓退之先生云:其或閒居修史,不有人禍,必有天刑。昔越人世稱神醫,不免為同官李醯嫉殺。東垣云: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於無益而生乎?故從古豪傑作用,逞逞以身殉道。倘斯論可售,刮斯世於壽域,而余戇拙無似,何惜一已之知罪乎?後之君子,抑亦諒余之所以為救,

為正也歟?

崇禎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閩中通隱子蕭京萬輿甫撰

白話文:

[自序]

醫學這條道路,包含了統領、父親、教師和輔相的權力。而醫學的學問,研究的是天地間生命的微妙。所以君子取其精華用來治理自己的身體,再將剩餘的部分用來救助世人,這是仁愛的技術。然而到了後世,人們都把醫學看作是一種技術,很多有地位的紳士和名人都很少去學習。司馬公不是曾說過嗎?順利時當個好宰相,不順利時當個好醫生。醫學怎麼可以被輕視呢?

我自幼體弱多病,性格笨拙且勤奮,努力研讀古籍,用心記憶和寫作,卻常常生病。後來我到楚地的慈陽任職,有幸遇到學識淵博的黃州胡慎庵先生,在他的指導下治療了三個月,終於康復。胡先生是著名的醫生李瀕湖的外甥孫,他教導我《軒岐祕典》中的醫學知識,包括脈理、病機、藥性和治療方法,每一項都講解得非常詳細。之後我又去了四川,參閱了眾多前輩的經驗,對醫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沉迷於醫學中已經超過二十年了。回到鄉裡後,有人請我診病,我看到當時的醫生治病時往往忽略了根本,只看表面,導致許多無辜的生命枉死,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痛。

醫學界的人中,有一半都是不合格的醫生,他們所學的醫法也完全不是正統的醫法。他們不懂經典,卻樂於走捷徑。因此,專門研究傷寒的人忽視了其他疾病,專注於脾胃的人害怕攻擊,懂得濕熱的人卻不知道溫補。有的醫生只依賴現成的處方,卻不明白靈活變化;有的醫生憑藉自己的猜測,胡亂開出奇特的藥方;有的醫生憑藉口才,奉承病人,行詐欺之事,完全不顧及人的生命,這種行為簡直就是醫學界的叛徒和逆子。唉!病患實在太多,我們應當先救治醫生。只有醫生好了,才能治好病人的病。因此,我決定竭盡全力,將我所學的所有知識都展現出來,發揚真偽病徵的精華,闡明藥性的宜忌,揭示病情的虛實,將醫學和疾病兩方面的知識公開,掌握五氣的要點,回歸到一元的根本。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書。全書共有六卷,大約九萬字。雖然有些地方還不夠完善,但已經很不錯了。

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偶然閱讀了這本書,他們說:「掌握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就可以理解所有的方面。」因此,我被要求趕緊出版這本書,以幫助醫生和病人。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我決定將這本書公開,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公共財產,造福學者,而不是被人們當作垃圾扔掉。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闡述農黃的深奧道理,表達自己對於錯誤治療方式的痛苦感受,並揭露當代醫生的錯誤。然而,如果我的書被誤解,導致正確的道路難以明確,批評和責罵不斷,那我該怎麼辦?

韓退之先生曾經說過:「即使在家裡修史,也可能遭遇人禍,甚至天罰。」過去,扁鵲被稱為神醫,但還是被同僚李醯嫉妒,最終被殺害。東垣先生說:「即使不停地寫作,精力也會逐漸衰弱,最終書成而死,這樣總比毫無貢獻地活著要好。」因此,從古至今,英雄豪傑們都願意為理想而犧牲自己。如果我的理論能夠被接受,那麼我就能夠幫助這個世界延長壽命,儘管我本人無能,但我不怕被人譴責。我希望未來的君子能夠理解我拯救和糾正錯誤的動機。

崇禎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閩中通隱子蕭京萬輿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