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六絕脈

衝陽絕。死不治。足陽明胃經脈在足大指。彼陷中有動脈應指是也。尺澤絕。死不治。手太陰肺經脈在手臂曲紋。陷中有動應指是也。天府絕。死不治。手太陰肺經脈在手臂內肩顒下。有動脈應指是也。太衝脈絕。死不治。足厥陰肝經脈。足內大指後二寸動脈應指是也。神門絕。

死不治。手少陰心經脈在掌內側。有動脈應指是也。太谿絕。死不治。足少陰腎經脈在足內踝骨下。有動脈應指是也。

白話文:

[六種無法救治的脈象]

如果衝陽脈消失,代表病情危急,無法救治。衝陽脈位在腳的大拇指旁,那裡會有一條脈搏可以摸到,如果摸不到,就是衝陽脈斷絕。

如果尺澤脈消失,也是病情危急,無法救治。尺澤脈在手臂彎曲處的紋路中,如果在凹陷處摸不到脈搏跳動,就是尺澤脈斷絕。

如果天府脈消失,同樣病情危急,無法救治。天府脈在手臂內側、肩膀下方,如果在那裡摸不到脈搏跳動,就是天府脈斷絕。

如果太衝脈消失,代表病情危急,無法救治。太衝脈在腳內側大拇指後方約兩寸的地方,如果摸不到脈搏跳動,就是太衝脈斷絕。

如果神門脈消失,代表病情危急,無法救治。神門脈在手掌內側,如果摸不到脈搏跳動,就是神門脈斷絕。

如果太谿脈消失,代表病情危急,無法救治。太谿脈在腳內側踝骨下方,如果摸不到脈搏跳動,就是太谿脈斷絕。

2. 七獨脈

愚按:經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為七獨脈,而即七診之義。謂脈失其常候,非吉兆也。

經又云: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義而非也。故言不死。釋謂風者陽病,故偶感於風,而陽分之脈或大或疾,經者常期也。或適值去血,而陰分之脈或小或遲或見陷下,此皆似七診之脈,而實非也。皆不可以言死。

但非此而得七診之脈,則凶。經又云: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此經又言脈息證候之敗,而非七診之比。然其死也,必發噦噫。蓋噦出於胃,土氣敗也。噫出於心,陰邪勝也。

可見脈證須要相應,而有胃氣,雖屬近死之病,而亦不死。若其脈證俱敗,即非七診之病,而又不免於死也。

白話文:

我按照古籍記載,如果脈搏單獨顯現過小,這表示有病;脈搏單獨顯現過大,這同樣表示有病;脈搏單獨顯現過快,這也是病;脈搏單獨顯現過慢,這表示有病;脈搏單獨顯現過熱,這表示有病;脈搏單獨顯現過冷,這表示有病;脈搏單獨顯現深陷或弱,這表示有病。這就是所謂的「七獨脈」,也就是「七診」的含義,它指的是脈象失去正常的情況,並不是好的預兆。

然而,古籍又提到,就算出現了七診的脈象,但如果九候(全身各部位的脈象)都符合正常的話,那病人就不會死。這裡所說的「不會死」,是指因風氣導致的疾病,以及婦女月經週期相關的疾病,這些看似符合七診的脈象,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七診。因此,可以說是「不會死」。這是因為風氣病是屬於陽病,偶爾受到風邪影響。

而對於陽分的脈象來說,可能顯現出過大或過快的情況。對於月經週期來說,可能剛好處在行經期間,此時陰分的脈象可能顯現出過小、過慢或是深陷的情況。這些看似符合七診的脈象,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七診,不能斷定為死亡。但是如果脈象並非上述情況,卻出現了七診的脈象,那就是不祥的徵兆。

古籍又提到,如果病人同時出現七診的病症,並且脈象也顯示出衰敗的跡象,那麼這個人就將面臨死亡,而且他一定會出現噦(胃部反酸)和噫(打嗝)的症狀。這裡古籍又提到的是脈象和病情衰敗的徵兆,而並非七診的脈象。然而,當病人出現死亡的狀況時,一定會出現噦和噫的症狀。噦是出自胃部,表示脾胃的功能已經衰敗;噫是出自心臟,表示陰邪已經佔據上風。由此可見,脈象和病情必須相互應證,且存在胃氣,即使面對接近死亡的疾病,病人仍然不會死去。然而,如果脈象和病情都顯示出衰敗的跡象,即便不是七診的疾病,病人還是難免一死。

3. 無脈候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傷寒痛風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氣運不應斯皆勿忌。

白話文:

關於無脈象的情況,其原因並非單一。對於長期患病而無脈象的人,如果氣息已絕,則代表死亡。然而,若是突然發病而無脈象,可能是因為氣鬱,這種情況是有可能治療的。像是傷寒、痛風、痰積、月經閉止、憂慮驚嚇、骨折損傷、關節梗阻、嘔吐腹瀉,以及氣血運行受阻等情況導致的無脈象,這些都無需過度忌諱。

4. 勝負扶抑脈

概論不勝春弦。澀欺澀弦氣少。病作秋時。無弦。春病無氣死推更有兼其所勝。春弦而緩相持。氣多為平。氣少長夏為病。無弦春病無氣可知死期。春弦鉤扶易愈。春弦滑抑退遲。勝負扶抑。例舉可知。

白話文:

總論來說,在春天如果脈象不呈現弦狀,表示體質無法順應春季生髮之氣。如果脈象呈現澀狀欺侮了應有的弦象,這表示體內氣血較弱。若疾病在秋季發生,卻沒有呈現出應有的弦象。如果在春季生病卻沒有足夠的氣血,可以預知死亡的期限。如果在春季脈象呈現弦狀且和緩,顯示氣血充足是健康的表現。氣血不足則可能在長夏時節發病。若在春季,脈象無弦狀,表示體內氣血極度虛弱,可推斷死亡日期。如果春季脈象呈現弦狀且帶有鉤狀,說明病情容易康復。若春季脈象為弦狀且滑,表示病情恢復會較慢。以上的「勝」、「負」、「扶」、「抑」的脈象特徵,可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的參考。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是在講述不同季節與不同脈象對人體健康狀況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脈象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

5. 脈證似反

脈證似反非反。因之而變。無傷。極實而有羸狀。寒濕痓。脈沉細。極虛而有盛候。脈虛大而無常。病虛脈細。因服寒涼而搏指。陰虛出汗。誤服參耆而脈強。傷寒糞秘脈遲胃實宜下。痛風兼秘何妨。

白話文:

「症狀與脈象看似相違但實際並非矛盾。病情會根據此情況而有所變化,但不會造成傷害。身體極度實證卻呈現出虛弱的外觀,可能是因為寒濕所導致的痙攣,脈象表現為沉而細。極度虛弱卻出現強盛的徵兆,脈象可能虛大且不穩定。疾病虛弱時脈象細微,若誤服寒涼藥物可能會使脈象跳動加速。陰虛而出汗,若誤服人參等補藥,則脈象可能變得強勁。感冒伴隨便祕,脈象遲緩,這表示胃部實證,適合用下法治療。痛風合併便祕的情況下,亦不妨礙治療。」

6. 滑伯仁脈診三要

診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得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毛之間者陽也。府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按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藏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而取之。其脈應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現。則陰陽伏隱之脈也。六部皆然。

白話文:

診脈有三個主要的技巧,分別是舉、按、尋。用較輕的手感觸到脈動,這叫做舉。用較重的手感去探測脈動,這叫做按。用既非輕也非重的手感,細緻地去找脈動,這叫做尋。

一開始握脈時,輕輕地感受,如果脈動顯現在皮膚表面,這屬於陽,也是腑臟,尤其是心肺的反應。如果用力去按,脈動隱藏在肌肉之下,這屬於陰,也是臟器,特別是肝腎的反應。若用不輕不重的手感去觸摸,脈動出現在肌肉和血液之間,這是陰陽平衡,中和的反應,顯示的是脾胃的狀況。

如果在輕、中、重的按壓下都感覺不到脈動,就要更細緻地去探尋。若脈動似有若無,這就是陰陽潛藏的脈象。無論在哪個部位,診脈的原則都是如此。

7. 又察脈六法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為脈之。神機也。不明六字則虛實陰陽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毛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

白話文:

【再探脈診六法】

這六個字:上、下、來、去、至、止,是診斷脈象的精髓。如果不明白這六字的含義,就無法區分虛實陰陽。

「上」、「來」、「至」屬陽;「下」、「去」、「止」屬陰。

「上」指的是脈象從尺部上升到寸口,代表了陽氣由陰而生。

「下」指的是脈象從寸口下降到尺部,代表了陰氣由陽而生。

「來」表示脈象從骨肉深處出現在皮膚表面,這是氣的上升過程。

「去」表示脈象從皮膚表面回歸到骨肉深處,這是氣的下降過程。

「至」指的是脈搏的出現,「止」則是指脈搏的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