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藥第二義
凡人一罹病綱。久支床第。即神思性情。亦幾為之磨蠍不堪矣。至延明醫。餌善藥。猶是第二義。必先閒卻心身。忘情思慮。恬靜勿躁。語默雍容。一切事務漠不相聞。起居得宜。飲食擇美。脫著隨時。勿近佳麗。勿戀娛悅。勿過幽寂。火亦易起。既得保養之力。然後佐以良劑勤服不輟。
自有蘇生之期何患二豎不躍躍然從心頭解也。百病惟虛察內傷為最重非經年調治不能見效。若復氣暴不靜。性淫無制。雖有千服神丹。雖抵一點恣火。尤須確守禁忌。自擇便宜。屏絕萬緣。當視此身如已。死之身方得有免死之日。若少存一貪生之念。便不免乎喪生之禍是在患者宜自珍耳。
白話文:
只要人一旦生病纏身,長時間臥牀不起,連精神、情緒也會被病痛折磨得難以忍受。就算請來高明的醫生,服用有效的藥物,這都還是其次重要的事。首先,必須讓心靈和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拋開所有的情緒與思慮,保持心境平和,不急躁。說話行動都要從容不迫,對所有的事務都不要過度關心。生活作息要適宜,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遠離美女,不迷戀享樂,也不可過於孤獨。過於孤獨也會容易引起問題。在有了良好的休養後,再輔以適當的藥物,持之以恆地服用。
自然會有康復的希望,何需擔心疾病不會從心中消失呢?各種疾病中,唯有因體弱而引起的內傷是最嚴重的,沒有長期調理是無法見效的。如果再加上情緒暴躁,性慾無法節制,即使有千萬種神奇的丹藥,也會被一丁點的放縱之火所抵消。更必須嚴格遵守禁忌,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方式,斷絕所有可能影響康復的因素。應該把這身體視為已經死亡的身體,這樣纔有可能有免於死亡的一天。如果心中仍存有一絲貪生怕死的想法,就難免會有喪命的災禍。這是在患病的人應該自我珍惜的。
2. 鬼疑
鬼神宰造化之權。精誠可格。此理甚微。至乎憑依作祟,相傳有魑魅妖孽,亦唯失德之家,淫冶之婦,或蹇運之夫,往往因邪易入,乘虛召感。御之之法,別復一論耳。若夫人病而眼中見鬼,奇形異態,舉家震駭,以為真鬼而必死也。延巫禱禳惑其矣,愚甚矣。其證有數種:
一、病從三陽傳入胃腑,熱迷心經,致神亂不安,則目中見鬼。夫神者心之主也,鬼者神之分也。氣全則為神,神分則見鬼神,散則為鬼也。又人當春夏之交,病時行瘟熱,中心臟則死,傷心經則亂,目亦見鬼。又一種體虛積勞,暴厥陽氣上越,假熱棼心,目亦見鬼。又見停痰上壅,與食積留中作熱攻心,目亦見鬼。總由神亂則然,投以清熱納氣及消痰蠲積之劑,則病自愈也。若其病久,垂亡,目亦見鬼者,此乃元氣盡脫於外,為神散不聚,非神亂不安也。及察素問有五屍鬼篇,言人五臟虛而值運氣不及之年,有克鬼見,令人暴亡。總以天虛而人虛應之,虛則鬼見,非真鬼也。惟預施治法,
滋補真陰,益助元氣,心神完固,不復散亂,邪鬼自遁矣。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古時候對於疾病和鬼神之間關係的理解。內容大意如下:
鬼神掌握著自然界的運轉,但真誠的心意可以抵擋它們。這種觀念非常微妙。然而,人們普遍相信,有魑魅魍魎這些邪惡存在,它們通常只會出現在道德淪喪的家庭、行為不端的婦女或運勢不佳的男子身上。這是因為邪靈容易侵入這些人的身體,趁虛而入,引發不幸。對付這些邪靈的方法,是另一個議題。
當一個人生病時,在眼中看到鬼魂,形狀千奇百怪,整個家庭都因此驚恐萬分,認為這是真正的鬼魂出現,病人必死無疑。他們會請巫師來驅鬼,但這樣做只是被迷惑,實在太過愚昧。事實上,這種情況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一種情況是,疾病從三陽經脈傳入胃部,導致體內熱度升高,心經受到幹擾,使精神混亂不安,進而產生看到鬼魂的幻覺。在這裡,心是主宰精神的,而鬼魂則是精神的一部分。當氣血充盈時,表現為正常的精神狀態;當精神分裂時,就會看到鬼魂;當精神散亂時,就變成了鬼魂。此外,在春夏之交,如果感染了流行性的熱病,影響到心臟,也可能導致死亡。心經受損,視力也會出現問題,同樣會看到鬼魂。
另一種情況是,身體虛弱,長期勞累,突然間陽氣上升,虛火攻心,也會產生看到鬼魂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痰液停滯,食物積滯在體內,產生熱量,攻擊心臟,也會導致看到鬼魂的幻覺。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精神混亂所致。如果使用清熱、調節氣息以及消除痰液和積食的藥物治療,病情自然會好轉。但如果病情長久,臨近死亡時看到鬼魂,那就是元氣已經耗盡,精神散亂無法集中,這不是精神混亂的問題,而是精神已經完全離散。
《黃帝內經》中有「五屍鬼」篇,提到當人體五臟虛弱,遇到運氣不佳的年份,會出現被鬼魂困擾的情況,讓人突然死亡。總的來說,這是因為天氣虛弱,人體也虛弱,相互呼應,導致看到鬼魂,但實際上並非真的有鬼魂存在。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提前進行治療,滋補真陰,增強元氣,讓心神健全,不再散亂,邪靈自然就會遠離。
經典中有說,擁有精神的人會昌盛,失去精神的人會死亡;能夠守住精神的人會活下來,失去守護的人會死去。還有一句話說,被鬼神所束縛的人,無法理解最高的德行。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3. 審不治病
越人曰病有六不治者。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愚以為驕恣者多出於富貴之家。富者盈滿自矜。或深言以見非。貴者倨傲自尊。或忠告之難行。於是汙庸卑諂之流。
趨承恐後。懷材抱德之英。降辱寧甘。故謙光為持躬之要。而重士乃尊生之本也。若此驕恣之與輕身信巫。是本非不治之病。乃自致於敗亡。而非衣服難適。藏氣不定。形羸拒藥。終無可治之比也。
白話文:
扁鵲提到有六種情況的病人是無法被治療的。第一,如果病人非常驕傲自大,不願聽從醫理,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一種情況。第二,如果病人過度重視財物,而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二種情況。第三,如果病人在飲食和穿著上不能適應,使病情加劇,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三種情況。第四,如果病人的生理機能紊亂,陰陽臟腑之氣不定,這是無法治療的第四種情況。第五,如果病人的身體非常虛弱,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這是無法治療的第五種情況。第六,如果病人相信巫術,卻不相信醫學,這是無法治療的第六種情況。
我認為,那些非常驕傲自大的人大多出自富貴家庭。富有的人常常自我滿足,當有人對他們的行為提出批評時,他們往往會感到不悅。貴族則因為自尊心強烈,即使有人忠誠地向他們提供建議,他們也未必會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低賤、奉承的人會爭先恐後地迎合他們,而那些有才華、有道德的人則會選擇忍受屈辱。因此,謙虛是修身的重要原則,尊重人才是尊重生命的根本。
像那些驕傲自大、過度重視財物和相信巫術的人,這些都不是無法治療的疾病,而是他們自己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和死亡。這與那些因穿著飲食不適、生理機能紊亂、身體虛弱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的病人不同,這些纔是真正無法治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