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8)
卷之六 (8)
1. 慎擇
凡病至根搖本虧,六脈無胃氣,二豎入膏肪,即使緩扁復見,亦難措手,何論時名之工哉?若其形氣俱實,偶罹病恙,即不治少待經盡氣復,亦當自愈,未有治之而不愈也。即使庸手妄治,亦無至傷命耳。獨是人有可生可死之病,得治則生,失治則死;對治則生,舛治則死;急治則生,緩治則死者。呼吸關存亡之候,從違操生死之機。如此乃足以別工師之賢愚巧拙。夫曰明良,豈真能起死回生哉?但有危急垂死之病,人不能治而已能治,令人全其生,不致枉死,且能救人死於未病之先,與知病之所從生耳。至所謂名醫時醫者,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虛以實,治實以虛。淺病偶中,俗服神奇,固似乎名下無虛士矣。一若值有假虛假實假熱假寒之症,病既變幻,見隨惶惑,竟昧其所謂從逆反正,通用塞用之法而姑投緩劑,藐無膽識,且曰王道穩當。病者亦甘心受誤,始見從前所謂名醫者祗虛名耳。若夫庸手粗工,不察經書,不諳脈症,寒熱錯投,緩急混施,實實虛虛,致輕變重,重變篤,篤而死。是病本非儘可死之病,而服必死之藥,安得不死?如此賢愚,是在病家慧眼預識,臨病慎擇之而已矣。
白話文:
[慎選醫師]
凡是疾病到了根基動搖、根本損耗的程度,如果六脈已經沒有胃氣,邪氣深入膏肓,就算古代名醫扁鵲再世,也很難有救治的方法,更何況是現在的醫生呢。但如果病人身體和氣色都還健康,只是偶爾生病,即便不接受治療,只要等生理週期過後,氣力恢復,也會自行康復,沒有治不好這種病的道理。就算庸醫亂開藥,也不至於會喪命。然而,有些病是處於生死邊緣,得到適當的治療就能活下來,治療不當就會死亡,處理得當能活,處理錯誤就死,及時治療能活,拖延治療就會死。
這些病情緊急關乎生死的時刻,是否遵循正確的治療原則,掌握生死的關鍵,這樣才能分辨醫生的聰明才智和技巧。被稱為「明良」的醫生,並非真的能夠起死回生,只是對於那些危急瀕死的病,一般人無法治療,他卻能治療,讓人保住性命,不會枉死,甚至能在疾病發生前預防死亡,瞭解疾病是如何產生的。至於所謂的名醫,他們用熱藥來治療寒病,用寒藥來治療熱病,用補藥來治療虛弱,用泄藥來治療實證。
偶爾對症下藥,一般人就會覺得非常神奇,似乎名醫的名號確實有其真實性。但如果遇到虛偽、實偽、熱偽、寒偽的病症,病情變化莫測,醫生會感到惶恐迷惑,完全不明白所謂的順從逆反、正向反向、通暢堵塞的治療方法,只會開一些溫和的藥物,毫無膽識,還說這是穩妥的治療方式。病人也會甘願受誤導,這才發現之前所謂的名醫,只是空有名號罷了。至於那些庸醫,他們不研究醫書,不懂脈象和症狀,冷熱藥物用錯,緩急治療混為一談,實證虛證混淆,導致病情加重,嚴重的病情變得更嚴重,最後死亡。原本病情並不一定會致命,但吃了必死無疑的藥,怎麼可能不死呢?這樣的醫生聰明與愚蠢,全在病人自己有智慧的雙眼,事先辨認,在患病時謹慎選擇醫生罷了。
2. 專任
設夫病者既擇名手而信從之矣。獨其人患非旦夕可愈之病。而欲得乎旦夕必愈之治。於勢難哉。乃日易數醫。賢愚競進。雜揉傷生。禍福反掌。初非擇醫不精。特任醫不專耳。宋李綱有云用人如用醫。必先知其術業可以已病。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今不詳究其術業而姑試之。則雖日易一醫。無補於病。徒加疾而已。
白話文:
假設病人已經選擇了知名的醫生並信任跟隨他治療。但若病人的病情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康復的,卻希望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必定痊癒的療效,這種情況下要達到目的就非常困難了。於是,病人每天更換不同醫生,無論是高明還是平庸的醫生都試著看診,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混雜使用,反而傷害到身體健康,好壞結果只在一念之間。這並非選擇醫生時不夠謹慎,而是對醫生的信任和依賴不夠專一。宋朝的李綱曾經說過,選擇醫生就像選擇人才一樣,必須先了解醫生的專業技能足以治病,才能讓他開藥並期待治療效果。如果不去詳細研究醫生的專業能力,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即使每天換一個醫生,對於病情也毫無幫助,甚至會加重病情而已。
3. 早治
坡公曰天下之患。莫大於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也。以故明者識氣化於未然。及病已成。虛強半矣。始發方劇。便當急治。然邪在經者一劑可愈。傳腑者數四方瘳。至入臟則百無一生。故華君擅剖腹之能。秦緩鮮膏肪之治。非工之巧拙不同特病之淺深懸殊耳。經云病勢已過。命將難全。可不致思。
白話文:
坡公說,天下的禍患,最大的莫過於不知道事情為何會發生卻任由它發生。不知道事情為何會發生卻任由它發生,這等於是束手等待混亂的到來。因此,聰明的人能夠在事情尚未發生前就辨識出氣化的徵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身體虛弱已達一半,病症剛開始劇烈表現時,就應立即進行治療。然而,如果邪氣尚在經絡中,服用一帖藥可能就能痊癥愈。如果邪氣傳到了腑臟,可能要服用多帖藥才能痊癒。但若邪氣深入臟器,那麼基本上就沒有存活的機會了。因此,即使有如華佗那樣擅長剖腹治病的技能,或像扁鵲那樣精通治療內臟疾病的技術,也不是醫生的技巧高下問題,而是疾病的輕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罷了。古籍上說,一旦病情已過度惡化,生命就難以保全。這一點,我們怎能不深刻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