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京

《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薦醫

薦醫為生死攸系。語云賢不薦醫誠重之也。余以為賢未始不薦醫。特不薦不賢之醫耳。張景岳曰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有意氣之私厚而為之薦者。有信其便便之談而為之薦者。有見其外飾之貌而為之薦者。又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關情而薦者別圖異望。甚有斗筲之輩。

妄自驕矜。好人趨奉。熏猶不辨。擅肆品評。譽之則盜蹠可為堯舜。毀之則鸞鳳可為鴟鴞。洗垢索瘢。無所不至。而懷真抱德之士必其不侔。若此流者雖其發言容易。休慼無關。其於淆亂人情。莫此為甚。多致明良有掣肘之嘆。病家起刻骨之疑。是非之不明。總為庸人擾之耳。

薦醫之關係。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推薦醫生這件事,與人的生死息息相關。有句古話說,即使是賢能的人也不隨便推薦醫生,這顯示了他們對此事的慎重。但我認為,賢能的人並非不推薦醫生,只是他們不會推薦那些不稱職的醫生罷了。張景嶽曾經提到,有的人會因為某醫生偶然的成功案例而輕易地推薦他;有的是基於私人情感深厚而推薦;有的是被醫生口若懸河的言辭所迷惑;有的是被醫生的外表裝飾所誤導。更有甚者,有些人心胸狹窄,自視甚高,喜歡被人逢迎,對於醫術的好壞完全無法分辨,卻肆意評論。在他們口中,惡人可以被誇讚為聖人,好人也可能被詆毀為惡魔。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挑撥離間,導致真正有才華和品德的醫生往往受到不公平待遇。這些人雖然說話輕率,但他們的行為對人際關係的混淆影響深遠,讓許多優秀的醫生感到束手無策,病人也因此產生深深的疑慮。這種不分是非的行為,都是由普通人所引起的混亂。

因此,推薦醫生這件事情,我們必須要謹慎地去看待。

2. 半識

世有半識之流。不知虛實補瀉之理。平日略見一二醫書。某病用某方。某方用某藥。將謂依方治病。法無越此矣。又有自己素經有病。曾與醫師商治粗曉方藥遇有病人亦代胗脈。但見浮動便曰無事沉伏便曰無脈。搖首咋舌。使人驚駭。真可發笑。噫庸工誤人。固已不堪。如此半識。

謬妄尤甚。或主持於親朋之際。或議論於賢愚之間。顛倒是非。妄高禍福。於是汙下之流。存兩可而希苟容。高明之士。懷獨見而終不合。紛紛築室。掣肘賢良。此半識之為害。不岌岌其危哉。

白話文: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半懂不懂的人,他們不懂得中醫裡虛實補瀉的理論。平時只是粗淺地讀過一兩本醫書,知道某種病該用什麼方子,什麼方子裏該用什麼藥。他們以為按照方子治病,方法不過如此罷了。更有甚者,自己身體向來就有疾病,曾經和醫生討論治療,粗略地知道了方子和藥物的使用。遇到病人也幫忙診脈,只要脈象浮動就說沒事,脈象沉伏就說沒有脈搏。搖頭晃腦,咋舌裝模作樣,讓人感到驚恐害怕,這種行為真是令人發笑。

唉,那些技藝平庸的醫生誤導他人,固然已經夠讓人難以忍受。但是這種半懂不懂的人,他們的謬誤和荒唐更為嚴重。他們可能在親朋好友間充當醫學顧問,或者在聰明人和愚笨人之間發表意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隨意評判他人的福禍。於是,那些能力低下的人,抱著兩可的態度,只求能勉強應付;而那些高明的人,因為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始終無法得到大家的認同。眾說紛紜,互相掣肘,這就是半懂不懂的人帶來的危害,這樣的狀況不是很危險嗎?

3. 察弊

醫為性命之學。生成之主。道大任鉅。自唐書列之方技。而縉紳名士。每每不譚。宋太保林億公云:以至精至微之理而付於至卑至賤之人,求其能起人之疾者鮮矣。故世遞降而術益鮮,率多市井亡賴,空門孽禿,略識字畫,素饒利辯者為之。是人之辱,醫非醫之辱人也。若輩學醫,初只挾脈訣捷徑,湯頭歌括,不一二帙,乃就業於庸流之竊有虛名者,奉為明師,教習犯誦。稍知浮沉遲數四綱,頗明溫涼寒熱各性,遠則一年,近則半載,遂以為道盡傳矣,詣已超矣。大開鋪肆,高揭榜額,不曰某某精傳,則曰某某心授,又則曰世傳神秘,離經叛道,執方待病,輕淺偶中,自恃神奇。

如是情迷壟斷,計熟蠅頭,而攀援之心萌矣。念以為非奉二三貴人為我提掇,何由虛聲日播乎?思得當道尊官,踐任之後,豈乏延醫,乃預謀之胥役隸卒之流,賄托吹薦。及當道有請,何識賢愚,便信然從之。豈知此輩百凡布置,復密通消息於官衙從僕,備詢何人何證,預得病機,了了心中。及一入診,語言吻合,依病處藥,治或得驗,儔不豔服為果精良乎?其始也介下役以為進身,今也奉尊官而為廣揚,僥有題額,高懸戶外,往來見者承風趨影,亦爭傳曰:彼名醫也。甚至士大夫高慧,不免亦墜谷中,疊見疑難重恙,被其枉死者多矣。一遇識者燭破肺腑,詞遁計拙,破綻方彰。嗚呼!如此競逐邪流,心如青黑之混,指若鋒刃之險,初亦何事不可度活,乃至輕易冒醫殺人無算乎?此古今之通弊也。考昔劉伯溫公言曰: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價十倍,人爭鬻之。予買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

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邊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業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少矣,而獨我也乎?此伯溫公憤世嫉邪之言也。今醫者既衒外以售柑矣,而病者可愚瞽而受戮乎?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醫學是關乎生命健康的學問,是維護生命的關鍵。其重要性巨大,然而自從唐朝開始,醫學被歸類為方技,導致許多有學識的人士對醫學避而不談。宋朝的太保林億公曾經指出,如此精妙深奧的學問卻交由地位低下、知識淺薄的人來掌握,要找到真正能夠治病救人的醫生非常罕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醫術反而越來越稀少。現在的醫生多是街頭巷尾的無賴,或者是一些略懂字畫、口齒伶俐的僧侶,他們學習醫學只是為了生計。

這些人學習醫學,最初僅僅是通過一些簡化的脈絡訣竅和快速學習的教材,如湯頭歌等,去跟隨一些平庸的、有名無實的醫生學習。他們將這些醫生視為明師,學習並背誦這些知識,稍微瞭解了一些脈象的基礎和藥物的基本性質,最多一年,最少半年,就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所有的醫學知識,已經超越了前人。於是,他們開設診所,掛出招牌,宣稱自己是某某精傳,或者某某心授,甚至宣稱自己掌握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神祕醫術,卻離經叛道,僅僅憑藉著現有的藥方等待病人上門,偶爾猜中病情,便自以為是神醫。

他們沉迷於這種情況,只顧眼前小利,開始攀附權貴。他們想,如果不結交幾個高官顯貴,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名聲越傳越遠呢?於是,他們開始與官府的下屬和士兵勾結,用錢財換取他們的推薦。等到高官有請醫生的時候,哪知道什麼是賢良,什麼是愚蠢,便信以為真,跟隨他們的建議。殊不知,這些醫生早已經佈局妥當,並且暗中與官府的僕人溝通,打聽病人的具體情況,等到診病時,他們的話語與病情相符,根據病情開藥,治療效果有時會得到驗證。這樣,他們穿著華麗的衣服,被人們誤以為是真正的良醫。他們最初是通過下級僕人獲得機會,現在卻受到高官的推崇,甚至得到題寫的牌匾,掛在門外,來往的人看到後,也爭相傳說他是名醫。即使是那些有智慧的士大夫,也難免被騙,多次見到疑難雜症的患者被他們錯治而死。一旦遇到真正懂得醫學的人揭穿他們的把戲,他們的言辭和計策就會顯得笨拙,漏洞百出。

可悲的是,這些人竟然競相追隨邪道,心地如同黑暗的深淵,手術如同尖銳的刀刃,他們最初可以做任何事情來生存,但最終卻輕易地冒充醫生,殺害無數人,這正是古今醫學的普遍弊端。過去,劉伯溫先生曾經說過,杭州有一個賣水果的人,他善於保存柑橘,即使經過寒冷和酷熱,也不會腐爛。取出後,柑橘表面金黃發亮,宛如玉質。他將其放在市場上出售,價格比普通柑橘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我買了一個,切開後,一股煙霧撲鼻而來,裡面乾枯如敗絮。我奇怪地問他:你賣給人們的,是用來吃還是用來祭祀,還是用來招待客人嗎?還是隻是為了外表好看來迷惑那些無知的人?這真是欺騙到了極點。賣水果的人笑道:我從事這個行業多年,靠這個養活自己。我賣它,人們買它,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抱怨,為什麼偏偏你不滿意呢?世間欺騙的人很多,難道只有我一個嗎?這是劉伯溫先生對社會的批評。

現在,醫生們為了生存,就像賣柑橘的人一樣,只注重外表,忽略了內在的品質。然而,病人們怎能像無知的人一樣,被這些外表光鮮的醫生所矇蔽,成為他們手中的犧牲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