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六 (9)
卷之六 (9)
1. 謹始
病機初發,便當擇醫。始若錯治,終必敗亡。今姑以傷寒陰陽二症言之。陽症初見,頭痛如破,腰背拘急,體熱如焚,喘渴不休,狂譫時增。見者誰不驚危?但其脈與症合,得治即愈。勢固可憂,病實無害,為只傳經傷腑,而非中藏也。獨是陰症始見,頭不甚痛,體不甚熱,飲食失常,臍腹微痛,大便不實,或嘔吐便利,奄奄忽忽,只見倦怠,豈料藏氣已虧,脈少胃氣,隱中大異。若知急投溫劑,何至因循喪生?乃醫者不識,便謂無虞,非投發表,則用清解,稽延數日,病已入臟,漸次增劇,死機呈矣。雖有盧扁,莫能為也。蓋陽之氣暴而陰之氣緩,陽之性剛而陰之性柔,陽之病在外浮而易見,而陰之病在內沉而難覺。故人常情,但慎於陽而忽於陰,而醫者亦不識陰陽虛實,見病治病,往往誤人於死,何可勝數?為此切告患者,始病擇醫,不可不謹,生死系之矣。
白話文:
[謹慎開始],疾病剛開始發生,應立即選擇醫生診治。如果一開始治療方式錯誤,最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這裡以感冒的陽性和陰性症狀來舉例說明。
對於陽性症狀,初期可能出現劇烈頭痛、腰背僵硬、全身高燒、喘息乾渴、精神混亂等症狀,讓人看來怵目驚心。然而只要脈象和症狀相吻合,得到適當治療就能康復,雖然狀況令人擔憂,但實際上並無生命危險,因為這些只是影響了經絡和腑臟,並未深入影響臟器。
然而,對於陰性症狀,初期可能只有輕微頭痛、體溫稍高、飲食不正常、腹部微微疼痛、大便不成形,或是偶爾嘔吐、拉肚子,整個人看起來疲憊無力。這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身體的臟器氣血已經流失,脈象顯示胃氣衰弱,這種情況和一般的病態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及早使用溫補藥物,何至於拖延病情,導致死亡呢?
但是,醫生若無法辨認出這些徵兆,往往會認為病情無礙,不是開具發汗的藥物,就是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拖個幾天,病菌已深入臟器,病情逐漸加重,死亡的風險也就浮現了。就算有再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局面。因為陽性的病症來勢洶洶,陰性的病症卻發展緩慢;陽性的病症性質剛烈,陰性的病症性質柔和;陽性的病症外顯且容易察覺,陰性的病症卻深藏在內,不易被發現。因此,人們常對陽性病症小心防範,卻忽略了陰性病症的潛在威脅。同樣地,醫生若無法辨別陰陽虛實,只看到表面的病徵就下藥,往往會誤導病人走向死亡之路,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因此,我們在此嚴肅提醒所有患者,疾病剛開始時選擇醫生,必須要謹慎,因為這關乎生死大事。
2. 諱疾
愚按郭猷甫云深怪諱疾忌醫之人分明怕死。又怕人知死。意以今日之病。恐仇人知則喜。或貪淫所致。又恐親人知則怒。故病已篤猶自迴護。獨不思事勢到此。何不早言。或有病經過者猶前車戒後轍。或有知某病經某明醫者速求治療。自然得愈。斷不可因人喜怒。而戕自己性命。語云:才欲藏。病欲露。善夫。
白話文:
我按照郭猷甫的看法,他對於那些明明害怕死亡,卻又極力隱瞞病情、拒絕就醫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們害怕疾病被他人知道,是因為擔心對手會因此而高興,或是害怕親人會因為他們的疾病是因過度縱慾所導致而生氣。因此,即使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他們還是選擇隱瞞。但他們似乎沒有想到,如果在病情剛開始的時候就坦白,或許還能從那些經歷過同樣病情的人那裡得到警示,避免重蹈覆轍;或者從那些知道特定疾病該找哪位名醫治療的人那裡得到資訊,迅速求診,自然就能康復。我們不能因為顧慮他人的情緒,而傷害了自己的生命。常言道:才能可以隱藏,疾病卻應該公開,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3. 速效誤人
病可以速效致者,必惟元氣壯盛,諸氣未虧,或偶感三陽表證,與乎飲食內傷,及暴受寒冷者。治不數劑,便得痊可。至於五癆七傷六極重恙,若肯精修確服純王善藥,漸涵數載,方有生機,尚亦有不治者。敢用雜霸異術,攻擊眼前,大傷元氣,旋即倒戈敗績者乎?吳文定公家藏集云:陳汝中嘗病脾胃鬱火之症,求治於盛用美。診其脈曰:如此治可生,如彼治即死。如此治可以少生,如彼治可以速死。既而治之,汝中遲其效,或以浮屠善醫薦者,汝中惑其說,遂求治,飲其藥,嘔血一升遂死。噫!醫以用藥,藥以攻病,病不能去而反以致死,則何以醫藥為哉?彼浮屠者悉庸妄人也,目不識醫經,口不辨藥性,指不察脈候,人之虛實,病之新久,一切置之不問,而惟毒藥攻擊之,其殺人蓋亦多矣。予咎汝中之不善擇醫而致速死,特書此以為世輕服藥者之戒。
白話文:
[速效誤人]
疾病如果能迅速見效的,必定是因為病人的元氣非常壯盛,各種機能都還沒有損耗。可能是偶爾感染了風寒表證,或是飲食過量導致內傷,以及突然受到寒冷的侵襲。這種情況下,治療不需要太多次,就能康復。然而對於像是五勞、七傷、六極這類的重症,如果病人願意精心調養,長期服用純正有效的藥物,慢慢涵養數年,纔有可能獲得生存的機會。但還是有不適合治療的案例。如果貿然使用各種偏門異術,急於求成,大肆傷害元氣,很可能立刻就會病情惡化。
有個例子,吳文定公的家中有一本藏書,書中提到:陳汝中曾經患有脾胃鬱火的病症,他找盛用美診治。盛用美診斷後告訴他,按照某種方式治療就可以活著,若是選擇另一種方式治療就會死掉。前者可以稍微延長生命,後者則會加速死亡。最後,陳汝中選擇了治療,但他對效果的出現感到焦急。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據說擅長醫術的僧侶,陳汝中被他的說法所迷惑,於是去找那位僧侶治病。結果,他服用了僧侶開的藥後,竟然吐出一升的血,隨後就去世了。
醫學本來就是用藥物來治病的,但是,如果藥物非但不能去除疾病,反而導致病人死亡,那醫藥的存在意義又在哪裡呢?那些僧侶,都是些無知狂妄的人。他們不懂醫經,不會辨別藥性,無法通過脈搏來判斷病情。對於病人的身體狀況,疾病的持續時間,他們完全不去關心,只是盲目地使用劇烈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害死的人已經很多了。我責備陳汝中選擇醫生不慎,導致自己快速死亡,特此記下這個事件,作為世人輕易服藥的警示。
4. 執方之訣
今夫醫者病者。每獲一方一藥之善。謂能通治眾疾。不啻窶丐之獲異寶。珍秘自矜。豈知滋害為甚。抑何懵懵不會也。夫人有貧富貴賤之殊。老少強弱之稟。病有新久虛實。藏有陰藏陽藏。土地高下不一。物理剛柔異宜。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師。宜須細審。
尚有一病而投數方。未有一方可療數病者。羅太無雲:用古方治今病。政如拆舊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用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許叔微釋微論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語云學方三年無病可醫學醫三年無方可學旨哉言乎。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和病人,往往得到一個好處方或一味良藥,就認為能夠廣泛治療各種疾病,就像窮人突然獲得奇珍異寶一樣,會非常珍惜並自視甚高,卻不知道這樣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這是多麼的糊塗不懂啊。
人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有貧富貴賤之分,身體狀況也有老少強弱之別,疾病有新發或長期,虛弱或實證的不同,臟器有陰臟或陽臟之分,地區環境有高地之差,物質性質有剛柔之別。黃帝曾向四方求教,岐伯提出了四種治療能力,面對病患的醫生,應該要詳細審視這些因素。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同一種疾病可能需要多個不同的處方,但沒有任何一個處方可以治療多種不同疾病。羅太無曾說過:用古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拆舊房子來建新房,其材料並非完全相同,如果不用專業的工匠,怎麼可能成功呢?許叔微在《釋微論》中說,他讀張仲景的書,使用張仲景的方法,但從不拘泥於張仲景的處方,因為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精神。有句話說得好:學了三年的方劑,卻發現沒有病可以治療;學了三年的醫術,卻發現沒有方劑可以學習,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