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4)

1. 產後蓄血兼症

癸未仲冬,方天柱塚婦,系余妻妹。素勞郁,將產坐草寒。初數醫所投,非辛發即平緩之劑,漸增劇。越五日,延余治之。察其脈症:寒熱自汗,喘嘔拒食,燥譫不寐,心腹脹痛,大便裡急後重,脈見結代,三至一歇,危篤瀕死。投以參耆歸術桂附,加五味升麻炙草等味。彼疑未用,復轉質於內兄陳青雲,云亦知醫,以為非此溫補之劑,不能挽回。始信服,不終劑而熱退汗斂,靜睡半日,醒知索粥,脹消痛減,脈漸復。再劑惡露始行,血塊亦下。三劑脈仍結,余曰:「夜來莫非減參乎?」渠云:「果只用五分。」至四劑令加二錢,而諸症如失。

夫前症寒熱自汗,乃陰虛陽脫也;嘔喘拒食,乃肺逆胃寒也;燥譫不寐,乃陰寒已極而陽暴越於上也;心腹脹痛,乃衝任受寒瘀血停蓄也;裡急後重,乃脾氣下陷,前醫誤以為痢則謬也;脈見結代,乃胃氣暴虛不能接續也。若謬妄錯治,能免虛虛之禍乎?故丹溪有云:「產後須大補氣血為主,縱有他症,以末治之。」

如惡寒發熱者,乃血氣虛弱之極也,須用大補湯治之。余每遵此法以溫補療產後,疊投疊中。先哲法言,豈欺我哉。

白話文:

[產後蓄血兼症]

在癸未年的十一月,我的妻妹,也就是方天柱家的婦人,她向來就有勞累鬱悶的病狀。生產時因著涼而加重病情。最初幾個醫生開的藥,不是辛辣發散就是平和緩和的藥方,但病情卻逐漸加重。五天後,我被請來治療。我觀察到她的病情是寒熱交加、自汗、喘息嘔吐、無法進食、燥動不安、失眠、心腹脹痛、大便困難且有重壓感,脈象出現結代,即每三次跳動就停一次,病情非常危險,接近死亡。我開了參耆歸術桂附,加上五味子、升麻、炙甘草等藥材,但她對這些藥材有所懷疑,未敢使用。

她轉而向我內兄陳青雲尋求意見,陳青雲本身也是懂醫學的人,他認為若不用這種溫補的藥方,病情是無法挽回的。她開始相信,服用了藥方,未吃完一帖,熱度就退了,汗也收住了,安靜地睡了半天。醒來後知道要吃粥,腹部的脹痛也減輕了,脈搏也逐漸恢復正常。再服用一帖後,產後的血塊開始排出。但第三帖後,脈象仍舊出現結代,我問她,是不是晚上減少了人參的用量?她承認只用了五分。到了第四帖,我讓她增加到二錢,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先前的病情,寒熱交加並自汗是因為陰虛陽脫,嘔吐喘息無法進食是因為肺部逆反和胃寒,燥動不安無法入睡是因為陰寒極度,導致陽氣突然上升,心腹脹痛是因為受到寒冷,瘀血停滯,大便困難且有重壓感是因為脾氣下陷,之前醫生誤以為是痢疾,這就是錯誤的診斷,脈象出現結代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連貫。如果胡亂治療,怎能避免虛弱的災難呢?

所以丹溪先生曾說過,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以次要的方式治療。

例如,感到寒冷和發燒,是因為血氣極度虛弱,必須用大補湯來治療。我每次都是遵循這個方法,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產後的婦女,屢試不爽。前人的智慧,豈會欺騙我們呢?

2. 肝胃鬱熱咯血

甲申季夏,姜子社續絃少婦病潮熱喘嗽,經水澀少,每郁即見膈脹拒食。遇啖辛熱,咯血口乾,脈弦滑微數。姜以為瘵。

余曰:「甫笄陰血未充,五火易動,因循不治,亦能成瘵。」投以六味地黃加炙草、黃芩、麥冬、知母、阿膠為丸。服月餘,諸症俱失,且復舉孕。

白話文:

在甲申年的夏季,姜子社裡有一位年輕的續絃妻子生病了,她的症狀是陣發性的發熱、喘息和咳嗽。她的月經量稀少且流動不暢。每次情緒鬱悶時,她就會感到胸口脹痛且難以吞嚥食物。如果吃了辛辣或熱性食物,就會出現咯血和口乾的現象。她的脈搏呈現出弦滑且稍微快速的狀態。姜醫師認為她是肺結核,但另一醫生則說,她剛成為適婚年齡的女子,身體陰血尚未充足,容易受到五臟之火的影響。若病情延誤不治療,確實可能轉變為肺結核。於是開出了六味地黃丸,加上炙草、黃芩、麥冬、知母、阿膠製成藥丸讓她服用。服用一個多月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並且還懷上了孩子。

3. 肝腎鬱熱赤帶

甲申春,里中一寡婦甫三旬。時或增寒發熱,通宵不寐;時或經晝昏眠,呢喃獨語。遇勞肢體厥冷,每自用薑蔥解表,遂致停熱脾胃,乘虛下注而患赤帶。脈沉伏若絕,重按洪實搏指,余以為相火蘊隆,內真熱而外假寒,用四物湯,加黃連、龍膽、炒梔、知母、茯苓、木通,投八劑,諸症悉平。褚澄以僧尼寡婦異其治,誠然。

白話文:

在甲申年的春天,村裡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寡婦。她時常感到忽冷忽熱,有時候整晚都無法入睡,有時候卻在白天昏睡不醒,還會自言自語。當她勞累時,四肢會變得冰冷。她曾經自己用薑和蔥來發汗解表,但這反而讓她的體內熱度積聚,影響到脾胃功能。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熱氣下墜,引發了赤色的帶下病。

她的脈象看起來像是沉伏且似斷非斷,但重按之下卻發現是洪大且強烈的脈象。我認為這是因為內藏的火氣過旺,導致體內真熱而外表假寒。於是,我使用了四物湯,再加入黃連、龍膽草、炒梔子、知母、茯苓和木通等藥材,給她服用了八劑後,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緩解。

褚澄對於僧人、尼姑和寡婦等特殊羣體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確實如此。

4. 脾胃積寒赤帶

癸未秋衷表龔門一妾。年逾三旬。娩未百日。恣啖生冷。嘔吐臍疼。病白帶。月餘行經衝任。冒寒發熱。煩渴。赤帶頻下。脈沉遲無力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之症用四物二陳。加炮姜肉桂木香。少佐升麻丸。服閱月而愈。

白話文:

在癸未年的秋季,有一位龔家的妾室,年齡超過三十歲,在生產後不到一百天,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她出現了嘔吐和肚臍疼痛的症狀,並患有白帶異常。一個多月後,當她來月經時,因為著涼而發燒,感到煩躁且口渴,同時出現了頻繁的赤色白帶。她的脈象顯示為沉遲無力,這是一種內在真正寒冷但外表卻呈現虛假熱象的病情。

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採用了四物湯和二陳湯,並添加了炮製過的薑、肉桂和木香,稍微輔以升麻製成藥丸。服用了一個月後,病情得到了康復。

5. 經水先期而至有虛實之異

余侄女年甫笄,素體瘦實,喜啖姜蒜,每經行先期而至,脈沉數:此脾胃蘊熱,迫血下行,令其淡飲,食用清涼之物,逾後如期而至。

又:乙酉秋,連都閫嫡母年將五旬,素未舉孕,懷抱鬱結,亦患經水先期而至,頻漏不絕,暈眩發熱,脈見浮革無力。余斷以鬱火凌脾,氣虛不能攝血,作虛熱論,用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耆、續斷、阿膠,少佐升麻,逾旬而瘥。

白話文:

我的侄女剛滿十五歲,她一向身體瘦弱但體質偏實,喜愛吃辛辣的姜蒜。她的月經總是提前來臨,脈象顯示沉數,這表示她的脾胃有積熱,導致血液向下流動加速。我建議她飲食清淡,多吃些清涼的食物。過了一段時間,她的月經就恢復正常的週期了。

再來是乙酉年的秋天,連都閫的嫡母已經接近五十歲,她從未懷孕過,心裡常有鬱悶的情緒。她也遭遇月經提前來臨的問題,而且持續出血不止,還伴有頭暈和發燒,脈象浮革無力。我判斷她是因為鬱悶的情緒引發的內火影響了脾胃功能,再加上氣虛無法控制血液,導致出現虛熱的情況。我開了八珍湯的處方,去掉川芎,加入黃耆、續斷、阿膠,並輔以少量升麻。十天後,她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6. 肝經暴郁吐血

癸未夏,里人馬思才之內年逾五旬。偶因外事忤意,怒火激血上越,日吐數盆,脈洪緩。余投以逍遙散,去白朮加黃連、炒梔、丹皮,四劑即愈。

愚按血症多端:尚有九竅血溢者,有肌膚血溢者,有舌血、齦血、汗血、有顛頂出血者,有從腋胯而滲者,無非火傷經絡,亦當察元氣之虛實施治,不可偏執苦寒之劑也。

昔明醫呂滄洲治一人,偶撥膕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惟尺部如絲,他部皆無。乃以四逆湯,加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瘥。

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長弦。因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適是年歲運當左尺不應,諸醫咸以為腎絕。公曰:「此天和脈,當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俟其胃實,以承氣下之,得利而愈。

若公者,法無偏執,藥隨人投。人知寒藥之治血,而不知其熱劑之回生,非全識也。

再錄立齋方論於後。立齋曰:「愚按劉宗厚先生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故經云:氣主噓之,血主濡之。』又云:『肺朝百脈之氣,脾統諸經之血。』」

氣血為人身之橐籥也。觀此,多因飲食起居、六淫七情失宜,虧損元氣,以致諸經失職,不能司攝。法當調補脾肝之氣,使血各歸其原,諸症自愈矣。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元氣虛弱,假熱之脈也,尤當用甘溫調補脾胃為善。

立齋又云:「古人治血症諸方,多用寒劑。惟上古之人,形病俱實者宜用之。今之患者多屬形病俱虛,治者當求其屬而主之。

「若前症:鬱熱傷肺而衄血者,用黃耆益氣湯;肺氣虛熱,不能攝血而衄者,用四君子加芎、歸、五味;鬱結傷脾而嗽吐血者,用歸脾湯;胃經有熱而嗽吐血者,用犀角地黃湯;胃氣弱而嗽吐血者,用四君子加芎、歸、升麻;腎經虛熱,陰火內動,而咯吐血者,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怒動肝火而見血者,用加味逍遙散;腎涸肝火動而見血者,用六味丸。

「雖曰血得熱而錯經妄行,亦有衛氣虛,不能統攝榮血,而為妄行者,不可不察。以上諸症,皆屬足三陰虧損、虛火內動所作,非外因所致者,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是治本也。其因甚多,不能枚舉,治者當臨症而制宜,庶無誤矣。

「勞嗽見血等症,有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者;亦有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過服生地、天門寒藥,損傷脾胃,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損傷陽氣,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致虛火上炎,真藏為患也。治須補中益氣湯,補脾土以生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乙丑歲,余寓楚時,適有僕婦年逾二旬,每患便血,醫投以藏連丸,隨服隨愈。先是同社一劉友,貌英偉,善屬文,亦病便血,服香連丸,經歲不瘥。飲食如常,抵冬娶親,輟前藥卻愈。次夏患痢,且能健啖,起居不倦。醫者投香連丸之劑,僅四服,至夜發厥而死。惜哉!大都積服寒劑。

白話文:

標題:[肝經暴鬱吐血]

內容:在癸未年的夏天,有一個叫馬思才的人,他的妻子已經五十多歲了。某天,因爲外面的事情讓她感到不滿,怒氣沖天,導致氣血上湧,一天之內就吐了好幾盆的血,脈象顯得洪大而緩。我給她用了逍遙散,去掉白朮,加了黃連炒梔子和丹皮,只用了四劑,病情就得到了改善。我在這裏想說的是,血癥的症狀多種多樣,有的是從九竅出血,有的是從肌膚出血,有的是舌頭、牙齦或者汗液中帶血,有的是從頭頂出血,有的是從腋下或大腿根部滲出。這些都是因爲火氣傷到了經絡,但在治療時,也要看元氣的虛實,不可一味使用寒涼藥物。

以前有位名醫呂滄洲,他治療過一個人,那人不小心弄破了腿上的疥瘡,血流如注,怎麼也止不住。呂醫生見他當時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幾乎沒有任何氣息,只有腳踝的脈象像絲線一樣微弱,其他部位都摸不到脈。於是,他用四逆湯加上荊芥和防風。之後,脈象慢慢恢復,然後他又讓病人服用十全大補湯,只一劑,病情就好了。還有一次,他治療了一個貴客,這個貴客得了三陽合病,脈象長而弦。因爲他在海上航行時被驚嚇,結果吐了一升左右的血,並且伴有脅痛、煩渴和譫語。那一年,根據歲運理論,左側的尺脈不應該有反應,許多醫生都認爲這是腎功能衰竭的表現。但呂醫生說,這其實是天和脈,不用太擔心。於是,他給病人用小柴胡湯,減少人參,加入生地,等到胃實後,再用承氣湯進行瀉下,最終病人康復了。

像呂醫生這樣的醫者,治病不會偏執於某一方法,而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藥物。人們只知道寒藥可以治療血癥,卻不知道熱劑也能救命。再來看看立齋的方論。立齋說,劉宗厚先生曾說過,血液是由水谷精華組成的,它在五臟之間調和,在六腑之間分佈,才能進入脈絡,源源不斷,生生不息。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賴於脾臟,心臟負責統領,肝臟負責接受,肺臟負責宣佈,腎臟負責排泄,滋養全身。因此,身體的血液循環、升降、溼潤、通達都是由這些機制維持的。所以《黃帝內經》說:“氣主噓之,血主濡之”,又說:“肺朝百脈之氣,脾統諸經之血”。氣和血對於人體來說就像鼓風箱一樣重要。

從這裏可以看出,很多疾病的發生往往是因爲飲食和作息不當,或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元氣虧損,使得各個經絡失去正常的功能,無法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治療時,應當調理和補充脾肝之氣,使血液迴歸到正常的循環軌道,各種症狀自然就會緩解。如果出現潮熱、咳嗽且脈象數,這通常是元氣虛弱的表現,看似熱象,實則是虛象。此時,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調補脾胃,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立齋還提到,古代醫生治療血癥的方子,大多采用寒性藥物,這可能適合上古時期體質較強壯的人使用。

然而,現在的患者大多體質虛弱,治療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藥物。比如,因情緒抑鬱導致肺熱而引起鼻出血的,可以使用黃芪益氣湯;肺氣虛弱,無法控制血液導致鼻出血的,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和五味子;因脾胃積鬱導致咳嗽並吐血的,可以使用歸脾湯;胃部有熱導致咳嗽並吐血的,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胃氣虛弱導致咳嗽並吐血的,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和升麻;腎經虛熱,陰火上升導致咳嗽並吐血的,可以使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因憤怒引發肝火導致出血的,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腎功能衰退,肝火上升導致出血的,可以使用六味丸。雖然血液異常通常與熱有關,但也有可能是因爲衛氣虛弱,無法有效控制榮血,導致血液運行異常,這一點不可忽視。

上述的各種症狀都屬於足三陰經的虧損和虛火上升所引起的,而非外部因素導致,適合使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來滋養和恢復其根源,這纔是根本的治療方法。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醫生在治療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調整,避免誤診。立齋還說,勞累引起的咳嗽和出血等症狀,有的是因爲過度勞累,導致元氣受損,內火亂竄,傷害到肺部;有的是因爲過度勞累導致腎水不足,陰火上升,傷害到肺部;有的是因爲過量服用生地、天門冬等寒性藥物,損傷了脾胃,無法產生足夠的肺金,從而無法治癒;有的是因爲誤用黃柏、知母等藥物,損傷了陽氣,無法產生足夠的陰精,從而無法治癒。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因爲脾肺功能下降,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升,影響了生命的根本,治療時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充脾土,以促進肺金的生成,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以增加陰精的生成,否則將難以救治。在乙丑年的某個時候,我住在楚地,遇到一個女僕,她二十多歲,經常出現便血。醫生給她開了藏連丸,她吃後很快就痊癒了。在此之前,我們社區裏有個姓劉的朋友,他外表英俊,擅長寫作,他也患有便血。他服用香連丸,但一年都沒有好轉。他的飲食依然正常,直到冬天結婚後,停止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反而好了。第二年夏天,他得了痢疾,但是胃口很好,生活也沒有感到疲憊。醫生再次給他開香連丸,只吃了四劑,在夜裏他就突然死亡了。真是可惜。大多數情況下,長期服用寒性藥物會逐漸損傷脾臟功能,等到結婚後,精血每日消耗,元氣無法支撐,因此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會倒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這就好比一個國家的滅亡,往往是因爲任用了不稱職的人,要麼是因爲過於剛愎自用的小人導致陽氣喪失,要麼是因爲過於柔順的奸佞儒生導致陰氣敗壞。這種禍患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有其根源的。再說說女性的崩漏等各種症狀,雖然通常認爲是由於血熱導致的異常出血,治療時一般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等藥物,這是古今通用的常規療法。但是,也有不少病例最初是由於過度勞累導致中氣損傷,或者是脾臟本身虛弱,無法控制血液,後來又因爲邪熱迫使血液異常流動。剛開始時,使用上述湯劑幾劑後,如果出血仍然無法止住,那麼應該使用東垣當歸芍藥湯來補血。如果病情拖延日久,導致清氣下陷,那麼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體內的清氣。《黃帝內經》說:“陽密乃固”,先賢們說:“血脫益氣”,這是很好的治療方法。因爲血液虛弱時,必須同時補充氣。血液就像水,氣就像堤壩,堤壩堅固,水就不會橫流,氣穩定,血就不會亂跑,這是自然規律。這個方子以黃芪和白朮爲主,因此效果神奇。

然而,許多醫生並不理解這一原理,他們固守方書,常常使用寒性藥物來傷害脾臟。一旦脾臟功能減弱,如何能夠穩固血液?這是因爲劉守真曾經說過“諸血無寒”,難道他們不知道“諸血無實”嗎?沒有實質性的病變,就不能以無寒論斷。因此,我特別強調並糾正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