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藥性微蘊
3. 黃耆
黃耆白朮人參。此三者雖為補氣之藥。第主治之屬。臟腑之殊。則迥然不同也。本草雖未詳晰。而余請為備列之。蓋耆專主衛氣。白朮主脾胃中州之氣。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合三者兼用。又通益上中下。三焦表裡臟腑諸氣也。何以言耆專主衛氣乎。耆質輕氣薄。色白微黃。
味淡略甘。乃肺脾上中二焦陽分之藥。而主治則固自汗。治虛喘。解肌熱。療癰疽。只此數症。尚須佐以參朮。方能著功。王節齋云: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立齋云:當用補中益氣湯治之。第此湯以耆為君。
參朮為臣。少佐升柴。則獨療沉陷發熱之虛陽。與勞役過度及陽虛自汗者宜之。東垣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陳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吐瀉。怠臥脹滿痞塞。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耆為臣。若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者。當以黃耆為君。
人參為臣。不可執一也。丹溪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張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以上諸說皆言耆為益衛氣之藥。蓋衛氣之疏。總由於胃氣元氣之虛。必兼以參朮而扶胃氣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若舍耆而用參朮。獨補中氣猶可。是治其本也。舍參朮而專用耆。徑塞汗孔。不令疏泄。從理其標。謂能實衛則不可也。丹溪謂黃耆補元氣。此非補元氣。乃補衛氣也。為衛氣升由元氣耳。大凡肥白多汗者元氣便虛。元氣既虛。未有衛氣能獨實者。謂曰。補元氣亦可補元氣即補衛氣也。
如面黑形瘦實者。非元氣實乎。元氣既實。衛氣自然不虛。敢用此而犯實實乎。丹溪格致論言一病者妄自加黃耆。致腹紋已隱脹滿不堪。耆固補物。誤用且能為害。況他藥乎。雖曰耆能止汗。設元氣暴絕。症主亡陽。亦能為力耶。丹溪又治一人無汗者。佐以葛根能令汗泄。則耆又不專止汗耳。
故善用耆者。有汗能止無汗能發。蓋止汗不專一耆。而病汗亦非專衛虛也。若夫白朮則健中氣而益脾胃者也。東垣曰:脾胃虛陳皮白朮補之。脾胃實黃連枳實瀉之。東垣雖以陳皮白朮為補脾。乃施於不甚虛者。陳皮多用。尚能泄氣其虛者。非參不能資益虛之甚者。非佐桂附骨脂勤培土母不能復轉輸生化之。
白話文:
黃耆、白朮、人參這三種藥雖然都是補氣的藥,但它們主要治療的臟腑和功效卻大不相同。雖然古代醫書沒有詳細說明,我將在這裡一一列出它們的區別。黃耆主要補衛氣,白朮主要補脾胃中焦之氣,人參則補益脾腎的元氣。如果三者合用,就能全面補益上、中、下三焦,以及身體內外的各種氣。
為什麼說黃耆主要補衛氣呢?因為黃耆質地輕、氣味薄、顏色白中帶微黃,味道淡而帶一點甘甜,是補肺和脾胃陽氣的藥。它的主要功效是固止自汗、治療虛喘、解除肌肉發熱、治療癰疽等,但這些症狀也需要搭配人參和白朮才能發揮療效。王節齋說,內傷發熱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上升而向下沉降到陰分,形成內熱,屬於陽虛。這種情況下,脈象會呈現大而無力,這是肺脾虛弱的表現。李東垣認為,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這個方子以黃耆為君藥,人參和白朮為臣藥,再搭配少量升麻和柴胡,就能治療虛陽下沉導致的發熱,適合勞累過度和陽虛自汗的人。李東垣還說,《靈樞》記載,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充實皮膚毛髮、滋潤皮膚紋理和掌管毛孔的開合。黃耆能夠補益三焦,充實衛氣,和桂枝的功效類似,只是黃耆的藥性更為甘平而不辛熱。桂枝能疏通血脈、活血並充實衛氣,而黃耆則是以補氣為主。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藥合用,是消除燥熱和肌肉發熱的良藥。脾胃一旦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必須用黃耆來溫養肌肉、滋養皮膚毛髮、充實皮膚紋理,使其不再出汗,從而補益元氣和三焦。陳嘉謨說,人參補中,黃耆實表。內傷脾胃導致發熱、怕冷、嘔吐、腹瀉、精神萎靡、腹脹、胸悶、脈弱等症狀,應該以人參為君藥,黃耆為臣藥;如果是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和陰瘡等情況,則應以黃耆為君藥,人參為臣藥,不能拘泥於一種用法。朱丹溪說,黃耆適合補元氣,體型肥胖、膚色白皙、多汗的人適合服用。如果面色發黑、體型結實而消瘦的人服用,會導致胸悶。應該用三拗湯來疏泄。張元素說,黃耆藥性甘溫純陽,無汗者可以發汗,有汗者可以止汗。以上這些說法都認為黃耆是補益衛氣的藥。衛氣的虛弱,總體是因為胃氣和元氣的虛弱。必須同時用人參和白朮來扶助胃氣和元氣,才能充實衛氣,這是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如果捨棄黃耆而只用人參和白朮,雖然可以補中氣,但只能治其根本。如果捨棄人參和白朮而單用黃耆,直接阻塞汗孔,使其無法疏泄,只能治其表面,說它能充實衛氣是不夠的。朱丹溪說黃耆補元氣,其實它並不是直接補元氣,而是補衛氣,因為衛氣的升發依賴於元氣。一般來說,肥胖白皙、多汗的人,元氣大多虛弱。元氣既然虛弱,衛氣不可能獨自充實。所以說黃耆補元氣,也可以說補元氣就是補衛氣。而面色發黑、體型消瘦而結實的人,他們的元氣並非虛弱。元氣既然充實,衛氣自然不會虛弱,這種情況下再用黃耆,就犯了實證的錯誤。朱丹溪在《格致論》中提到,有一個病人擅自加用黃耆,導致腹部皮膚紋路消失、腹脹難受。可見黃耆雖然是補益藥,但誤用也會造成危害,更何況其他藥物呢?雖然說黃耆能止汗,如果元氣突然耗竭,出現亡陽的危險症狀,它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朱丹溪還曾經用黃耆治療一個無汗的病人,搭配葛根後反而能讓其出汗。可見黃耆並非只能止汗。所以,善用黃耆的醫生,能讓有汗的人止汗,無汗的人發汗。要知道,止汗不只靠黃耆一種藥,有汗也未必是單純的衛氣虛弱。
至於白朮,則是健脾胃、補中氣的藥。李東垣說,脾胃虛弱用陳皮和白朮補益,脾胃實熱用黃連和枳實瀉熱。李東垣雖然用陳皮和白朮補脾,但這是針對不是很虛弱的情況。陳皮用多了,反而會耗氣。對於脾胃非常虛弱的人,必須用人參來補益。如果脾虛到難以轉運和消化食物時,還必須搭配桂枝、附子、補骨脂等藥物來溫補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