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如弦脈
弦脈,其狀端直以長。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體為陽中陰。藏司肝,時屬春,運王木也。《經》云: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戴同父曰:弦而軟者,其病輕;弦而硬者,其病重。純弦為負死脈也。弦緩,平脈也。弦臨土位,克脈也。弦見於秋,反克脈也。
春病無弦,失主脈也。其病主諸瘧、支飲、懸飲、頭痛、鬲痰、寒熱、癥瘕、尺中陰疝、兩足拘攣。右關見弦,胃寒腹疼。若不食者,脈本剋土,必難治。此則大概脈與病符也。又有如弦之脈,本非真弦,而或兼見,而或相類。弦固類細,而細則如絲線之應指。又類緊,而緊則如轉索之不絕為。體既異,
主病亦殊。但緊則為諸痛,依稀若弦之無力耳。弦兼洪為火熾。弦兼滑為內熱。弦兼遲為痼冷。弦不鼓為藏寒。弦兼澀,秋逢為老瘧。弦兼細數,主陰火煎熬,精髓血液日竭,癆瘵垂亡之候也。若諸失血而見弦大,為病進;見弦小,為陰銷。痰清見弦為脾土已敗,真津上溢,非痰也。
又有似瘧,陰陽兩虧,寒熱往來,脈亦見弦。急扶真元,亦有生者。若誤作瘧治,如近歲閩司理王諱猷公所以枉沒於見病治病之舛劑也。大要弦脈而病屬經者,易治;屬腑者,難治;屬藏者,不治。指下細別吉凶,胤列矣。
白話文:
[如弦脈]
弦脈的特徵是端直且長,就像箏弦從中直過一樣,在指尖下挺然而立。在陰陽學說中屬於陽中陰,主要與肝臟有關,時節上對應春季,運行於木。古籍記載,輕虛而滑的脈象是正常的,實滑如同沿着長竿的感覺則代表疾病,而勁急如新張弓弦的脈象則預示死亡。
戴同父曾說,弦而軟的脈象,疾病較輕;弦而硬的脈象,疾病較重。純粹的弦脈則被視爲不祥的脈象。弦脈伴隨緩脈,則爲正常脈象。弦脈出現在土位時,是一種剋制脈象。弦脈在秋季出現,則是被剋制的脈象。
如果在春季生病而沒有出現弦脈,這是失去主脈的表現。這種脈象主控各種瘧疾、支飲、懸飲、頭痛、膈痰、寒熱、症瘕、尺中陰疝、兩足拘攣等症狀。如果右關出現弦脈,則可能代表胃寒腹疼。如果病人無法進食,脈象原本就剋制土,則治療難度極大。這是一般情況下脈象與病症的對應關係。
但是,還有一種看似弦脈的脈象,並非真正的弦脈,可能是與其他脈象同時出現,或者只是類似弦脈。弦脈雖然類似細脈,但細脈則如同絲線般細微。弦脈又類似緊脈,但緊脈則像不斷轉動的繩索。因爲體徵不同,主控的病症也會有所不同。緊脈主控各種疼痛,類似於弦脈,但力度較小。弦脈伴隨洪脈代表火熾,弦脈伴隨滑脈代表內熱,弦脈伴隨遲脈代表痼冷,弦脈不鼓動代表髒寒。弦脈伴隨澀脈在秋天出現代表老瘧,弦脈伴隨細數脈代表陰火煎熬,精髓血液日漸枯竭,是癆瘵垂亡的徵兆。如果各種失血病症出現弦大脈象,代表病情惡化,而出現弦小脈象則代表陰消。如果痰清而出現弦脈,則代表脾土已敗,真津上溢,這不是痰。
還有類似瘧疾的情況,陰陽兩虧,寒熱往來,脈象也會出現弦脈。這時應緊急扶正真元,還是有可能恢復的。如果誤診爲瘧疾並按照瘧疾治療,就像近幾年閩司理王諱猷公因錯誤治療而枉死的例子。總的來說,弦脈病症屬於經絡的,容易治療;屬於腑的,難以治療;屬於髒的,則無法治療。通過仔細辨別脈象下的細節,可以預測吉凶。
2. 濡弱微細四種相類
濡脈極軟。如水面浮綿。輕診則得。重按無有。弱脈極軟。重按乃得。輕診無有。脈學雲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又云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
此四脈者雖形體不一。大較皆陰陽兩虧。病從內得。或失精亡血。或泄汗傷濕。或氣促心驚。或虛脹消癉。或筋骨痿痹。老弱久病見之順。少年春夏見之逆。治法皆宜調營益氣。填精補髓。固脾健胃急施拯救。方得全生。凡診此脈。須察胃氣多少。預示吉凶。庶不召謗。
白話文:
【濡弱微細四種脈象相似】
濡脈非常柔軟,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棉絮,輕輕地診斷就能感知到,但用力按壓反而摸不到。弱脈也是極度柔和,必須要用力按壓才能觸及,輕輕觸碰是感覺不到的。在脈學中有這樣的描述:浮在表面且細膩如綿的是濡脈;深藏於下且細膩如綿的是弱脈;浮在表面且極為細微、幾乎要斷絕的是微脈;深藏於下且極為細微、但始終未斷的是細脈。又有一種說法是,輕診就能看到,但重按時似乎要斷絕的就是微脈;脈動細如線,但始終存在的就是細脈。張仲景曾說過,脈象若像湯面上的油脂般閃爍不定,這表示陽氣微弱;若脈象纏繞如蠶絲般細微,這表示陰氣正在衰退。
這四種脈象雖然形態各異,但大致上都表示陰陽兩虛,病症多源自於體內。可能是精血流失,或是大量出汗導致濕氣傷身,或是氣短心悸,或是虛弱腫脹,或是消耗性疾病,或是筋骨萎縮和痺痛。對於老年人和長期病患者來說,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年輕人或是在春夏季節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身體狀況不佳。治療方法應著重於調理營養、增強氣力、滋補精髓、補充骨髓、鞏固脾胃、增強胃功能,並盡快進行救治,這樣才能挽救生命。在診斷這些脈象時,必須要評估患者胃氣的多少,並預測病情的吉凶,這樣才能避免誤診引發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