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岐救正論》~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奇經八脈
李瀕湖曰: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乎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
白話文:
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是經脈,旁行的是絡脈。經脈共有十二條,分別是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絡脈共有十五條,每條經脈都有一條別絡,脾經還有一條大絡,加上任脈和督脈,總共十五條。這二十七條經脈氣血相連,上下流動,像泉水一樣不斷流淌,像日月一樣周而復始,永不停歇。陰脈流注五臟,陽脈流注六腑,陰陽相互貫通,就像圓環沒有起點和終點,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經脈流溢的氣血會進入奇經八脈,互相灌溉滋養,溫暖臟腑,濡養肌膚。奇經八脈不受十二正經的制約,沒有表裡配合,所以稱為奇經。正經好比溝渠,奇經好比湖澤,當正經氣血旺盛時,就會溢流到奇經,就像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流漫過,匯入湖澤一樣。這是《靈樞》未曾闡述的奧秘。
八脈載在群書。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云。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繇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繇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
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捷蹺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
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白話文:
八脈載在群書,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云。
八脈的記載散落在許多書籍中,但卻很少有人能深入理解。醫生們不知曉八脈,就無法透徹地探究疾病的根源;道家修煉者也同樣不知曉八脈,就難以安穩地煉丹修道。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
奇經八脈分別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沖脈、任脈、督脈、帶脈。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繇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繇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陽維脈起於所有陽經交匯之處,從外踝向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所有陰經交匯之處,從內踝向上行於營分。兩脈如同身體的綱維,將全身各部分連接起來。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捷蹺也。
陽蹺脈起於腳跟,沿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內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兩脈像身體的樞紐,讓身體各部位靈活運轉。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背部向上行於身體後側,統領所有陽經,故稱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行於身體前側,承載所有陰經,故稱陰脈之海。
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衝脈起於會陰,沿著臍旁向上行,衝擊於上,為所有經脈的交匯點,故稱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
帶脈橫繞於腰間,形狀如同束帶,將所有經脈約束在一起。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所以陽維脈主宰著身體的外表,陰維脈主宰著身體的內裡,如同天地乾坤。陽蹺脈主宰著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陰蹺脈主宰著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如同東西方位。督脈主宰著身體後部的陽氣,任脈和衝脈主宰著身體前部的陰氣,如同南北方向。帶脈橫向約束著所有經脈,如同六合空間。
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脈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所以,醫生如果能通曉八脈,就能夠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的精髓。
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妙竅得矣。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恍惚狐疑不省必當猶豫而兩心也。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
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風死。若恍惚亡人為禍也。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疾。尺寸脈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病寒疝也。難經曰:奇經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
白話文:
懂得八脈,就能明白龍虎升降、玄牝幽微的奧妙。兩手脈浮著都有陽氣,沉著都有陰氣,陰陽都充實旺盛,這是沖脈和督脈。沖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通道,當它們主導時,十二經脈就不再會集中在寸口脈上,人會變得恍惚狐疑、神志不清,猶豫不決、心緒不寧。兩手陽脈浮著細小微弱,綿綿不斷難以察覺,陰脈也是細小綿綿,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此人曾受過病鬼、魅鬼、風病、死症的侵襲,恍惚如亡魂,帶來禍患。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著,直上直下,這是督脈,腰背僵直,無法彎曲,成年人會得癲狂病,小孩會得風癇病。寸口脈和尺脈都牢固,直上直下,這是沖脈,胸中有病,寒疝也。難經說:奇經脈生病會怎樣呢?陽維脈維護著陽氣,陰維脈維護著陰氣,陰陽不能互相維護,就會感到失落沮喪。
溶溶不能自收。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任脈之為病。其內若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奇經脈之為病也。
白話文:
如果水溶解了無法自行收縮,就是陰蹺經病變;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就是陽蹺經病變;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就是衝脈病變;逆氣上衝,肚子絞痛,就是督脈病變;脊背僵硬,四肢厥冷,就是任脈病變;內臟像是打結,男性就會得七疝,女性就會得瘕聚;帶脈病變,肚子脹滿腰部痠軟,像是坐在水中;陽維經病變,就會感到寒冷發熱;陰維經病變,就會心痛。這些都是奇經八脈病變的徵兆。
2. 舉脈訣悖經之非
愚按宋妄男子高陽生者胃竊叔和。偽創脈訣。庸鄙差謬。大乖經旨。俗醫習誦。遵為法程。終日呫嗶。益增聾聵。雖閱多病。歷多壽。虛實不識。生死無如。脈理竟昧。誤世非淺。獨奈相承膠固難拔。若肯回心翻悟。棄邪歸正。依憑內經脈經正法特究虛實洞明。生死病必識脈治。
必求本軒岐微蘊再彰。今日天下之幸。萬世之慶也。今舉其非者於後。脈經以浮脈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訣乃謂尋之如太過。據此乃浮兼洪緊實之。象豈浮之體乎。謬一也。又脈經以沉脈謂重按至筋骨乃得。脈訣乃謂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豈知沉尚兼遲數洪細而誤。指爛綿之弱脈為沉之。
白話文:
我認為宋朝男子高陽生的「脈訣」錯誤百出,完全違背了經書的本意。一些庸醫只會死記硬背,將其奉為圭臬,整天胡言亂語,反而更加固執己見,即使看過很多病人,也活過很多年,依然無法辨別虛實,生死無門,完全不懂脈理,誤導世人,罪過不淺。只可惜這種錯誤觀念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根除。如果他們肯放下成見,回歸正道,依循《內經》和《脈經》的正確方法深入研究虛實,就能明辨生死,掌握治病的脈絡。
我希望能讓岐黃醫術的精華再次展現,這是天下人的福氣,也是後世的慶幸。以下舉出「脈訣」的幾個錯誤:
《脈經》認為浮脈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而「脈訣」則說「尋之如太過」,這顯然是將浮脈與洪脈、緊脈、實脈混淆了,完全不符合浮脈的特性,這是第一個錯誤。
另外,《脈經》認為沉脈是「重按至筋骨乃得」,而「脈訣」卻說「緩度三關,狀如爛綿」,這根本是將遲脈、數脈、洪脈、細脈誤認為沉脈,將弱脈比喻為沉脈,更是大錯特錯。
體謬二也。又脈經以遲脈謂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訣乃謂重手乃得。又曰隱隱曰狀且難。是又混遲而為沉。為澀矣。豈遲之體乎謬三也。又脈經以數為綱領正脈。脈訣妄立七表八里。名目而遺數脈只歌於九道。謬四也。又脈經以滑脈往來流利。如珠應指。脈訣乃云按之即伏。
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曰不進不退此。政內經所云。皮膚著脈不往來者死。是豈滑之體乎。謬四也。又脈經以澀脈為往來難細遲短散。脈訣乃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悖經甚矣。謬五也。又脈經以虛脈為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
脈訣乃謂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此為浮脈。豈虛之體乎。謬六也。又脈經以實脈為浮沉皆得。愊愊應指。脈訣乃言如繩應指來。又言證為小便不禁。是認脈為緊脈而證為虛寒之證妄甚矣。謬七也。又脈經以洪脈為指下極大。宜於夏。脈訣乃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
白話文:
身體的病理有兩種。脈經中提到遲脈,認為一息脈搏跳動三次,來去極為緩慢。脈訣卻說要用力按壓才能摸到脈搏,還說脈搏隱隱約約,很難感覺。這就混淆了遲脈與沉脈,認為遲脈就是沉脈,就是澀脈,這是不對的,這是第三種錯誤。
脈經中以數脈作為脈象的主導,是正脈。脈訣卻胡亂設立了七表八里,只是給脈象起了名稱,卻忽略了數脈,只在九道脈歌中提到,這是第四種錯誤。
脈經中提到滑脈,認為脈搏往來流利,像珠子在手指上滾動。脈訣卻說按下去就消失,三關就像珠子一樣,既不前進也不後退。這就沒有區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說不進不退,這正符合內經中所說的「皮膚著脈不往來者死」,這怎麼能是滑脈的表現呢?這是第五種錯誤。
脈經中提到澀脈,認為脈搏往來困難,細小、遲緩、短促、散亂。脈訣卻說手指往下摸時感覺像是存在,但往上抬起來就沒有了。這與脈經完全相悖,這是第六種錯誤。
脈經中提到虛脈,認為脈搏遲緩、大而軟,按壓時沒有力量,手指按下去有豁豁然的空洞感。脈訣卻說摸起來不夠飽滿,抬起來時卻有餘力,這屬於浮脈,怎麼能是虛脈的表現呢?這是第七種錯誤。
脈經中提到實脈,認為脈搏浮沉皆可,有力地跳動,脈象明顯。脈訣卻說像繩子一樣跳動,還說症狀是小便不禁。這是把實脈當成了緊脈,把症狀當成了虛寒的表現,實在是荒謬至極。這是第八種錯誤。
脈經中提到洪脈,認為脈搏在手指下非常大,適合夏季。脈訣卻說適合季夏,還說秋季冬季要發汗通腸。
俱非所宜。獨不聞有舍時從症乎。謬八也。又脈經以緊脈為數如切繩。脈訣乃云寥寥入尺來。是令脈將倒行耳。謬九也。又脈經以芤脈中央空。兩邊實。病主失血。脈訣乃謂兩頭有。中間無是脈從中而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血症何反誤世不小謬十也。又脈經以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
脈訣乃云為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症。支離枉誕謬十一也。又脈經以弦脈如張弓弦。脈訣乃云脈緊狀繩牽。時時帶數。此又混緊數為弦大失。弦體矣。謬十二也。又脈經以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訣乃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又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
白話文:
這些說法都不合適。難道沒聽說過「舍時從症」嗎?真是錯誤。又,《脈經》說緊脈像切繩一樣,而《脈訣》卻說脈像一根細繩,快要倒著走了,真是錯誤。還有,《脈經》說芤脈中間空,兩邊實,病人失血,而《脈訣》卻說兩頭有,中間無,脈從中間斷掉了,又說主淋瀝氣入小腸,跟失血症完全相反,誤導世人,錯誤之極。再者,《脈經》說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而《脈訣》卻說為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症,真是胡說八道。另外,《脈經》說弦脈像張弓的弦,而《脈訣》卻說脈緊像繩子拉著,時時帶數,把緊數混淆成弦,錯得太離譜了。又,《脈經》說牢脈像沉像伏,實大而長,微弦,而《脈訣》卻說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又說脈入皮膚辨息難,還說牢脈是死脈。
皆舛妄害理。謬十三也。又脈經以濡脈極軟而浮細如綿。按之無有。脈訣乃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又以微脈為濡。謬十四也。又脈經以弱脈為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脈訣乃言輕手乃得。是又以濡為弱。謬十五也。又脈經以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脈訣乃謂往來極微。
與經大乖謬。十六也。又脈經以伏脈為重按著骨。指下才動。而脈訣乃云尋之似有。定息全無。謬十七也。又脈經以動脈為見於關上下。厥厥動搖。脈訣乃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譫妄。謬十八也。又脈經以促脈為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白話文:
這些論述都荒謬違背道理,謬誤之處共計十三項。
再者,《脈經》認為濡脈極其柔軟,浮在表面,細如綿線,按之無物。而《脈訣》卻說按之似有物,舉之則無,這就矛盾了,是為第十四項謬誤。
又,《脈經》將微脈視為濡脈,這又是第十五項謬誤。
此外,《脈經》認為弱脈極其柔軟,沉於深處,細如髮絲,按之方能觸及,舉之則無物。而《脈訣》卻說輕輕按壓就能觸及,這又將濡脈與弱脈混淆了。
《脈經》認為細脈比微脈更細小,但始終存在,細直而柔軟。《脈訣》卻說來回極為微弱,這與《脈經》大相矛盾,是為第十六項謬誤。
再者,《脈經》認為伏脈按壓至骨頭,指下才微微跳動。《脈訣》卻說尋之似有,靜止時全無,這又是第十七項謬誤。
又,《脈經》認為動脈出現在關上下,忽而跳動,忽而搖晃。《脈訣》卻說尋之似有,舉之則無,不離其位,不來不往,三關沉沉,含糊不清,這是荒謬無稽之談,是為第十八項謬誤。
最後,《脈經》認為促脈來去頻繁,一止復來。
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謬十九也。又脈經以結脈為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乃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此與結何干。謬二十也。又脈經與仲景以動為陽。脈訣之九道。則以動為陰。謬二十一也。又仲景以弦為陰。脈訣之七表。則以弦為陽。謬二十二也。又內經難經仲景脈經。
皆以脈從陰陽對待而言。而脈訣則妄創七表八里九道之詭名夫以表言之。則實脈非表也。以裡言之則遲。脈非里也。而道更不知為何道也。謬二十三也。以上二十三謬。舉世習熟。無有覺其非者。茲特以經為案。以悖經為斷。切有賴於同志之士焉。謹再考證諸書以悉其謬。晦庵朱夫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
白話文:
脈訣的記載說脈象並居寸口,卻不言其停留的時間,這就錯了。脈經以結脈為往來緩慢,停一下再回來,脈訣卻說脈象或來或去,聚集後又返回,這與結脈有什麼關係呢?也錯了。再者,脈經和仲景都認為動脈為陽,而脈訣的九道脈象卻認為動脈為陰,錯了。仲景認為弦脈為陰,脈訣的七表脈象卻認為弦脈為陽,也錯了。內經、難經、仲景、脈經,都是以陰陽對待的角度來論述脈象,而脈訣卻妄造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奇怪的名稱。如果以表來講,實脈就不是表;如果以裡來講,遲脈就不是裡,而道更不知道是什麼道了。以上二十三種錯誤,世人習以為常,沒有人意識到它們不對。我特地以經文為依據,以背離經文為標準來判斷,希望同道中人能夠明白。我再次考證了各個書籍,以了解它們的錯誤。晦庵朱夫子說:古人觀察脈象的方法並非只有一種。
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俗傳脈訣。辭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託以便習肄爾。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
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
白話文:
現在只有遵循寸關尺的診脈方法才是正確的。民間流傳的脈訣,語言粗俗淺陋,不是王叔和的著作。東陽柳貫說:王叔和所著的《脈經》十卷,是醫家必讀的經典。現在脈訣廣為流傳,都被認為是叔和所作,殊不知叔和是西晉時期的人,當時並沒有脈訣歌訣。這其實是宋朝中期的偽造,為了方便學習而已。河東王世相說:診脈的方法,精妙之處很難完全掌握。軒岐醫學深奧難懂,越人王叔和撰寫了《難經》和《脈經》,但仍未完全道出其精髓。五代時期的高陽生寫了《脈訣》,假借叔和之名,內容多有矛盾,語言粗俗,又被人胡亂註解。世俗醫家傳來傳去,卻茫然無所適從,不過是為了糊口而已,對於診視病人又有什麼益處呢?雲間錢溥說: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所著的《脈經》,其內容可遵循不可更改。後來出現假托叔和的《脈訣》,導致醫學理論越來越薄弱。因為叔和受到世人的敬重,所以才借他的名義流傳開來。
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繇此而誤之也。攖寧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以對待而為名象也。高陽生七表八里九道。益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
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里。何拘於七八九哉。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以教學者。雖似捷徑。然必繇博反約。然後能入脈妙。若以此自足亦畫矣。朱丹溪曰氣口者脈之要會。
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醫。誦高陽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不殺人也幾希。
白話文:
然而醫術尚淺,未必不會因此而犯錯。
攖寧滑壽說:「脈的陰陽表裡,是以對待的方式來命名和比喻。」高陽生提出七表八里九道,說法過於刻板。想要追求脈象的明朗,反而讓脈象變得晦澀。
金陵戴起宗說:「脈象不能以表裡來命名。」軒岐越人叔和,都未曾談論過表裡。脈訣竊取叔和的名義,而建立七表八里九道,讓世人產生很大的誤解。
脈象的變化,源於陰陽的變化,只需以陰陽對待的方式來說明,各從其類,又何必拘泥於一浮二芤的順序,而分為七八九的名字呢?
總之,凡是浮現的脈象,都屬於表;凡是沉沒的脈象,都屬於里,何必拘泥於七八九呢?
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領,用來教授學生,雖然看起來是捷徑,但一定要從博學反推精要,才能真正掌握脈象的奧妙。如果只以此為滿足,就會陷入淺薄的境界。
朱丹溪說:「氣口是脈象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