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元朝醫學大家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翁,因其晚年隱居浙江義烏赤岸鎮的丹溪旁而得名。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丹溪以其獨樹一幟的學術思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滋陰派」的創立,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著述豐厚,《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皆為後世所重。然而,在這些廣為流傳的著作之外,還有一部曾深藏不露、幾經輾轉方得重見天日的臨床醫學寶典,便是這部《丹溪手鏡》。
根據天啟元年(1621年)冬孟之吉的序文所載,相較於《心法》(應為《丹溪心法》,由其門人所集),《丹溪手鏡》是先生「所秘惜,左右行遊,常挾與俱,不輕以示人」的珍貴手稿。它並非是門人對其學術思想的整理,而是先生本人隨身攜帶、用於臨床實踐的「手鏡」——意即隨時可查閱、作為診斷治療參照的工具書。這層意義使得《丹溪手鏡》不僅承載了丹溪的學術精髓,更折射出其臨床思維的直接面貌。此書在元末寫成後,竟在其後裔中秘不外傳,歷經三百年,直到天啟初年,方由義烏知縣吳公偶然從其後裔手中得之,並在學博陳先生、醫官丁承祖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刊刻廣傳,結束了其「殆非人間有也」的傳聞狀態。這段傳奇般的流傳經歷,本身就為《丹溪手鏡》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並凸顯了其得傳之不易及珍貴價值。序文作者更是感嘆,歷經三百年未行的書,竟在一日之間得以流傳;五年未得的書,一日之間得以入手,認為這是朱丹溪先生之靈與後世讀者之靈的相互啟發,使得這部「幾乎墜落」的經典得以延續。
《丹溪手鏡》全書共計十卷,內容綱目清晰,分為「內景」、「外景」、「婦人」、「小兒」、「雜病」五大類。這種分類方式體現了當時醫學已逐漸走向分科,也使得此書內容涵蓋了中醫臨床幾乎所有的主要領域,是一部相當全面的臨床指導用書。其結構嚴謹,條理分明,旨在為醫者提供一本隨時可用的診斷治療「手鏡」。
「內景」部分,是丹溪學術思想的核心體現之一。如書中提及,此卷深入探討了「陰陽相薄」、「陰陽相爭」、「陰陽相勝」等病理學觀點。這不僅僅是對《內經》陰陽理論的繼承,更結合了丹溪對臨床實際的觀察和體悟。在「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思想指導下,丹溪強調因津液虧耗、精血不足等導致的「陰虛」狀態是許多慢性疾病和雜病的根源。他提出的病理觀點,如「陰陽相薄」可能指陰陽之間互相損耗,「陰陽相爭」可能指邪氣與正氣、或陰陽自身內部失去平衡而激烈抗爭,「陰陽相勝」則指一方過盛壓制另一方,這些都為理解複雜疾病的病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基於這些病理觀點,丹溪在「內景」中必然會闡述其著名的「滋陰降火」、「補益脾腎」等治療原則和方藥,以調節陰陽平衡,扶助正氣。
「外景」部分涵蓋了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儘管丹溪以內科見長,但他對外科也有深入研究,並將內外科視為一體。此卷內容豐富,涉及瘡瘍、腫毒、骨傷等各種外科病證。書中對這些疾病的診斷方法應有詳盡的論述,並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手段,可能包括藥物內服、外敷,甚至針灸、手術等傳統外科療法。正如書本介紹所言,其中的許多方法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這表明丹溪的外科思想和技術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並非止於理論空談。
「婦人」與「小兒」是中醫學中極為重要的兩個專科。《丹溪手鏡》將其獨立分卷,顯示了對這兩類人群疾病特殊性的重視。婦女有其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生理週期(經、帶、胎、產),疾病表現複雜多樣。丹溪在「婦人」卷中對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進行了詳細論述,並提出了「一些具有開創性的觀點」。考慮到丹溪對「陰虛」的重視,他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很可能強調滋養陰血、調攝衝任,尤其對月經不調、不孕、更年期綜合徵等與陰血虧耗相關的疾病有獨到見解。其開創性觀點可能體現在對某些婦科病機的全新認識,或提出了獨具療效的方藥和治療策略。
「小兒」疾病的診斷治療更為困難,因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異於成人,有所謂「稚陰稚陽」、「形氣未充」等特點,且難以詳細表達病情。丹溪在「小兒」卷中詳細論述了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並提出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法」。這部分內容可能涵蓋了小兒發熱、咳嗽、驚風、疳積等疾病。丹溪對小兒的治療可能傾向於顧護脾胃、輕靈透達,避免峻猛之藥,體現了兒科「寧可輕於小試,不可重而誤之」的原則。他提出的方法至今仍具實用價值,證明其對小兒生理病理的深刻認識和臨床經驗的豐富。
「雜病」部分則包羅萬象,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以外的各種病症,或是涉及多個系統的複雜疾病。這部分內容最能體現丹溪作為一代宗師的廣博學識和臨床應變能力。他對各種雜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許多方法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這可能包括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各種疾病,以及一些傳染病或地方病。在雜病治療中,丹溪的「滋陰降火」、「補益脾腎」思想會被靈活運用,同時也會結合其他學派的優勢,如清熱解毒、化濕祛痰等,展現其「會而通之,神而明之」的綜合能力。
從提供的書本內容節選,我們可以一窺《丹溪手鏡》的寫作風格和部分內容。序文詳細記載了本書的來歷,特別強調了其「秘傳」和「手鏡」的性質,以及與丹溪其他著作的關係,將本書定位為先生臨床經驗的直接記錄。其敘述的傳奇經歷,增加了本書的歷史厚重感。
「醫家源流」一章,在許多醫學著作中作為開篇,旨在梳理學術脈絡,確立自身在醫學史上的位置。《丹溪手鏡》中的這部分內容,從神農、黃帝的創始追溯到漢代張仲景、王叔和,再到唐代孫思邈、王燾,宋代錢乙、許叔微等,直至金元四大家。這章節不僅僅是歷史回顧,更重要的是作者(或編者)藉此闡明丹溪學術思想的淵源。它強調了丹溪繼承了《內經》、《難經》的精髓,又融匯了宋代錢乙對臟腑辨證的發展,特別是金元時期劉守真「主攻」與李明之(李杲)「主補」兩大學派的優勢,最終形成其「會而通之,神而明之」的獨特體系。這部分內容清楚地將丹溪定位為集大成者,是中醫學術發展正脈的繼承者與開拓者,為讀者理解丹溪思想奠定了歷史和學術基礎。
「評脈」作為開篇實質內容,是診斷學的基礎。提供的節選展示了本書在脈診方面的具體指導。它從最基本的平脈標準(男女左右手尺脈差異)講起,進而論述不同脈象(虛寒、搏手、兩手相似、澀大、滑、沉遲、微緊、大小、短小、不見、實等)所代表的病證和病機(虛寒、寒涼、胃虛、元氣不及、寒中、實虛、熱寒、陰盛陽微、陽不足、食塞等),甚至直接給出了治療建議(不可損氣、不可益氣、當吐之、當從陰引陽、宜姜附、不至發汗、不至利小便)。這種以具體脈象對應病機和治法的寫作方式,正是「手鏡」性質的體現——直接、實用,旨在為臨床醫者提供立竿見影的參考。例如,「脈滑,關以上見為大熱;關以下見為大寒」的論述,雖然其病機解釋「水並於上,從火化;火併於下,從水化」似乎較為獨特,但其直接聯繫脈象與寒熱證候,提供了快速診斷的依據。又如「兩尺脈虛為寒,宜姜附」,直接將脈象與溫補藥物聯繫,體現了實用性。這些細節揭示了《丹溪手鏡》不僅有宏大的理論框架,更有紮實細緻的臨床操作指南。
綜合而言,《丹溪手鏡》是一部集朱震亨畢生臨床經驗與學術思想大成的著作。它不僅繼承了《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精髓,融匯了金元時期各家學說的優勢,更凝結了丹溪基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指導下的獨特病機認識和治療體系。其內容涵蓋內、外、婦、兒、雜各科,提供了從病理觀點到具體脈診、診斷、治療的全面指導。相較於其其他著作,《丹溪手鏡》作為丹溪本人「秘惜」並「挾與俱」的「手鏡」,更可能包含了其最為寶貴、最為直接、最為實用的臨床智慧和經驗。其歷經數百年秘藏、後得以重見天日的傳奇經歷,更使其價值倍增。
《丹溪手鏡》對後世醫學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書本介紹所言,明代的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對《丹溪手鏡》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引用了大量內容,這表明丹溪在藥物應用和方劑學上的見解對本草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清代的溫病大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也高度評價並引用了本書內容,這或許說明丹溪對溫熱病或涉及陰液虧損的病機論述,為溫病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鑑。而現代醫學家吳階平在《中醫內科學》中仍引用其內容,則強有力地證明了《丹溪手鏡》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價值跨越時代,至今仍是中醫內科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參考。
《丹溪手鏡》不僅是一部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經典著作,更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臨床實用寶典。它以其清晰的結構、詳實的內容、獨特的病理觀點和實用的治療方法,為歷代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也為後人學習和研究朱震亨醫學思想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實的文獻依據。它的重見天日,是中醫學術史上的幸事,無疑是朱丹溪留給後世寶貴的醫學遺產。深入研讀《丹溪手鏡》,對於理解金元醫學的發展,掌握丹溪學派的精髓,提升臨床診斷治療水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序 (1)
序 (2)
醫家源流 (1)
醫家源流 (2)
卷之上 (1)
卷之上 (2)
卷之上 (3)
卷之上 (4)
卷之上 (5)
卷之上 (6)
卷之上 (7)
卷之上 (8)
卷之上 (9)
卷之上 (10)
卷之上 (11)
卷之上 (12)
卷之上 (13)
卷之上 (14)
卷之上 (15)
卷之上 (16)
卷之上 (17)
卷之上 (18)
卷之上 (19)
卷之上 (20)
卷之上 (21)
卷之上 (22)
卷之上 (23)
卷之上 (24)
卷之上 (25)
卷之上 (26)
卷之上 (27)
卷之上 (28)
卷之中 (1)
- 卷之中
- 傷寒方論(一)
- 瘧(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腳氣(十九)
- 歷節風(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霍亂(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瀉(二十六)
- 小便淋閉(二十七)
- 目泣淚目黃(三十四)
- 眩暈(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卷之中 (2)
- 傷寒方論(一)
- 麻木(十二)
- 痛風(十三)
- 破傷風(十四)
- 厲風(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風(十七)
- 中風(十八)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下利(二十五)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結燥便閉(腎臟風附二十九)
- 頭痛(三十)
- 心腹痛(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