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5)
卷之上 (5)
1. 六經(十)
太陽,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脈尺寸俱浮。若陽浮而陰弱,為中風自汗;若骨節疼而喘,脈浮緊,為中寒;或者下之太早,陽發為結胸,陰發為痞氣。不渴,小便清,知邪氣未入,本禁利小便。下後脈促,為陽勝陰,故不作結胸,為欲解。脈緊,邪傳少陰,令人咽痛。脈弦,邪傳少陽,令人脅拘急。脈細數,為邪未傳裡而傷氣也。脈沉緊,邪傳陽明,為裡實,必欲嘔也。脈沉滑,傳於腸胃,協熱利也。脈浮滑,為氣勝血虛,必下血也。
陽明,身熱目疼,鼻乾,不得眠,尺寸脈長,若能食,名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熱傳裡也);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仍在表也);若下之腹滿小便難也;若不能食,名中寒。小便不利(寒則津液不化),手足自汗,此欲作固瘕(寒氣結積),攻其熱則噦,乃胃中虛冷故也。陽明反無汗,小便自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冷,必苦頭痛(寒邪發於外也)。陽明但頭眩不惡寒(風氣攻內也),能食(風也),而咳必咽痛(胃也),此風氣攻於內也。又嘔多未入府也,雖有陽明症,不可攻,攻之心下滿硬(邪氣消滅尚淺);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正氣脫也)。陽明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雖脈遲,此外欲解,可攻裡也,大便硬者,承氣主之;不硬者,不可攻之。陽明自汗,禁發汗;小便自利,禁利小便,為重亡津液也。
白話文:
太陽經:如果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背部僵硬,脈搏浮現,這可能是中風,伴有自汗。如果骨骼疼痛且有喘息,脈搏浮緊,這可能是中寒。如果過早使用下法,可能導致陽氣凝結形成結胸或陰氣凝結形成痞氣。若沒有口渴,尿液清澈,表示邪氣尚未深入,應避免過度利尿。使用下法後脈搏加速,表示陽氣勝過陰氣,病情正在緩解。脈搏緊張,表示邪氣傳至少陰,使人喉嚨疼痛。脈搏弦緊,表示邪氣傳至少陽,使人脹痛。脈搏細數,表示邪氣未進入內部但傷害了氣血。脈搏沈緊,表示邪氣傳至陽明,為內部實症,必然會嘔吐。脈搏沈滑,表示邪氣傳至腸胃,引起協同熱性的瀉下。脈搏浮滑,表示氣血失調,必然會下血。
陽明經:出現身體發熱、眼疼、鼻乾、難以入眠,脈搏長,若能吃飯,這是中風的表現。口苦、咽乾、腹脹、微喘,表示熱邪已經進入內部;發熱、畏寒,脈搏浮緊,表示病情仍處於外部。如果被下藥,可能會出現腹脹、小便困難。如果不能吃飯,這是中寒的表現。小便不利,手腳自行出汗,這是寒氣結聚的跡象,攻擊熱邪會使胃部出現異常反饋,這是因為胃部虛冷造成的。陽明經的症狀即使有汗但不畏寒,身體沈重,呼吸困難,腹脹且喘息,有潮熱現象,即使脈搏遲緩,但外部病狀正在緩解,可以攻擊內部。大便硬結時,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不硬結,則不應進行攻擊。陽明經有自汗,禁止使用發汗法;小便自行流暢,禁止過度利尿,以免損失體液。
少陽,胸脅痛而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尺寸脈弦,禁下、禁汗、禁利小便,治宜和解。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吐則氣虛,下則血虛,邪在半表半裡故也。若脈弦細者,邪漸傳裡也,不可汗,汗之則譫語,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陰,腹滿咽乾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時腹自痛,尺寸脈沉細,(自利不渴寒也,當溫之,四逆也。)若下之,必作痞,若頭痛(風也)四肢(風淫未入)陽微(表邪少也)陰澀(里和也)而長(陽也,以陰得陽則解)者為欲愈,名曰中風,脈浮者可汗,宜桂枝。太陰禁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表邪乘虛傳太陰也)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若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亦宜減之。脈弱者,胃氣尚弱易動利也。
白話文:
少陽症狀為胸脅疼痛且耳聾、口苦、舌乾,伴隨寒熱交替發作和嘔吐,脈象弦細。治療應以和解為主,禁瀉下、禁發汗、禁利小便。耳聾目赤、胸悶煩躁,不可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心悸驚恐,嘔吐會導致氣虛,瀉下會導致血虛,這是因為病邪位於半表半裡所致。若脈象弦細,表示病邪逐漸傳入裡,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調胃承氣湯可以治療。
太陰症狀為腹脹、咽乾、嘔吐、食慾不振、腹瀉不渴,偶爾腹部自發疼痛,脈象沉細。(腹瀉不渴屬於寒症,應溫陽治療,屬於四逆證。)若瀉下,必會形成痞塊。若頭痛(屬風邪)、四肢(風邪未入)陽氣微弱(表邪少)、陰氣澀滯(裡邪和解)、且持續時間長(屬陽氣,陰氣得陽氣則解)則預示病情好轉,稱為中風,脈象浮者可發汗,宜用桂枝。太陰病禁瀉下。若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誤用瀉下藥,導致腹脹且持續疼痛(表邪乘虛傳入太陰),屬於太陰證,可用桂枝加芍藥治療。若腹部脹痛非常嚴重,可用桂枝加大黃治療。若脈象虛弱,患者持續腹瀉,若需使用大黃芍藥,也應適當減量。脈象虛弱者,胃氣尚虛弱,容易導致腹瀉。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或口中和而惡寒,尺寸脈沉,始得之反發熱(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熱者邪在表也,)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若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汗之亡陽,裡虛故也。尺弱澀,復不可下,虛也。若脈緊(緊寒也)至七八日(傳經時也)自下利,脈暴微(寒氣得泄)手足反溫,脈緊反去(陽氣緩,寒氣去也)者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愈。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寒極而陰勝也),手足溫,陽氣復者,可治。若惡寒蜷臥,自煩欲去衣者,亦陽氣得復也,可治。少陰中風,陽脈微(表解也)陰微(里和也)者,為欲愈,若吐利手足不冷(陽氣不衰)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凡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若脈陰陽俱緊(寒也,法當無汗,)反汗出者,亡陽也,法當咽痛而復下利,少陰病但厥無汗(熱行於內)而強汗之,必動其血,上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少陰惡寒而蜷而利,手足冷者(陰極無陽)不治,若吐利四逆(寒甚也)煩躁(陽欲絕也)者不治。若利止(水穀竭也)而頭眩時時自冒(陽氣脫也)者死。若六七日息高(生氣絕)死,治法,邪在表汗之,口中和、背惡寒與下利,當溫之;若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少陰病症表現為口乾舌燥、口渴,或口中不渴卻惡寒,寸脈沉細。剛開始會發熱,這是因為少陰病本不應該發熱惡寒,反而是發熱,说明邪氣在表。如果脈沉细,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如果脉细沉數,說明病在裡,不可發汗,發汗會耗損陽氣,因為裡虛。尺脈弱澀,也不可服用瀉藥,因为虛弱。如果脉緊,是寒邪入侵,持续七到八天,就會出現腹瀉,脈搏變得微弱,說明寒氣得到宣泄。手脚恢复溫暖,脈搏緊縮消失,說明陽氣緩和,寒氣消退,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即使腹瀉,也會自行痊癒。如果腹瀉停止,惡寒蜷縮,手脚溫暖,說明陽氣恢復,可以治療。如果恶寒蜷縮,想要脫衣服,也是陽氣恢復的表現,可以治療。少陰中風,陽脈微弱,阴脉微弱,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如果嘔吐腹瀉,手腳不冷,說明陽氣未衰,即使發熱也不致命。如果脉搏摸不到,灸少阴穴七壯。總之,少阴病的脉象微细,患者常想睡觉。如果脉阴陽都紧,说明是寒邪,一般不会出汗,反而是出汗,就是耗损阳气。通常会有咽痛,然后出现腹泻。少阴病患者本来就虚寒,沒有汗,强迫发汗,会使血气上涌,叫做“下厥上竭”,难以治疗。少陰病恶寒蜷縮,腹泻,手脚冰冷,說明陰氣極盛,没有陽氣,无法治疗。如果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烦躁不安,說明寒氣嚴重,陽氣将要耗竭,无法治疗。如果腹泻停止,水谷耗竭,头晕目眩,说明阳气衰败,将要死亡。如果六七天后呼吸微弱,生命将要結束。治疗方法是:如果邪气在表,就发汗;如果口中不渴,背部恶寒,并伴有腹泻,就应该温补;如果腹泻排出膿血,可以用桃花汤治疗;如果心中烦闷,不能平躺,可以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厥陰,厥陰煩滿囊縮,尺寸脈微緩,若浮緩而囊不縮,外症又發熱惡寒似瘧者,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沉短者,囊必縮,毒氣入臟,承氣湯下之;若手足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久有寒,加茱萸、生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焦氣虛,陽氣內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亡津液成肺痿),泄利不止(大虛也)者為難治,與麻黃升麻湯。傷寒本自寒下(邪自傳裡為本),醫反吐下之(損傷正氣),寒格(吐也)為逆,吐下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又云: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皆熱矣),飢不欲食(胃虛客熱),食則吐蛔(胃中無食則動,此熱在厥陰也,)下之利不止(胃虛也);若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禁下禁汗。
白話文:
厥陰症狀包括煩滿、囊縮、寸脈微緩,如果脈浮緩但囊不縮,且伴隨發熱惡寒,類似瘧疾,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如果寸脈沉短,囊必然縮,毒氣入臟,要用承氣湯下瀉。如果手足冰冷,脈細欲絕,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是長期寒症,可以加茱萸和生薑。傷寒六七天,大下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屬於難治之症,要用麻黃升麻湯治療。傷寒本應以寒下治療,如果醫生反用吐下,會損傷正氣,寒格為逆,吐下要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另外,厥陰病症還包括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中風脈微浮,預示病情將好轉,如果脈不浮則表示未痊癒,禁忌下瀉和發汗。
2. 時行疫癘(十一)
時行者,春應暖而寒,夏應熱而涼,秋應涼而熱,冬應寒而濕,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俱相似也。疫者,暴厲之氣是也,治法與傷寒不同,又不可拘以日數,疫氣之行,無以脈論。
春應溫,而清折之邪在肝,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似,升麻葛根解肌類也。
夏應暑,而寒折之邪在心,身熱頭疼,腹滿自利,理中湯、射干半夏桂甘湯也。
秋應涼,而熱折之邪在肺,濕熱相搏,多病黃疸,咳嗽喘急,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發黃,茵陳五苓。
白話文:
時序的變化,春天應當溫暖卻偏寒,夏天應當炎熱卻偏涼,秋天應當涼爽卻偏熱,冬天應當寒冷卻偏濕。因此一年四季中,老少都會出現相似的疾病。疫病,是由於突然爆發的邪氣所致,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也不能拘泥於用藥的天數,因為疫氣的傳播,並不能單靠脈象來判斷。
春天應該溫暖,但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肝氣不舒,出現發熱、頭痛、頭昏眼花、嘔吐等症狀,老少皆有類似表現。可以使用升麻、葛根等解表藥物來治療。
夏天應該炎熱,但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心氣受損,出現發熱、頭痛、腹脹腹瀉等症狀。可以使用理中湯、射干半夏桂甘湯等藥物來治療。
秋天應該涼爽,但如果受到熱邪侵襲,就會導致肺氣受損,濕熱交蒸,容易出現黃疸、咳嗽、喘息等症狀。可以使用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發黃,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
冬應寒,而溫折之邪在腎,多病咽痛,或生赤疹,喘咳攣痛,葳蕤湯、升麻葛根湯;咽痛甘桔湯、敗毒散之類。
白話文:
冬季應當順應寒冷的氣候,但若因溫熱之邪入侵而損傷腎氣,則容易出現咽喉疼痛、皮膚生出紅疹、喘咳、肌肉痙攣疼痛等病症。此時,可以使用葳蕤湯、升麻葛根湯等方劑治療咽喉疼痛,以及敗毒散、甘桔湯等方劑治療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