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中 (1)
卷之中 (1)
1. 腳氣(十九)
身體疼。有溢飲。虛寒搏之。有濕傷血也。
亦有血虛而痛者。
白話文:
身體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體內有多餘的水分在流動,這是由虛弱和寒冷共同造成的問題,同時,也有濕氣影響到了血液的情況。
另外,也會有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疼痛的情況發生。
2. 歷節風(二十)
歷節風,疼痛不可屈伸,體魁瘰腫如脫,痛掣流注骨節,自汗短氣,頭眩欲吐,由風濕寒相搏而成。痛者寒多,腫者濕多,汗出歷節者風多。
歷節風痛走注不定;痛風有定,夜甚,鶴膝風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動難,或仁不仁。飲痹往來如歷節風;白虎飛屍痛淺按之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歷節風」,也就是一種關節疾病。主要症狀包含劇烈疼痛,以致於關節無法自由屈伸,身體會出現類似淋巴結腫大的情況,像脫節一樣。這種疼痛會沿著骨節傳導,患者還會有自發性出汗、呼吸短促、頭暈想吐的現象。這種病是由風、濕、寒三種因素互相作用造成的。若疼痛感強烈,表示寒邪較重;若出現腫脹,則濕氣較重;若經常出汗,則風邪較重。
歷節風的疼痛會在不同部位間遊走,位置不定;而痛風的疼痛位置則比較固定,且夜晚時疼痛更為明顯。鶴膝風會使膝關節變大,可能伴隨麻痺或疼痛,也可能完全沒有疼痛感,但肌肉活動會變得困難。有時,筋肉會失去知覺。飲痹的疼痛也會像歷節風一樣,在身體各處遊走。白虎飛屍的疼痛在輕壓時會有所舒緩,但附骨疽的疼痛在深度按壓時則不會得到改善。
3. 吐衄(二十一)
吐衄,脈澀濡弱,細弦而澀,按之虛皆為亡血。沉弦,面無血色,無寒熱者,必衄。沉為在裡,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因熱則淖溢妄行,有勞則血不歸經,大怒則氣逆血莞於上。
腎病則咳唾而有血。
衄者出於肺。
嘔吐者出於胃。
鬲上伏熱,寸脈洪數。
榮血妄行,左手洪大。
陽毒傷寒,脈洪數。
虛勞吐血出於肺,脈洪。
飽食大飲,屈身勞力而吐血,出月,肺洪,怒傷肝,氣逆也。
傳屍注病吐血,兩尺弦細。
治衄涼血行血。
犀角地黃湯,加鬱金、黃芩、柴胡、人參、丹參,治嘔血咯血。因血上錯經火載而嘔,因血虛痰盛而咳,四物湯、梔子、鬱金、童便、薑汁、韭汁、山茶花;痰加竹瀝;喉中痛是氣虛,加參朮耆柏。
咯血血虛痰盛,加青黛、栝蔞仁。嗽加訶子、海石、杏仁。
咯唾血出於腎
天門冬,麥門冬,黃柏,熟地,桔梗,知母,貝母,遠志,有寒加薑桂。
嘔吐血出於胃
犀角(一錢),地黃(三錢),牡丹皮(二錢),芍藥(三錢),名犀角地黃湯,治胃實及有瘀血。
人參飲子,治脾胃虛弱衄血,又治吐血久不愈。
人參(三錢),黃耆(一錢),芍藥(一錢),川歸(三錢),五味子(五個),甘草,麥門冬(二錢)
救肺散,治咳血,六脈大,按之虛,心脈也,此氣盛而亡血,以瀉火補氣以墜氣。
四物湯,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牡丹皮,陳皮,甘草,多加地黃,又名三黃瀉血湯。
益陰散,治陽浮陰翳,咯血衄血。
黃柏,黃芩,黃連(並以蜜水浸炒),芍藥(一兩),人參,白朮,乾薑(三錢),甘草(六錢),茶(一兩),谷(一兩,香油釜炒),米飲下五錢。
三黃丸,治衄不止,大便急燥者下之。
梔子,黃芩,黃連,地黃,大黃,朴硝
上蜜丸。
清心蓮子飲,治咯痰血。
白話文:
[吐血與鼻血(二十一)]
當脈象呈現澀濡弱,細弦而澀,且按下去虛弱時,都是失血的徵兆。若脈象呈現沉弦,面色蒼白,沒有寒熱現象,肯定會出現鼻血。脈象沉表示病症在內臟,體內營養與衛氣凝結,胸部感到脹滿必會吐血。
因熱氣過旺,血液流動過快,超出常態,勞累過度,血液無法正常循環,極度生氣,氣血逆流,血壓上升。
腎臟問題會導致咳嗽時帶血。
鼻血通常由肺部引起。
嘔吐而出的血源自胃部。
膈肌上方有潛藏的熱氣,寸脈洪大快速。
營養血液亂行,左側脈象洪大。
陽毒傷寒,脈象洪大快速。
虛弱勞損導致肺部出血,脈象洪大。
飽食大餐後,彎腰勞力,吐血,月經期間,肺脈洪大,怒氣傷肝,氣血逆流。
傳染疾病導致吐血,雙腳脈象弦細。
治療鼻血需涼血行血。
犀角地黃湯,添加鬱金、黃芩、柴胡、人參、丹參,用來治療嘔血和咯血。因血液上行紊亂,火氣旺盛而嘔血,因血虛痰多而咳嗽,使用四物湯、梔子、鬱金、童便、薑汁、韭汁、山茶花;痰多可加竹瀝;喉嚨疼痛是氣虛,添加人參、白朮、黃耆、柏子仁。
咯血,血虛痰多,添加青黛、栝蔞仁。咳嗽可加訶子、海石、杏仁。
咯血源自腎臟
天門冬,麥門冬,黃柏,熟地,桔梗,知母,貝母,遠志,若有寒氣,加薑桂。
胃部出血源自胃部
犀角(3公克),地黃(9公克),牡丹皮(6公克),芍藥(9公克),名為犀角地黃湯,治療胃實以及有瘀血。
人參飲子,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鼻血,亦能治療長期不癒的吐血。
人參(9公克),黃耆(3公克),芍藥(3公克),川芎(9公克),五味子(5粒),甘草,麥門冬(6公克)
救肺散,治療咳嗽出血,六脈大,按下去虛弱,這是心脈,此症狀氣血旺盛而失血,以瀉火補氣的方式治療。
四物湯,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牡丹皮,陳皮,甘草,大量地黃,又稱為三黃瀉血湯。
益陰散,治療陽氣浮躁,陰氣受阻,咯血與鼻血。
黃柏,黃芩,黃連(皆以蜂蜜水浸泡炒製),芍藥(30公克),人參,白朮,乾薑(9公克),甘草(18公克),茶(30公克),穀(30公克,香油炒製),米湯送服5錢。
三黃丸,治療鼻血不止,大便乾燥者使用。
梔子,黃芩,黃連,地黃,大黃,朴硝
以上材料混合製成蜜丸。
清心蓮子飲,治療咯血帶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