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中 (2)
卷之中 (2)
1. 下血(二十二)
下血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因榮衛之氣妄行,在春夏為溢上,在秋冬為泄下,左脈洪大伏毒下血;脈虛而數,毒者暑也。
內熱下血,關後沉數。
肺受風熱,傳下大腸,名腸風。
先因便結而後下血,右尺脈浮,食毒物積於腸中,血隨糞下,遇食則發,名藏毒下血,脈見積脈。
四物湯,升麻,秦艽,阿膠,白芷
熱加黃連(酒煮溫散),梔子(炒)
虛加乾薑(炮),五倍子
如寒藥用加辛升溫散,一行一止。
胃風湯,治風毒客腸胃,動則下血。
四物去地黃,加人參、白朮、桂枝、茯苓等分。
涼血地黃湯,治腸澼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黃柏(一錢炒),熟地,川歸(各五分),槐子(炒),青皮(各五錢)
越桃散,治下血與血利。
梔子仁,槐花,棗,乾薑
上各燒存性,米飲下三錢。
伏龍肝散,治便血因內外有感,停凝在胃,隨氣下通妄行。
伏龍肝(一兩),白朮,阿膠,黃芩,地黃,甘草(三錢)
陰結,夫邪入五臟則陰脈不和,血留之滲入腸間,脈虛澀也。
生地黃汁,小薊汁(各一斤),砂糖熬膏,地榆,阿膠,側柏葉,赤小豆(五兩浸芽出日乾),川歸(一兩),為末下。
治先血後便,謂之近血,水下前末。
治下血,五靈脂(炒)末芎歸湯下。
白話文:
[血便(二十二)]
血便且脈象呈現浮弱,按壓幾乎無感,這是血便的症狀。這是由於氣血運行失常所導致,在春夏表現爲血液上湧,在秋冬則表現爲下瀉,左側脈象洪大是體內有毒熱下血的跡象;脈象虛弱且頻數,通常是由暑熱造成的。
內熱引起的血便,脈象在關後部位呈現沉而數。
肺部受到風熱影響,進而影響到大腸,這種情況稱爲腸風。
如果先有便祕然後出現血便,右側尺脈呈現浮象,這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腸道積食,血隨糞便排出,遇到食物刺激就發作,這種症狀被稱爲藏毒血便,脈象可能呈現積聚的特徵。
治療方案包括:四物湯,升麻,秦艽,阿膠,白芷。
如果是熱症,則加入酒煮溫散的黃連,炒過的梔子。
若是虛症,則加入炮製過的乾薑,五倍子。
使用寒藥時,應加入辛升溫散,交替使用。
胃風湯,用於治療腸胃受到風毒侵襲,活動時會血便的情況。 配方爲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白朮、桂枝、茯苓等份。
涼血地黃湯,用於治療腸澼血便,使水谷與血分別排出。 配方包括炒過的知母,炒過的黃柏,熟地,川歸,炒過的槐子,青皮。
越桃散,用於治療血便和血痢。 配方爲梔子仁,槐花,棗,乾薑,全部燒至半焦,用米湯送服三錢。
伏龍肝散,用於治療因內外因素導致的血便,毒素停留在胃部,隨着氣流下通亂行。 配方爲伏龍肝,白朮,阿膠,黃芩,地黃,甘草。
陰結,當邪氣侵入五臟,陰脈就會失去平衡,血液滲入腸道,脈象呈現虛弱且澀滯。
生地黃汁,小薊汁,砂糖熬成膏狀,地榆,阿膠,側柏葉,赤小豆(浸泡發芽後曬乾),川歸,製成粉末服用。
針對血先於便的近血情況,用水送服上述粉末。
治療血便,可以使用炒過的五靈脂,以芎歸湯送服。
2. 溺血(二十三)
溺血,熱也,又因房勞過度,憂思氣結,心腎不交。
生地黃,小薊根,淡竹葉,梔子仁(炒),藕節,甘草,活石,通草,蒲黃(炒),川歸
血虛加四物湯、牛膝膏;
發灰能消瘀血、通關,醋湯二錢;
棕櫚灰(亦治,燒灰米飲下;)
赤腳馬蘭汁、老鴉飯、水楊柳腦(並治)。
白話文:
【溺血(二十三)】
溺血的情況是由於體內火熱,加上性行為過度,情緒鬱悶導致氣血不順,心與腎之間的能量無法正常交流。
治療上會用到生地黃,小薺根,淡竹葉,炒過的梔子仁,藕節,甘草,活石,通草,炒過的蒲黃,以及川芎和當歸。
如果患者有血虛的情況,則會添加四物湯和牛膝膏來調理。
使用燒成灰的髮絲可以消除瘀血,幫助身體暢通,通常會用醋湯送服兩錢。
另外,燒成灰的棕櫚也能治療此症,通常用米湯送服。
還有赤腳馬蘭汁、老鴉飯、水楊柳腦等方法,都能作為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