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0)

1. 下血(二十二)

下血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因榮衛之氣妄行,在春夏為溢上,在秋冬為泄下,左脈洪大伏毒下血;脈虛而數,毒者暑也。

內熱下血,關後沉數。

肺受風熱,傳下大腸,名腸風。

先因便結而後下血,右尺脈浮,食毒物積於腸中,血隨糞下,遇食則發,名藏毒下血,脈見積脈。

四物湯升麻秦艽阿膠白芷

熱加黃連(酒煮溫散),梔子(炒)

虛加乾薑(炮),五倍子

如寒藥用加辛升溫散,一行一止。

胃風湯,治風毒客腸胃,動則下血。

四物去地黃,加人參白朮桂枝茯苓等分。

涼血地黃湯,治腸澼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黃柏(一錢炒),熟地,川歸(各五分),槐子(炒),青皮(各五錢)

越桃散,治下血與血利。

梔子仁,槐花,棗,乾薑

上各燒存性,米飲下三錢。

伏龍肝散,治便血因內外有感,停凝在胃,隨氣下通妄行。

伏龍肝(一兩),白朮,阿膠,黃芩,地黃,甘草(三錢)

陰結,夫邪入五臟則陰脈不和,血留之滲入腸間,脈虛澀也。

地黃汁小薊汁(各一斤),砂糖熬膏,地榆,阿膠,側柏葉赤小豆(五兩浸芽出日乾),川歸(一兩),為末下。

治先血後便,謂之近血,水下前末。

治下血五靈脂(炒)末芎歸湯下。

2. 溺血(二十三)

溺血,熱也,又因房勞過度,憂思氣結,心腎不交。

生地黃小薊根,淡竹葉梔子仁(炒),藕節甘草,活石,通草蒲黃(炒),川歸

血虛加四物湯牛膝膏

發灰能消瘀血、通關,醋湯二錢;

棕櫚灰(亦治,燒灰米飲下;)

赤腳馬蘭汁、老鴉飯、水楊柳腦(並治)。

3. 不治證

吐衄唾血下血,脈浮大而數者死。

吐血脈緊弦者死。

中惡吐血脈沉細數者死。

藏血脈俱弦者死。

下膿血,脈絕者死;血溫身熱脈躁者死。

4. 霍亂(二十四)

霍亂,脈滑者霍亂,弦滑者宿食。洪者熱,細者死,微遲者死,弦甚者死。

其氣有三:火風濕。承胃之虛,吐為熱也;瀉為濕也;風勝則動,故轉筋也。甚則轉筋入腹者死。

乾霍亂,則心腹脹滿絞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須臾則死,急以鹽湯大吐之。

熱則五苓散;寒則理中湯;轉筋霍亂則二陳湯白朮甘草桂枝

乾霍亂者,系內有積,外有邪氣,和解散治之。二陳湯、和解散、加川芎防風白芷蒼朮也。

5. 下利(二十五)

下利,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

寸脈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數者自止。遲而滑者實也,可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脈遲或腸鳴,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溫。由風濕熱也,輕則飧泄,重則下利膿血。

在表者,發之。表者,身熱也。柴胡去參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後重,或積也。在上者,湧之,或痰氣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

後重則宜下之,乃熱物藪也,脈洪者是。又氣不通,宜加檳榔木香。腹痛則宜和胃氣,以川歸、厚朴、桂、芍藥、茯苓和之。

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大柴胡主之。血膿稠黏,以重藥竭之,熱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身冷自汗,下無聲,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嘔吐,雖裡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漿水散溫之。

鶩溏為利,宜溫之(結糞也),風邪內縮宜汗之。有厥陰動利不止,脈沉細,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

黃芩芍藥湯,治瀉利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

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五錢)

痛甚加桂少許;下利膿血加歸連五錢;裡急後重加檳榔、木香;前證重者,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為度。

黃連當歸湯,治下血腹不痛,謂之濕毒;痛熱毒也。

連歸(半兩),熱毒加大黃(一兩),芍藥(二錢半),腹痛加桂。

白朮芍藥湯,治脾受濕,水泄;微滿困弱,暴下無數,是大勢來,宜宣和也。

白朮,芍藥,甘草

腹痛甚加黃芩桂;脈弦、頭痛加蒼朮防風;癢與下血加蒼朮地榆;心下痞加枳實

凡痢疾腹痛,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加樸;渴加茯苓。冬月減芍藥一半,夏月加芩。見膿血在大便前者,黃柏為君,地榆為佐,加歸尾;膿血在大便後者,制芩、歸稍;膿血相雜下者,製大黃。腹不痛,白芍藥半之。

身倦,目不欲開,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製蒼朮;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訶子散,治虛滑久不已。

木香,黃連,甘草,訶子皮,術芍湯下。

桃花湯,治冷利腹痛,下魚腦白。

赤石脂(煅),乾薑(炮),餅丸飲下。

漿水,治暴泄如水,身冷脈微自汗。

半夏(一兩),附子(炮),乾薑(五錢),良薑(三錢),桂(三錢),甘草為末,漿水煎,和滓服。

續命湯,治風邪內縮。方見前。

椿皮丸,治酒積利、久利濕也。

黃連茱萸粟殼丸,止利。

小柴胡去參湯,治身熱挾外感者。

保和丸,治食積利。

乳香沒藥桃仁活石丸,治瘀血利,木香檳榔湯下。

茯苓湯,治傷冷飲水變成白利,腹痛減食。

茯苓,豬苓澤瀉(一錢),川歸,桂(五分),蒼朮(五分),甘草,芍藥(二錢),升麻,柴胡,黃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湯,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熱毒也。

生地,熟地(五分),甘草(生五分炙五分),芍藥(一錢半),黃耆(一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蒼朮,秦艽,桂,當歸陳皮(三錢),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謂之濕毒下血,加羌活獨活,防風,葛根槐花(各三錢)

益智和中湯,治前證腹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內寒明矣。

升麻,芍藥(錢半),川歸,黃耆,甘草(一錢),葛根,柴胡,牡丹皮,肉桂,半夏,乾薑,益智(一錢五分)

噤口利,謂下利而嘔、不納食,是謂噤口,痢止口不納,食下便又不利。

人參薑汁煮焙乾,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縮砂蜜調抹口上,嘔不納食謂之噤口。

又人參、黃連濃煎細呷之。

凡利下外有滯下、疳利、勞瘵利、濕食瘡利。

血利則有瘀血、血枯、肺痿、風。